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地理环境与居民的多样性

印度次大陆位于亚洲大陆南部,是一个两面环水、幅员辽阔的三角形巨大半岛,东边濒临孟加拉湾,西接阿拉伯海,背倚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与山脉使整个次大陆长期成为相对封闭的地区,仅留西北方向几个连接山外的通道,如开伯尔山口与勃兰山口,历史上有时成为其他民族南下入侵的通道。

古代印度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埃及、西亚明显不同,地形与气候多种多样。大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和终年积雪的山地,坦荡的草原和荒凉的沙漠,干旱少雨的高地和四季常绿的热带森林,酷热与严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相对隔绝的地域和风格迥异的风情。

古代印度人口众多,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居世界人口数量的最前列。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史家希罗多德曾说印度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

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印度种族与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也极为突出。旧石器时代早期这里便有人活动,尽管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还远远不足,但人类在这块大陆长期生息进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发现的旧石器证据,如石片、石斧、石核等,时间跨度在约50万年前的直立人到1万年前的智人之间,发现地渐次从个别地点扩展到次大陆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更是遍及次大陆。有名称识别的最早居民是达罗毗荼人。他们肤色较黑,在人种学上被归入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语言自成一系,即达罗毗荼语系。印度次大陆地广人稠,古代居民远不止达罗毗荼一支,从进入成文史后的族群复杂情况看,至少有上百个民族同时生活在次大陆不同地区。公元前15世纪,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自西北山口进入次大陆,建立了对次大陆的统治权,成为主要民族。在其语言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是“梵语”,文字是梵文。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等先后侵入印度,或多或少地占据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富庶地区,进一步增强了族群的复杂性。

 

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是巴基斯坦东北部旁遮普省的一个村庄名。20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该村不远处发现一座远古城市废墟。随后又在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发现了许多同类型的古代城镇与村落遗址。整个发掘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一个世纪,已获得的材料可以对这一早期文明的范围、特征给予比较明确准确的重构。

这是青铜时代的文明,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300—前1300年,繁荣期约在公元前2600—前1900年。分布空间达126000平方公里,西部边界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马可兰沿岸,北部与东北部远及阿富汗境内,东部则达印度北方邦,南部至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文明中心地带是印度河流域,故学界称之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这一文明的基本特征与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相同。主要经济部门是栽培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基本粮食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此外还种植胡麻、甜瓜、豌豆、椰枣和棉花。家畜与家禽包括大象、骆驼、水牛、黄牛、山羊、绵羊、狗、猫、鸡等。象与水牛的驯化应归于古代印度人。

哈拉巴文明的手工业处于同时代的发达水平,金属冶炼与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纺织业等均有很高质量的产品,如红底黑花与蓝白色釉彩的彩陶,精美的项链、手镯、耳环、戒指、脚镯、胸饰、化妆盒、青铜镜、象牙梳、剃刀、口红、扑粉、眼膏等。如果再考虑当时印度人(主要是贵族)的丰富饮食品种(猪肉、牛肉、鱼肉、面包、面饼、水果、牛奶、蔬菜)和生活习惯(洗澡),似可得出这样的推论:青铜时代的印度人创造出这个历史阶段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是真正的城市,人口都在3万以上。从城市布局可以看出有事先的规划,整个城区包括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宗庙与政府机关所在地,战时是据守的要塞,有四方形的城墙围绕。下城是居民区与商业区,有10米宽的街道,道两旁有红砖垒砌的二三层楼房,辅助设施包括良好的供水排水系统。除住家外,还有手工作坊、饭馆、商店的用房,也有简陋的茅舍,反映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社会的分化。从出土文物看,哈拉巴文明的创造者已有广泛的对外贸易,同阿富汗、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埃及均有贸易往来。

哈拉巴人已创造出独特的文字符号,目前尚未破译,看上去类似象形字,刻写在石质、象牙质、骨质的印章上和陶片上。

哈拉巴文明具备了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一切要素。哈拉巴城有巨大的粮仓,证明是周边农村剩余产品的集中地;有政府设施——会议厅;有战争现象,因为有防御墙;有适于公务需要的文字与印章;有社会的明显分化。但因材料的局限,特别是缺乏文字材料,无法判定其社会性质与国家类型。

公元前18世纪,哈拉巴文明的主要城市的建筑物垮塌,排水设施遭到破坏,在摩亨佐·达罗还发现了一些被杀害的男女老幼遗骨。这些城市被彻底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城市的小居民点。显然这一古老文明遭到人为或者自然的浩劫,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以解释的难题:这一文明的创造者是谁?文明的毁灭是文化的断裂还是有所传承?文明劫难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