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刀疤豺母(9)
我调准望远镜焦距——淡黄色的体毛,背部有一条厚密的金黄色毛带,哈,果然就是从尕玛尔草原流亡来的那群金背豺。瞧,这是歪嘴巴雌豺,少掉一只耳朵,哦,那是刀疤豺母为阻止它伤害我和强巴而咬掉的;瞧,那是胸毛已经秃光的老豺,哦,显得比一年前更苍老了,连脖子上的豺毛也差不多掉光了;瞧,这只年轻的公豺背脊上有一条紫色毛斑,我记得很清楚,就是一年前强巴用计擒捉的八只幼豺里头的一只,当时我还开玩笑地说这是一只紫金娃娃,哦,如今已变成一匹八面威风的大公豺了……
咦,怎么不见刀疤豺母?
我用望远镜在豺群里搜索了一遍,没见到刀疤豺母,正在着急,突然,岸边的灌木丛里,又钻出一小群豺来。我仔细一看,领头的那匹豺正是刀疤豺母,它身边是一匹眉额长着两丛绿毛的绿眉雌豺和两只约三个月左右大的幼豺。看来,刀疤豺母是因为照顾落在后头的绿眉雌豺和幼豺,所以来迟了一步。我这才舒了口气。我对刀疤豺母印象不错,我觉得这是一匹知好歹懂甘苦明事理的好豺,只要它还在豺群里并担当首领的角色,我们就有希望把豺群请回尕玛尔草原。
刀疤豺母护送绿眉雌豺和两只幼豺到溪流饮水,强巴小声问我该怎么办。我咬着他的耳朵说:“我就这样走出去,想法子让刀疤豺母了解我们善良美好的心愿。哦,你暂时别动,待在这里。它们对你有看法,对我比较友善。我一个人先出去试一试。”
“这太危险了,万一……”强巴为我的安全担心。
我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无谓的冒险,我觉得我走出去后,豺攻击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段时间我翻阅了许多国内外有关豺的资料,对豺这种动物的品性和行为特点有所了解。按文献记载,豺是所有大中型食肉兽中对人类最敬畏的一种动物,从不主动攻击人类,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找不到一个证据确凿的实例来证明豺杀害或吃掉过人,豺攻击人类的概率比家犬伤害主人的概率还要低。再者,我曾与这群金背豺打过几次交道,我救过它们,它们也救过我,怎么说也是朋友了,我相信它们不会得健忘症把我给忘了的。只要它们还能认得出我,就绝不会攻击我。虽然人类的字典里将豺比喻为恶的化身,但在真正的豺世界里,还没有恩将仇报这句成语。
“我还担心,你这样突然走出去,会不会吓着它们。”强巴说。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突然出现在豺群面前,会不会吓着它们,一阵风似的逃之夭夭。两条腿行走的人是赶不上四条腿奔跑的豺的,假如真这样的话,我们再要寻找它们就困难了。
可我觉得我一出现它们就立刻望风而逃的可能性不大。别说豺是凶猛的食肉兽,即使一般的食草动物,也不会一有动静不问青红皂白撒腿逃窜的。
动物对突如其来的异常动静的反应,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先会因惊吓而摆出逃窜的姿势,然后回眸张望竖耳谛听耸鼻嗅闻,进行观察判断,再决定是采取逃遁还是采取迎战的策略。
这个观察判断的过程因“人”而异,有的十分短暂,只有几秒钟,有的稍长些,延续好几分钟。一般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动静,凶猛的食肉兽观察判断的过程要拉得长些,孱弱的食草兽观察判断的过程会压缩得短些。
观察判断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距离的远近。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警戒距离,例如野兔的警戒距离是七十米左右,白鹭的警戒距离是五十米左右,虎的警戒距离是两百米。假如突如其来的异常动静是在警戒距离之内,动物的心理压力陡然增高,情绪高度紧张,往往会这样想:这奇怪的动静离我太近了,要真是天敌的话,一转眼就能扑到我面前,我不能麻痹大意,逃吧,三十六计逃为上,宁可错逃千次,也不可冒险一次啊,就会把观察判断的过程压缩到最短。假如突如其来的异常动静是在警戒距离之外,在动物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内,就能从容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这样想:这奇怪的动静虽然要提防,但也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距离还远呢,就算真是危险的天敌,我也还有足够的时间逃命,用不着太害怕,等看看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再作理会也不迟嘛,就会把观察判断的过程适当延长。
我既然了解这个规律,何不利用这个规律呢?
我提了一只风干的红毛雪兔,沿着一条雨裂沟,像蛇一样无声无息地爬行,绕到豺群的上风口。目测了一下,我所在位置与豺群约百米左右,动物行为学教科书上介绍说,豺的心理所能承受的警戒距离约八十米,也就是说,我现在与豺群之间的距离很合适,既能让它们看见我,又不至于使它们受到惊吓头也不回地逃之夭夭。
这时候,大部分豺都已喝饱了水,有的躺在野花丛中憩息,有的互相打闹戏耍,母豺舔理幼豺的体毛,公豺扒开草丛寻找青蛙……
我突然从岩石后面钻出来,跳到一片无遮无拦的开阔地里,双手高举,(左口右欧)——(左口右欧)——发出柔和的叫声。
我是有意绕到上风口来的,这样风就能把我身上的气味吹送到豺的鼻子里去。在人类社会,两个阔别多年的朋友遐迩相遇,甲认出了乙,而乙一时想不起甲是谁了,甲就会用埋怨的口吻提醒乙:哎哟,你老兄真是贵人多忘事啊,我是某某某呀,你不记得了吗!这样自报家门,唤醒了乙沉睡的记忆,乙恍然大悟连连抱拳作揖说对不起,两人遂到小酒馆里喝一壶共叙友情。这些金背豺自然听不懂我的话,对人类使用的语言符号更是一窍不通,不晓得我姓甚名谁,但它们仍有一套分辨熟悉者与陌生者的识别系统,那就是气味。豺的嗅觉比人类灵敏数十倍,而且具有非常牢靠的气味记忆,习惯用气味来认知世界。我让风把我的气味吹送过去,其实就是在自报家门,提醒它们,我是它们所熟悉的朋友。
我发出(左口右欧)(左口右欧)柔和的叫声,是在模拟豺高兴时候的啸叫声,表达我见到它们的喜悦的心情。
我双手高举,这动作在人类社会意味着弱者向强者投降,乞求强者不要伤害自己,但在豺社会,则意味着我向它们证明,我手里没有刀枪弓箭,没有让它们心惊胆寒的冷兵器或热兵器,我是和平使者,我只有善良的愿望,我为友谊而来。
果然如我所料,当我从岩石背后钻出来的一瞬间,所有的豺停止了其他一切活动,都紧凑四肢肌肉摆出一副随时准备撒腿奔逃的姿势,扭颈瞪眼,几十双豺眼齐刷刷地朝我望来。
我一动不动,如果这时候我朝前奔跑或者弯腰什么的,它们极有可能会转身逃掉。
双方就这样静止不动地僵持了一会儿,我看见,刀疤豺母抬起下巴翘起鼻吻,做嗅闻状。我只有一个希望,风再刮得大一点,能及时有效地把我的气味传送到刀疤豺母的鼻子里去。
歪嘴巴雌豺、胸毛已秃光的老豺和那匹年轻的紫金公豺,学着刀疤豺母的样,也抬平下巴翘挺鼻吻做嗅闻状。更多的豺则不时瞟刀疤豺母一眼,等候首领的指示。
刀疤豺母认真地长时间地嗅闻着,偶尔发出一声短促的啸叫,好像在质疑这气味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它仍然腿肌绷紧,尾巴平举,保持着随时准备逃离的姿势,这说明它还没完全认出我是谁来。
我跟刀疤豺母仅打过两三次照面,分别已经快一年了,虽然豺有气味记忆,但时间一长,气味记忆也会被冲淡的。再说,我距离刀疤豺母有百米之远,虽说是在上风口,但风不大,徐风轻吹,途中免不了会飘逸损耗掉一些气味,豺的嗅觉尽管灵敏,怕也难以辨得真切啊!要是刀疤豺母认不出我的气味来,带领豺群一走了之,该如何是好?我急出一身汗来,浑身燠热得喘不过气来,解开领子想凉快凉快,突然,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哦,我记得一年前在尕玛尔草原与豺群周旋时,我穿的也是这件劳动布牛仔装,这几日跋山涉水流了不少汗,牛仔装上浸透了浓浓的气味,有助于刀疤豺母回忆往事。
我这么想着,赶紧脱下牛仔装,裹了一块石头,用力朝豺群扔去。这是我的气味名片,哦,请验明正身。牛仔装像只灰色的大鸟,在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约五十米开外的草坪上,刚好是我与豺群的中间位置。我力气小,无法将裹着石头的牛仔装扔出一百米去。
刀疤豺母眼睛警惕地瞄着我,小心翼翼地朝前走来,显然是要查验我的“气味名片”。我规规矩矩地站在原先位置上,静候裁决。刀疤豺母往前走了五十米,叼起我的牛仔装,一溜烟又退回溪流边,与歪嘴巴雌豺和胸毛已秃光的老豺一起来检验我的牛仔装。它们一会儿将嘴吻拱进牛仔装,翕动鼻翼做深呼吸,深入调查是不是假冒或伪装的气味,一会儿又用爪子扒抓用嘴巴拉扯,翻来覆去鼓捣我的牛仔装,里里外外搜寻有无陌生可疑的危险的气味,比海关工作人员搜查走私物品更认真更严谨。我能做的事情就是耐心等待。
折腾了老半天,终于,刀疤豺母扬起脸,朝天发出一声长啸,音调悠扬柔和,就像发出了警报解除的信号。豺们四肢绷紧的肌肉松弛开,平举的尾巴也软软地耷拉在地,收敛起随时准备逃窜的姿势,有几匹豺重新躺倒在野花丛中,捕捉在低空飞行的红蜻蜓。
刀疤豺母侧身对着我,尾巴垫在后腿弯,蹲坐在地上。
即使外行也能看得出来,它们认出了我这个朋友,并了解我没有恶意,所以松懈了警戒。
谢天谢地,我大大松了口气。
十四
我仍然是双手高举的投降姿势,面带着微笑,模仿豺的声音(左口右欧)(左口右欧)轻柔地叫着,缓慢地朝前移动,一点一点接近溪流边的豺群。我不能走得太急,这会让它们起疑心的。我晓得,野生豺由于经常受到人类捕杀迫害,对两足行走的人天生抱有戒备之心,即使面对曾经帮助过它们的熟人,也不会像狗遇见主人那般亲密无间的。对豺来说,确确实实是这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觉得我将豺的心理揣摩得很准,因为我看见,当我距离豺群越来越近时,刀疤豺母不时用眼睛瞟我,我每向前跨出一步,它的耳朵就剧烈地颤动一阵,显示出内心的不安。
当我走到离豺群还有七八米远时,刀疤豺母再也按捺不住,倏地站起来,冲着我呦(左口右欧)发出一声尖厉的啸叫,双眼爆出一片敌意。我明白,这是在警告我别靠得太近。动物除了警戒距离之外,还有一个规避距离。
警戒距离是对可疑动静和潜在危险而言的,换句话说,是针对天敌的;规避距离是对同类中的竞争对手或友善型异类的,换句话说,是针对不大可能会来伤害自己的对象的。例如山羊在山坡上吃草,发现黄牛走过来了,山羊晓得黄牛不会伤害自己,一般情况下不会介意,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但如果黄牛靠得太近,离山羊只有三四米远了,山羊便会掉头跑开,绝不会跟黄牛摩肩接踵头挨着头吃草的,山羊始终与黄牛保持一定距离,这就叫规避距离。
所谓规避距离,就是为规避潜在风险设定的恰当距离。动物行为学家解释说,动物之所以要保持规避距离,是出于只怕万一的防范心理。据书本介绍说,金背豺的规避距离是七米左右。我已经闯入规避距离的极限,刀疤豺母自然会觉得紧张。
我早就想好了对策,刀疤豺母一叫,我立刻识相地趴在地上,扭转脖子露出颈侧的动脉血管。这姿势在豺群中经常可以见到,表明愿意和解或服输。刀疤豺母眼睛中的敌意慢慢消散了,重新又蹲了下来。歪嘴巴雌豺和胸毛已秃光的老豺也还认识我,站在十来步开外的地方,友好地朝我甩动蓬松的尾巴。
我坐在草地上,看着散落在我四周的豺。它们和一年前相比,明显消瘦了,肩胛支棱,露出一根根肋骨,肚皮瘪塌塌的,眼里闪动饥馑的光。整个豺群只有绿眉雌豺身边带着两只幼豺,明显丁口不旺。我注意观察,豺群中有不少育龄雌豺,正值夏天繁殖季节,竟然没有一只腆起了大肚子有怀孕征兆的。再看刀疤豺母,背毛灰扑扑的,色泽黯然,胡须焦黄曲卷,鼻吻和脸颊上的皱纹更深了,那条刀疤变得像僵死的蚯蚓一样难看,比一年前憔悴苍老了许多。看来,这群金背豺活得并不轻松,从某种角度说,还有点落魄潦倒。完全可以想象,这儿土地贫瘠,食物资源贫乏,北有高山峻岭,南有怒江天堑,地域逼仄,这群金背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我心中暗暗高兴。我可不是什么虐待狂,别人受苦我开心。我之所以高兴,是觉得有希望将这群金背豺重新请回尕玛尔草原去了。假如它们迁徙到这里,各方面条件都比尕玛尔草原强,有冬暖夏凉的岩洞可供栖身,有广袤的草原可供狩猎,有逮不完的牛羊猪兔,有永不枯竭的山泉溪流,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那它们还会愿意返回尕玛尔草原去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对豺同样适用。“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任何生命都在不懈地奋斗,以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我掏出那只风干的红毛雪兔,朝豺们扬了扬。立刻,就像铁屑遇到了磁石一样,所有豺的视线都被我手中的红毛雪兔吸引住了。曾与我打过交道的黑耳朵公豺眼睛里迸出贪婪的光亮,胸毛已秃光的老豺舌头伸出老长做乞讨状,歪嘴巴雌豺合不拢的嘴角滴滴答答流出一条口水来……哦,这是你们最爱吃的来自家乡的土特产,也是故乡在深情地向你们召唤的信物!我一扬手臂,将红毛雪兔扔了出去。
送礼好办事,这是人类社会的特点。小恩小惠,笼络豺心嘛!
哗,豺群蜂拥而上,围成一个密密的圆圈,抢夺红毛雪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