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真实的历史“书签”
高昌——西域古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内,火焰山脚下,亚洲大陆腹地中心。仅仅这一点就气势不凡。
高昌的崛起,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密切攸关。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大将李广利奉命远征中亚大宛。大军从河西走廊出发,穿过茫茫戈壁沙漠,走到吐鲁番盆地。由于沿途劳累,军中伤病员不少,行军速度缓慢。常言道,兵贵神速,如此继续行军,岂不拖住大军行程,大大影响战斗力?李广利当机立断,将伤病员留在此处,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建立起秦始皇驾前大将蒙恬屯田河套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西域第一个军垦农场。今日遍布新疆各地的军垦农场,就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那时大汉西征兵团远行路途漫漫,这里亦可作为一个中继兵站。李广利因见此处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取名“高昌壁”。“壁”者,“堡垒”也。这里背靠玉门关与前进基地伊吾,北依积雪皑皑的天山,南濒一派水汪汪的罗布泊,西可进中亚,南可入塔里木,锁钥西域,连接中原。如此特殊的战略地位,作为长途征战之中继兵站,其重要的军事价值不言而喻。
其实,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出使大月氏经过这儿的时候,早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外交家和军事家共同的慧眼,齐齐看出了它的价值。
高昌,就这样出现在历史上了。茫茫沙海中的无人地区,从此冒出了一座人气兴旺的宝地。
它是汉家兵马的心血结晶,无疑从来就属于中原王朝。自此以后,两汉魏晋镇守西域的戊己校尉均驻节此处,为保护“丝绸商路”、镇守西域大地之可靠堡垒。
高昌好像是一个坚硬的钉子,牢牢钉在这个通往广大西域腹地的咽喉部位,堵住了北方匈奴进入西域的道路。大汉帝国西进和匈奴南下塔里木盆地的路途在这里交叉,成为双方争夺焦点中的焦点。匈奴为了自身利益,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前后半个世纪里,曾经在高昌附近对另一个古城交河发动了五次进攻,企图破坏汉家屯田政策,历史上称为“五争车师”。直到神爵二年,匈奴右部日逐王投降汉朝才算结束。
前凉王张骏公元327年占据高昌,设立高昌郡。公元442年,北凉王沮渠无讳驱赶高昌太守,占据其地,自称凉王,乃是高昌建国之始。此后高昌历经诸多军阀霸占,自立为王。先后又有柔然之阚(Kàn)氏(公元460年)、张氏(公元481年)、马氏和麹(Qū)氏(公元497年),建立起一个个大大小小自封的王朝,最盛时期曾经吞并车师国。领域东至玉门关外、西至今日库车一带龟兹古国,北起天山北麓,南至罗布泊以南吐谷浑古国,面积庞大,乃是西域第一大国。
麹氏高昌第七世国王麹伯雅在位时,正是中原强盛的隋唐时期。隋炀帝刚刚即位,就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立刻派杜行满出使西域宣扬国威,接着在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派遣大将薛世雄、裴矩出玉门关,平定西域诸国,先后设立伊吾、鄯善、且末三郡。麹伯雅在此声威下,俯首归顺大隋帝国,带领王子麹文泰朝见隋炀帝,参加东征高丽。隋炀帝十分欢喜,就把宗室女华容公主下嫁给他。他在祖籍河南南阳的大将张雄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向中原文化看齐的改革。可是这却遭受以铁勒为代表的保守贵族反对,引起尖锐的内部斗争。
麹氏高昌王国内部争斗不休之时,中原更加强大的唐朝兴起,代替了短命的隋朝。铁勒一帮就趁势煽动麹伯雅、麹文泰父子罢免了张雄,转向投靠中亚强国西突厥,引入西突厥大军进犯大唐帝国。一时,玉门关以西大片地方失陷,只剩下一些零星孤军奋战。西突厥势力迅速东进,直接威胁到玉门关内的安全。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忍无可忍,便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派遣大将侯君集以伊吾为基地,组织大军围攻当时的高昌都城交河,狠狠打击了这个反复无常的麹氏高昌政权,同时打击躲在它背后、企图趁势东进的猖狂的西突厥。
交河围城战十分激烈。麹文泰企图凭仗坚固的城堡建筑,以及两河之间的“半岛”地形进行顽抗,等待西突厥支援。不料侯君集把全城团团围住,不留半点儿缝隙。派聪明绝顶的军需官姜行本制造了抛石车,高高抛出无数巨大的石头轰击城内,又用冲车猛烈撞击城墙。还有一种楼车,犹如十丈高楼,可以俯视城内情形,弓箭手居高临下,密集射击城内麹氏军队。好像“坦克”“大炮”,外加空间定格不动的“指挥直升机”,发动了一场新型立体作战。手持“原始武器”的麹氏军队怎么招架得住?
西突厥眼见唐军这样厉害,吓得退缩得远远的,根本就不敢上前交战。麹文泰眼巴巴盼望不到援军,吓得一命呜呼了。他的儿子麹智盛无路可走,不得不乖乖开门投降。
高昌重新归属中原王朝,改为“西州”。继承大汉帝国的传统,派兵在这里驻守屯田。侯君集乘胜进攻,把西突厥赶了出去,迫使其远远逃遁到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荒漠里去了,再也不敢觊觎帕米尔以东的西域大地。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大历史时代的壮阔背景里。不消说,基本故事骨架和许多人物都是真实的。不是戏说,亦非全然无稽的玄想。
请听那里分裂势力正猖獗时,一支西域孤军可歌可泣的故事吧。
当然,作为科幻小说,还有一个大胆进入历史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