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古代中世纪简史(从新石器时代至18世纪末)
自新石器时代波黑就有人类居住。波黑的最早居民是古代伊利里亚人。
波斯尼亚的早期历史,在目前所有能够找到的史书中记载很少。波斯尼亚得名于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古时候人们叫它博斯纳河。波斯尼亚这个词,后来被用来称呼那些在公元7世纪时在这一地区定居的斯拉夫部族。这一地区的北部和西部住的是克罗地亚人,南部和东部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历史学家认为,波斯尼亚地区原是古老的克罗地亚王国的中心。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被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以及拜占庭人占领和统治过。罗马人觊觎波黑的矿藏和波黑的战略地位,在公元前168年,于斯拉夫人到达巴尔干之前就征服了伊利里亚人,把这一地区并入罗马帝国的达尔马提亚行省。在罗马人统治时期,波黑先后出现了若干比较大的城镇,并开始开采矿产。一部分伊利里亚人被罗马人同化。455年,东哥特人占领该地区,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地区一度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欧洲中部。斯拉夫人在7世纪中叶迁移到巴尔干时,波黑是拜占庭帝国的属地。斯拉夫部族在波斯尼亚繁衍生息,部族出现了阶级社会,产生了最初国家组织的一些元素。10世纪时,罗马的史籍中已提到在波黑出现了城镇和领主阶层。波斯尼亚处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长期在两者之间摇摆,时而受前者的影响,时而又受到后者的影响。在宗教上也是如此,多次动摇于塞尔维亚人所信奉的东正教和克罗地亚人所信奉的天主教之间。自10世纪起,大部分波斯尼亚人皈依了当时在巴尔干广为传播的基督教“异端”教派鲍古米尔教派(取之于古斯拉夫语Bogu-mili,意为“爱上帝者”。鲍古米尔教派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12世纪时盛行于波黑地区的也称为“帕特林纳教派”)。据说10世纪时有一位保加利亚神父,名叫鲍古米尔,创立了这一教派。鲍古米尔教派教徒摒弃《旧约》、基督的人格化、十字架、各种圣礼乃至基督教会的全部组织。他们创立一种自己的以一个“主教”为首的“波斯尼亚教会”;在教会中供职的是一批半修道士的虔诚信徒,他们以“使者”或传教士的身份传播教义。鲍古米尔教派不仅被普通人,而且被许多达官贵人信奉。传说波斯尼亚古代有一位名叫库林(1180~1204)的统治者(或称“巴昂”,他是波斯尼亚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领导成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国家,并因维护波斯尼亚的民族独立而被后人传颂),为了增强反抗匈牙利侵略的力量,决定接纳来自达尔马提亚的受迫害的鲍古米尔教派教徒。
鲍古米尔教派的到来引起了教皇和匈牙利国王的不安,教皇英诺森三世派代表到波斯尼亚,命令库林遵守罗马教会法规,消灭“异端”。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以库林的儿子为人质,迫使他抛弃“异端”,接受天主教。在这些手段均未奏效后,匈牙利国王安得拉斯二世(1204~1235)派兵讨伐波斯尼亚。新的巴昂马特伊·尼诺斯拉夫(1233~1250)率军奋勇抵抗,赶走了侵略者,保卫了宗教自由和民族独立。
10~11世纪,波斯尼亚归属塞尔维亚,是塞尔维亚泽塔国的一部分,是一个专门的“茹帕”(相当于后来的行政区划“州”或“省”)。13世纪中叶,波斯尼亚承认匈牙利为宗主国,匈牙利把波斯尼亚分成几个州。13世纪末,匈牙利朝廷内讧,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大公舒比奇家族乘机夺得了波斯尼亚的一部分领土。14世纪初,鲍古米尔教派教徒斯特凡·科特罗马尼奇被选为“巴昂”,在国内建立“异端”的“波斯尼亚教会”,波斯尼亚成为欧洲唯一的“异端”国家。
鲍古米尔教会由长老会领导,把全体信徒组织在禁欲主义的宗教村社里。村社土地归集体所有,由集体耕种,减轻了封建剥削,使阶级矛盾大为缓和。长期保持着自由农民阶层,是波斯尼亚特有的社会现象。村社颇像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的修道院,但不分设男女修道院。他们不穿黑色长袍,而是任意穿各种颜色的服装。他们不吃肉,甚至也不喝牛奶,过着简朴而和睦的生活。凡不加入宗教村社的波斯尼亚人被称为教友或同情者,他们不像信徒那样受教规的约束,也不参加征战。鲍古米尔教会接受巴昂和封建主赐予的大量田产和实物,昔日鲍古米尔教派的反封建意识逐渐消失。
当时,东方的塞尔维亚王国正处于扩张时期。科特罗马尼奇在东方的塞尔维亚王国、北方的匈牙利及其属国克罗地亚以及西方的威尼斯和罗马教廷之间纵横捭阖,时而与一方结盟,时而又与另一方结盟,将胡姆(即黑塞哥维那)与波斯尼亚合并,统一了波斯尼亚,扩大了领土。这时的波斯尼亚东起德里纳河,南至弗尔巴斯河,西至策第纳河,已直抵亚得里亚海海滨,波斯尼亚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出海口。1340年,科特罗马尼奇在匈牙利国王的威逼下改宗罗马天主教,引起内部混乱。当时的塞尔维亚在斯特凡·杜尚统治下,领土扩大到了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杜尚根本不把科特罗马尼奇放在眼中,在双方的战争中,科特罗马尼奇的臣民由于不满他改宗罗马天主教而站在塞尔维亚国王杜尚一边。1353年,科特罗马尼奇去世,传位于他的侄子方济各会修道士斯特凡·特弗尔特科。1355年,杜尚因热病逝世。杜尚的去世使塞尔维亚王国四分五裂。特弗尔特科于1370年几乎统一了波黑全境,还迫使当时的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割让了一大片领土给他。1376年,特弗尔特科加冕称“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国王”。其后,他的头衔又变为“塞尔维亚、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和滨海地区之王”。1378年,他娶保加利亚公主为妻。他在苏捷斯卡和博博瓦茨的宫廷中处处都以拜占庭的方式行事,大臣们的官衔也是依照拜占庭宫廷的官衔设置。当时南方各斯拉夫部族的领导权事实上已从塞尔维亚人手中转到波斯尼亚人手中,特弗尔特科已当上了国王,而这时的拉扎尔只不过是版图已大大缩小了的塞尔维亚的大公(克涅兹)。
特弗尔特科在其统治后期从匈牙利人手中夺取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其中包括布拉奇岛、赫瓦尔岛和科尔丘拉岛。萨拉和拉哥萨此时仍保持独立。1390年,特弗尔特科又在自己的称号中加上“克罗地亚国王”。这是中世纪波斯尼亚国势极盛时期。但是,好景不长。1391年,特弗尔特科去世,波斯尼亚陷入王位继承权之争。同时特弗尔特科死得过早,未能使他治下的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及鲍古米尔教派教徒同罗马天主教徒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他死后,贵族大领主间互相征伐,又与他的继承人、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混战。战祸连绵达半个世纪之久。就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土耳其于1389年在科索沃之战中大败塞尔维亚后,继而于1398年第一次入侵波斯尼亚,威尼斯也乘机控制了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
古代波斯尼亚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保留至今的各式各样的建筑。波斯尼亚的鲍古米尔教派没有继承拜占庭的建筑传统。鲍古米尔教堂质朴简单,绘有库林巴昂的画像。从14世纪中叶起,波斯尼亚不断出现了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建造的天主教堂与修道院,同时也出现了东正教堂和修道院。1454年由斯特凡·武克契奇公爵资助建造的戈拉日代附近的东正教堂和1489年在首都亚伊采建造的圣卡塔日娜哥特式教堂是15世纪最宏伟的教堂建筑。斯普利特公爵赫尔沃伊·武克契奇仿造那不勒斯的城堡在亚伊采建造了一座哥特式城堡,内有精致的雕刻和色彩缤纷的壁画,最后几代波斯尼亚国王常来此居住。
由石棺组成的墓地,即鲍古米尔墓地,是中世纪波斯尼亚文化的独特代表。墓地大多坐落在教堂周围。在兹戈什查发现的波斯尼亚最早的墓地,是14世纪科特罗马尼奇王族的墓地。每个石棺都装饰有几何图形和动植物图案的雕塑。这种石棺文化一直保持到16世纪。
15世纪,波斯尼亚的小型彩画艺术和格拉戈尔、基里尔文学非常发达。1404年,一名斯普利特匠师用基里尔字母书写和小型彩画装饰的《帕特林纳抄本》,详细记录了波斯尼亚人民的政治和宗教生活。赫尔沃伊·武克契奇公爵用格拉戈尔字母书写祈祷文,内有一名达尔马提亚匠师的小型彩画杰作。此外,此时还有许多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文献和抄本。
15世纪初期,国内三巨头权高压主,特弗尔特科的后继者孱弱无能。三人中,赫尔沃伊·武克契奇是斯普利特大公;桑达利·赫拉尼奇与斯特凡·武克契奇两人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曾相继统治胡姆地区。1448年,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赐予斯特凡“圣萨瓦大公”的称号。这一称号的德语是“Herzog”, “黑塞哥维那”(Hercegovina)一词即来源于此。
与此同时,土耳其人插手波斯尼亚政局,日渐其甚。波斯尼亚人被迫经常向土耳其人纳贡。即便如此,土耳其人还不时突然袭击,抢劫财物,掠人为奴。不久之后,土耳其人全面征服了波斯尼亚王国。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后,巴尔干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1459年,塞尔维亚被征服,塞尔维亚人大批背井离乡。除波斯尼亚原有的塞尔维亚人之外,此时又有一大批塞尔维亚人来到波斯尼亚定居。1460年,土耳其大举进犯波斯尼亚,匈牙利、威尼斯和罗马教皇都未给予任何援助。1463年,波斯尼亚最后一个国王斯特凡·托马舍维奇宣布投降,但土耳其人还是将他斩首。由于罗马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对鲍古米尔教派教徒的残酷迫害,波斯尼亚居民中有很大一部人对土耳其人的入侵还表示欢迎,土耳其人轻易地占领了波斯尼亚的大部分土地。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先后建立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兹沃尼克三个桑贾克,并建立了提马尔和泽阿梅克制度。大片土地被分给土耳其封建主和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封建主。绝大部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封建主为了飞黄腾达和发财致富,纷纷皈依伊斯兰教。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南斯拉夫各地区中伊斯兰化进行得最彻底的地方。由于这里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鲍古米尔教派远没有像天主教和东正教那样扎根于平民大众之中。中世纪的异教徒在15世纪末以后都变成了穆斯林。
从15世纪70年代起,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迅速伊斯兰化。1485年,波斯尼亚桑贾克建立了24个泽阿梅克和269个提马尔,其中只有35个提马尔属于基督徒。不久,这35个提马尔的子孙也皈依伊斯兰教。1519年,在黑塞哥维那桑贾克,共有9个泽阿梅克和331个提马尔,其中只有20个提马尔属于基督徒。到17世纪初,已经没有基督徒提马尔持有者。
伊斯兰化的过程是从城市逐渐扩展到农村的。16世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城市已经伊斯兰化。到了18世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农村已经伊斯兰化。这样,在南斯拉夫人的中间地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伊斯兰文化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部分的穆斯林不讲土耳其语,而是仍使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什托卡复夫方言,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斯拉夫-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加强。教育和宗教机构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在所有的穆斯林居住地,都设立了被称为“梅克特巴”的小学。19世纪时,仅萨拉热窝就有70所小学。小学生学习阿拉伯语,阅读摘自《古兰经》的文章。大多数城市开办了被称为“梅德雷萨”的中学。除神学外,中学生还学习东方语言、伊斯兰教法典、哲学和数学。著名的中学集中在萨拉热窝。少数才智出众的中学毕业生前往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开罗、大马士革等东方文化中心的高等学府深造,然后获得教育、司法和行政方面的高级职位。清真寺和特基耶(托钵僧的聚集地)也是教育中心。这里都设有图书馆,馆中藏有许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的手稿。
在斯拉夫人中间,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用土耳其文和波斯文撰写诗歌和散文。最著名的诗人有普里兹伦人苏齐·切莱比亚、莫斯塔尔人德尔维什-巴夏·巴亚齐多维奇、萨拉热窝人奈尔凯西、乌日策人萨比特和费夫齐·莫斯塔拉茨。著名的历史学家有16世纪的鲁斯滕-巴夏、17世纪的伊布拉希姆·阿拉伊贝戈维奇和18世纪的奥梅尔-埃芬迪亚。数学家有阿赫迈德·哈顿和胡萨姆·博斯尼亚克。
伊斯兰艺术,首先是建筑艺术,也传播到前南斯拉夫各地。远离边境、不会受到敌人袭击的城市,不筑城墙,而是屹立在开阔的土地上,每家每户都有庭园,至为美观。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有公共建筑、商店和办公场所。城市居民居住地分为许多住宅区,居民按宗教信仰和民族分别聚居在不同地段。就结构和外观来看,居民区和商业区完全不同。
清真寺是圆顶式的方形建筑,寺旁建有细长的高塔。在萨拉热窝、福查、巴尼亚卢卡、斯科普里和普里兹伦,保存有漂亮的清真寺。在清真寺院内,为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建有各式各样的墓地。在桥梁建筑方面,最著名的是莫斯塔尔桥。横跨德里纳河的维舍格勒桥是为纪念穆罕默德-巴夏·索科洛维奇而修建的。在商业区的中心,石砌的带有圆顶的建筑,是进行贸易的场所。驭运商队住宿的客店和食宿客栈(旅店)是四合院式建筑:货物仓库和马厩设在下层,上层为住宿客房。公用建筑都安装有上下水管道,建有喷水池和公共浴池。居民住宅多系砖砌建筑,楼阁上建有用于交谈和吸烟的吸烟室,并且带阳台(突出于主墙外),白天可以晒太阳,晚上可以乘凉。日常生活用具,无论是木制的、金属制的,还是皮革制的,工艺水平都很高。
伊斯兰文化,特别是语言、生活方式,对信奉基督教的居民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约有3000个土耳其语的词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穆斯林还沿用基里尔字母,形成了伊斯兰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相互渗透的现象。不过,基督教居民构成了一个单独的世界,保留了原有的斯拉夫文化传统。只要他们不反抗土耳其当局,他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不会受到破坏。
但也有一些地区仍然坚持反抗。在西南方,虽然阿尔巴尼亚全部(或大部分)于1478年陷落,黑塞哥维那却在斯蒂芬·武克契奇的继承者的领导下坚持抵抗到1483年。在北方,亚伊采和斯雷布雷尼克两地区组成边屯区,成为匈牙利抗击土耳其人的前沿地带;斯雷布雷尼克州于1528年陷落。这时大批基督教徒跑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另外一些人逃到拉哥萨,甚至逃到威尼斯和罗马。很多人跑到海边后,在亚得里亚海海滨地区继续进行反抗土耳其人的斗争。其作战基地开始是在达尔马提亚西北部的克利斯,后来则在克罗地亚沿海地区的塞尼。这些被称作乌斯科克(Uskoks,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意为“难民”)的人成为海盗,相当出名。
土耳其人的到来,为波斯尼亚的鲍古米尔教派教徒提供了绝好机遇——倒不是说他们依然保持着鲍古米尔教派的信仰,实际上这时大多数人都改奉了伊斯兰教。按照伊斯兰教教规,皈依本教的人可以保留土地和封建特权。这样,在波斯尼亚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贵族阶级:论种族是斯拉夫人,论宗教却是穆罕默德的新信徒。波斯尼亚于是与塞尔维亚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塞尔维亚,伊斯兰教徒只是外来的土耳其移民;而在波斯尼亚,伊斯兰教徒却是土生土长的斯拉夫人。
新设的波斯尼亚行省的土耳其总督被称作“瓦里”(Vali),其驻节地从弗尔赫博斯纳(萨拉热窝)迁到巴尼亚卢卡,后来又迁到特拉夫尼克。总督对当地行政事务干预极少;波斯尼亚实际上仍旧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但它名义上的元首,如今已是由穆斯林而不是基督教徒来担任。有些总督是波斯尼亚人。正如当时人们所说:“老子背叛基督教,儿子才能在土耳其帝国位极人臣。”总督以下则是由鲍古米尔教派贵族转变来的波斯尼亚封建领主。这些人虽然保持了自己的语言,但衣着、头衔和种种习惯仿效土耳其宫廷。“他们表现出改变宗教信仰者常有的那种热忱,在宗教狂热方面比土耳其人还要土耳其化”。这一军事贵族阶层,以省内48个区的“甲必丹”(Kapetans)为首。他们全权统治自己的臣民,负有为苏丹军队提供骑兵的义务。不言而喻,他们在土耳其各次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在土耳其帝国的行政和军事部门获得较高职位,甚至成为首相。军事贵族阶层下面是信奉基督教的农民,即“赖雅”,其职责是为领主耕种土地,向领主缴纳赋税。作为农民,他们生活艰辛,而最痛苦的莫过于他们的子孙被迫在土耳其近卫军中服兵役。
土耳其人在许多方面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宗教事务方面却相当宽容。就土耳其人而言,其社会地位视宗教信仰而定;虽然政权由穆斯林掌握,基督教徒却可以自由处理村社事务和制定他们自己内部的法律。在15世纪土耳其人征服波斯尼亚时,东正教地位似乎已经无足轻重,至少从它对国家事务的影响来看是这样。但是在穆斯林统治下,土耳其人却把东正教看成全部基督教徒的代表,波斯尼亚的基督教徒也被置于君士坦丁堡的总主教管辖之下。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天主教的势力从此全部消失,因为方济各会教士于1463年经穆罕默德二世特许,可以自由从事宗教活动。尽管如此,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还是逐渐萎缩,越来越小。仍然信奉天主教的地区主要局限于西南部较为贫瘠的地区,许多天主教徒逃到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在波斯尼亚北部,直到库帕河沿岸的边境,建立了一些大规模的塞尔维亚人、弗拉几人和其他东正教徒的居民点。这种人口的迁徙决定了罗马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两者之相对分布状况,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从15世纪到19世纪,土耳其与周围各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沿克罗地亚和门的内哥罗边界走向,尽管各国君主相互间都签订了各式各样的和约,但基督教徒与穆斯林经常发生争端。地处匈牙利与土耳其之间的克罗地亚更是首当其冲。土耳其人把波斯尼亚看作进攻匈牙利的必经之路,而波斯尼亚贵族与匈牙利的罗马天主教徒又是世仇。16世纪和17世纪,波斯尼亚贵族不断地参与土耳其与匈牙利的战争。1683年,土耳其人兵败维也纳,其对外扩张的势头从此一蹶不振;波斯尼亚人转而进行抗击基督教徒的战争,以保卫自己的领土。17世纪后半叶,奥地利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时断时续。1688年奥地利军队入侵波斯尼亚,1690年再次入侵波斯尼亚;当奥军撤回萨瓦河以北时,约有3000名罗马天主教徒随同撤回。1693年奥军第三次入侵,1697年第四次入侵。在第四次入侵期间,约有4万名波斯尼亚基督教徒北迁,定居于斯洛文尼亚。经过谈判,1699年1月双方签订了《卡尔洛维茨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奥地利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的全部土地,除蒂米什瓦拉州之外的匈牙利,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自1683年土耳其兵败维也纳之后,衰落已成定局。从此之后,对于欧洲的基督教强国来说,土耳其已经不过是癣疥之疾,不再是心腹大患了。
土耳其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于1715年再度爆发;奥地利与威尼斯结成联盟协同作战,接连获胜,在1718年奥土双方签订了《帕萨劳维茨和约》。条约规定,奥地利占有所征服的土地,其中包括蒂米什瓦拉州以及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波斯尼亚北部自东向西,一直到塞尔维亚北部的大片土地。1737年奥地利与土耳其再度开战,结果奥地利失败。1739年双方签订了《贝尔格莱德条约》。根据条约,奥地利丧失了除蒂米什瓦拉州之外的在《帕萨劳维茨和约》中所获得的全部土地。
在后来半个世纪中,奥地利军队再也没有越过萨瓦河及多瑙河一线。1787年奥土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再次被奥军占领。但后来根据1791年《锡斯托瓦条约》,锡斯托瓦(Sistova,即斯威希托夫Svishtov,保加利亚城市)交由土耳其统治。波斯尼亚与奥地利之间于是一直保持1739年划定的边界。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1878年波斯尼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行省为止。
黑塞哥维那的经历与波斯尼亚大同小异。12世纪以前,黑塞哥维那臣服于拜占庭帝国。12世纪和13世纪,黑塞哥维那被塞尔维亚统治。14世纪时,黑塞哥维那则为塞尔维亚和一度强盛的波斯尼亚所瓜分。1448年,当时的一位封建主斯特凡·武克契奇统一了黑塞哥维那各地,脱离波斯尼亚的控制,被称为“圣萨瓦大公”。自那时起,他所统治的地区即被称为黑塞哥维那,废弃了原来的胡姆、扎胡姆列、特拉武尼亚等称谓。土耳其在征服波斯尼亚的同时也逐步入侵黑塞哥维那。1466年武克契奇大公去世,他的儿子和侄子们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更加便于土耳其征服黑塞哥维那。1482年,土耳其终于彻底征服黑塞哥维那。此后,黑塞哥维那被土耳其统治了整整四百年。
17世纪末,土耳其设置了波斯尼亚巴夏辖区。到18世纪末,这个巴夏辖区的范围扩大许多,包括8个“桑贾克”,从现今塞尔维亚共和国西部的沙巴茨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包括现今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