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因为三节课讲课时的案例需要,我们开始深度分析很多产品的成长轨迹。坦白地讲,这些分析给了我们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和启发。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分析美柚这款产品的时候,其早期探索期产品的快速迭代、中期增长期的运营和PR的充分发力、产品规划路径上的极度清晰(从工具到媒体到UGC再到社交),等等,当这一切汇聚时,你会发现,对于这款产品为何能够在短短一年多里使自己的市场份额追上甚至超过原本领先了自己整整一年出现的竞品——大姨吗,其答案顿时变得无比清晰。
并且,这中间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琢磨,比如,美柚要上UGC模块时并非是直接做出来一个功能就上线了,而是在之前通过2~3个版本为这个功能模块做足了铺垫、埋足了伏笔。
如上种种,让我们开始觉得:其实通过分析和还原一款产品的成长轨迹,只要方法得当,资料信息足够详尽,你又足够用心,那么其实会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行业内,很多人都过于喜欢追求快餐式的方法或技巧,天天期盼着有一个大神或大牛出现,在被大神或大牛指导个一招半式后就能飞黄腾达了。然而事实上,每款产品的基因、用户群、成长轨迹都是有差异的,绝不可能存在某种通用的方法或技巧可以适用于所有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去看一个产品成长的过程,去看它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去看它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可能比单纯知道它的结局、某些技巧或方法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与电子工业出版社一起策划了本书,我们与众多三节课的优秀同学们一起挑选了我们认为有特点、有代表性的20款产品,对其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解读。
对于这些产品,我们是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选择的。
(1)面向一个已有的成熟需求,从某个细分领域切入,并慢慢壮大起来的产品。例如简书、懂球帝、脉脉、下厨房、洋葱数学、英语流利说等。
(2)面向新兴市场,在快速进入后战胜了无数竞品,最终成为该领域的独角兽或准独角兽的产品。例如滴滴出行、爱鲜蜂、哔哩哔哩、in、小红书、唱吧等。
(3)巨头公司内部孵化或战略布局驱动成长起来的产品。例如网易云音乐、网易花田、百度外卖、豆瓣App。
(4)某些只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小问题,便依靠产品自身的内驱力逐渐壮大起来,用户量迫近甚至超过千万量级,并逐渐演化出很多其他业态的产品。例如极简汇率、小恩爱、快手App。
(5)一些“非常规”但是极度刚需的产品。例如12306。
在这当中,每款产品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每款产品也会带给我们一些不同的启发。比如,滴滴出行在成长过程中与竞品之间的拼杀、博弈堪称惨烈,它是如何度过早期漫长的探索期的,又是如何在进入成长期后迅速、充分地发力并实现迅猛增长的,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又如豆瓣App,它更多地面临自己内部及用户使用场景变迁的问题,并多年来始终受困于此,在面对新老用户的差异化诉求及传统PC端的束缚时它会如何应对,这更值得我们留心。再如懂球帝,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新浪体育、虎扑体育等成熟巨头占据大部分市场的事实,它是如何在巨头的重围下找到一条突围之路的,这值得我们关注;又如快手,这是一款极度低调的产品,却已经不声不响地在短视频领域成为用户活跃度最高的产品,它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工具属性实现迅猛增长并最终完成从工具到社区的顺利转型的,这令我们更加好奇。
总之,我们认为以上几类产品,以及每款产品背后的不同的成长轨迹,足以代表市场上现有的大部分成功产品走过的轨迹,或者大部分新产品将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虽然产品分析中的一部分内容看起来略“干”略“硬”,但我们仍然相信,如果愿意花些心思对它们进行思考和细细回味,那么它们一定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而且,自己的产品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也可以在本书的这些产品身上找到投射。
从阅读上来说,你既可以通览全书,也可以只把本书当作工具书来使用——假如你特别想知道某款产品在某个阶段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处理和应对的,那么你只需要关注该产品在那个阶段对应的内容。
本书精选的20款互联网产品都是在2015年间发展迅速、有较广泛的用户认可度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代表了这个阶段的中国互联网的一些趋势和现象,如下所述。
(1)对于非巨头内部或非垄断性资源驱动的产品,从细分领域中的某个极致单点切入,再逐渐谋求发展是更常见的轨迹,例如懂球帝、下厨房、快手App等都是如此。
(2)对于巨头内部战略或资源驱动型的产品,相比如何更独特、更创新等,更加重要的事或许是掌握好整个产品发展过程中的节奏,例如:在早期探索期一定要迅速地完成对产品的打磨,不应追求用户体量;在中期成长期一定要充分运营驱动,迅速完成对于市场的占领,等等。
如果有可能,我们很希望看看3年后我们再来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时,届时对比当下,是否会出现一些不同。
最后,祝你在本书中可以有所思考与收获,希望本书可以帮助很多的互联网产品“性感”起来。
黄有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