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CEO雷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创建小米——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小米

2007年,金山成功上市,雷军功成身退,离开了自己工作了十六年的金山。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般来说,人在三十岁的时候通常就已经事业稳定,有所小成,等到了四十岁时,就已经吃透了自己的行业、生活,没有太多的困惑了。2010年,雷军刚刚过完了自己的不惑之年,在此之前,他做了很多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创建卓越网、卖掉卓越网、帮助金山上市、开始天使投资等等。经历了这些,雷军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一直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并且坚定地踏上了征途。

于是小米诞生了,后来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到当初的事时说:“我觉得我四十岁重新开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憾。”

1.最初的梦想,最后的创业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雷军就被《硅谷之火》中的故事所吸引,成为了乔布斯的忠实粉丝。从那时起,雷军就有了一个理想:像乔布斯一样,做一件伟大的事,建立一个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2009年12月,雷军在北京燕山酒店对面的酒廊咖啡馆宴请宾客,来庆祝自己的四十岁生日,但是离开了金山,彻底放松下来的雷军却始终闷闷不乐。朋友们知道雷军心里不痛快,但是并不知道该怎样劝慰他。在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时间久了,一旦离开这种忙碌的生活,突然松懈下来,确实很容易迷失,这对雷军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折磨。雷军的老部下黎万强对这一点心知肚明。雷军离开金山之后,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独自出门,甚至有时候连车都不开,背着背包信马由缰地走。有一次雷军信步走到柏彦大厦楼下,想到自己的老朋友黎万强还在这里工作,就想着叫黎万强出来见一面。黎万强没有想到雷军会突然造访,一时脱不开身,就让雷军上楼在办公室坐一会儿等自己一下,谁料雷军却怎么也不肯到原来自己的办公室坐一坐,宁愿在楼下的烧烤店等黎万强忙完下来。“我现在的状态和一个退休的老干部似的,不愿意见到大家。”雷军这么解释自己不上楼的原因。

这样的雷军是黎万强之前是没有见过的。雷军在金山的时候每天都意气风发,充满了干劲,压力再大也没有现在这么颓废。在那天夜里,雷军喝了几瓶酒,不知不觉就把话题引到了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的生活上。有人劝他重新回到金山,有人劝他自己创业。雷军自己虽然有一个创业的梦,但是他毕竟已经四十岁了,一旦失败,就很可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朋友们说了,大家也都沉默了,只有黎万强说了一句:“四十岁才刚刚开始,你怕什么啊?”

这句话一下点醒了雷军。也许是因为在金山的时间太长了,雷军做事一直追求稳妥、万无一失,反而失去了年轻时候的闯劲,这才让他思前想后地考虑了这么久。那天晚上,本打算借酒消愁的雷军并没有喝醉,他和朋友从酒廊出来,又聊了好久才各自离去。他在回家的路上望着远去的路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未来就像远处的路灯,如果不走过去,就永远不知道是光明还是黯淡。所以他决定放手一搏,即使失败了,自己也才四十岁而已,没有什么可怕的。那天晚上很冷,但是雷军越想越觉得激动,寒风没有把他的希望之火吹灭,反而让他的思维越来越清醒。到家的时候,一个崭新的创业计划已经在他脑海中慢慢成型。

2010年4月,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悄悄成立。在金山历练了十六年之后,雷军终于有机会为少年时代的梦想一搏,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与人们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是,这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科技公司,而不是雷军擅长的软件开发公司。为了不让自己的公司因为自己的名气受到影响,除了亲近的朋友和当时的创始人,雷军并没有告诉太多的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并不知道这样一家公司的存在。2010年7月,雷军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在微博上列出了对自己四十岁之前的人生的五点体会:“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颠覆创新,用真正的互联网精神思考;广结善缘,中国是人情社会;专注,少就是多。”这五点充满了商业智慧的总结,后来成为了雷军经营小米公司的指导思想,被媒体戏称为“创业雷五条”。

在创业之前,有很多人质疑雷军,认为他都四十岁了,再创业有些晚。雷军自己也曾经为这个事情思前想后,低迷了很长时间。直到黎万强过来劝自己放手一搏,他才真正放开。“创业就像跳悬崖,只有5%的人会活下来。但是你又想去搏一把,觉得不搏这一次,人生愿望没有实现,太不过瘾了,所以我就决定往下跳。”虽然决定的过程很艰难,但是一旦决定了,雷军就全身心投入进去。从2011年发布第一部小米手机,到小米的估值超过一百亿美金,也不过两年时间。小米的发展速度让很多老牌互联网企业心惊,很多刚刚开始发展的小公司,也纷纷以小米为榜样,研究小米,学习小米,甚至希望复制小米。

雷军有句很有名的话:“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诞生在风口的小米也确实没有让雷军失望。创业成功后的雷军,成为了互联网的先行者,在软件、游戏、电商、天使投资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也颠覆了传统手机行业。如今,悬崖下面已经开满了花,小米也成为了中国继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后的第四大互联网公司。随着小米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做一件伟大的事,建立一家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小米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干完拉倒!”后来雷军再聊起当时的决定,还多了一分破釜沉舟的气势,“这是我最后一次创业了,成和败都不重要,人生在于过程。”其实,就算雷军当时没有鼓起勇气创办小米,他也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商人。以他的财富和成就,就这样退休也并无不可,但是他却对外界这样说:“大家都认为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四十岁已经老了,应该退休了,还瞎折腾什么。但是我特地查了一下,柳传志是四十岁创办的联想,任正非建立华为时也已经四十三岁了,所以我觉得我四十岁重新开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抓住了最后一次创业的机会,最终实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想好了创业,雷军开始考虑创业的方向。经过了十六年的金山岁月和两年天使投资人的经验积累,雷军认为,移动互联网将会是继互联网之后下一个大热的行业。如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脑产业的发展一样,移动互联网的最终载体是手机,所以手机产业必定会借此机会实现巨大的发展。雷军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一直以来都对手机行业保持着极其深入的了解,每当市场推出一个新的机型,他就会赶紧买回来研究。在金山的十六年中,雷军前前后后买了五十三部手机。手机小巧玲珑、便于随身携带的特性让雷军看到了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大屏手机终将取代电脑,所以他认准了手机行业。

大方向确定了下来,下一步就是组建团队。雷军觉得,最强的团队是做出最好的手机的必要条件。为此,雷军把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大公司的顶级人才汇总起来做了个表格,挨个打电话约出来面谈,但是这种方式收效甚微。于是,他去找老熟人,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帮忙,在李开复的引荐下,雷军见到了林斌。林斌是个音乐发烧友,还是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负责Android系统的本地化,可以说,林斌是当今软件产品和互联网产品技术领域一数二的人物。雷军和林斌一见如故,彼此之间有一种难得的默契,此后他们经常相约见面,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次,他们两个聊到手机,只是嘴上说说还不够过瘾,于是把各自的手机都掏出来,放到桌子上,一个个的拆机比较,以至于服务员看到桌子上满满当当的手机,还以为他俩是在咖啡厅里推销手机。在林斌看来,自己对手机有所研究不难理解,毕竟自己的工作就是负责Android系统的本地化,要经常跟各种手机厂商打交道,但是雷军为什么对手机那么狂热,甚至要在包里装八九部手机,这一直是林斌心中的一大疑问。

直到不久后的一次交谈,林斌才解开了这个疑问。这一次他像往常一样跟雷军侃大山,并且向雷军透露自己想创业去做互联网音乐,但是自己没有什么经验,想征求一下雷军这个知名天使投资人的意见。雷军一听十分高兴,对林斌说:“还是别做音乐了,音乐我们投钱让别人干就可以了,咱们一起做点更大更有意思的事情吧!”然后把自己要做手机的计划详细地介绍给了林斌,并且盛情邀请他与自己一起开始这个项目。起初林斌还有些犹豫,但是不久谷歌就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于是,林斌就这样成了小米的第一个合伙人。

只有两个人还是不够的,于是雷军和林斌一起踏上了找合伙人的漫漫长路。林斌先后推荐了自己曾经在微软工作时的同事黄吉江和在谷歌工作时的下属洪峰,雷军的老部下黎万强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雷军创业的想法,于是过来投奔雷军。

黄吉江不到30岁就成了微软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师,负责微软商务服务器高性能数据分析系统等重要项目研发。林斌联系黄吉江的时候,他在微软已经工作了13年,停滞不前的事业让他陷入了纠结,对自己该继续在微软干下去还是自己创业产生了疑问。就是这个时候,林斌牵线让雷军和黄吉江见了一面,三个人在北京知春路的翠宫饭店吃了一顿饭。虽然雷军并没有着急跟黄吉江说要拉他入伙创业,但是聪明的黄吉江还是感觉这并不仅仅是三个电子产品爱好者的聚会,再联系到雷军的身份和经历,就猜得八九不离十。那天临走的时候,黄吉江对雷军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但无论做什么,都请算上我吧!”

洪峰曾是谷歌美国总部的高级工程师,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开发了谷歌街景,回到中国后又主持开发了谷歌音乐。林斌对雷军说洪峰是个技术很强的人,雷军就想去见见他,算是面试,没想到演变成了洪峰来面试雷军。他面对侃侃而谈的雷军表现得面无表情,无论雷军怎么说他也不接茬,等到雷军终于说完了的时候,他将好几个犀利的问题抛给雷军,比如:“你对运营商了解多少?你有自己的硬件团队吗?”这一下把雷军问得心里直打鼓,他明白洪峰是在考核自己做一个老板是不是可靠。但是洪峰的强势和智慧,让雷军更更加坚定了拉他入伙的决心。他告诉洪峰自己想干什么,打算怎么做手机,这个企业能带给洪峰什么。洪峰觉得这个梦想够大,有挑战性,就答应了雷军的邀请。

而黎万强是雷军在金山的老部下,是金山软件人机交互设计总监、金山词霸总经理。他们一起共事近十年,私交很好。雷军离开金山后,依然和黎万强保持一个月一次的见面频率,雷军和他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话题都离不开手机,黎万强从中看出了端倪,决定加盟。

有了这些人才,雷军觉得已经可以开始创业了,但是洪峰并不这么认为,他向雷军推荐了刘德。

刘德毕业于美国的艺术中心学院,这是所有设计师心中的艺术殿堂。雷军对他不熟悉,觉得自己也请不动这样的人才,所以最初并没有把他放在自己的人才规划体系里。然而凑巧的是,洪峰的妻子和刘德的妻子很熟。洪峰加入了雷军的创业团队之后,知道这时雷军正缺人才,就想到了刘德。当时刘德在美国有自己的公司,过着很安逸的生活,洪峰跟刘德说:“来和几个朋友聊聊天,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好当时刘德回北京办事,就抽时间去了雷军在银谷中央大厦的办公室。在那里,他见到了雷军、林斌、黄吉江和黎万强,几个人一直聊到很晚。雷军说:“我们想拉你入伙。”这对刘德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所以他没有当场表态,只说要回去想想。不久之后,刘德主动给雷军打电话沟通,答应加入雷军的创业团队,雷军喜出望外。于是,刘德成了小米的副总裁之一,负责小米手机项目的硬件工业设计业务,后来还担起了小米手机供给链的工作。

手机设计的人才有了,手机系统和软件的人才也已经齐备,但是手机硬件制造的人才还是没找到。雷军和林斌因为之前工作的原因,人脉基本都集中在软件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在硬件方面十分陌生,甚至到了硬件项目预备启动的时候,还没有一个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了不让创业计划搁浅,雷军、林斌、黄吉江等几人动用了所有的关系来找硬件工程的人才。三个月时间里,雷军面试了一百多人,和其中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在几天时间就面谈了五次,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双方没有达成共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更努力地去找人。这时,林斌提议,去问问周光平博士有没有意向。

周光平在手机硬件方面有多项发明专利,也是摩托罗拉手机的硬件研发负责人。起初,雷军觉得周光平已经五十五岁了,在摩托罗拉已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出来创业的希望不大。但是实在是没有别的人选,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约周光平来详谈。没想到两个人相见恨晚,从中午一直聊到午夜,甚至觉得吃饭都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从手机硬件聊到手机发展前景,饿了就叫盒饭,最后宾主尽欢。这次见面之后不久,周光平就同意加入雷军的团队,解决了他们找不到硬件人才的困难。

至此,小米七剑客全部聚齐。他们作为最高端的创业精英,分别来自微软、金山、谷歌、摩托罗拉等大公司,都是技术大咖。这七个人中,有五个是海外留学归来,用雷军的说法就是土洋结合。这时候的小米终于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3.以“须弥山”为志向的小米诞生

2010年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早上,熹微的晨光照射在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一位老人怀中抱着一个电饭锅走进了位于保福寺桥边的银谷大厦。在八楼的一间办公室,老人打开电饭煲,给在座的十四个人一人盛了一碗小米粥,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个老人就是小米公司创始人之一黎万强的父亲,后来回忆起小米成立时的情景,雷军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当时也没举行什么仪式,那天早上黎万强的父亲熬了一锅小米粥,我们几个创始人喝了一碗粥,然后就开始上班了。”黎万强也提到过这个简单但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仪式:“当年煮小米粥的那口电饭锅,我已经让我爸收藏好了。”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锅粥,雷军才给公司起了小米这个名字。其实关于小米名字的由来,还有更深的含义。做过多年天使投资的雷军一直认为,一家公司的名字起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家公司今后的发展,所以他和几位合伙人在创业计划刚刚确定就开始讨论给公司起什么样的名字。雷军喜欢摇滚,所以想出了两个备选名字,一个是“红星”,另一个名字是“创造”,其他的合伙人也有很多不同意见。后来有一天雷军无意中看到了《阿含经》里“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故事,受到了启发,于是将新公司命名为“小米”,希望自己手中的这粒“米”,能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积累起“须弥山”一般的影响力。

后来,雷军还挖掘出了“小米”的其他深层含义:小米的拼音是“MI”,是“Mobile Internet”的缩写,正好雷军最开始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手机制造,而是移动互联网;“小米”的名字听起来也很普通,与它亲民的价格相得益彰,同时还暗示了这是一家低调而务实的公司。除此之外,在小米的图标设计时,设计师把“MI”设计成了倒着写而且少了一点的“心”字,“这样设计的意思是‘小米让用户省一点心’。”雷军在谈到小米标志的时候解释道。

小米公司就这样在北京建立起来,凭借着七个行业顶尖人才组成了自己的“豪华团队”,很多人才慕名来到小米公司,不到两个月,公司的员工就达到了50多人。这些人个个都是原来企业的精英,平均年龄30岁,其中一半来自微软、金山和谷歌。小米的创业团队可谓豪华,成了全中国进入门槛最高的公司。随着团队的逐渐完善,资金的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按照一般公司的发展规律,人员齐备之后的下个目标就是融资。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雷军自己投资,然后慢慢争取其它融资,这样的话,小米公司就成为了雷军一个人的公司,时间长了普通员工难免会有消极怠工的情绪;二是号召大家一起投资,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小米的员工都觉得有归属感,从而更努力认真地工作。相比而言,雷军更希望最终采取第二种模式,但是他并不能确定大家会不会同意,所以决定开会与大家讨论一下。

会议的过程按部就班,雷军跟大家讨论了第一轮融资的问题,但是小米的员工们仿佛并没有太多想法,这让雷军感觉很是挫败。散会后,雷军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不得不重新考虑融资的问题。如果团队中的人都不愿意投资,那小米公司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都会与预想有所不同,这并不是雷军想看到的。就在这时,雷军发现自己的邮箱中有一封未读邮件,发件人是刚进公司不久的一个女员工。雷军打开邮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回去跟我妈妈商量一下,把我的嫁妆投资给小米,以后我就嫁给小米了!

与此同时,小米公司的其他员工也收到了这封邮件。在这个女员工的带动下,所有员工都参与了当时的投资行动,甚至还有人把刚买不久的股票抛掉,统统用来投资小米。结果,本来做好了一个人投资的打算的雷军,收到了公司所有员工的投资。五十多个人总共凑了一千一百万美元,占了小米科技A轮融资的四分之一以上。

人员、资金都到位后,要考虑的就是手机的生产。雷军是做软件出身,所以在硬件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他决定把小米做成一个轻资产的公司,因此要像苹果一样找代工厂代工。但是小米是一家刚刚创建的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多供货商并不想冒险与小米合作,甚至有人直接质疑小米能存在多久。哪怕是与供货商打了十几年交道的周光平出面,对方也只是委婉地把人请出来而已。

为了能与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供货商对自己产生信心,小米的创始人们要经常邀请供货商出来吃饭,一遍又一遍介绍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是做工业设计出身的刘德,也硬是背下了八百多个手机原配件的名称,以便能与供货商更好地交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仅刘德一个人就见了一千多个供货商代表。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因为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很多国家的厂商都对日本的产品敬而远之。可是刘德却在这时看到了机会,于是拉着雷军去了趟日本,与夏普公司的负责人谈生意。虽然夏普公司对于雷军和刘德的到来感到很惊讶,但是在商业场合中,公司的实力还是最重要的,对于小米公司的实力,夏普公司的负责人并不十分看好,因此,谈判的过程并不顺利。

但是刘德和雷军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向夏普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小米公司的创业经过和经营理念,最终夏普公司的负责人终于被打动,同意合作。后来有人问刘德,当时到底说了什么才打动了夏普,刘德总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回答说:“我告诉他们不挣钱没关系,但是别错过占坑的好机会。万一咱以后做成了,那他们就追悔莫及了。”

在雷军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小米这样一步一步走上了正轨,这一粒“米”,正在一点点的变大,向着“须弥山”的目标前进着。

4.小米是一家“铁人三项”的公司

雷军在创建小米之前,做了十六年的软件,虽然他的目光精准毒辣,预言“手机终将取代电脑”,但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把手机做出来的。这个时候,雷军给他的团队规划了小米公司以后的蓝图:先从互联网做起,毕竟互联网是积累粉丝和建立企业形象最好的平台,过个一两年,公司稳定了,再专心致志地做手机。为此,雷军还提出了他的“铁人三项”理论,希望小米能够在硬件、互联网、操作系统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将用户体验做到最优化。

公司成立了,发展方向也确定了,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却让林斌犯了难。写代码虽然是老本行,但是这次该写什么代码?作为小米公司拿出手的第一个产品,它承载着公司所有人的期望。经过几个创始人的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做一款可以查询违章记录的产品,并命名为“司机小秘”,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小米司机”。但是因为方向没有把握好,这个产品的推出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火爆。如果没有违章,那用户就查不到结果;一旦查到了违章,用户又会十分郁闷。最后这个产品只能是不温不火,勉强维持着,小米团队不得不转而开发其它的手机应用。

这个时候,美国的一款名叫“KikMessager”的手机通讯录社交软件引起了雷军的注意。当时的国内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软件,如果小米做了,在国内市场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只会越来越依赖网络沟通,如果将老一代的通讯方式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一定会在市场上大获全胜。

这个议案在小米内部的研讨会上很快就通过了,大家毫无异议地赞同这个想法。研讨会上,雷军提出了两个研发方向:一是做成超级短信的模式,只是取代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使用移动互联网低资费的优势与传统的短信竞争;二是把这个产品定位为社交类通讯软件,从手机通讯录引入,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像Facebook一样的社交网络。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同意走第二条路。于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小米公司的软件工作室投入了紧张的研发工作中,不到一个月,米聊就问世了,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不幸的是,米聊问世一个月后,腾讯就推出了微信,凭借着QQ巨大的用户数量,迅速抢占了小米的市场份额。为了与腾讯抗衡,小米团队爆发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很快就研发出了“语音对讲”的功能,从一款普通的社交软件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过语音交流的对讲机。也正是这个功能,让米聊在微信的猛烈攻势下依然能够占据市场,完成了为小米公司开路的任务。

然而作为乔布斯的忠实粉丝和狂热的手机发烧友,雷军不仅仅满足于一个软件的成功。他认为,苹果之所以是苹果,最关键的还是因为iOS操作系统,乔布斯的极致和追求完美的特点在iOS系统中一览无余。正是这种完美的体验让雷军欲罢不能,甚至在iPhone刚面世时还自掏腰包买了许多iPhone送给朋友。苹果的成功让雷军意识到,小米想要成功,也要做一套独立的、具备自身特点的东西出来才行。

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雷军是准备自己重新开发一套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是小米公司刚刚起步,仅仅是公司的日常开销就已经捉襟见肘,实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浸淫互联网行业多年的雷军深知这个行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如果不能迅速地做出一套改变智能手机用户习惯、让同行惊艳的操作系统来,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操作系统。之前不算成功的小米司机是个小软件,方向错了可以从头再来,但是如果研发一个操作系统不成功,那不管是时间上的损失还是资金上的损失,都是当时的小米公司承担不起的。最终雷军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看向开源的Android系统。使用了多年Android系统的雷军自然深知Android用户对原生系统的不满,于是在开发新的操作系统的时候对这些缺陷进行了改进,比如MIUI系统限制了软件自启动,控制软件的自动联网,在需要调用用户个人隐私的时候再次向用户确认等等。

为了让MIUI做成一个“活的系统”,小米公司在论坛里公开征集用户对MIUI系统的改进意见,保持每周更新一次,甚至邀请许多手机发烧友一起加入到MIUI系统的开发中。“你对手机有想法、有意见,所有的公司都会听你说,但是只有一个公司愿意帮你做,愿意帮你把想法实现。我就是用这样的想法做了小米。”雷军在谈到自己开发MIUI时的心理时说。在雷军这种“让用户参与到开发过程中来”的做法,燃起了很多铁杆用户的激情,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MIUI系统的研发和改进过程中,并且会十分激动向自己的朋友、同学、同事介绍MIUI,介绍小米,这样就又拉来了一批新的用户。据百度移动应用统计报告显示,MIUI系统在2015年的刷机率高达52%,稳居排行榜第一。MIUI系统因为个性化、稳定、灵活的特点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可以说是小米在从系统优化塑造产品的这个思路上获得的巨大成果。

作为米聊和MIUI两款利器的载体,小米手机的火爆热销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了周光平博士的鼎力相助和雷军自己的长袖善舞,硬件自然不成问题,雷军最初提出的“铁人三项”一一落实。对雷军来说,他并不在乎小米是手机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他真正在乎的是小米的市场竞争力,而“铁人三项”策略迅速地拉拢了大批的小米粉丝,使小米成为了互联网行业中最有竞争力的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