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影视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它们并非过眼烟云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我的“娱记”采访生涯贯穿了十多年,我想出个集子来纪念她。

曾经有位同事,采访回来喜欢说一句话,“一切都是浮云”。因为采访的是娱乐明星,现场看似热闹无比,但写完报道,确实也就如过眼云烟,特别是这个时代的娱乐崇尚“速食主义”。

我在专访台湾音乐节目主持人马世芳时,他曾说过一句话,“流行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朝三暮四的,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但是他认为流行音乐也可以介入文化,希望大家的记忆不要断裂得那么快。我也想通过这样一本集子,为自己的采访生涯作个总结,告诉自己,也告诉人们,记者的采访报道“并非朝三暮四”,这些文章也并非过眼云烟。

 

我做了很长时间别人眼中的“娱记”。

2000年,我开始加入记者队伍。由于报社所属的影视报性质,我很快成为一名娱记,从电视剧、电视栏目、广播、电影、演出到导演、歌手、作家、书画家……各类的采访都做过,也做过封面明星、娱乐、演出、电影、阅读、生活家、艺术等各种栏目和版面。严格来说,我不算真正的娱记,因为不是专写娱乐八卦文章,我只是一名文化娱乐记者。对于每一位采访对象,我从来不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对于撰写的每一篇文章,我的态度也是挺严肃的。

十多年的采访经历,见证了娱乐文化圈的变迁,也经历了媒体的巨大变革。经历过纸媒的辉煌,也经历过纸媒的衰落。经历过报纸几次大换血、大改版,也经历过她从极度的华丽归回本来的面貌。潮涨潮落,浮浮沉沉,风风雨雨,不变的是我依然在写着。

 

整理十多年的采访文章,是一次去芜存菁的过程。我把这本书定为“人物访谈录”,是因为人物采访是我采访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选取了我采访过的100位人物,分为“影视篇”“音乐篇和戏剧篇”“文化篇和艺术篇”,三本共六个部分。这些文章都是我挑选了好几次,按照采写的时间先后排序,选取历经时间沉淀后依然有价值的文章,集结而成。

这个集子里收录的文章,也是以内容是否有价值为选择标准,而不是采访对象的知名度。

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在一对一专访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有一些是通过电话专访、邮件专访。当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愈加感受到纸媒“内容为王”时代,专访的意义和弥足珍贵。

忘不了那一个个为了采访而奔波的日子,特别是2010年我们华丽变身时尚生活周刊的那几年,几乎每周都要完成好几篇专访或专题,周末经常出门采访,晚上通宵奋战赶稿。虽然很辛苦,但现在想起来,依然是自己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财富。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中说:“苦难是上帝化妆的祝福。”苦难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自身成长的磨砺石。感谢辛苦又丰富的日子。

 

记得在书店翻书时,看到不少人物采访或节目访谈内容集结出书,可能这是采访文章最好的归宿。我知道自己不是孟静、易立竞、黄佟佟,但是我写的人物访谈录有自己的方式。

记者写的报道,很多人认为是速食品,过后就没什么价值了。有人会说,已过时效的采访文章还有价值吗?我认为依然会有,贾樟柯说过:“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被时间摧毁。”闪光的言论和思想不会因为时间而湮没,当我回头再看,发现他们的话依然在闪光,而我想留住的,正是这些闪光的内容。我,只是一个记录者。

相信这个集子里出现的文章,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娱圈的一鳞半爪,让雾里看花的朋友们了解“娱记”是怎么回事。如果您能从中获益,也就达成了我的心愿。

部分摄影:鸣谢宋晨、韦深林、戴骏、王晓东、刘振源

另注:文中涉及的采访人物身份皆为当年采访时间的身份,可能会和目前的身份有所出入。

小洋楼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