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四·辨证二

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1。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2,莫知黄儿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3,因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4,此必其墓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于其傍,后人又收入图经5。予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非古之东海也。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志6,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大凡地名如此者最多。无足纪者。此乃予初仕为沭阳主簿日,始见图经中增此事,后世不知其因,往往以为实录。谩志于此7,以见天下地书,皆不可坚信。其北又有“孝女冢”,庙貌甚盛,著在祀典。孝女亦东海人。赣榆既非东海故境,则孝女冢庙,亦后人附会县名为之耳。[072]

注释

1 图志:泛指记载地方史志的书籍。

2 漫灭:磨灭。

3 石延年:字曼卿,九九四至一〇四一,号葆老子,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及书法家。

4 二疏:疏广、疏受。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郡兰陵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疏受,疏广侄,宣帝时任太子少傅。疏氏叔侄同时为太子老师,一时传为佳话。

5 图经:绘有地图的史志。

6 地志:地理书。

7 谩志:随便记录下来。

译文

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两座古墓,地方志称为“黄儿墓”。墓上有一块石碑,碑文已经剥落得不能阅读,没人知道黄儿是什么人。石延年担任海州通判的时候,因为巡视辖下各县时,见到了这两座坟墓,便说:“汉代有疏广、疏受,东海人,这必定是他们的坟墓了。”于是称之为“二疏墓”,又在旁边刻了石碑,后人又把碑文收录在绘有地图的地方志里。我的意见:疏广,东海兰陵人,当时的兰陵现在属于沂州承县,而现在的东海县其实是汉代的赣榆,本来属于琅琊郡,并非古代的东海县。现在承县东边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在它的东面又二里处有疏受墓。石延年不考究地理、方志的记载,只见现在这里称为东海县,就把那两座墓当作“二疏”的墓,极为错误。大凡地名像这种情况的很多,没必要记述。这是我刚刚担任沭阳县主簿时,才见到绘有地图的地方志中增加了此事,后代的人不知道因由,往往认为是真实的记录。随手记录在这里,以反映天下的地理书都不可完全相信。“黄儿墓”北面又有“孝女冢”,其庙外观十分雄伟,记录于官府祭祀的典籍中。孝女也是东海人。赣榆既不是东海县的旧地,那么孝女冢庙,相信也是后人附会县名而建造出来的了。

赏析与点评

这条是地名考辨的记载。沈括指出很多地方的标志物,其实都是望文生义的误会。

天下地名,错乱乖谬1,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据《左传》,楚灵王七年,“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2。杜预注3:“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4,与杜预之说相符。亳州城父县有乾溪,其侧亦有章华台,故台基下往往得人骨,云楚灵王战死于此。商水县章华之侧,亦有乾溪。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引《左氏传》,乃云:“楚子成章华之台于乾溪。”皆误说也,《左传》实无此文。章华与乾溪,元非一处5。楚灵王十二年,王狩于州来6,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王次于乾溪。此则城父之乾溪。灵王八年许迁于夷者7,乃此地。十三年,公子比为乱,使观从从师于乾溪,王众溃8,灵王亡9,不知所在。平王即位,杀囚,衣之王服,而流诸汉,乃取葬之,以靖国人,而赴以乾溪。灵王实缢于芊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于乾溪也。昭王二十七年,吴伐陈,王帅师救陈,次于城父,将战,王卒于城父。而《春秋》又云:“弒其君于乾溪。”则后世谓灵王实死于是,理不足怪也。[074]

注释

1 乖谬:乖张错误。

2 落:祭祀。

3 杜预:字元凯,二二二至二八四,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魏末晋初政治家、军事家、学者。西晋初年杜预以都督荆州诸军事的身份镇守襄阳,同时撰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

4 县郭:县城的城墙。

5 元:同原。

6 狩:巡视。

7 许迁于夷:同意迁居于夷。

8 溃:溃败。

9 亡:不知所踪。

译文

天下地名错乱矛盾,大多难以考证取信。例如楚国的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都有,乾溪也有好几处。据《左传》的记载,楚灵王七年,“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杜预的注说:“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现在的监利县,并非岳州的华容县。至今还有章华台的遗址在县城中,跟杜预的说法吻合。亳州城父县有乾溪,溪旁也有章华台,在遗址的台基下往往能找到人骨,据说楚灵王战死在这里。商水县章华台旁边,也有乾溪。薛综注释张衡《东京赋》引用《左氏传》却说:“楚子成章华之台于乾溪。”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左传》其实没有这段文字。章华台与乾溪原本不是同一个地方。楚灵王十一年,王狩于州来,派遣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带领军队包围徐州以震慑吴国,灵王驻扎于乾溪。那里就是城父县的乾溪。楚灵王八年同意迁居于夷,即这个地方。楚灵王十三年,公子比作乱,楚灵王派遣观从跟随军队于乾溪,楚王的军队溃败,楚灵王失踪,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楚平王即位后,杀了一个囚徒,并替他穿上楚灵王的衣服,把尸体扔进汉水漂流,然后又把尸体打捞上来当作楚灵王安葬,以此稳定人心,而且让人从乾溪来报丧。楚灵王其实是被芊尹申亥氏勒死的,几年后,申亥氏把楚灵王的灵柩上报给朝廷,朝廷才改葬楚灵王,可见楚灵王并非死在乾溪。昭王二十七年,吴国讨伐陈国,楚昭王率领军队救援陈国,驻扎在城父县,快要开战时,楚昭王在城父县去世。而《春秋》又说:“弒其君于乾溪。”那么后世说楚灵王真的死在这里,按理说也就不能责怪了。

赏析与点评

这条考证古代水名,并且指出书籍著录地名的名实不一,自古即然。这有古书记载不确的问题,也有时代变迁,地名与所指改变,以及不经考究,造成混淆。沈括读书细心之处,颇值得我们学习。

前史称严武为剑南节度使1,放肆不法,李白为之作《蜀道难》。按孟棨所记2,白初至京师,贺知章闻其名3,首诣之4;白出《蜀道难》,读未毕,称叹数四。时乃天宝初也。此时白已作《蜀道难》,严武为剑南,乃在至德以后肃宗时,年代甚远。盖小说所记,各得于一时见闻,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误,皆此文之类。《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5,与《唐书》所载不同,此《唐书》误也。[080]

注释

1 前史:指《新唐书》。严武:字季鹰,七二六至七六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东川剑南节度使。因房管厚待杜甫而屡欲杀杜,李白为房、杜担忧,作《蜀道难》。

2 孟棨:晚唐人。著有《本事诗》一卷。

3 贺知章:字季真,六五九至七四四,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历官秘书监。

4 诣:探访。

5 章仇兼琼:?至七五一,姓章仇,名兼琼,又以名为字,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历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使,官至户部尚书。

译文

《新唐书》说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放肆不守法,李白为此写了《蜀道难》一诗。按孟棨《本事诗》所记,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听闻他的诗名,最先去拜访他;李白出示《蜀道难》,贺知章还未读完,就已经连连叹赏。当时是天宝初年。这个时候李白已经写了《蜀道难》,而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则在至德以后的肃宗朝,年代相去甚远。大盖稗官野史故事的记载,都是得于一时的见闻,对事情始末原委并不清楚,因此大多舛谬讹误,都跟上述记载类似。《李白集》中说《蜀道难》是讽刺章仇兼琼的,与 《新唐书》所记述的不同,这是《新唐书》的记载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