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古代印度文化
文字与文学
雅利安人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公元前1000年代,雅利安人借用西亚的字母文字发展出自己的文字体系婆罗米文、怯卢文和梵文。其中婆罗米文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文字,怯卢文次之。梵文则是在前两种字母符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雅利安人书面语言,流传最为广泛,婆罗门教的经典以及佛教经典都用梵文写就。
梵文共47个字母,包括元音和辅音,按照严格的语法规则可分别拼写成不同的音节和单词。每个句子里的单词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语法联系,有复杂的名词形容词变格、动词变位和时态变化、性数格之间的约束关系。有的名词可达20多种变体。因此,梵文是非常严谨也非常难学的文字系统,仅在高种姓之间传播教习,懂书面梵文是高等级与有教养的人的文化标志。而口语则是雅利安人的方言俗语,是现代各种印度—雅利安方言的源头。
古代印度文化充满宗教气息,古代印度人具有丰富想象力,因此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但却始终没有出现求真求实的历史学。他们留下的梵文作品数量众多,其中最出色的是两部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前者约20万行,后者近5万行,属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列。
两部史诗的主题都是雅利安人的战争,与其他文明早期史诗的主题相一致。这反映出早期文学创作的共性,即战争是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的大善大恶、大智大勇的场合,值得古代人优先描述、铭记与模仿。
传说《摩珂婆罗多》的作者是毗耶娑,历史背景是列国时代,内容集中在居楼国王族(婆罗多族)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内争,结果引起18天的惨烈战争,把次大陆的其他国家也卷入其中。败方百名王子尽数战死,胜方也损失惨重,虽获王位,却深为兄弟残杀而内疚,最终将王国交付孙辈,自己偕家人到喜马拉雅山隐居修行。
《罗摩衍那》长诗的名称在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历险经历。作者蚁垤可能是史诗的整理与加工者。全诗讲述阿瑜陀国王子罗摩远征的故事,包含王室内部的激烈权争,情节复杂曲折,最终是善战胜恶,罗摩继位为王。
科学技术
雅利安人在早期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数学最为突出。他们是所谓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约公元前800—前200年,他们发明了1—9的计数符号,并设计出十进位计数方法。为此,他们发明了零的符号,这是数学上的一个伟大创造,把繁缛的多位数表达变成几个简单的符号。8世纪,阿拉伯人从印度学会印度的十进位技术方法,把它们传入西方,被西方人误冠以阿拉伯数字的称谓。此外,古代印度人也采用60进位法,发明了负数符号表示欠债,懂得分数,能够求圆面积。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亦很发达。古人因制定历法的需要,对天象异常关注。在吠陀时代,古印度人便认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并把五大行星与日月合称七曜。他们把黄道旁的恒星划分为28个星宿,以此为参照判断太阳和行星在天空中的运行位置,为历法提供依据。他们设计12个月为一年,每月30天,每年360天,5年一置闰,增设一个闰月。
传统医学是古印度人另一个值得后人记忆的领域。他们传给后人的医书数量在古代同期文明中位于前列。《阿达婆吠陀》载有关于77种病症的描述与处理方法,另有《寿命吠陀》《阇罗迦本集》《妙闻集》等多部经典均有类似专述。其中后两本书是医学专著。《阇罗迦本集》的作者阇罗迦是御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书中总结了诊断、用药和预防疾病等问题,认为健康的身体需要有合理的营养、睡眠和节食。《妙闻集》涉及外科处理病症时的各种方法,包括手术准备与实施,提到不少外科手术器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妙闻集》提出医德问题,提倡救死扶伤不分贫富,对弱者应免费治疗。
建筑与艺术
哈拉巴文明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设计合理,有事先规划,注意房屋的使用功能,予人深刻印象。吠陀时代缺少大型石材宫殿建筑,说明财力尚不充裕。目前保存下来的楼宇建筑遗存始于孔雀帝国,多为庙宇或佛塔。代表性建筑是阿育王时期在桑奇地区建造的佛塔,译名为窣堵波,是安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半球体内部是夯土,外用砖块包裹装饰,有红色砂岩的饰面,球形顶部有伞盖。周围有石栏杆,四面设门,门上布满深浮雕,刻画的多是佛祖的故事。阿育王时期的建筑遗存还包括数十根大型纪念石柱,上有精美的雕塑装饰。
古代印度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雕塑与绘画,题材均与宗教有关。阿旃陀石窟的佛像雕塑艺术与犍陀罗佛造像艺术是古印度美术的出色代表。
石窟是古代佛教徒潜心静修的地方。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可谓佛教艺术的宝库。石窟共29个,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历时700多年完工,环布在一个新月形的悬崖上,高低错落,绵延约550米。它们是佛教在印度由盛到衰的历史见证。唐高僧玄奘曾于638年到过阿旃陀地区,并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了关于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记载。公元7世纪印度教兴起后,因统治者的选择,石窟被荒废,逐渐湮没无闻。19世纪初被一名英国军官在狩猎时无意中发现,从此阿旃陀石窟重放异彩,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阿旃陀石窟内的壁画
犍陀罗艺术在古印度艺术中别开生面,是古希腊人侵入印度河流域时带来的希腊式佛造像艺术,初现于公元1世纪的次大陆西北部,繁荣四个世纪后衰亡。
孔雀帝国时,佛教传入犍陀罗地区,成为流行的宗教。1世纪时,跨中亚与南亚的贵霜帝国因地理之便,与希腊化国家塞琉古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托勒密王国等在交通往来上十分方便,所以希腊雕塑艺术传入贵霜,其中心地区正是犍陀罗。犍陀罗佛造像艺术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佛像身材比例、形态类同于古希腊雕像,只是穿戴的服装饰物以及面相有所不同。或曰以希腊雕塑风格为主,印度风格为辅的一种艺术形式。犍陀罗艺术产生以后,对南亚次大陆及比邻地区的佛教艺术均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