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装饰类
装饰类年画是近现代以来的重要品种。它营造喜庆气氛,满足赏心悦目的需求,比其他题材更受欢迎。
这里面有花鸟、蔬果、风景名胜、四季风光以及园林宫苑等。
杨柳青年画中就有《燕子矶》(图3-17);潍县杨家埠年画有《花卉》(清代、窗旁画);现代的有《花繁果硕人长寿》等。
3-17 燕子矶(南京附近长江边的一处风景名胜)
1949年建国以后,年画曾有过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家为繁荣年画创作曾发出过《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1951年10月18日)。那时的年画以及后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题材和内容方面高度重视突出思想政治和加强宣传教育,传统题材极其罕见,许多内容被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出版。由于年画紧跟形势,为时事政治服务,所以,按照年代顺序开列出若干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大致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走过的道路。尽管时过境迁,这些作品的生命已经终止,可是,它的意义和价值仍然不能忽视。例如,1949年(图3-18)的《人民代表选举大会》、《中苏友好》、《群众合作社》、《学文化》;1950年的《报告朝鲜前线的胜利》、《把我们制造的坦克送到国防前线上去》、《劳动换来光荣》;1951年《保卫和平》(3-19)、《新得的黄牛》、《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群英会上的赵桂兰》;1952年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幸福婚姻》(图3-20)、《养小鸡捐飞机》;1953年的《草原上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朝部队并肩作战打击美国狼》;1954年的《唱着山歌送代表》(图3-21)、《叔叔,我们胜利了》、《数他劳动强》;1955年有《东方红》、《朱总司令在军舰上》、《炮轰一江山(岛)》;1956年有《合作生产收成好》;1957年的《养鸡养鸭》、《欢天喜地庆丰收》、《草原上的婚礼》;1958年的《赶先进》、《向北京报捷》(图3-22)、《送给亲人毛主席》;1959年的《人民公社好》、《钢铁粮棉大跃进》、《志愿军凯旋归国》(图3-23)等;1960年有《人民公社无限好,集体生活幸福多》、《有空就学<毛主席著作>》;1961年的《三面红旗万岁》、《互相支援、同庆丰收》;1962年的《评膘回来》、《劳动归来》;1963年的《大办农业,五谷丰登》、《送公粮》、《毛主席参观丰产田》;1964年的《永远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李双双》、《炮击金门》、《岁岁是英雄,年年当模范》;1965年的《保卫领空,巩固海防》、《英雄八连访大寨》(图3-24)、《牧读小学》、《模范饲养员王传和》等。
3-18 人民代表选举大会
3-19 保卫和平
3-20 幸福婚姻
3-21 唱着山歌送代表
3-22 向北京报捷
3-23 志愿军凯旋归国
3-24 英雄八连访大寨
从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年画主要题材是歌颂领袖,歌颂“文化大革命”,歌颂大好形势,紧密配合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品种减少,色彩单一是最突出的特点。其中《毛主席去安源》一幅画,1967年7月至年底共印发了2220万张。
改革开放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画又出现一次高峰。《毛主席纪念堂》、《周总理是我们贴心人》、《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只生一个(孩子)好》等都是受欢迎的作品。
年画按形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门画,又叫门神。门神的形象以武将为多。有神荼、郁垒及秦琼、尉迟恭等武将。据说神荼、郁垒二神是奉黄帝之命,把残害百姓的恶鬼用苇索捆缚,而后喂虎。所以民间把这二位武将的形象画出来贴在门口,以保家护宅。秦琼、尉迟恭是唐朝初年的武将。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夜里经常梦见恶鬼纠缠,无法安睡。二位大将主动请求为皇帝夜守宫门,从此,果然可以安然入睡,太宗大喜,又恐二人过劳,便命画工把二人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后来民间也用他们的形象当门神,继续发挥驱鬼镇邪、保佑平安的作用。
门神中也有非武将的形象,主要是体现招财进宝、天官赐福和功名利禄等方面的要求和意愿。这些门神的身边常有手持各种吉祥器物的童子,这与多子多福、延年益寿等内容有关。
幡画,包括拂尘纸、桌围和挂笺等。
所谓拂尘纸就是遮帘,碗橱、杂物架和壁龛的洞口贴上它起遮挡和装饰作用。桌围又叫桌裙。挂笺常常贴在大门、房门和屋门的横批下面,一般以四五幅为一联。有的每幅一字,合起来往往是“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等。
神像,包括常常供奉的诸神,天地、财神、灶王等。甲马(图3-25)也算一种。甲马就是印在纸上的牛王、马王和保生大帝等神像,在年节时作为祭祀的礼品,祭祀完毕之后就烧掉。
3-25 甲马
炕画、窗画和灯画,炕画又叫炕围画,是北方贴在火炕周围墙上的年画,多以连环画形式表现小说传奇和戏曲故事。窗画贴在窗棂上,内容以花篮为多,篮中的瓜果、石榴、桃李等,挖去中心的块面部分,只留外形图案,就不会遮挡光线了。灯画贴在走马灯上,多为连环画。
年画的画幅也有多种。有中堂,尺寸较大,贴在堂屋之中,其中有装裱成立轴的。有条屏,如四条屏(四联)、八条屏等。四条屏的有画“春夏秋冬”的,有画“耕读渔樵”的。有斗方(近似正方形的叫斗方)、正方形。有横条,即横幅长条,等等。
那么木板年画是怎样创作的呢?
一张木板年画是很多民间艺人和手工业者集体创作的结晶。
年画的创作是先由画师开始的。画师画什么题材和内容的年画是由画店老板决定的。画师完成画稿之后,老板还要征求意见,然后交还画师修改,直到满意后才能定稿。
接着,画稿交到刻版师手里。刻版师在木板上刻出画稿的线条,叫墨线稿,同时刻出4~5张分色稿,即一块版印出一种颜色;还要另外填出一张色彩效果稿(印刷完成后的效果图)。这样,一张年画印出来就要刻五六套版。
印刷的时候,最先印到纸上的是墨线稿,然后依次一一把色版套印上去。套印上去的每一块版都必须同前面的墨线稿和已经印上去的色版完全重合,稍有偏离就会出现“双眼皮”,五六块版无一偏离,完全印在墨线稿内,才有最理想的效果。这样晾干之后就成了。
为了精益求精,提高年画的质量,有的画店还要在此基础上用人工描绘画面上人物的头脸和细部填色。这样由绘印结合生产的年画更精致、更好看。
有些年画还要经过裱工的装裱。
这样,画、刻、印、绘、裱,就是年画生产的全过程,一条流水线。
木板年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分布的地域也十分广泛,明清两个朝代最为发达,主要的生产基地和以地方命名的年画有:
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县的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山西晋南木板年画,陕西凤翔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福建泉州、漳州年画,广东佛山年画和台湾木板年画,湖南隆回县滩头年画等。
上述地区,有的已经没有年画了,如苏州桃花坞,湖南的隆回,山西的晋南等地。仍然维持生产的也一年比一年萎缩。
木板年画已经列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项目之一。
作业
一、设法搜集木板年画,把全班搜集起来的木板年画放在一起搞一次观摩活动,请美术老师给讲一讲这些年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
二、找几块尺寸小一些的木板,用印制年画的办法,按程序进行,单独或跟其他人合作印一张画。也可用同样方法复制一幅现成的年画,试试手艺如何。
三、买一本或借一本木版年画的画集,仔细看看有什么特点;画里的内容如果看不懂,查一查有关资料,为这幅画写一篇赏析性的作文或看图写文。
四、找来一幅原版年画(印刷品也行),把它临摹下来,看看谁临摹得最逼真,如果每人临摹的年画各不相同,还可以搞一次观摩展。
五、把书中提到的木版年画的产地在地图上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