第三节 近代简史
一 阿拉伯大起义
19世纪后期,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及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也日益觉醒,包括约旦地区在内的阿拉伯各地出现了各种形式、规模不等的民族解放运动。远在汉志(希贾兹)的麦加,自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一直由先知的家族——哈希姆家族的后裔充任当地的统治者。随着奥斯曼帝国日趋瓦解,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本·阿里开始试图恢复昔日阿拉伯帝国的辉煌,重建阿拉伯帝国,充当伊斯兰世界的领袖。1908年11月,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哈米德二世任命长期被囚禁在伊斯坦布尔的侯赛因·本·阿里为麦加埃米尔(Amir),并继承谢里夫(Sharif)称号。1910年,侯赛因从伊斯坦布尔回到麦加。次年,他正式就任麦加埃米尔。
侯赛因对受制于奥斯曼帝国早就心怀不满,希望摆脱其统治,在阿拉伯半岛和“肥沃新月”地带建立一个由他统治的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他上任后,便积极自主处理汉志事务,拒绝青年土耳其党人干涉其政务。1914年春,奥斯曼苏丹下令取消了侯赛因享有的一些特权,并秘密派人对其进行监视,这更增强了他摆脱土耳其控制的决心。从此,侯赛因开始秘密谋划发动反土事宜。奥斯曼帝国下议院中35名阿拉伯人议员联名致信侯赛因,要求侯赛因作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子孙,挺身而起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鉴于当时世界局势的发展,侯赛因审时度势决定借助英法协约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远大梦想。1914年2月,侯赛因派次子阿卜杜拉前往埃及,与英国驻埃及的高级专员商讨有关反奥斯曼帝国问题,但当时英国正寻求拉拢奥斯曼帝国进入自己的阵营,对此问题不感兴趣。但战争很快于1914年6月爆发,11月奥斯曼帝国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这时英国方面开始被迫调整政策。新任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开始主动与侯赛因接触。
一战爆发后,阿赫迈德·杰马尔帕夏被任命为奥斯曼帝国第四军军长,执掌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汉志等行省的军政大权,残酷镇压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仅1915~1916年,就有数十人被处死,上千人被关进监狱或流放到边远地区,从而导致阿拉伯人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叙利亚的民族主义组织力量十分薄弱,希望与侯赛因结盟。侯赛因也想借助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1915年3月,侯赛因派三子费萨尔秘密前往大马士革与“青年阿拉伯协会”等阿拉伯民族主义组织商议起义问题,这些组织劝说侯赛因与英国合作,双方还商定了与英国合作的条件,即《大马士革宪章》。该宪章主要内容是:英国承认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版图(北起梅尔辛、阿达纳、马尔丁、阿马迪至伊朗边界一线,东至伊朗边界和波斯湾,南到印度洋,亚丁除外,西至红海和地中海),废除治外法权,在此基础上同意与英国签订防御同盟,向英国提供15年以上的经济开发项目优先权。1915年7月14日,侯赛因正式致函英国政府驻埃及专员亨利·麦克马洪,提出了合作的条件,称未来他建立的“谢里夫阿拉伯政府”的领土范围将包括阿拉伯半岛(亚丁除外,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
英国政府为了鼓励侯赛因参加对土作战,摆脱战争初期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也同意与侯赛因进行合作。于是,双方正式开始谈判,主要通过书信方式进行。经过初步谈判,原先对《大马士革宪章》不满的英国人迫于形势决定同意宪章中的某些条款,并要求对宪章进行修改。1915年8月30日,麦克马洪复信侯赛因,但避而不谈疆界问题。9月9日,侯赛因又致函麦克马洪,一再强调确定疆界的重要性。10月24日,麦克马洪致函侯赛因,表示英国政府支持侯赛因战后在英国指定的边界内建立阿拉伯国家,但是领土范围不包括非阿拉伯领土,也不得损害英国盟友法国的利益。这些地区包括梅尔辛、亚历山大勒塔,以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和阿勒颇以西部分。若侯赛因接受这一修正,麦克马洪将全权代表英国政府保证:英国准备承认并支持疆界内所有地区的阿拉伯人的独立;保证圣地免受外来侵略。同时,麦克马洪要求侯赛因对巴格达和巴士拉两省做出特殊的行政安排,实际上是由英国占领。在以后的通信中,侯赛因同意不把梅尔辛和阿达纳列入疆界之内,同意英国在巴格达和巴士拉两省有特殊地位,但强调绝不放弃叙利亚西部和黎巴嫩的一寸土地。同年11月,英国通知侯赛因,希望他和英国合作,英国将为他提供保护和援助。这就是著名的《侯赛因—麦克马洪信件》。
1915年12月,侯赛因决定领导和发动阿拉伯民族大起义。1916年6月10日,阿拉伯大起义正式爆发。6月16日,起义军攻克吉达,7月9日攻占麦加。10月,侯赛因宣布成立阿拉伯王国,自立为国王。11月22日,占领塔伊夫。到11月底,起义军已经控制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1917年1月,英法意三国联合致函侯赛因,宣称只接受侯赛因为汉志国王。侯赛因继续挥师西下,向红海沿岸进发。1917年7月,费萨尔亲王占领亚喀巴城,包围马安,并向叙利亚的豪兰和德鲁兹山区推进。12月,英国远征军抵达巴勒斯坦。1918年9月30日,费萨尔领兵攻入大马士革,成立了以他为首的阿拉伯政府,结束了奥斯曼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1919年7月,叙利亚总人民大会要求盟国承认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叙利亚独立,以费萨尔为国王。依照侯赛因当时的设计,阿拉伯国家将包括三部分: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约旦在内的大叙利亚国,伊拉克国和汉志国。1920年3月7日,叙利亚国民大会宣布叙利亚独立,立费萨尔为国王。同时,伊拉克也宣布独立,以阿卜杜拉为国王。英、法两国拒不承认。同年4月,战胜国在意大利的圣雷莫举行会议,讨论对土和约问题。会议原则承认“肥沃新月”地带的阿拉伯国家可以获得独立,但把叙利亚(包括黎巴嫩)划归法国委任统治,把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归英国委任统治。7月,法军向大马士革推进,叙利亚国防大臣优素福·阿兹美组织志愿军,在距大马士革30千米的麦塞隆进行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优素福·阿兹美及志愿军全体将士战死。25日,法军占领大马士革。费萨尔国王被迫撤出叙利亚。阿拉伯人刚刚获得的民族独立,就这样被帝国主义扼杀了。
阿拉伯大起义有力地配合了英军对土作战,将土军吸引在约旦河西岸,同时也显示了阿拉伯民族团结的力量,表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起义期间,英国也为阿卜杜拉和费萨尔领导的阿拉伯军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武器和援助,同时英国还派来了军事顾问。这些军事顾问中,以T. E.劳伦斯最为有名,在历史上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二 外约旦酋长国建立
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签署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奥斯曼帝国放弃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汉志、阿西尔及也门的统治。这样,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长达400年的统治结束。根据协议,奥斯曼军队撤出麦地那、马安地区,阿拉伯全境获得解放。但是就在侯赛因要求落实《侯赛因—麦克马洪信件》之际,英国改变了态度。其实,早在1916年3月,英国政府派东方问题专家M.赛克斯、法国政府派前驻贝鲁特总领事G.皮科与沙俄政府代表在伦敦秘密会谈,商讨分割奥斯曼帝国事宜。1916年5月16日,三方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又称《小亚细亚协议》),规定英法俄三方相互承认各自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势力范围,并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了瓜分。根据协定,黎巴嫩和叙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包括西利西亚),由法国直接占有;伊拉克中部和南部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两港,由英国直接占有;巴勒斯坦由英、法、俄等国进行国际共管;在叙利亚东部和摩苏尔(合称“甲区”)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约旦(Transjordan,约旦河东岸地区)(合称“乙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或独立的阿拉伯邦联国家;“甲区”和“乙区”分别划为法国和英国的势力范围。这一协定是在《侯赛因—麦克马洪信件》签署后半年之际出炉的,它明显违背了之前英国与侯赛因达成的协议精神,也充分说明英国本无意让所谓的阿拉伯国家独立。根据这一协定,未来的阿拉伯国版图更小,且多为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贫瘠的地区。1918年9月30日,英法两国又在伦敦签署了占领东部阿拉伯的协定。协定规定,黎巴嫩和西叙利亚由法国管理,东叙利亚(包括大马士革)和外约旦由埃米尔费萨尔管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其他地区由英国管理。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在被占阿拉伯领土实行委任统治制度,直至托管地有能力实现自治为止。在1920年4月的圣雷莫会议上,协约国进一步确定了瓜分原则。1920年8月,奥斯曼帝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和约,即《色佛尔条约》,其中规定:奥斯曼帝国放弃对巴勒斯坦、美索布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奥斯曼帝国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费萨尔亲王参加了巴黎和会,他提出的整个阿拉伯世界实现独立的要求遭到了拒绝。这样,包括约旦在内的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外约旦,英国人将之分成三个部分加以行政管理:北部阿杰隆地区,行政中心设在伊尔比德;中部贝尔卡,行政中心设在萨勒特;南部地区由摩押阿拉伯政府统治,行政中心为卡拉克。另外,将马安地区和塔布克合并到侯赛因的汉志酋长国。这样,侯赛因最初希望建立阿拉伯帝国的梦想成为泡影。1920年7月,法军占领大马士革,宣布废黜叙利亚费萨尔国王。随后,英军开进外约旦。英国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罗伯特·塞缪尔掌管外约旦的一切事务。
1920年11月,谢里夫侯赛因命次子阿卜杜拉率大约2000人的军队从麦加出发,前往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恢复费萨尔的领地。11月11日,阿卜杜拉宣布将原本属于他的伊拉克国王王位让给费萨尔。1920年11月21日,阿卜杜拉率领军队乘小火车从麦加到达马安。12月,阿卜杜拉发表宣言,宣称要对法国发起进攻,恢复被法国推翻的叙利亚国。但由于实力悬殊,且法国已稳固控制叙利亚,阿卜杜拉决定停止进军,而在安曼建立一个阿拉伯政府。1921年3月,阿卜杜拉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安曼及外约旦的北部。在这一形势下,同年3月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开罗举行高级会议,讨论中东政策,会议提出沿约旦河—亚喀巴一线对巴勒斯坦进行进一步的分割,该线以东部分为外约旦,在那里建立行政上独立运作的外约旦酋长国,建议由阿卜杜拉出任外约旦埃米尔,但仍需接受巴勒斯坦的英国高级专员领导。3月27日,丘吉尔邀请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举行会晤,双方达成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试验性协议,阿卜杜拉承诺放弃进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接受英国的委任统治。
作为回报,英国同意由阿卜杜拉在外约旦成立行政上独立的酋长国,并每年给予一笔财政援助,同时负有维持治安之责。这一协议为外约旦正式从巴勒斯坦分离出来单独存在奠定了基础。
1921年4月11日,阿卜杜拉在安曼成立了以流亡在外约旦的叙利亚民族主义领袖拉希德·塔利阿为首的外约旦历史上首届中央政府,当时称“外约旦顾问委员会”。同年8月,又改名为“外约旦协商委员会”,委员会共有8名成员。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书。3月4日,宣布成立以阿卜杜拉为首的外约旦酋长国。1923年5月25日,英国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赫伯特·塞缪尔发表声明称,英国准备承认外约旦的独立存在,条件是英国可以通过双方政府缔结的协议继续履行对这一地区的国际义务。同日,阿卜杜拉宣布外约旦“独立”。这样,外约旦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一个半独立的埃米尔国。
与此同时,内志的伊本·沙特家族正日益崛起,并立志于统一阿拉伯半岛。哈希姆家族与沙特家族在半岛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多次发生激烈冲突。1924年,内志军队发动对汉志的进攻,8月占领塔伊夫,10月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被迫让位给长子阿里。同月,麦加被占领。1925年12月,麦地那陷落。12月19日,侯赛因宣布退位,逃往伊拉克。23日,吉达被占领,汉志酋长国灭亡。失去汉志对哈希姆家族来说是一个沉痛打击,不仅失去了一直作为哈希姆家族核心统治区的汉志(希贾兹),而且丢失了已统治1000多年的麦加,统治的区域由原先的外约旦、汉志和伊拉克地区缩小到伊拉克和外约旦。在汉志酋长国灭亡之前,阿里决定将亚喀巴和马安交还给阿卜杜拉的外约旦管辖。1925年6月,外约旦占领了这两个地区,但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拒绝承认,为日后两国矛盾埋下了隐患。
外约旦酋长国建立后,英国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继续监督外约旦的自治。英国人基本上控制了外约旦的政治和经济。外交上,对外事务由英国专员掌管;经济上,王室的费用由英国政府资助,王国财政来自英国的财政援助,即年度补贴。1921年,一名叫F. G.皮克的英国军官受英国驻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当局委托,开始组建一支阿拉伯预备军。这支军队很快就参加了镇压土匪及抵抗沙特阿拉伯瓦哈比人袭击的战斗。1923年,外约旦警察和预备军合并为“阿拉伯军团”(Arab Legion),成为一支常备军,直接受英国军官指挥,阿卜杜拉国王只是名义上的约旦军队最高统帅。阿拉伯军团的士兵主要是贝都因人,只有几百人的规模。1923~1939年,一直由皮克任军团司令,皮克之后为英国军官J. B.格拉布(J. B. Glubb)。此外,1926年英国还组建了外约旦边防军(TJFF),边防军主要由英国从当地招募,属于英国军队的一部分,直接受英国驻巴勒斯坦专员领导,主要使命是保卫边境,它的成立相当程度上削弱了阿拉伯军团的作用。在英国的帮助下,一个本土的公务员队伍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政府规模很小。阿卜杜拉直接控制着一个中央行政委员会,它主要由部族谢赫(长老)组成。1926年,英国为阿卜杜拉政府委派了高级司法顾问。当地道路、交通、教育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获得稳步发展,但速度落后于英国直接统治的巴勒斯坦。1921年,外约旦只有30万~40万居民,其中20%居住在4个城镇,每个城镇有1万~3万人。人口主体是乡村地区的农民、游牧民(贝都因人)和半游牧的部落民。部族骚乱和抢劫是困扰阿卜杜拉的一个治安难题。1926年,穆萨谷地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部族冲突。1930年,在英国的帮助下,外约旦采取军事行动,狠狠打击了袭击骚扰行为。
为了使英国对外约旦的统治进一步合法化,平息外约旦人对英国殖民统治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1928年2月20日,英国政府与外约旦在耶路撒冷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英约协定》。协定共21条,主要内容是:外约旦承认英国驻约旦高级专员(由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兼任)派往安曼的驻扎官代表英国政府;外约旦的内政和外交,都必须经英国政府批准或按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指示行事;英国有权在外约旦驻军,并可根据防务需要征召、组织和控制一支武装力量,其费用应由外约旦负担。协定生效后,外约旦继续负担1/6的边防军军费;未经英国同意,埃米尔不得征召、保有武装力量;埃米尔同意为英军的活动提供一切水路交通和通信便利;埃米尔根据英国建议,宣布部分或全部地区戒严,在此期间,行政权力全部转交给英国军官;外约旦领土不得割让、租借或受其他外国势力的控制;英国政府同意向外约旦提供赠款和借款。与1921年阿卜杜拉和丘吉尔达成的协议相比,《英约协定》虽然使外约旦获得了一些权力,英国对外约旦的控制有所放松,但两者并无根本不同,英国仍控制着外约旦的国防、外交、财政和交通等重大事务。
此外,双方还同意于1928年颁布组织法,并于1929年成立立法委员会,以取代旧的行政委员会。1928年4月,英国公布《外约旦基本法》,即外约旦宪法草案。随后,英国在外约旦成立了制宪会议,也叫立法委员会,主要发挥咨询作用。1929年2月,外约旦举行首次立法委员会选举,组成了由21名议员组成的首届议会,其中7人由任命产生。1934年6月2日,阿卜杜拉亲赴伦敦与英国政府谈判修改《英约协定》,双方签署了补充议定书。英国同意外约旦向其他阿拉伯国家派驻领事。1939年阿卜杜拉再次派首相陶菲克·阿卜杜·胡达与英国政府谈判修改《英约协定》和基本法等问题。经过据理力争,英国政府终于同意将外约旦协商委员会改名为内阁,直接对埃米尔负责,也称部长理事会。1939年8月,外约旦新内阁组成,陶菲克·阿卜杜·胡达任首相,并设立了内政部、国防部、财政部、商业部、农业部和交通部等部门。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外约旦政权逐步巩固和体系化的重要时期。
三 约旦独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卜杜拉审时度势,决定加入同盟国,以换取英国同意外约旦的独立。
1939年9月3日,二战爆发后第三天,阿卜杜拉亲自打电报给英王,表示约旦坚定地站在英国一边。9月10日,阿卜杜拉又公开发表声明,表示约旦支持英国。二战期间,外约旦作为英国的忠实盟友,在中近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4月,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与英军一道粉碎了亲纳粹的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在伊拉克发动的政变,又打败了叙利亚的法国维希政权,阿拉伯军团还驻扎在巴勒斯坦、伊拉克和埃及,保护英国在该地区的殖民利益。这样,约旦成为战时英国在中东的最重要军事基地和盟友。二战结束后,阿卜杜拉亲自率首相、外交大臣等组成的外约旦代表团前往伦敦举行谈判,要求允许外约旦独立。经过艰苦谈判,英国决定放弃对外约旦的委任统治。1946年3月22日,英国与外约旦在伦敦签署了一个为期2年的《英约同盟条约》和一个军事附件。根据条约,英国结束对外约旦的委任统治地位,承认外约旦独立。作为交换,外约旦有义务在其境内为英国提供军事基地,允许英国驻军。英国继续给予外约旦财政补贴和支持阿拉伯军团。1946年5月15日,外约旦内阁发表声明,宣布约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拥戴阿卜杜拉为国王。5月22日,外约旦议会召开特别会议,正式提名埃米尔阿卜杜拉任外约旦王国国王,并将国名“外约旦埃米尔王国”改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5月25日上午,阿卜杜拉宣布了议会这一决议,正式登基。这一日也成为约旦的国庆日。1947年11月,一部新宪法取代了1928年的《外约旦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