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修身(5)
另一个话题是要看到自己的毛病所在,对症下药。这种毛病,可能属于刚恶,即明显地剧烈地伤害别人或自身;也可能属于柔恶,即隐晦地慢慢地伤害别人或自身。于是曾氏告诉唐,自己平时有容易愤怒、发起脾气来不顾一切的毛病,偏向于刚恶;而细究自身的习性,则是好动而不好静。
曾氏认为,唐鉴所说的这两个话题恰恰是对他的症状所下的药,今后一定要以静主心,使精神如同旭日初升,朝气蓬勃,饱含生机。
这是曾氏一篇重要的修身日记,它的重点在一个“静”字上。“静”表现在哪些方面?心思纯洁、心绪安宁、心境澄明等等,这些都是静的表现。但一个人年轻时血气方刚、精力充沛,很难做到静;一个江湖中人,欲望太多、防患太多,也难做到静;一个聪明的人,思虑重重、疑惑重重,同样也难以做到静。既要生存又求发达,如何做到静?笔者想,舍“主一”可能无他法。
曾氏一生,不断地提醒自己忌贰忌巧。其目的应是在时时修正前进道路上经常出现的偏离,确保朝着一心一意、决不旁骛的既定大目标稳步走去。
戒烟后的痛苦
原文
早起,心不静。走邵蕙西处谈,有骄气。归,蕙西来,久不见,甚觉亲切,然彼此都不近里。读《鼎卦》,不入。会客三次,总是多言,且气浮嚣。晚饭后,会二客,心简慢而格外亲切,言不诚。灯后客去。余亦出门,走岱云处。不能静坐,只好出门。天头:心不耐闲,是病。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旁注:诚然。同岱云走晤何家兄弟,词气骄浮,多不检。归,已夜深。记本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评点
八天前,曾氏捣毁烟袋再次戒烟。这八天来的情形如何呢?本日的日记有生动的记载:“心神彷徨,几若无主。”心神恍恍惚惚,好像没有了主心骨一样。他因此感叹:遏止一种嗜欲的难度,就像这样啊!如果不以破釜沉舟之势来对待,怎么可能有成效呢?
日记中有两处记录颇有意思。
一是与邵蕙西一日两见面。早上曾氏去拜访邵。到家后,邵又来曾宅回访。邵懿辰字位西(蕙西即位西),浙江杭州人,是晚清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比曾氏大一岁,同为翰林院官员。曾邵二人关系密切。曾氏这段时期的家书中常常提到此人。这年九月十八日,他在给诸弟信中说:“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这一天的两次见面,的确是“长谈不舍”,但“彼此都不近里”:亲切长谈,却没有深谈。曾氏说过“吴子序、邵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可能这一天,两人没有就经学深思明辨。
一是与另外两位客人见面,心里不喜欢,表面上反而做得格外亲切。这种情形,社会上其实常有。曾氏检讨自己,说这样做是不诚。心里一套,表面一套,的确是不诚。但笔者有些疑惑。类似“二客”一样的人,许多人都会遇到,心里不喜欢,难道就一定要对他们冷淡吗?“格外亲切”,实际上也是对心里“简慢”的一种平衡。与人打交道,尊重对方,应该是一条基本的原则。笔者认为如此待“二客”,并非有多大的不妥之处,曾氏的反省过严了。曾氏在修身时,常常会犯诸如此类矫枉过正的毛病。
徇外为人无益
原文
早起。读《艮卦》,午正毕,心颇入。会客一次,甚久。旋窦兰泉来,言理见商,余实未能心领其语意,而妄有所陈,自欺欺人,莫此为甚。总由心有不诚,故词气虚,即与人谈理,亦是自文浅陋,徇外为人,果何益哉?可恨,可羞!申初,记《馈贫粮》半时。灯后,冯树堂来。渠近日养得好,静气迎人。谈半时,邀余同至岱云处久谈,论诗文之业亦可因以进德。天头:固是。然一味耽著诗文,恐于进德无益也。艮峰。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余内有矜气,自是特甚,反疑人不虚心,何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归,已三更,点古文一卷,心不入,神疲故也。申正记昨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
评点
曾氏说自己好“徇外为人”,他对自己的这个毛病非常生气。他在这年十二月二十日给诸弟信中所开的“课程”里也提到此一毛病:“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综合这两处来看,所谓徇外为人,大致有这样一些表征:好表现、自欺欺人、虚骄、趋时等等。
细细揣摸,这种毛病的要害,在于为讨好外物而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这种毛病在热衷于社会交往的人身上,最容易发生。为了迎合群体,为了不被群体冷落排斥,只能不断地趋时跟风,不断地放弃自我,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圆滑的平庸的世俗人。这种人活得也许潇洒自在,但既无长技,也无真才实学,实际上一点价值都没有。
“徇外”的对立面是特立独行。但过于特立独行,又往往难为群体所接纳,其结果多半是不但抱负才学不得施展,甚至连生存都难堪。如何做到既不徇外,又不太独特,这就是中庸之学所追求的目标: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修身三件事:谨言、修容、静坐
原文
早起,读《易·渐卦》。饭后,读《归妹卦》。尚未看王弼本。邵蕙西来,久谈。旋贺麓樵来,与之谈艺,有巧言。此刻下手工夫,除谨言、修容、静坐三事,更从何处下手?每日全无切实处,尚哓哓与人说理,说他何益?吴子序约吃饭,未正去,席间谐语无节。散后,走何子贞家,观人围棋,跃跃然心与之驰。归,乏甚。日来心愈浮,则言愈繁,而神愈倦。记昨日、今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
评点
曾氏修身的主要内容在这篇日记中有所透露,那就是他所说的三件事:谨言、修容、静坐。
谨言即言语谨慎:不说大话空话假话,不说巧言,不传道听途说之语等等。修容,即举止庄重,体现的是敬字功夫。关于静坐,曾氏在给诸弟的家信中曾有较详细的说明:“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这几句话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不拘时间,早早晚晚都可以。一是要安静到极点,只有到了极点,才能体会到人性中最本源的仁爱之心。一是坐姿要端正稳重,如同青铜鼎似的,如此方能心思归于正位、精神处于凝聚。
以此检查一天的言行,曾氏认为本日说话既多又有不诚之处,心思也容易浮动,因而导致精神疲倦。
以冯树堂为镜
原文
早起。仍读《渐》、《归妹》。饭后,客来。又买衣者耽阁一时许。读《丰卦》,意欲急读完《易经》,遂草草读过,全无所得,不知此心忙着甚么,可哑然一笑也。申初,读毕。灯时,树堂来谈。树堂昨日送日课册见示,余本日午刻细读一遍,妄加批语,树堂乃深采录,虚心固胜我十倍。又索观余此册,亦不甚规弹,何树堂但知责己,而我偏工责人也?对之愧煞!谈及家庭,树堂思及失恃,语次潸然。而予喜惧之思,不甚真切,尚得为人耶?二更客去,点古文二卷。(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
评点
这篇日记记录的重点在与冯树堂的交往。
冯树堂名卓怀,湖南长沙人,比曾氏小两岁。道光十九年,以解元身份中举人,但会试却不顺利,因此他长年只能在京师做“北飘”,以家教糊口。冯也曾做过曾氏长子纪泽的老师。冯为人耿介,后来做过曾氏幕僚,因不满曾氏的批评拂袖而去。
曾氏与冯交情颇深。在冯三十初度时,针对冯于功名艰难的苦恼,曾为他写过《反长歌行》:“冯夫子,我歌君莫鄙。柏梁铜爵安在哉,盗跖唐尧俱朽矣……冯夫子,我歌君且起。君今三十胡皇皇,浮名驱君不自止。”明年,曾氏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在出差途中还写诗怀念冯与陈岱云:“复嶂七盘相约束,清流九曲与周遭。日高旌旆鸟蛇乱,秋老爪牙鹰隼豪。北望幽燕天漠漠,东归岁月水滔滔。江山如此知交隔,独对菱花数二毛。”曾氏朋友很多,在离群孤处的日子里,独赋诗与冯、陈,可见二人在他心中的分量。
日记中谈到冯的两桩事。一件事:曾氏读冯的日记,妄加批语,冯虚心接受。而冯读曾氏的日记,却评论不多。另一件事:曾氏与冯聊及家庭,谈到去世的母亲,冯神情潸然。曾氏拿冯来与自己对照,看到自身的毛病:自以为是、亲情不够真切。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曾氏正是以好友冯树堂为镜子,照出自己的所失之处。
一日四省
原文
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腼颜与正人君子讲学,非掩著而何?辰正起,读《旅卦》。饭后,读《巽卦》,一无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诵,不知心忙甚么。丹黄几十叶书,如勉强当差相似,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
新买缪刻《太白集》,翻阅高吟数十章,甚畅,即此可见重外轻内矣。
未正,出门拜寿,拜客三家,晡时归。饭后,岱云来。余写联幅七纸,岱云欲观予《馈贫粮》本,予以雕虫琐琐深闭固拒,不欲与之观。一时掩著之情,自文固陋之情,巧言令色,种种丛集,皆从好名心发出,盖此中根株深矣。初更客去。复黄晓潭信,伪作亲厚语,意欲饵他馈问也。喻利之心鄙极丑极!即刻猛省痛惩,换写一封,作疏阔语。天头:迁改勇甚,可敬!
记昨日、今日事。昨日心境已记不清切,自治之疏极矣。三更,点古文一卷半。(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
评点
这是一篇有趣的日记——
一是因为恋床晚起而骂自己为禽兽。二是读《易经》读不进,读李白的诗则意气舒畅。三是陈岱云想看他本日随手记录的小册子《馈贫粮》,他藏着掖着,坚决不拿出来。四是给朋友写信,为求得馈赠而故作亲热,想想这个心思极为丑鄙,又改写一封情感平淡的信。
这四件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本色的曾氏,也看到一个强力塑造新我的曾氏。
曾氏有一副名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今人看来,这副联语,绝对是绝对化了。千千万万普通人都不是圣贤,难道就都是禽兽?若完全没有收获的希望,耕耘又是为了什么?显然这是说不通的。我们只能这样理解:曾氏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别无选择、一根筋到底的斩钉截铁般的态度。与自身的毛病作斗争,的确需要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这种过河卒子的志向,若瞻徇犹豫,则很难有所成绩。从这个角度来看,曾氏骂自己为禽兽就可以理解了。
曾氏说过:“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读李白的诗,他要高声吟诵,以便得其雄伟之概、探其深远之韵,于是乎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意气得以舒畅,胸襟得以开拓,心情很快乐。这个细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曾氏的激情,以及学者曾氏的欠缺。
最有趣的是给黄晓潭复信事。曾氏最初的做法实乃世之常见,但处于修身状态中的曾氏却不愿循世情。这让我们看到曾氏忸怩作态的一面。难能可贵的是,曾氏有这种敢于公开亮丑的勇气。天头上的六字批语应该也是倭仁所为。今日尘世,固然绝无如此作日记的曾国藩,大概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作批语的倭仁。是古风朴诚,还是今世率真,确乎难以评判!
在应酬游戏中过了一天
原文
早起,读《兑卦》。冯树堂来,邀同至岱云家拜年伯母寿,吃面。席间一语,使人不能答,知其不能无怨。言之不慎,尤悔丛集,可不戒哉!散后,宜速归,乃与竺虔同走何家。与人围棋一局,又看人一局,不觉耽阁一时。急抽身回家,仍读《兑卦》。
申刻,走岱云家晚饭,席前后气浮言多。与海秋谈诗文,多夸诞语,更初散。又与海秋同至何家,观子贞、海秋围棋,归已亥正。
凡往日游戏随和之处,不能遽立崖岸,惟当往还渐稀,相见必敬,渐改征逐之习;平日辨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渐低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此二习痼弊于吾心已深。天头:要紧要紧!前日云,除谨言静坐,无下手处,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如再妄语,明神殛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
评点
曾氏在应酬与游戏中度过这一天。
一早起,便应冯树堂之邀到陈源兖家,向陈之老母祝寿,并在陈家吃寿面。从陈家出来,曾氏又与金竺虔一道到何绍基家。在何家与人下了一局围棋,又观看别人下了一局,然后回家。下午四点来钟又去陈家吃晚饭。七点来钟散席后,又同汤海秋一道再到何绍基家,看何与汤下围棋,回到家时已深夜十二点了。
日记中所点到的这些人都是湖南人,可视为旅居京师的湘籍老乡们一次小聚会。这样的聚会,对于今天来说,大概是必不可少且司空见惯的活动,想必当时也常有,但曾氏对此仍有检讨。一是检讨自己参与的时间多了一些,决定今后“当往还渐稀”。一是检讨自己在活动中“气浮言多”,即情绪不安宁、话语太多而且狂妄,决心像戒烟一样地戒掉多言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