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入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要过分相信投资天赋

不少投资者相信,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股票投资领域的天才,都是天赋异禀的高手。他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巴菲特、索罗斯那样的投资天赋和才能。然而事实上,投资过程中并没有所谓的天才,更没有“股神”,投资者不能过分迷信于投资者的天赋和才能,而忽略了对自身操作经验的积累和证券知识的储备。那些“极具天赋”的华尔街天才,也是一些普通的投资者,只不过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操作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操作系统和独特的投资风格。

在美国投资市场上,有一个被舆论长期定论为是投资天才的人,他叫斯文森。索罗斯也总是以他为例,来说明投资者与天才之间的联系。

1980年,27岁的斯文森拿到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就来到了华尔街,并很快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正当斯文森在华尔街的事业进一步发展时,他的母校耶鲁大学的基金投资回报率却长期陷入了低谷。1970年至1982年,耶鲁捐赠基金的年均净收益率仅为6.5%。1985年,在各方面的大力举荐下,斯文森被任命为耶鲁捐赠基金的投资主管。

起初,斯文森并没有资产管理的经验,不知该如何管理耶鲁这笔巨大的捐赠基金。为此他先雇用了耶鲁的一个老同学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两人花了数年的时间评估各种投资组合,并研究不同的投资战略。在反复进行了多次的实验之后,逐渐开阔了视野,斯文森慢慢地开始将自己投资组合的理论付诸实践。他将原本投在国内股票债券上大约3/4的耶鲁捐赠基金分散到其他一系列的投资项目中,包括购买公司的基金、股权和地产、建材、厂房、设备等硬资产。斯文森并不强调对债券和现金的投资,他认为债券和现金只能带来低于市场平均值的回报。尽管斯文森的一些投资项目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但这些投资组合却恰恰验证了投资组合理论所预料的:投资组合降低了波动性,从而提高了收益率。事后证明,斯文森的这套投资方式使耶鲁捐赠基金的收益呈无数倍的增长。

后来,人们总是将斯文森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科学的投资战略,还引申为斯文森天赋起到了的决定性作用。一直以来,斯文森最令人震惊的举动是聘用基金管理人,这一项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斯文森是如何做的呢?他通过挑选聪明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将耶鲁的捐赠基金分派给一百多个不同的经理人,包括几十只对冲基金。他成功地利用这些基金管理人扩大基金的再生能力,开创了现代基金管理模式的先河。人们都将斯文森当作天赋起决定作用的例子,但斯文森本人坦言,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只是自己的方法对路而已,那是背后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和努力。他认为自己在挑选基金人才方面,也是不断学习的结果。他对任何有才能的人都感兴趣。他喜欢有激情的人以及那些对自己从事的行业狂热的人。同时,耶鲁大学的名声也给斯文森挑选一流的人才提供了便利,因而他不用担心在华尔街会缺乏愿意出力的耶鲁大学优秀毕业生。另外,他认为在基金投资行业打拼多年的明星基金经理人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例如,他在选择基金管理人的时候,曾经在不同行业之间公开招聘,可是他总是优先录取基金管理行业内的尖端人才。因为他相信站在行业最前端的人都是具有投资天赋的。但是,事实却让他十分的吃惊——那些在金融服务业或衍生品行业的人才的投资收益率远比专业的基金经理人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从那之后,斯文森再也不相信所谓的投资天赋和投资经验。因为斯文森要的是人才,是投资收益率,而不是所谓的“天才”或“天赋”。

股票投资技巧并不会世袭,“股神”的儿子并不一定就是下一个“股神”。如果每个投资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遗传基因上,祈祷上帝赐予自己过人的天赋,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厉害的投资大师脱颖而出了。

著名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说过:“在华尔街,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投资天才,但我在摇篮里的时候,旁边并没有吊着播放股票行情的收音机;我长乳牙的时候,也没有咬过股票交易单;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也并没有投资股票。相反,我的少年时代仅仅是一个高尔夫球童,只不过别的球童在高尔夫球场上,仅仅是为了挣取他需要的薪金,而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倾听客人对投资股票的经验交流。”“股神”巴菲特从小就喜欢股票,并不意味着巴菲特就比别人更有投资天赋,可能他的兴趣比别人更浓厚,因而他更早开始关注股票,也更乐于学习关于股票的知识和技能。

每个人的智力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智商要比常人高许多,但真的是智商高的人就比智商低的人更容易投资获利吗?当然不是。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索罗斯本人并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甚至连证券分析师的资格考试都没有通过。他在学校里,也没有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苦苦追随深入研究,他的秘诀是依靠自己的投资哲学进行操作。

股票投资领域并没有所谓的万能定律,任何人都可能成功,任何人都可能失败。投资者应该多关注于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天赋。如果投资者忽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去追求并不存在的投资天赋,那岂不是舍本逐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