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译文名著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本序(1)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开始着手,到八十二岁完成,花了近六十年的时间。《浮士德》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评论家把它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马克思很爱读它,在著作中常常引用其中的诗句;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携带不多的书籍之中,也没有忘记带一册德文本的《浮士德》。这部巨著被译成各种文字,在西方国家之中,往往有十种以上不同的译本。

这部悲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原来是十五六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师,在传说中有二人,因为浮士德的拉丁文写法Faustus含有“幸福的”之义,故为炼金术师和魔术师爱用作姓氏。其一为约翰尼斯·浮士德,生于斯瓦比亚的克纽特林根,住于威丁堡。他潜心魔术,过流浪生活,借恶魔之助,在威尼斯想作空中飞行而坠落受伤。另一人为盖奥尔克·浮士德,他是一位占星家,在当时颇负盛名,但真正的古典学者却认为他是一个江湖骗子。他跟恶魔订约,结果落得悲惨的下场。关于以上二人的传说,有各种说法,最后又被认为是同一人。总之,历史上有过一个浮士德,而在传说中却把各种魔术奇谈都牵强附会地集中到他的身上了。

最初把浮士德传说编成通俗故事书的是约翰·施皮斯,书名《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于一五八七年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出版,这本书颇受读者欢迎,屡次再版,并且被译成外语。其后一五八八年,杜平根大学学生又将浮士德故事改编成韵文出版,并且被译成英、法、荷兰文,流传国外。至一五九九年斯瓦比亚人魏德曼又加上古老的传说,编成三卷故事书出版。一六七四年,纽伦堡的医师普菲采将此书重新改作后出版。一七二五年又有一位化名基督教信徒的作者将此书改成缩写本出版。这本小书颇为畅销。青年时代的歌德可能从这本书接触到浮士德的传说。而前述的普菲采的故事书,歌德在魏玛完成《浮士德》第一部时,则曾加以利用。

施皮斯的浮士德故事书被译成英语。传到英国以后,英国剧作家马洛(1564—1593)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于一五八八年出版,他把浮士德描写成为巨人式的人物,肯定知识是最伟大的力量,有了知识就能获得财富,征服自然,实现社会理想。过去对于浮士德这个人物,都把他当作是背叛天主的人而对他采取排斥的态度,到了马洛,才脱离教会的偏见,对浮士德采取了肯定的态度。马洛的戏剧于十七世纪初由英国的旅行剧团到德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来又由德国人改编成道地的德国戏,由旅行剧团往各地演出,同时也被改编成木偶戏。

马洛的戏剧虽然把浮士德提高到巨人的地位,但是关于浮士德的结果,还未能脱离通俗故事书的窠臼,最后他的灵魂还是被恶魔劫往地狱。直到莱辛,才提出了浮士德的拯救问题,在他的《文学书简》第十七编中,他指出把浮士德作为戏剧的题材具有很大的价值,他自己也曾写了浮士德的剧本,在剧本的末尾,当恶魔正在高唱凯歌,要把浮士德的灵魂攫去的刹那之间,由一位天使发出呼唤道:“别高唱凯歌吧!你并未取得对人类和知识的胜利。因为天主把最高贵的冲动授予世人,并不是要让他们永远不幸。你所看到的,你认为已经弄到手的,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可惜莱辛的这部作品没有写完,只留下几场,无从窥其全貌。歌德可能知道莱辛的这种构思,从而获得启发。

浮士德传说对歌德创作这部悲剧的影响还应该追溯到他的幼年时代,他在法兰克福常看到演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戏和通俗戏,但那时的木偶戏和通俗戏,内容浅薄,充满滑稽戏的情趣。等到歌德长大,进入大学求学,获得许多体验,才萌起加以改作的念头。歌德最初开始写作的年份,大约是一七七四年左右,那时他才二十五岁(也有说是一七七三年的),写作的地点是在他的故乡法兰克福。到一七七五年,写成了第一部初稿,即所谓《浮士德初稿》,亦即现在的《浮士德》第一部的前身。但这部原稿后来失落,未能发表。直到一八八七年一月,文学史家希密特去德累斯顿旅行,才在前魏玛宫廷女官葛希豪生的遗物中发现她缮写的抄本,于是立即加以刊行。其中关于格蕾辛的情节,为向来浮士德传说中所无,乃是歌德自己创作的插曲。

一七七五年歌德应魏玛大公卡尔·奥古斯特之聘,于十一月前往魏玛从政,由于工作繁忙,《浮士德》的写作中断了十二年。一七八六年,歌德去意大利旅行,曾将《浮士德》带去,但没有能执笔。一七八八年,从第二次游历罗马至归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写了《森林和山洞》、《魔女的丹房》、《莱比锡奥艾尔巴赫地下酒室》,于一七九〇年复活节在《全集》第七卷中以《浮士德断片》的形式发表。以后又经过七八年的中断,其间受到席勒的再三鼓励,至一七九七年才下决心要将这部大作写完,于同年六月二十四日写出《献诗》,接着写了《舞台序幕》、《天上序曲》、《城门外》、《书斋》、《瓦尔普吉斯之夜》、《夜》、《牢狱》等场,其中有些是新写的,有些是将旧稿补足完成的。至一八〇〇年写海伦的悲剧,并开始第二部的写作。一八〇八年由科塔出版社出版《悲剧浮士德》(Faust Eine Tragdie),这就是后来的悲剧第一部。一八〇五年五月席勒逝世,《浮士德》的写作又中断了约二十年,至一八二五年(七十六岁)重新开始第二部的写作,至一八三一年八月才把第二部写完。写完后,过了不到八个月,歌德就与世长辞了。

歌德的《浮士德》,结构庞大,内容复杂,歌德自己八十年的全部生活和思想都倾注在这部巨著里面,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反映广泛的多方面的生活。别林斯基说这部剧作就是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全部生活的充分反映,尤其是第二部,把那从海伦直至拜伦的三千年历史,中世纪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全都包括了进去,洋洋大观,令人眼花缭乱。有时节外生枝,令人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起见,现在将全书各场各幕的内容略作解释如下:

《献诗》:作于一七九七年六月二十四日。歌德在青年时代即开始写作本剧,几经中断,后受席勒鼓励,又重新执笔,想把这部作品完成,故写此诗,作为献词,追叙往日,想起从前听过他朗诵《浮士德初稿》的友人们,现在有的生离,有的死别,不胜感慨系之。跟戏剧内容并无关联。

《舞台序幕》:约作于一七九七——一八〇〇年。仿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的序幕而作。这部印度名剧曾由德国诗人福斯特根据威廉·琼斯的英译本转译成德语,于一七九一年出版,颇受歌德称赏。这出《舞台序幕》也与剧情无关。其中登场的三位人物,剧团团长乃是一般的商人,着眼于生意经。小丑志在娱乐观众,同时也是长于世故的梅非斯特之流的现实主义者,而剧团诗人,抱着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乃是跟浮士德相似的理想家,两人适成两个对立面。

《天上序曲》:约作于一七九八年。这是全剧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总序,全剧的眉目。先由三位天使长登场,赞美天主的创造事业,拉斐尔讴歌天界,加百列讴歌地界,米迦勒讴歌太空,接着是恶魔梅非斯特登场。他是否定的恶灵(否定一切),又是破坏的恶灵(打倒一切),他也是天主的仆人,但是却跟天主对抗,背道而驰,他不理解天主的功业,他把天主创造的人类嘲笑为可怜的存在,他只着眼人类的缺点,他想破坏人类的存在。他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天主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但也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他知道不管恶魔怎样诱惑,浮士德结果总会得到拯救。因此天主容许恶魔跟他打赌,这个打赌的构思,不用说,是受《旧约全书》的《约伯记》启发而来的。天主同意把浮士德交给恶魔,“听他安排”。天主为什么要允许恶魔去进行干扰活动呢?这是因为天主看到“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这样,恶魔的活动,可以起一种相反相成的促进作用,使人类脱离惰性,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而“进入澄明的境域”。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悲剧第一部》: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为浮士德部分,叙述浮士德对于知识感到不满足而极度烦闷;后半部为格蕾辛部分,叙述浮士德跟格蕾辛的恋爱,亦即格蕾辛的悲剧。这两部分都属于小世界,亦即市民社会,跟第二部的大世界,亦即政治社会相对照。《悲剧第一部》可分为二十四场,通常版本中并不标明场数,这里为了显目起见,根据Knaur版本在每场标题前冠以每场的数字。

第一场《夜》:本场的前半场最早作于一七七四年,后半场作于一七九七年以后。本剧的主人公浮士德至此开始登场。他已年过半百,成为当代无比的饱学之士,可是对于知识学问,却感到不能满足,于是想乞灵于魔术。这跟一切浮士德传说中的说法相同,但传说中的浮士德,要用魔术召唤恶魔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尘世的欲望,而在本剧中则不然,他乃是“想通过精灵的有力的口舌”,“了解到许多秘密”,使他能够“认识是什么将万物囊括于它的最深的内部”。他于是先打开诺斯特拉达姆斯的神秘书,观看大宇宙的灵符,看到大自然的壮丽的奇观,但这仅是一个奇观,却无法将它掌握住,他于是转而乞灵于地灵。地灵是支配地球上一切现象的精灵,也隶属于天主,在歌德心目中,地灵乃是一切尘世的生命力和创造的精神威力的化身,他就是“生命的浪潮,事业的狂风”,永远在活动不歇。浮士德在这一刹那,忽然意识到自强不息的自己,跟地灵非常肖似,可是地灵却给了他一下当头棒喝,说:“你肖似你所理解的精灵,不像我!”他受到这个嘲讽,感到极度失望。就在此时,他的助手瓦格纳上场。瓦格纳是一个实利主义者,只知道关在书斋里,钻在故纸堆中,从事历史的、文献学的批判,对于自然的生命的跃动漠不关心,跟重视创造精神的浮士德正好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两人经过一场辩论以后,瓦格纳下场。浮士德在苦闷之余,萌起寻死的念头,以求解脱肉体的桎梏,“在新的路上贯穿太空的清气,向着纯粹的活动的新天地迈进”。当他正要举杯服毒的时候,传来复活节的教堂钟声和唱诗班的合唱的歌声,召唤他转向人生,他又感到生命的魅力,生存活动的欲望又重新油然而生。

第二场《城门外》:约作于一七九七——一八〇一年。浮士德离开阴郁的书斋,跟助手瓦格纳一同到春光明媚的郊外,接触大自然和优哉游哉的市民的生活,可是在浮士德心中却有两种思想感情的斗争,一种是迷恋于现世的享乐,另一种是想翱翔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因此他还是觉得很苦闷。这就给了恶魔以可乘之隙。梅非斯特变形为一只狮子狗,随浮士德进入书斋。

第三场《书斋》:约作于一八〇〇年左右。浮士德在书斋里将《新约全书》的《约翰福音》希腊原文翻译成他喜爱的德语,把“太初有道”译为“太初有为”,显示他对于抽象的思索感到不满足而想进入能动性的现实生活,预示着第二部中的大世界的政治社会活动。狮子狗不喜爱这种宗教气氛,在室内乱叫。浮士德用基督的十字架像使它现出梅非斯特的原形。在经过一大段谈话以后,恶魔还找不到诱惑的机会,只得先行逃走。

第四场《书斋》:前半场称订约之场,作于一七八八年至一八〇〇年。叙述梅非斯特第二次进入书斋,跟浮士德订约,做他的奴仆,为他服务,条件是到了来世,浮士德也要同样替他服务。在浮士德方面,他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使他满足,因此他对恶魔说:“我如有一天悠然躺在睡椅上面,那时我就立刻完蛋!你能用甘言哄骗住我,使我感到怡然自得,你能用享乐迷惑住我,那就算是我的末日!”“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那时我也情愿毁灭!”在这里浮士德跟梅非斯特作了打赌,跟《天上序曲》中梅非斯特跟天主打赌正好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在梅非斯特一方面,当然他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不过,结果恶魔的算盘还是打错了。

本场的下半场称学生之场,剧中梅非斯特假冒浮士德教授对一个前来求教的新大学生作了一些指导和训话,这些发言不同于梦想家浮士德的看法,而是代表现实主义者梅非斯特的讽刺和机智。

第五场《莱比锡奥艾尔巴赫地下酒室》:作于一七七四年,于一七八九年改作。梅非斯特跟浮士德订约以后,就立即带浮士德前去享乐的世界。第一站是莱比锡的酒店,几个快活的大学生正在那里饮酒作乐。可是年过半百的老博士浮士德在这些年轻人中间,并不能得到满足。

第六场《魔女的丹房》:作于一七八八年。梅非斯特一计不成,又把浮士德带往魔女的丹房,让他对着魔镜,给他看美女的形象,刺激他的肉欲,同时又给他喝一帖灵药,使他返老还童,变为年轻人。引诱他先去跟格蕾辛恋爱,后又迷恋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