汰侈第三十
本篇导读
汰侈,指的是过度的奢侈。这一章的主角,首推因斗富而传颂至今的王恺与石崇。王、石二人斗牛、斗珊瑚,而财富却并非自己的。王恺因是晋武帝姐夫而得到资助,石崇则是杀人越货兼作海外生意而暴富,是故前者虽有皇帝支持,却仍然往往比不上后者。至于日常的奢靡,则是石崇强人饮酒,不饮则杀婢女(第一则);客人上石家厕所,则美女罗列,香水净手,新衣更换(第二则)。其穷奢极侈,可谓创意非凡。王济的家财,似乎并不逊色于王恺与石崇,人乳喂小猪的美味,晋武帝亦“甚不平”(第二则),以钱圈地作跑马场(第九则),可见其侈其狂。而此中涉及王敦的叙述,由细节而言他冷血无情甚至于日后必反之说,似乎皆是当时的人丑化失败者而已。
当时的人重视牛心,王济不只执意杀了王恺号称“八百里驳”的巨牛,而只吃一片牛心(第六则),即飘然而去,可谓意气风发。王羲之少时为周座上客而获赠牛心,因见重于周氏(第十二则),而为世所知,与“汰侈”何关?实应属“识鉴”。
魏晋的穷奢极侈,从心灵的角度而言,或是有意识的纵欲,以求畅快,即如张翰所言的身后千载名,不如生前一杯酒。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1,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译文
石崇每次邀请客人举行宴会,常叫美人斟酒劝客;凡是客人饮酒不干杯的,就让侍从将美人斩杀。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曾经一起去拜访石崇,王导向来不善饮酒,总是勉强自己喝下去,以至于大醉。每次轮到王敦喝酒时,他坚持不喝以观察石崇的反应,已经杀了三个人,王敦脸色不变,还是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王敦说:“他杀他家的人,关你什么事?”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1,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译文
石崇家的厕所,经常有十多个婢女列队侍奉客人,都穿着华丽的衣饰,厕所里放置了甲煎粉、沉香汁之类的东西,非常齐备。客人上了厕所之后,又给客人穿上新衣服才让出来,客人们因此大都害羞不去上厕所。大将军王敦去厕所,脱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一副神色傲慢的样子。婢女们相互议论说:“这个客人一定会造反谋逆。”
译文
晋武帝曾驾临王济家,王武子设宴招待,全都用琉璃器皿。婢女一百多人,身上都穿着绫罗绸缎,用手托举着食物。蒸熟的小猪肥嫩鲜美,与平常吃的味道不同。晋武帝觉得奇怪就问王武子,王武子答道:“这是用人奶饲养的小猪。”晋武帝听了很反感,没有吃完就走了。连王恺、石崇都不知道这种烹饪方法。
译文
王君夫用麦芽糖和饭来擦锅,石季伦用蜡烛当柴火烧饭。王君夫用紫丝布做步障,衬上绿缕里子,长达四十里;石季伦则用锦缎做成长达五十里的步障来和他抗衡。石季伦用花椒和泥来涂墙,王君夫则用赤石脂来涂壁。
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驳”1,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译文
王君夫有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牛蹄、牛角经常磨得晶莹发亮。有一次,王武子对王君夫说:“我射箭的技术赶不上你,今天想指定你的牛做赌注,和你赌射箭,我押上一千万钱来抵你这头牛。”王君夫既仗着自己射箭技术好,又认为如此神骏的牛没有可能被杀掉,就答应了他,并且让王武子先射。王武子一箭就射中了靶心,退下来坐在交椅上,吆喝随从赶快把牛心取来。一会儿,烤牛心送来了,王武子吃了一块就走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者甚众2。恺惘然自失。
译文
石崇和王恺斗富,二人都极尽华丽以装饰车马。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此树枝条繁茂纷披,世上少有。王恺拿给石崇看,石崇看过后,用铁如意敲打,珊瑚随手就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忌妒自己的宝贝,所以声色俱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还给你。”就命左右侍从把家中所有的珊瑚树都拿出来,有高达三尺、四尺的,枝条美丽世上少有,光彩夺目的六七枚,像王恺那种样子的珊瑚树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怅然若失。
译文
王武子被责罚贬官,把家搬到了北邙山下。当时人多地贵,王济喜欢骑马射箭,就买了地又筑起矮墙,把铜钱串连起来绕满矮墙。当时人称之为“金沟”。
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1,割牛心噉之,于此改观。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小时候,在武城侯周家作客,坐在最末的座位上,吃饭时周先切了人们最看重的牛心给他吃。从此人们改变了对王羲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