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曹操

1 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汉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

曹操的出身扑朔迷离,陈寿《三国志》称其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这本是一段极为清晰的叙述,然陈寿却紧接着写了一句“莫能审其本末”的话,遂起后人疑窦。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了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称曹嵩本姓夏侯。2013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宣布,已经完全确定了曹操家族的DNA,认定曹操并非《三国志》中记载的汉初丞相曹参之后,也排除了从夏侯氏抱养的民间传说。这一从1000余份后人血液样本及曹鼎墓中两颗牙齿研究推理出来的结果表明,曹操其实是他的叔祖父——河间相曹鼎的后裔。也就是说,曹操的父亲来自家族内部过继。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因此,曹操的出身问题,恐怕还需后代学者不懈努力去探讨。

曹操小时候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好读书,20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从此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顿丘令、议郎等职位。中平元年(184),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与皇甫嵩等人一起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因功封济南相。中平五年(188),汉灵帝组建西园新军,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中平六年(189),董卓在洛阳倒行逆施,激起民愤,曹操遂隐姓埋名逃出京师洛阳,到陈留散家财组织义军讨伐董卓,后被关东联军首领袁绍任命为代理奋武将军。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用武力镇压了青州的黄巾军,获降卒30余万,择其精锐改建为青州军,并以兖州为根据,开始夺取中原。建安元年(196),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讨,先后消灭了张绣、袁术、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兵败赤壁,是其军事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挫折。但曹操并不气馁,不断锐意进取。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率军破马超、韩遂,平定凉州;建安十八年(213),在濡须口(今安徽省巢县东南)挫败孙权。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215~219),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先胜后败,遂放弃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曹操联合孙权发动了对刘备的襄樊战役,擒杀关羽,刘备大败而还。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死后,遵照其遗嘱,被安葬在邺城西郊的高陵。随着时间的流逝,曹操墓究竟在何处就成为一个谜。至少在宋代,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已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范成大还专门写了一首《七十二冢》的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元明清三代不少学者都致力于此,试图弄清楚“七十二冢”之所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们的探讨,使曹操墓蒙上了新的面纱。近年来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墓争议颇大,讨论激烈,难辨真假。曹操墓到底在何处?恐怕是一个历史难解之谜。

曹操的妻子(皇后、夫人、昭仪、姬等)可考的有16人,她们为曹操生有25个儿子和7个女儿。儿子中较有名的是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邓哀王曹冲;女儿中尊贵的是曹宪(汉献帝贵人)、曹节(汉献帝皇后)、曹华(汉献帝贵人)。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度关山》和《对酒》两首诗中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太平时吏不呼门,咸礼让民无所争讼,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仓谷满盈,百姓富庶。为了建立起这样的国家,曹操以军谋政,建立起军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其政治霸业的实现;实施以礼教民,推行严刑峻法,严明法度;完善屯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大力发展经济,确保战争给养供应;唯才是举,选贤授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倡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这些政治措施的实行,有力地推动了曹魏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迅速崛起,并建立霸业。

曹操也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参加过50多场战役,时人有“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王沈《魏书》)的高度评价。其军事理论著作有《魏武帝太公阴谋解》、《魏武帝司马法注》、《魏武帝兵书接要》、《魏武帝兵法》、《魏武帝兵书》、《曹公新书》、《魏武帝孙子略解》、《魏武王凌集解孙子兵法》和《魏武帝续孙子兵法》九种,具有很高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作战中,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治军严整,法令严明,“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故能取得一次次军事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