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一)主要宗教
在文莱,居于支配地位并被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也有部分文莱居民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妈祖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文莱的官方宗教,占全国人口主体的马来人绝大多数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穆斯林。此外,部分华人和部分土著居民也信仰伊斯兰教。早在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文莱,为居住在当地的马来人所接受,马来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文莱苏丹国。1959年文莱正式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伊斯兰教规已成为文莱马来人的生活准则。按照《古兰经》的训诫,文莱穆斯林不饮酒、不吃猪肉、不吃宰杀前已死亡的动物的肉和血。对不吸烟、不浪费、不偷懒、遵守社会公德等行为,文莱新闻媒介也多从教规要求的角度进行宣传。文莱的穆斯林每天做5次礼拜,即破晓时的晨礼、中午的晌礼、下午的晡礼、日落时的昏礼和入夜后的宵礼。每星期五必须去清真寺参加聚礼。开斋节是文莱人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斋月期间,成年穆斯林均须斋戒,破戒者会遭人唾弃,甚至还会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斋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待月亮升起后,家家户户连夜制作糕点。第二天,穆斯林们互相拜贺,并向贫穷的穆斯林布施。到麦加朝圣是每个虔诚的文莱伊斯兰教徒最大的心愿,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愿以偿者逐渐增多。文莱政府为前往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提供交通住宿等一切便利。每年朝圣时期,政府安排专机免费接送朝圣者。按信教者的比例,文莱到麦加朝圣的人数多于其他东南亚国家。
1984年国家独立后,文莱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和提高伊斯兰教的地位,把伊斯兰教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和社会行为准则,力图使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使文莱成为一元化的穆斯林社会。现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曾多次去麦加朝圣。近年来他多次向国民强调,要维护伊斯兰教的纯洁性,认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伊斯兰教价值观,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伊斯兰教的措施。如拨巨款增建清真寺;在学校开设伊斯兰教课程,向青少年灌输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知识;鼓励穆斯林积极参与商业工作,号召他们改变过去那种不愿经商只想在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就业的态度,从而减少文莱在商业上对外国人的依赖;在金融业中按照伊斯兰教原则设立“文莱伊斯兰信托基金”,让穆斯林以伊斯兰教的方式投资,为朝觐积蓄旅费,等等。此外,全国设有专门的伊斯兰教经学院;居民聚居地区建立教授青少年《古兰经》的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年龄层次的男女分别进行朗读《古兰经》的比赛;还选派优秀学生到中东地区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名牌大学专修《古兰经》。在文莱,外国出版的凡有穿超短裙女人图片的书刊,都会受到查禁;严禁电影院放映有色情镜头的影片;穆斯林只能去专卖清真菜肴的饭馆就餐。
2013年10月,文莱苏丹宣布将分阶段实施严厉的伊斯兰教刑法。根据新的伊斯兰教刑事法典,通奸者可能遭掷石处死,偷窃者可能遭断肢,堕胎与喝酒者可能被判处鞭刑。此外,文莱还强制所有伊斯兰教徒儿童必须接受宗教教育,规定所有商业活动必须在星期五祈祷时间暂停两小时,等等。
其他宗教 当地土著民族达雅克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文莱的华人有部分信仰佛教,有部分信仰由中国东南沿海传去的妈祖教。文莱的印度移民多数人信仰印度教,也有少数人信仰佛教。文莱的英国移民信奉的宗教是基督教;也有部分达雅克人信仰基督教。信仰其他宗教的文莱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本宗教的戒律。不同宗教信仰者相处融洽。
(二)宗教政策
文莱虽然允许其他宗教的存在,但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它大力推行伊斯兰化,严格维护伊斯兰教义,把伊斯兰教义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将伊斯兰精神融入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马来伊斯兰君主制”(Melayu Islam Beraja, MIB)是文莱的立国思想体系。作为其中三大要素之一的伊斯兰教是文莱政府巩固国家政权的思想武器。在复兴伊斯兰教的同时,文莱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力图使异教徒归化,建立起一元化的伊斯兰社会。文莱独立之后于1986年设立了主管宗教事务的宗教部,并专门聘请从中东学成归来的人在宗教机构中担任要职。同时,文莱还积极参与国际伊斯兰组织,通过各种途径融入伊斯兰国际体系中。
与此同时,文莱对伊斯兰教的异端分子持批判和打击态度。1991年,文莱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取缔了一个宗教极端组织。文莱政府对一些国际性组织在其境内发展分支机构感到不悦,认为这些组织是反伊斯兰教及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文莱政府还常呼吁民众警惕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侵蚀。
文莱政府通过正面宣扬伊斯兰教传统和文化奠定了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限制其他宗教的发展和打击宗教极端主义为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伊斯兰教在文莱的传播和国教地位的确立又为文莱政权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伊斯兰教和文莱的整个社会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二 民俗
文莱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人民严守伊斯兰教规,崇尚伊斯兰教礼仪。文莱人热情、好客,其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部族与乡村色彩,总的来说与宗教教义有关。因历史上文莱与中国交往密切,文莱习俗中也不乏中国的影响。文莱习俗有其独特之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衣着 文莱人着装忌穿黄色(黄色为王室的象征),一些大型活动,请帖上都写明,不能穿黄色衣服。女士着装更保守,不能穿袒胸、露背、透明、紧身的衣服,一般穿一种叫“巴菊库伦”(Baju Kurung)和“巴菊格巴雅”(Baju Kebaya)的长衫和长裙,在公共场合多数女士戴头巾。
男士服装在一般情况下以干净整齐为准,但在正式场合,根据活动的性质有时穿西服,有时上身着巴迪克长衫(类似长袖花衬衫),下身穿西裤。参加最正规的活动时,男士穿成套的被称为“Baju Cara Melayu”的马来礼服,腰部到腹部围一块本国的手织围腰。这种围腰的质地反映该男士的身份与经济情况,有的围腰以金线手工织成,其最贵的高达几千美元。男士们在正式场合头戴黑色的船形帽。有封号的男士更有特殊的着装和佩戴要求,如有的腰间还插一把克利斯短剑。男士们进入清真寺时,一般都穿白色衣袍。按规定,非穆斯林女士不能进入清真寺,但近年来对外国游客有所放松,游客可在非祈祷时间,穿上特制的黑色大袍进入清真寺参观。男士的发型有严格的规定,发长一般不得超过衣领。女士外出或参加一些正式活动时一般戴头巾,因此对其发型没有严格的规定。但现在一些女性也有不戴头巾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型一般比较时尚。有重大活动时,文莱人白天着黑色礼服,晚上穿白色礼服,应邀出席的客人也须按此着装。
饮食 文莱人多数为穆斯林,禁吃猪肉,文莱境内禁宰生猪,禁止在超级市场出售猪肉(有的华人经营的超市内专辟一块隐蔽地方出售猪肉),鸡、牛、羊等牲畜都要经过伊斯兰仪式屠宰后,才可食用。一些年长的文莱人不吃两栖动物,如不少人不吃鸭肉。
文莱人以大米为主食。副食有牛肉、羊肉、鸡肉等;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茄子、马铃薯等。文莱人讲究菜肴的香、酥、脆,注重菜品质量。作料喜用咖喱、辣椒、虾酱等。饮咖啡、可可和红茶。
文莱禁止饮酒,也禁止公开出售酒类饮料。非穆斯林向穆斯林提供酒类饮料,将被处以500~1000文元罚款。文莱人喜欢吃辛辣食品,生辣椒末与生蒜瓣是餐桌上必备的调味品。
文莱人还酷爱甜食,经常用糯米粉、椰蓉、椰浆、芋头与水果等做成各种甜点招待客人和自己家人食用。这类甜食被称为Kwei(糕点);还有一种用米粉做的面条被称为Kwei Tioa(果条),来源于中国的福建,是由早期从福建来的移民带来的。文莱人的活动中一般都有茶歇(Tea Break),其食品多半为Kwei。
文莱的马来人很喜欢吃中国饭菜,但他们只在几家特定的清真中餐馆用餐。当地华人或刚到文莱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大使馆官员邀请文莱官员到家中吃饭,他们一般都愿来,只要不上猪肉就行。但有的很传统的老者则要求必须从特定的中餐馆请专门的厨师做菜,或由那几家中餐馆送菜,他们才会接受邀请。除假日野餐外,文莱人一般不在外面吃饭。拿着食品不分场合、边走边吃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行为。
行为规范 文莱人一般不大声说话,在公共场合也不喧哗吵闹。骂人、当众训斥别人都被认为是粗俗的表现。见到陌生人或朋友时,一般要按其身份称呼,如陛下、殿下、佩义兰、佩欣、达图、达丁、哈吉、哈贾、阿旺、达扬等。文莱人不喜欢别人触摸其头部,特别是见到小孩时切记不要去摸其头部。
文莱至今尚有一些人(为数不多),特别是男性老者,不与异性握手。因此,在社交场合,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一般先要观察对方是否有握手的意向。如果女性主动伸出手,而男性没有回应,则会比较尴尬。为避免出现尴尬局面,男士一般也不主动与女士握手。文莱年轻的马来人与长者握手时往往是略微弯腰,两手相握后把手缩回,到胸前轻触一下,有时还吻一下长者的手背,以示敬意。
在文莱,不可用食指指人或手心向上用食指内弯叫人。叫人的习惯做法是:把四指并拢轻握成拳,手心向上,大拇指贴近食指,指尖朝向要指的人。同样,招呼别人或叫出租车时,也不要用食指,而是手心向上,挥动整个手掌,向内召唤。不可在人前以一个拳头拍击另一只手的手心。在接递东西时,一定要用右手。马来人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在不得不用左手时,一定要先说声“对不起”。
在公共场合走动时,也有一定的规范。如从有身份的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把靠近别人的那只手下垂贴着大腿外侧,弯着身子轻步走过;不能在别人面前大摇大摆地走动,特别是面对长者时更不能如此。
外国人到文莱访问、参观清真寺或到马来人家庭做客时,进门前要主动脱鞋,放在楼梯口或门口。因为文莱马来人家的内厅是做祈祷的地方,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穿鞋进屋则被视作亵渎真主的行为。但如主人表示不必脱鞋,也可客随主便。
去别人家做客,进门时一般要摘去墨镜。当主人以茶点招待,最好能吃一点儿,如果客人过于谦让而不吃不喝,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敬。如果实在不想吃,可用右手轻触一下盘子,以示谢意。文莱人有互赠礼品的习惯,在给文莱朋友送礼时,特别要注意别挑选带有猪、狗之类动物图案或形状的礼品。
文莱人对坐姿有很多讲究。在正式场合(坐沙发和椅子时),不能跷二郎腿或两腿交叉,更不要两腿不停地抖动或两腿膝盖向外打开。在会客室内,不能把腿架在桌子、茶几或沙发扶手上,如果有类似行为会被认为是对同室人的不尊重。女士席地而坐时要两腿并拢,膝盖倒向一侧,两脚伸向另一侧。女士不可一腿成直角着地,另一腿平放地上;更不可两腿平放,两脚伸向前方,特别是前面有人坐的情况下,脚心朝向别人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男士席地而坐时要两脚交叉,两膝向外,两手平放在腿上。不可两脚着地,两膝向上,两手放在下腹部;不可倚桌而立,特别是在有人伏案工作的情况下。庆典活动中,一般是男女分开坐,如开斋节苏丹与王室人员接见平民时,又如王室婚礼的部分仪式中,宾主都是席地而坐,男女分别坐在不同的大厅,或在同一个厅内分别坐在两侧。在宴会上,男的坐一边,女的坐另一边。在文莱的使团中,这种坐法被称为“文莱方式”。因此,一般在宴会开始前,有的外交官员要开个玩笑,问问主人:“今天是‘文莱方式’还是‘国际方式’? ”
婚姻 文莱马来族男女之间的结合,也需要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阶段,可是男女之间必须要“情投意合”,很少有“逼婚”的现象。《古兰经》中说:“与你选择的女人结婚,一个、二个、三个、四个。”因此,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来说,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四个合法妻子。但是按照伊斯兰婚姻法的规定,娶新妻子要得到原来妻子的同意。所以,娶第二个妻子的时候,要先征得第一个妻子的同意;娶第三个妻子的时候,也要征得第一个和第二个妻子的同意。如果不是照这样办,先前的妻子有权向伊斯兰法庭告发。对于四个妻子,要平等相待,否则也算犯罪。
文莱马来人多数实行早婚,少男少女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择偶。找到了理想的对象之后,仍须由双方父母仔细观察与调查访问,彼此都满意之后,才可以说亲。如果是媒人介绍的,父母也要征得男女双方本人同意,然后双方家长商议关于聘金嫁妆的条件。男方送给女方的彩礼通常有订婚戒指、绣花布、日常生活用品。彩礼必须装在被称为“网纱”的专门器皿里,上面用纱布盖好。一般由代表男方的几位妇女手持“网纱”,在众人的陪伴下,将彩礼送往女方家。到了女方家,她们便将“网纱”放在厅堂正中,由送彩礼的领队将彩礼转交给女方代表。女方代表验收后将“网纱”倒空,然后装上送给男方的答谢礼品。答谢礼品通常是订婚戒指、一套男装、男用化妆品、各色糕点及其他一些男人喜欢的东西。有时女方的答谢礼品比男方所送的彩礼更多、更贵重。
文莱马来人的婚礼隆重而盛大,一连举行7天。他们办婚事也要选个吉日。结婚旺季为伊斯兰历4月和9~12月这段时间。文莱马来人结婚的证婚人通常由阿訇充任。结婚证上除有阿訇的签名之外,双方家长也得签名才能生效。按照文莱马来人的风俗,聘金虽然是由男方家付给女方家的,但是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行,婚宴和布置也由女方家负责。
婚礼 多数是在夜晚举行。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晚上,由男方家的亲友、阿訇、长老、父母陪伴着新郎,排成长列,捧着聘礼,拿着《古兰经》,在音乐伴奏下唱着歌,前往女方家。队伍由鼓乐队领头引路,后面跟随着亲友,他们有的捧着盛有槟榔叶的盘子,有的捧着糕点、香蕉、纸花,其后是阿訇、长老和新郎父母,新郎及伴郎由一名伊斯兰教长引导到屋里的内厅。厅里预先布置好宫殿式的座位,正中并列两张装饰华丽的座椅。新娘预先端坐在右方的座位上,恭候新郎到来。新娘头上罩一幅红缎盖着脸,身穿锦袍,头插鲜花,手腕上戴着闪闪发亮的金饰,颈上、手指上都戴着项链和指环,耳朵上戴耳环,脚踝上套足环,鞋面绣着五彩的珠子。新郎被引到新娘左方的椅子上坐下,伴郎、伴娘分别站在两旁,近旁帮忙的亲友们挥动着特制的蒲扇,为这一对新人扇风。片刻以后,就开始进行祈祷仪式。主持婚礼的长老先向新婚夫妇念经祝福,接着宣读双方的誓约和新郎送来的聘礼数量,然后便由阿訇上前去揭新娘的面纱,并为一对新人洒圣水,牵拉双方的手放在对方的手上,随后又高声朗诵一遍《古兰经》。念过之后,便拿两小包槟榔叶给新郎和新娘嚼食。嚼完以后,双方交替朗读誓词,互敬白米饭一碗,或互相喂食香饭。仪式至此告一段落,来宾们纷纷上前祝贺,有的馈赠礼物,有的献桂花环,有的给新娘的手指甲涂染赤红色的槟榔叶,表达祝福。
仪式过后,由女方家招待来宾吃咖喱大菜,一直到午夜过后人们才尽欢而散。新郎暂时在女方家住下。宾客离去时,每人按惯例都可得到一份鸭蛋作为谢礼,这些鸭蛋盛在一个用铁丝和纸花扎成的小篮子里,或用纸花扎成一棵小树状,把鸭蛋装饰成两颗并连的果子,挂在树上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第二天、第三天是新婚夫妇的节日,他们分别进行沐浴和接受双方宾朋的贺礼和祝福,还参加女方家的招待宴会。但是新婚夫妇仍未达到“洞房”的阶段,只是名义上的夫妻而已。第四天晚上,人们继续热闹一番,男方家的亲友再到女方家集体念经,念完经后又照例有餐宴款待。在这天夜里,两位新人方能同居一室,一直到第七天,新郎才带着新娘回家见父母,然后再回女方家继续住下去。从此,新郎就成为女方家中的一员。
丧葬 文莱的马来人十分重视给死者办理丧事,他们认为办理丧事是人人应学会的一门学问。丧事一般由死者的继承人或其他亲属办理,要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当一个人病重垂危时,必须让他(或她)诵念祷词:“除真主之外没有值得崇拜的。”据说这样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在办丧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死者沐浴和祈祷,沐浴就是按宗教仪式洗净尸体。按当地习俗,洗尸就是掩藏死者的各种缺点、弱点和错误,这样将来自己有缺点、弱点和错误时真主也能原谅。
出殡的时候,大家要念诵《古兰经》,但女性不能去送殡。棺木运到坟场后,由清真寺管理人员打开棺盖,拆除裹尸布,将尸体面向麦加放入墓穴,立墓碑。最后,请阿訇念平安经,朝坟上洒水、撒花。
文莱人的宿命论 文莱马来人有一种传统的宿命观念,即人的一生命运如何,取决于四大因素:个人命运、妻子命运、孩子命运和铁器命运。如果以上四种因素中的一种能起作用,便可使人的命运发生转机。命运不好的人可能会在娶妻后走运,靠的是妻子的命运。如婚后依然命运不佳,便要等待孩子带来福分。若后代仍不能使自己福星高照,便只能看自己珍藏的铁器命运如何。文莱马来人认为,无论何种铁器,都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铁器的命运可通过观察铁器外表、分辨铁器的声音等办法来检验,但最常用的是拇指测量法。这种方法一般只用于检验武器,比如检验一把收藏的克利斯短剑,须用两手拇指交替测量短剑的剑身部分,用右手拇指测量时口念“生”,用左手拇指测量时念“死”。如测量完毕时拇指落在“生”上,则证明武器会给收藏者带来好运,否则就相反。
文莱渔民的禁忌 由于文莱濒临大海,当地许多居民过去以捕鱼为生。文莱渔民爱惜捕鱼工具如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捕鱼工具被牲畜、家禽踏过或被人踩过,都会使渔民感到愤怒。正在经期的妇女不能触摸渔具。一旦发生上述情况,人们必须用草药水喷洒、用香火熏或用洗涤剂清洗渔具,不然渔民就认为出海会倒霉。在出海途中,严禁口出脏话,遇到猪、猴等动物,不可直呼其名,更不可招惹它们,否则,此次出海不会有满意的收获。在海上捕鱼时也要谨言慎行,如不得大声吵嚷、不许说粗话等。钓鱼者眼看上钩的鱼跑掉,不可生气,更不能责骂不已。在海上遇到异物,应置之不理,不得故意打扰,因为异物的出现是为了考验渔民的耐心和决心。渔民们确信,招惹异物会大难临头。
三 节日
苏丹诞辰日 现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出生于1946年7月15日,每年的7月15日是文莱苏丹诞辰日,也是文莱重要的节日之一。
当日上午9时,在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广场举行阅兵式和群众团体的彩车庆祝游行。然后苏丹到王宫册封各界中下级有功人员,最高级别为达图,多为荣誉称号。当晚在王宫举行有上千人参加的晚宴,王室全体成员、各部部长、副部长、常务秘书、司局级官员、各级受封人士、驻文莱的各国使节及外国银行与大公司总经理等夫妇应邀出席。男性王室人员及文莱男士要根据自己的身份着装。女士除王室人员外,都要着白色衣裙。各国大使要着燕尾服,戴黑色领结,也可着本国民族服装。与此同时,文莱的驻外使馆也要举行盛大招待会,以示庆祝。文莱国内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要为此发表社论或播放专题节目。
在苏丹诞辰日前后,还会举行文莱四个区代表队的拔河比赛,各部门、各单位及华人社团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苏丹轮流到各区与民同乐。有关苏丹诞辰日的各项活动一般要筹备半年左右。苏丹诞辰日前后一两个月内,王宫与斯里巴加湾市各主要街道都要搭起各式彩色牌楼,到处悬挂着“吾王万岁”的标语。夜间灯火辉煌,其热闹程度胜过开斋节。
国庆日 国庆日是文莱各族人民的全国性节日。文莱的独立日是公历1984年1月1日,国庆日则定在公历2月23日。这一天,一般要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广场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同时,在首都和全国各地还要举办各种纪念性展览和念诵《古兰经》等活动。
建军节 每年的5月31日是文莱军队的节日。
开斋节 开斋节是文莱马来人的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逢伊斯兰历9月,文莱全国穆斯林都要实行长达一个月(斋月)的斋戒,白天禁食、禁饮。斋月过后的第一天,便是开斋节。当天,苏丹要到清真寺跟民众一起做祷告,并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向全国发表文告,庆祝斋戒期满。
文莱人经过一个月的禁食、禁饮后,要欢庆开斋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服装,每家一般至少要安排一天的“开门迎宾”活动,接待来宾,也可以不分身份高低到任何人家去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身份高一点的家庭正式发请帖,但人们不管有没有收到请帖都可以去拜年。如果收到某人的开斋节请帖而没有登门拜访,对方会认为这是一件不愉快的事。特别是亲友之间,如果这一年没到谁家去拜年,相互间在感情上就会产生隔阂。
开斋节期间,文莱王宫向公众开放四天。第一天接待各部高官、各界显贵、各国驻文莱使节。后三天接待普通民众,各国驻文莱使馆参赞以下的官员和职员、外国游客、外籍劳工都可在这三天畅通无阻地进入王宫。王宫随时备有丰盛的饭菜、糕点和水果,招待八方来客,离去时每人还可拿一个印有王室标记的餐盒,里面装满各式马来甜点。据统计,每年大约有占文莱人口1/4的人在开斋节期间进入王宫。而这些进进出出的人群秩序井然,从未发生过拥挤、盗窃和破坏公物等现象,这在世界上君主制国家里可能是少有的。同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苏丹作为一国之君,虽然至高无上,但还是比较开明,并接近平民的,也可见这个国家社会秩序之良好。
各国驻文莱使节除到王宫外,还到所有部长、副部长、各部常务秘书、外交部各司司长、伊斯兰国家驻文莱使节及各界显要人物家中拜年。在这三天中,有时一天要走访数十户人家,一家待十分钟。每到一处都会受到盛情招待,有的人家直接就把你引到餐厅,让你就餐。到时至少得喝几口饮料,吃上一块点心,有时实在太饱了,也要学文莱人用右手在主人的食盘上碰一下,以示谢意。这样,一天下来肠胃负担真不轻。但这是一个好的传统,特别是对各国驻文莱使节来说,是个交友的好机会。凡是在开斋节拜过年的人家,下次在别的场合见面,总是倍感亲切。
《古兰经》启示纪念日 每年的公历6月16日。
先知诞辰日 伊斯兰历3月12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日。文莱对先知诞辰日特别重视,这一天,要在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广场举行集会和游行。苏丹要在集会上发表讲话。全国各地也同样举行游行活动,穆斯林举着各种标语和横幅,穿街走巷,热烈庆祝这一节日。
圣诞节 文莱公众虽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但圣诞节也被列为公共假日。
元旦 每年的公历1月1日,也是文莱全国性的节日。苏丹一般要在这天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
中国春节 每年的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即为春节。这是文莱华人的节日。节日期间,文莱马来人从高官到平民都到华人家拜年。华人家庭张灯结彩,贴对联、放鞭炮也很普遍。
文莱克达扬人的稻米收获节 文莱土著居民克达扬人现在仍然保留着一种庆祝丰收的仪式,在每年的稻米收获节举行。这一古老的传统可追溯到古代刀耕火种的年代,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节日持续3天,邻村客人到达的第3天是此节的最高潮。欢庆宴会上的食物由村民提供,节日的特殊食品是“科鲁彼”。这是一种用米和肉制作、裹以鲜嫩的竹叶的圆形粽子,蒸熟以后,本族人团聚一堂共同食用,以庆祝本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具有感谢神灵和加强全村团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