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通讯
在最后这一节,我们来分析一个更大的市场专家群体。要说哪些专家意见应该能跑赢大市的话,那自然是那些以卖股评为生的专家了,即财经通讯(financial newsletter)作者。因为如果一个财经通讯的投资建议不产生任何超额收益,按理说它将很难吸引并留住付费订阅这些通讯的读者。
那么问题来了,财经通讯推荐的股票收益真的能够跑赢指数吗?为此我找到了由《赫伯特金融摘要》(Hulbert Financial Digest)杂志整理的数据。这本杂志以超过30年的时间来实时关注财经通讯投资建议。1979年,该杂志的编辑马克·赫伯特(Mark Hulbert)参加了一个财经会议。在会议上他听了多场报告人宣称自己的投资建议获得了100%或者更高的年化收益的演讲。赫伯特对此深表怀疑,于是决定实时追踪这些财经顾问的投资建议。然而他发现现实与这些天花乱坠的吹嘘相去甚远。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以关注财经通讯的投资建议并计算其投资收益为使命的《赫伯特金融摘要》的诞生。从1981年创刊开始,《赫伯特金融摘要》共关注了400多个财经通讯。
赫伯特对他关注的财经通讯所推荐的股票逐一计算了平均年化收益。表1-1比较了赫伯特所关注的财经通讯荐股的平均年化收益和标普500指数的表现,比较的是从1986~2010年的每个10年以及总体30年的时间段二者的表现。(表中财经通讯任何一年的平均年化收益都是对赫伯特所关注的所有通讯在那一年表现求平均数)总体而言,财经通讯的表现在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两个10年明显跑输标普500,只在2001~2010年这个阶段才略有小胜。从整个30年看,财经通讯每年跑输标普500达3.7%之多。
表1-1 标普500指数与财经通讯平均年回报对比
资料来源:Raw data on investment newsletter performance from the Hulbert Financial Digest.
如果我们只关注表现最好的财经通讯,结果会不会不同?为了研究这个可能性,我们把样本改成前3年平均收益率在前10%的财经通讯来研究。也就是说,假设我们要研究1994年位居前10%的财经通讯,我们把所有的财经通讯按其在1994年前3年(即1991~1993年)的平均收益率进行排序并且只取前10%,定义为最优组。表1-2比较了最优通讯组和标普500的业绩表现,同时也列举了最差通讯组(即最底层的10%)作为比较。我们发现这个样本选择和之前的结果并无巨大区别:最优通讯组仍然跑输标普500指数。不过,虽然选择最优通讯组貌似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但是显然我们应该避免选到最差通讯组。因为从整个时间段来看,最差通讯组和所有的财经通讯相比,收益率都差得一塌糊涂。
表1-2 标普500指数与过去三年业绩最高和最低十分之一组财经通讯平均年回报对比
资料来源:Raw data on investment newsletter performance from the Hulbert Financial Digest.
那么,会不会是计算最优或者最差通讯组所采用的3年这个时间跨度不够长,所以财经通讯发挥不出他们的过人优势?为了探讨这个可能性,我们重复了表1-2里所做的分析,但是把划分最优(即前10%)通讯和最差(即后10%)通讯的收益率标准的计算从过去3年平均收益延长至过去5年平均,然后再比较最优、最差组与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表1-3显示了结果:用过去5年和过去3年收益率排序得出的最优最差组与标普500指数相比较并无太大变化。在整个样本时间段,用5年收益率排序而得的最优组仍然跑输标普500指数2.6%(而用3年收益率排序而得的最优组跑输标普500指数2.4%);用5年收益率排序而得的最差组跑输标普500指数9.5%(而前述用3年收益率排序而得的最差组跑输标普500指数8.7%)。我们的结论还是那个:虽然选最优组财经通讯没什么过人优势,但千万别选最差组。
表1-3 标普500指数与过去五年业绩最高和最低十分之一组财经通讯平均年回报对比
不可否认,赫尔伯特所关注的部分财经通讯确实是有价值的,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些通讯确实推荐了跑赢大市的股票。然而,在一开始就能准确锁定这些通讯却并非易事;原因在于过去表现优异的通讯有一部分在未来会继续傲视群雄,但是另一部分却未必如此。所以按照过去业绩来挑选财经通讯无法保证你所挑选的通讯能在未来跑赢大市。
投资错觉
◆ 投资错觉1:一般的投资者听专家意见可以获利。
真相:不可思议的是,专家荐股的收益率并不比随机抛硬币决定购买的股票收益率高。事实上,我这么说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专家荐股收益比随机买股更差。没错,这就是说,哪怕随便找只大猩猩往股票报价板上扔飞镖来决定投资的股票都不会比专家荐股的收益率差,往往还会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