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巴菲特学投资理念: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理念一:安全——把风险降到最低,要赚钱而不要赔钱(4)

第七节 预测投资利润时一定要打风险折扣

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从未期望通过买卖股票赚钱。我们买入股票时会假设股市第二天会关闭,甚至在5年内股市不会重新开始。”可以说,正是他对风险的这种谨慎态度,成就了伯克希尔公司领先于全球的投资事业。这个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收益,投资领域更是如此。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即投资就好像是一条鱼,利润则是鲜美的鱼肉,我们想吃的当然是鱼肉,但不要忘记,在鱼肉中还暗藏着鱼刺呢,风险就是投资领域的“鱼刺”。

对于这些鱼刺,我们固然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愿意被鱼刺扎破喉咙。所以在为丰厚的利润动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暗自估量其中的风险,给收益打一个风险折扣。

真正理想的投资机会是“风险小,收益高”,但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就有人说“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博取更大的收益。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往往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因此承担风险并不代表会增加收益!投资市场上有很多人就是受到了“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句话的蛊惑,才会在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的情况下,跟着别人跳下大海,结果“淹死”在滚滚的金融洪流中。

没有人喜欢风险,人们追求的是和风险捆绑在一起的利润。但世界上没有无刺的鱼,同样没有无风险的投资。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把其中的风险考虑周详,尽量在吃到肉的同时又不被里面的刺扎到嘴。

投资风险往往难以预测,却又总是在大家猝不及防中悄然袭来。回想2008年的中国股市,在经历了两年快速上涨之后的罕见剧烈震荡,让多少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投资者震惊不安乃至沮丧惶恐?这些人都是被股市巨大的利润所吸引,而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风险陷阱。

在投资的历史上,市场曾不止一次地向我们展示其包含着的风险有多么大的摧毁能力: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遭受到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道·琼斯指数经过30年才恢复,社会步入了大萧条时期。但当时,很多美国人直到大崩溃到来之际还在做着发财的美梦呢!

遥想80年代,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是多么迅速,带动的股市繁荣让每个人都看到了赚钱的希望,日本股市在1986年一度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但仅仅10年时间,一次大的崩盘就让很多人多年的辛苦化为泡影,从一夜暴富刹那间变得一贫如洗。日本更是步入了长期的低迷中,日经指数逐渐下跌到只有原来年峰值的1/5。

而2000年前后,一场针对互联网投资的泡沫崩溃,又一次狠狠的扇了那些盲目投资者一个耳光。在那个疯狂的“网络革命”年代,只要随便几个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随便弄个报告、找个几百万美元投资,申请个域名、做个网站,然后再弄点人气,哪怕他们一分钱也没赚,甚至大把大把地亏损,都可以很快到市场上找到下家。著名的电影《大腕》的最后部分,那个精神病院里的疯子向同伴讲述的投资方式,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一个互联网新股上市后股价瞬间暴涨几倍在当时并不稀奇,没有人知道它是做什么的,没有人知道它在靠什么赚钱,人们只知道通过它可以获得暴利。在这种普遍的一夜暴富的心理驱使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在四年的时间里暴涨4倍,在2000年3月终于达到顶峰。

同年4月,泡沫开始破灭,股价一路暴跌,人们纷纷抛出手中的股票,但有多少人能够收回成本呢?到2000年年底,纳斯达克指数跌至3000点左右,损失的市值总和超过31000亿美元,比美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还要多。直到11年后的今天,纳斯达克指数还在2800点左右徘徊。

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巴菲特在做什么。在互联网投资大热的时候,巴菲特在一旁冷眼旁观,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甚至连一点互联网的边儿都没沾,他自然也就成功地躲过了之后的互联网风暴。就是在投资市场整体不景气的2000年,巴菲特和他的公司依然盈利15.57亿美元,让人们不得不慨叹他的明智。

其实巴菲特的做法并非有多么高明,他只是看清了丰厚利润背后的风险陷阱。经过周密的计算,他得出了投资互联网风险太大的结论,折算后的利润远远抵不上一旦出现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无论其中利润有多么诱人,“股神”都明智地选择了放弃。

在预想投资的风险与挫折方面,巴菲特堪称投资者的表率。巴菲特对于股票投资的风险总是不忌讳做最坏的打算,他曾说过:“基金现在已经成为许多百姓投资理财的首选。要想安心持有基金,投资挫折与风险的预想应当是一门不可回避的必修课。当你准备投资股票、基金时,最好事先假设买了基金之后市场突然暴跌,你的基金损失惨重,然后你再拷问自己,你可以忍受基金跌到什么程度,你的工作和生活会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你发觉自己的神经根本无法承受较剧烈的市场波动,那还是适可而止的好。但也不必为此不快,因为总有一款理财产品适合你。如果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高而又想获取一定的收益,那不妨选择可以打新股的债券基金或者风险更低的货币基金。”

一项投资产品的真实价值与其安全性是密不可分的。巴菲特决不会长期投资具有波动性盈利历史的投资产品,因为面对这样的投资产品想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实在是太困难了。巴菲特认为,定价一种投资产品,就要先计算出它往年的收益流量,并且通过反映各种风险及机会成本的贴现率来对本年收益进行折现,看看其预期利润是否可以抵过预期风险。

其实一家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就应该是通过巴菲特这种“折现”所得到的数额。如果它的预期利润无法抵御预期风险,就说明它实现利润的风险非常大,那么即使利润再丰厚,我们也有很大可能拿不到手里,因此就不能把资金投入其中。

投资毕竟是在使用真金白银,由不得我们不谨慎。在投资之前先做好风险评估,由此折算出利润实现的可能性和风险出现的几率,这有助于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八节 把握投资的进退之道:在买之前就知道何时卖

一个聪明的人在住进一家酒店的时候,总是要先看一看它的消防通道在哪儿;一个成功的商人在进入一个领域之前,首先会想一想如何能够脱身;对于投资行业来说,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也是如此,在买进一项投资产品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何时把它卖出。

“股神”巴菲特购买股票的眼光独到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他在卖出股票时的智慧也是超出于一般人的。巴菲特在购买一只股票之前会先为其制定了一个标准,而当他持有时,会不断用他之前制定好的标准来衡量他已经入股的企业的质量。当这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标准时,无论形势有多好,他都会毅然决然地把它卖掉。

巴菲特曾说过:“不管你在一笔投资中获得了多大的利润,一旦在它出现问题时你没有及时退出,那么你之前获得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我们从不曾看过这位投资大师任何被套牢的状况,因为他从不会在不知道何时退出的情况下就盲目进入。

2000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往来文件揭示出,它正在将它持有的迪斯尼股份逐渐减持,这引起了很多股东的质疑。在2002年的伯克希尔年会上,一些股东问巴菲特为什么要卖这只股票,因为在他们看来迪斯尼公司有着很好的前景,现在正是获利的好时机。但永不评论自己的投资是巴菲特的原则,他只是含糊地解释道:“我们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力特征有一种看法,现在这个看法变了。”

因为在巴菲特看来,迪斯尼公司已经不再适应他当初为其制定的标准了。迪斯尼已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它不再是那个制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样永恒经典的迪斯尼了。迪斯尼当时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的个人偏好,让巴菲特感到非常不安。那几年迪斯尼公司在网络竞争中挥金如土,把大把资金投入像Goto.com搜索引擎这样的网站中,并且购买了像搜信(InfoSeek)这样一些亏损的公司,这些做法都让巴菲特认为该是撤离的时候了。

市场是捉摸不定的,投资市场更是风云诡谲。很多投资者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市场的突发事件,那么就只好先找出一条逃生的道路,以便在灾难到来之前能够安全地撤离。对此,巴菲特在退出时机的把握上遵循的原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先设定一个标准,当投资对象不再符合标准时立即撤离。比如上面提到的,巴菲特出售迪斯尼的股票,就是在他认为迪斯尼公司已经偏离了轨道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

第二,先估算出一些突发事件,当预料到的某个事件发生时立即撤离。由于应对风险的准备非常完备,因此巴菲特在很多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也能很好地应对,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好的结果。2001年的9·11事件发生时,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正重仓持股的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公司,以及和它有密切业务往来的花旗银行集团等都在世界贸易中心办公,这次恐怖袭击给伯克希尔公司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巴菲特之前就对突发事件有了估算,因此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出一系列清晰合理的措施,最终以很小的代价降低损失。

第三,先设定一个目标点,当目标得以实现时立即撤离。投资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做止盈,讲的是这样一种做法:投资者会首先估算出某项投资的目标价格,一旦达到目标价格就退出市场。

止盈又分静态止盈和动态止盈。静态止盈是指设立具体的盈利目标位,一旦到达盈利目标位时,要坚决止盈;动态止盈是指当投资的股票已经有盈利时,由于股价上升形态完好或题材未尽等原因,投资者认为个股还有继续上涨的动力,因而继续持股,一直等到股价出现回落,当达到某一标准时,投资者采取获利卖出的操作。

这个理论运用到实际投资上,就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具体做法。格雷厄姆最擅长的就是购入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然后在它们的价格回归价值的时候卖掉它们。

第四,采用机械性法则。比如,设定比买价低10%的止损点或通过跟踪止损点(trailing stop,在价格上涨时相应调高,在价格下跌时却保持不变)来锁定利润。机械性法则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资者或交易者采用,它源自于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策略。

第五,在认识到自己犯了足以影响全局的错误时立即撤离。每个投资者都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误,“股神”巴菲特也不例外。但能够在犯错误之后及时察觉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股神”的独到之处了。

沃伦·巴菲特1961年用100万美元控制了登普斯特·米尔制造公司。这家公司位于一个离奥马哈144公里远的小镇,生产风车和农用设备。那时候,巴菲特使用的是格雷厄姆式的购买“烟屁股”企业的策略,而登普斯特就属于这种企业。作为控股股东,巴菲特成了董事长,他每个月都得恳求管理者们削减日常开支并减少存货。虽然他们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心里却盼着他赶快回奥马哈。当巴菲特意识到他收购这家公司是个错误后,他立即决定将它卖掉。

退出投资市场的策略不一而足,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退出是不应该附带任何个人感情因素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不应是自己能够在投资中赚多少或赔多少,而只是遵循既定的投资策略,退出只不过是这个策略的一部分罢了。

一个成功的退出策略是在投资者进行投资之前就已经预定好了的,它是一个投资者投资经验和投资思维的直接产物。因此,对于一个刚刚入行的投资“小白”来说,掌握退出策略是保护利润和避免损失的不二法宝。所有人都知道,投资的成功依赖于“甩掉损失,让利润增长”,而进入投资之前就先想退出策略正是这句话的引申意思,正是因为这句话,巴菲特才建立了一个使他得以成功贯彻这一法则的系统。

要知道,在投资市场上,不只有损失会让投资者紧张而丧失理智,收益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当一笔投资小有盈利时,投资者就会开始梦想着更大的回报,也由此陷入了投资的陷阱;还有一些人是在获得利益之后担心它会化为泡影,为了消除这种担心,他脱手了,但也失去了进一步盈利的机会。这两种做法都是极不可取的。投资应该作为一门技术来展开,既然是技术,就应该有必须遵循的规则,未进入之前先想好退路就是这些规则中的一条。

没有想好退路,行为就会变得盲目,不是退得太晚被套牢,就是退得太早失去了机会;没有一贯坚持的退出原则,在面对是否兑现利润或接受损失的问题时就容易被紧张情绪所支配。很多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商品价格一路下跌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寻找新借口,做自欺欺人的安慰,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因此,只有制定好自己的退出策略,才能在关键时刻避免决策失误。要知道一个投资者可以无限期地推迟一笔投资,却无法回避兑现利润或接受损失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