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大连方言(品读大连·第二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上半年,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本人也断断续续看了几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文字优美的解说,色香味俱全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

众所周知,中华古国的美食文化由来已久,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好“歹”的东西多着呢!

此“歹”非彼“歹”,是大连的方言,“吃”的意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方言,对“吃”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在我的印象中,湖南人把“吃饭”叫做“掐饭”。我也不知道这个“掐”字是否准确,但发这个音是肯定的。

这些方言,《现代汉语词典》里大多没有一个准确的字,研究人员通常会生造一些字。比如“歹饭”的“歹”字,《新金县志》(新金县现为大连市属普兰店市)里面把它写成了一个“口”字旁加上一个“歹”字,显然,这个字字典里不会有,电脑更是打不出来的。

“歹饭”其实是胶东方言,大连人作为“海南丢”,当年从“海南家”山东半岛漂洋过海“闯关东”而来,生活习俗、方言土语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歹饭”、“哈(ha)酒”、“啃苞米”都是大连人的日常用语。

老辈人刚来大连,在码头上扛麻袋包的人比较多,那是相当需要力气的。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歹饿得慌。”饭是一定要“歹”的,没了力气,家里那么多张嘴,老的老,小的小,可不是好养活的。“歹”得多的,会被戏骂为“歹手”、“歹徒”,大意与今天的“吃货”类似。“歹干饭的”则是有些贬义,大意是能吃饭不能干活,好吃懒做之类。

后来,随着大连逐渐国际化,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歹”就不怎么吃香了,“歹”几乎成了乡下人的专用语——说“吃”就是城里人,说“歹”就是农村人。

在大连,城市到乡村的距离,就是“吃”与“歹”的距离。

我是个乡下人,从军之前一直把“吃饭”叫做“歹饭”。在乡下如果说“吃饭”,那是要遭邻里邻居挖苦耻笑的,乡下人把这个叫做“说偏”。以翘舌发音的语言,在乡下人看来是嘴巴“跑偏”,只有那平舌的土语才实实在在、掷地有声。

哦,城里与乡下的区别,原来就是翘舌和平舌的区别!

纠结于这种“距离”与“区别”,我着实对“歹”进行了好一番探究。不过查了好多字典、词典,始终搞不清所以然。

初中时,我学到苏轼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里的“啖”(dan),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吃或者给别人吃。注明的是书面语,可以组词为:啖饭,以枣啖之等。

在我看来,此“啖饭”就是大连“歹饭”的出处,只是胶东方言“吐舌子”,把“啖”读成了“歹”。因为“啖”字,至少是我接触到的最接近吃饭意思的“歹”了。

后来,我又读到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首诗,无人不知杨贵妃爱“啖”荔枝,“啖”荔枝的杨贵妃倾国倾城。唐时的长安,那是繁华的都市;宋代的岭南,也是热闹之地。如此看来,此“啖”古已有之,想来与老土无关了。

《非诚勿扰》节目大连男女惊艳亮相,大连话火了,大连人牛了。国人自己拍出了美食大片,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国力的上升。眼下,那些不明智的国家想蚕食我们的岛屿疆土,他们有所不知:中国人,哪一个都不是“歹干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