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思(译文名著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本序(1)

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1838—1915)的代表作。一八七三年九月由罗马一家进步刊物《范夫莱》连载,一八七四年以单行本出版。一百多年来,这部古代奴隶革命的壮烈颂歌,广泛流传;它所描写的起义奴隶永垂千古的业绩至今仍然强烈扣动读者的心弦,激起人们对奴隶英雄的无限崇敬。纵观意大利和欧洲文学史,这样威武雄壮、富有魅力地描写劳动人民的武装斗争,塑造被压迫阶级的领袖形象的佳作,并不多见。

【一】

乔万尼奥里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认识《斯巴达克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探索作家的创作道路,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八三八年五月十三日,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诞生在罗马的一个律师家庭。他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自由主义战士,曾任税务检察官。一八四八年革命高潮席卷意大利时,父亲参加国民自卫军,抗击奥地利侵略者和罗马教廷,捍卫罗马共和国。翌年,教皇重新盘踞罗马,父亲被免职。乔万尼奥里从小受到父亲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意大利遭受异族蹂躏和封建压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兴起的岁月中度过的。风雷滚滚的革命时代,家庭的反封建传统,很早就在他身上培育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乔万尼奥里起先在高级中学和大学攻读文学、哲学。为了献身民族复兴运动,二十岁那年,他毅然投笔从戎,带领三个弟弟加入意大利诸邦中唯一没有被外国势力控制的撒丁王国军队。一八六七年,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攻打教皇控制的罗马,乔万尼奥里又和弟弟们投奔加里波第麾下。他作战英勇顽强,多次荣立战功,受到加里波第的赞赏,被任命为连队指挥官。在解放蒙特罗通多的战役中,他指挥有方,坚定果断,受到嘉奖。他的一个弟弟范比奥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嗣后,根据加里波第的提名,他被擢升为总参谋部军官。加里波第的儿子曾回忆说:“他的声名品行,他的刚毅无畏,始终是任何赞美之词难以描述的。”[1]同加里波第的战斗友谊,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对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很大的影响;《斯巴达克思》中渗透的现实生活的气息,是同这段经历直接有关的。

一八七〇年,乔万尼奥里退伍。此后他当过新闻记者,为进步刊物撰稿;同时,执教于罗马、威尼斯,讲授文学、历史,并担任罗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还多次当选罗马市、省和意大利议员。

乔万尼奥里是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从小对古典文化、历史和意大利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据他自述,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六岁阅读史书,十岁已博览古罗马史学家的经典,在校学业优异,年年名列前茅。[2]这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年,他以写作幽默诗歌、古罗马名人传和文艺评论活跃于文坛。他一生共写了六部历史小说,两部现代题材长篇小说,两个剧本,一部诗集和两部文艺评论集。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无论是叙写现实生活,还是把目光投向中世纪或古代的罗马社会,都以表达时代精神为旨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前线,还是在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文化战线,乔万尼奥里都是一位坚定、炽热的民主主义战士。

【二】

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乔万尼奥里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小说是以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依据写成的。公元前七十三年,奴隶主专制的罗马爆发了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伟大的斗争造就伟大的人物。在这一革命风暴中,涌现出了奴隶阶级“最杰出的英雄”[3],“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4]——斯巴达克思。斯巴达克思领导的起义军,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转战南北,所向披靡,把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武装打得落花流水。丧魂落魄的罗马贵族惊呼,斯巴达克思“像汉尼拔[5]一样,站在罗马的大门口”。气吞山河的斯巴达克思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动摇了仿佛万能的罗马奴隶制度,推动了奴隶社会向比较先进的社会制度转变。

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大约三十多名著作家记叙了斯巴达克思起义。史书的记载,为乔万尼奥里创作小说《斯巴达克思》提供了历史依据。

乔万尼奥里对古典著作进行了深入、潜心的研究,从中撷取了素材,构成小说的情节基础;在小说的细节描写中,有时还直接援引普卢塔克、阿庇安和弗洛鲁斯提供的史料。当然,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古代著作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奴隶主阶级思想意识的侵蚀。乔万尼奥里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小说的一条脚注里指出,罗马史学家一方面不得不详尽地叙述角斗士起义的史实,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罗马的尊严”,他们又“常常贬抑它的重大意义”,甚至把它污蔑为“可耻的、玷辱罗马的战争”。因此,乔万尼奥里不是机械地复述先人记载的史实,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同情奴隶起义的思想和参加革命运动的切身体验,对这一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写出了《斯巴达克思》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长期以来,一些资产阶级评论家贬抑这部小说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重大的认识价值。他们认为,乔万尼奥里的小说“受到大仲马风格的影响,与其说是富于诗意的作品,毋宁说是通俗读物”[6]。在他们看来,乔万尼奥里只是“调和了司各特、曼佐尼、大仲马诸种影响的意大利旧小说流派的最后一位代表”[7]。连著名的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德·桑克蒂斯也不能摆脱这种不公正的观点,他把乔万尼奥里列入写作“已被遗忘和正在被遗忘”的历史小说作家之列[8]。

我们认为,《斯巴达克思》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因为它形象地反映出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斗争,热情歌颂以斯巴达克思为代表的奴隶英雄的丰功伟绩,并且表达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社会政治思想。

列宁指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9]。奴隶只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对奴隶极端残酷野蛮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奴隶们不断起来反抗。“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享有完全权利的人和毫无权利的人,他们彼此之间的残酷的阶级斗争,——这就是奴隶占有制度的情景。”[10]《斯巴达克思》正是以典型的艺术形象,描写出奴隶占有制度下的这一历史情景,表现了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统治集团压迫的重大历史主题。

公元前一世纪,正值共和时期的末年,罗马社会充满各种尖锐的矛盾。罗马同各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贵族同平民的矛盾,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奴隶同奴隶主的矛盾,错综交织在一起。作家没有面面俱到地去陈叙这种种矛盾,而是把浓墨重彩集中于对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这一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描写上,把它作为一根红线,贯串全书。小说以罗马竞技场的角斗表演揭开故事的序幕。一幕惊心动魄的悲壮场景顿时呈现在读者眼前:一百名丧失自由的角斗士,被驱使互相格斗、残杀,他们血肉横飞,倒在血泊中,“发出一阵阵的刺人肺腑的惨叫”,“在垂死的痛苦中抽搐着”;看台上的贵族们欣赏着这一杀人游戏,“发疯也似的鼓着掌,哄笑着”。这就是“残暴的独裁者”苏拉为了满足自己荒唐的嗜好而举办的无数次角斗表演中的一次。小说这样的开局不是偶然的。竞技场上的惨剧,正是吃人的罗马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通过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一开始就鲜明地勾画出奴隶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你死我活的矛盾:一方面是骄奢淫逸、残忍横暴的奴隶主,一方面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角斗士;从而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奴隶主统治集团。

小说从多方面表现了奴隶起义军浩大的声势,和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日益发展壮大的过程。卡普阿城深夜暴动,标志着奴隶们由个别的逃跑、反抗,飞跃到用革命的武装力量同反革命武装进行大规模斗争的高度。此后,起义队伍在斯巴达克思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歼灭敌人,赢得胜利。维苏威火山奇袭官军、两败瓦里尼乌斯、轻取诺拉城、阿奎尼城和丰迪城大捷……给号称“世界的征服者”的罗马军队以致命打击。奴隶主们惶惶不可终日,“在恐怖中吓得默默地面面相觑”,哀叹奴隶革命“已变成真正的战争,威胁了罗马本身的生存”。一支七十八名角斗士的小小队伍,迅速发展成为由各民族奴隶、贫苦农民组成的浩荡大军。星星之火,形成“烈焰飞腾”的燎原之势。这革命的烈火,鼓舞了千千万万奴隶;它像火炬,照亮了黑暗的罗马社会。

小说通过展示这一幅幅雄浑磅礴的阶级斗争的画面,鲜明地歌颂了奴隶们反抗压迫的行动。在历代著作家的作品里,帝王、贵族总是被描绘成具有高尚品格、超凡出众、主宰历史的英雄,而把奴隶写成反面人物或陪衬。乔万尼奥里把这种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

在作者充满激情的笔下,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角斗士,被卑贱的生活折磨得几乎“失却了人的风貌”;然而,他们不是对自己的地位安之若素的浑浑噩噩的奴隶。火与剑的斗争,把他们锤炼成为具有崇高的理想、深厚的阶级感情、为了神圣的解放事业甘洒热血的“世界上最好的战士”。在同克拉苏进行的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一万二千三百名战士奋勇杀敌,全部捐躯战场,在他们的尸体中,“只有两具是背部负伤的,其他人的伤口通通在胸前”。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斯巴达克思壮烈牺牲后,两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场,在月光下寻找他的遗体,然后小心地把它运走;激励他们这样行事的是一个强烈的意念:决不让他们英勇的首领“遭受那批蛮横的战胜者的亵渎和侮辱”。这是何等真挚感人的阶级感情!作者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描写出奴隶们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但是应当获得自由的人,而且是能够创造伟大功勋的人”。

作者在对奴隶英雄热情讴歌的同时,始终对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投以憎恨和蔑视的目光,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小说既刻画了苏拉、克拉苏等奴隶主当权派的荒淫无耻、昏庸凶暴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奴隶主在野派的代表恺撒、喀提林的阴谋家的形象,揭露他们图谋借奴隶起义的力量来“变更现有的秩序”,实现自己的野心。一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席卷亚平宁半岛的奴隶革命的风暴,热情讴歌奴隶们优秀的品德、才智和革命首创精神,是历史的主人;一方面撕破了奴隶社会光怪陆离的帷幕,将其极端腐朽的真相公诸于世,暴露了奴隶主的恶德败行,贪婪凶残,是历史的罪人;这样就揭示出了奴隶解放事业的正义性和黑暗反动的奴隶制度必然走向崩溃的客观真理。

作者在小说中着意塑造了斯巴达克思这个被奴役阶级领袖的令人难忘的形象。

在活似人间地狱的竞技场上,斯巴达克思由于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被释为自由人。然而,他并不以个人获得的自由为满足。充满血泪的人生经历,痛苦呻吟的阶级兄弟的遭遇,导致他走上了谋求整个阶级和各被压迫民族解放的道路。从被释的第一天起,他就串联志同道合的战友,投身于发动和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残酷的现实使斯巴达克思明白,奴隶阶级不能把自身的解放寄托于奴隶主的恩赐,“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地实现”。他广泛发动奴隶群众,坚决打击奴隶主贵族,没收其私有财产,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革命节节胜利的时候,他不为名利所动,“坚决拒绝任何华贵的服饰和尊荣的待遇”,始终同起义将士甘苦与共。敌人用高官厚禄招安他,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决不放下武器,对待压迫阶级只能“以凌辱对付凌辱,以残杀对付残杀,以屠戮对付屠戮”!这掷地有声的誓言,表达了他对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

无比尖锐、严峻的斗争,把角斗士斯巴达克思造就为高瞻远瞩、具有雄才大略的革命家。“我希望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照耀,可耻的奴隶制度在地面上消灭!”“我希望毁灭你们这个腐化的罗马世界,希望在它的废墟上看到各民族独立的花朵。”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是斯巴达克思明确提出的起义的政治纲领,吐露了广大奴隶渴望摧毁吃人的旧制度的心声。他针对部分将领在胜利形势下,急于夺取罗马的主张,清醒地指出,罗马的统治还很强大,奴隶革命不能一蹴而就,因而提出起义奴隶回到各自的祖国,“在各处掀起一切被压迫民族反抗压迫者的伟大起义”的正确战略方针。当战友埃诺玛依受到内奸的挑拨,擅自行动,陷入敌人的圈套,他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亲自率军前往营救;在起义队伍不断发生分裂,斗争遭到挫折的关键时刻,他又总是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为革命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