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录:夏~西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华夏第一相”管仲

管仲被称为“春秋经济改革第一人”,又被称为“华夏第一相”。他从公元前685至公元前645年担任齐国宰相,在任职的四十年里,他通过实施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一体之治”,使得当时的齐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成为五霸之首。

齐桓公即位后,让管仲出任国相,并尊称他为“仲父”,授权给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与齐桓公讨论治国之道时,管仲就曾提到,改革不要停留在空谈上,不仅要颁布政策,还要落实在行动上。他说,只有真正做到了行动上的改革,才能使“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想“国多财”“仓禀实”,必须发展国家的基本产业—农业。为此,管仲经济改革的第一项就是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抓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为了让人民积极劳作创造财富,管仲打破旧有的井田制,公平公正地分配土地。原井田制规定,所有土地均为国家所有,百姓被动劳作,常常辛苦劳累却又受剥削。管仲提出“均地分力、与民分货”,把公田之外的土地按照一户人口多少平均分配给农民,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样一来,百姓虽然仍需要按一定的比例给国家缴纳粮食,但能够自主耕作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外,为了赋税征收公平,管仲又规定“相地而衰征”—把土地按粮食产量分为若干等级,在收粮税的时候,按等级高低征收数量不等的实物税。这样一来,税额变得合理,农民的赋税相对减轻,农民交税的积极性提高,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农业改革中,管仲还实行粮食“准平”政策,规定“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该政策倡导由政府来操控粮食的储备,以此控制和平稳物价,其实就是防范商人,保护农民。为此,管仲设“轻重九府”,根据农民的收成情况来调节粮食和物品储备。

管仲不但重视农业,他还提倡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为此他同时大力发展齐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在他施行的改革措施中,其中一项影响最大就是“官山海”。山海本指山川树林,“官山海”意思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山林土地等自然资源。盐、铁同样属于自然资源,管仲提出“官山海”,意即由国家控制盐铁业。当时的齐国,盐铁业已是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但还未归为国有产业。管仲认为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属于军用物资,应由国家来专营。于是,齐桓公设置了盐务机构和盐官,同时下诏明确规定食盐归国家所有,由齐国政府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销售。铁矿方面,“官山海”政策规定铁矿同样属于国家资源,但施行官督民营,“三七”分成制。这项政策,不仅为齐国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而且成为国家盐铁专卖制度的滥觞,影响中国达两千六百多年之久。

在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同时,管仲还制定了对外贸易、物价调节、货币流通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政策来发展保护齐国的经济,又改善人才选举制度,改革齐国的官制。此外,他还在军事、民生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稳定社会。比如,他施行“作内政而寓军令”,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以方便控制人口;又如使士农工商分居,避免人们变动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在管仲的变法之下,齐国国力大增。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和鲁、梁两国发生“经济战”时,鲁、梁两国不战自败,归顺了齐国。

《管子·轻重戊》记载,鲁、梁百姓善于用绨(棉丝)做衣服,这种衣服深受齐桓公喜爱。在齐桓公的影响下,齐国人都变得热衷于这类衣服,由此绨价飙升。后来,鲁、梁两国的百姓都不种田,转织绨去了。此时,齐国却在大力发展农业。过了一年,齐桓公下令不许从鲁、梁进口绨织衣服,也不再卖给他们粮食。鲁、梁因为之前一年不种地,没有粮食可吃。而此时,齐国内实行粮食大减价进行诱惑。最后,鲁、梁百姓都纷纷投奔齐国,鲁、梁的国君也只得请求归顺齐国。

管仲的经济改革,为齐桓王“九合诸侯”奠定了基础,并最终使齐国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