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梁启超:风雨如晦,走向共和(1)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与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创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初出茅庐、年轻有为的梁启超,在政治界、思想界、教育界、史学界和文学界迅速展露锋芒,一跃成为在近代中国家喻户晓、举世瞩目的戊戌变法著名领袖之一,举世公认的旷世才子。
1.英才出处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熊子乡茶坑村一耕读之家。其家世代务农,到其祖父梁维清“始肆志于学”,成了一名秀才。
梁维清两岁时母亲去世,除他之外,其他兄弟七人,都是继母、庶母所生。父亲去世兄弟分家时,有人说嫡子可以多分得一些家产,但梁维清却坚持与所有兄弟平均分配。梁维清一生热心公益,常为贫苦人家进行义诊。
梁维清也曾希望几个儿子能够博取功名,但即使连他最钟爱的幼子(他的第三子、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于是,他便把希望寄托在孙子的身上。而在一群儿孙中,梁维清最疼爱梁启超,也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梁启超的身上,梁启超两三岁时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梁启超在跟祖父和父亲一起生活、学习的19年里,不仅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书本知识,还深受祖父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
1884年,年仅11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应考后便考中秀才,广东省学政叶大焯惊异之下,把梁启超等几个童子秀才找来面试。叶大焯对聪明灵机的梁启超特别喜爱。在梁启超的主动要求下,叶大焯还为梁启超的祖父提笔写了一篇祝寿文。在文中,叶大焯盛赞梁家教子有方,梁启超聪颖智慧,前途不可限量。当梁启超带着主考的这篇祝寿文回到老家后,梁维清喜极而泣,把这张祝寿文在家中高高地悬挂起来。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虽然没有中秀才,但也是一位饱读之士,在梁维清病倒后,教梁启超读书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梁宝瑛为人正直、中规中矩,对梁启超管束一直很严。梁启超的母亲也出身书香之家,其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其人知书达理,对梁启超也管束很严。她一共生有四子两女,梁启超是长子。她在生最后一个儿子时,因难产去世。
1889年,梁启超考中举人。1890年,赴京参加会试,未中。1895年,参加会试再次落榜,此后,他便放弃了科举的念头,全身心投入变法大业。
2.梁启超与康有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梁启超一生多处于政治社会大变迁的风口浪尖,是时代变化的第一参与者和见证人,一生交友甚广,树敌也多。
1890年春,在同学的引荐下,年仅17岁便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的梁启超拜已32岁还未中举的监生、“南海先生”康有为为师,一时间在学生中引起轰动,引得不少优秀青年接踵而来,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很快便“人满为患”。为什么已经是举人的梁启超还要拜仅仅是监生的康有为为师呢?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康有为的“有为”二字。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银塘乡的一个官宦世家。康家世代在官府做事,康有为自称“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康有为高祖康辉,曾官拜广西布政使,诰封荣禄大夫;曾祖康式鹏曾于乡里讲学;祖父康赞修曾任连州教谕,亦为一方名士;叔祖康国器官至广西巡抚;父亲康达初曾为江西知县候补。
康有为是家中长子,6岁时师从简凤仪,7岁时就能作文,一时被乡人称为“神童”。但康有为却并不以此为傲,而以圣人为榜样,不苟言笑作老成状,故而亲友送了他一个“圣人为”的雅号。
11岁时,因为父亲康达初去世,康有为便到了连州跟祖父康赞修读书。在祖父的悉心培养下,康有为诗词文章大有长进。3年后,回乡自学,博览家族中的藏书。
尽管康有为自幼聪颖努力,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平坦,31岁之前,屡次乡试不中。
19岁时,康有为娶妻张氏,同年祖父去世。此后,康有为决心暂时谢绝科举,而投入粤中大儒朱次琦(1807年—1881年,人称“九江先生”)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朱次琦对康有为的影响很大——康有为自述其“粗闻大道之传,决以圣人为可学而尽弃旧学,自此始也”,“理学政学之基础,皆得诸九江”,“生平言学,必推次琦”。康有为也因为藐视韩愈等文坛星宿而被同学们呼为“狂生”。
1879年春,康有为回到家乡后,在西樵山白云洞独自读书养性,静坐自悟。不久,翰林院编修张延秋同几位文友游西樵山时,与衣履不整而傲气十足的康有为发生了争论,不过争论归争论,彼此都对对方还是很欣赏的。张延秋回去后,逢人便夸康有为是一位谈吐不凡的“异人”。康有为也写了信给张延秋,从此,二人结成忘年之交。通过张延秋,康有为开始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有优于封建社会的地方,开始把目光投向西学。据说康有为曾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一下购走西学译著达3000余册。
1890年初,康有为举家迁到广州,在结识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后,开始由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转变。在廖平的启发下,康有为后来完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体系的两部奠基之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维新变法前,康有为曾七次上书光绪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1888年12月,康有为利用在京参加乡试的机会,以荫生(荫生是国子监的学生的一种称呼,国子监的贡生和监生可以直接为官,荫生主要是为了照顾高级官员的子孙而设的)的资格向光绪帝上了一份奏折。不过这份奏折因为受阻,不仅未能送到光绪手中,康有为还为此而遭到了他人的痛斥。
1890年,康有为在祖传老屋“云衢书屋”,开始为传道授业筹办学校。
陈千秋(1869年—1895年)闻讯后,因为敬佩康有为渊博的学识与敢于上书直谏皇帝的气魄,立即退出学海堂,第一个拜入康有为的门下。不久,陈千秋介绍了学海堂的同窗、在上一年就已经中了举人的梁启超过来听讲。梁启超在听了康有为的史学西学等闻所未闻之见解、学说后,“且惊且喜,且怨且文,且疑且惧”,于是毅然拜康有为为师。
在陈千秋、梁启超的带动下,徐勤等有志青年纷纷而来,以至于康有为连续两次将学堂搬迁以容纳骤增的人数。最后,学堂迁至广州“万木草堂”,一时间“万木草堂”“学者大集,乃昼夜会讲”,康有为也因而名声鹊起。
康有为的讲学与办学很有特色,为维新变法培养了很多骨干和中坚力量。
据梁启超回忆,康有为讲课时,“每语及国事机理,民生憔悴,外海凭陵,辄慷慨欷嘘,感至流涕。吾侪受其教,则振荡怵惕,凛然于匹夫之责,而不敢自放弃,自暇逸”。
在办学上,康有为眼光先进。他让学生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史学、政治与自然科学等知识。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还开设了体操、舞蹈、射击等课程。
1895年春甲午战争爆发之际,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赴京参加会试。不久,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举国震惊。康有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鼓动广东、湖南等18个省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康有为被大家公推起草奏稿。康有为遂以“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上了一份万言书给光绪皇帝以挽救国难,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然而,这次上书又因为受阻而未能到光绪手中。但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钦点工部主事。
据说,康有为中进士,还是因为主考官徐桐的一个“误会”。徐桐等人因为极端保守,很不喜欢康有为这样爱出风头、叛逆味道十足的人,因此他告诫阅卷大臣,广东试卷中最有才气的定是康有为,一定不能录取。于是,梁启超因为一篇才气横溢的试卷而名落孙山,康有为却中了进士,成为工部主事。
1895年5月,康有为以个人名义,第三次上书光绪,向光绪帝提出了更为完善的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变法图强四大方案。这次上书终于到了光绪的手里,光绪看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军机处抄录三份,一份存乾清宫,一份存勤政殿,一份存军机处,并下令抄送各省督抚,征求意见。然而,各省督抚对变法毫不积极,征求意见也不了了之。
康有为在上书后一个月,再次给光绪皇帝上书,但工部主事无权直接上奏皇帝,上书最后遭到工部堂官的拒绝。但康有为此时的变法思想已经初成体系,为了使变法得到更多的支持,康有为与陈炽、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人于是年8月,在北京创办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份维新报刊——《万国公报》双日刊,由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汪大燮等人担任编辑,主要宣传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和社会制度,并着重阐发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被称为是“西学新知之总荟”的《万国公报》刊行后,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成为中国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万国公报》不仅影响了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林语堂等一大批人,它还是最早把马克思及其《资本论》介绍到中国的媒体。
是年9月,在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藻等人的支持下,康有为与梁启超、沈曾植、文廷式、陈炽、丁立钧、杨锐等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
11月,康有为在拜访了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后,在他们的支持下,与梁鼎芬、汪康年、张謇、黄遵宪等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并于次年1月创刊《强学报》,以倡导维新变法主张。
1897年11月,德国人强占了胶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在上书中详尽开列了变法内容。不久,都察院的高燮曾为康有为上了第一个奏荐折,请光绪召见康有为。当光绪准备召见康有为时,却遭到恭亲王等人的反对,因为按祖宗惯例,非四品以上官员,皇帝不能接见。光绪皇帝只好下令要大臣代为接见问话。
1898年1月,康有为被邀请到总理衙门,与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几个大臣进行了一次关于变法问题的著名的辩论。光绪听了会见汇报后,很想亲自听听康有为的见解,无奈恭亲王等人仍以皇帝不见四品以下的官吏为由加以阻挠,光绪只好传令康有为条陈所见,下令以后康有为如有奏折,即日呈递,不得阻搁。在这样的情况下,康有为趁热打铁,又接连两次上奏,使光绪推行变法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4月,康有为组织成立了以“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孔)教之不失”为宗旨的保国会。
但保守派怀疑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而极力反对,不久保国会即停止活动。
6月,光绪皇帝下定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五天后,光绪打破“祖宗家法”,在颐和园召见了康有为。光绪本欲重用康有为,但终因旧守势力太大,只好委屈康有为做了一个“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小官,准予专折奏事。
9月初,宫变前夕,康有为上奏光绪帝,谋划政变,以拯救变法运动。但光绪帝深知自己毫无实权,变法失败已成定局,于是降旨以命康有为到上海督办官报为由,安排他立即逃离北京。同时,又让林旭带密诣给康有为,让他韬光养晦,将来再图报国。康有为接到密诏后悲愤莫名,立即找来谭嗣同、梁启超等人,谋划救皇之策。当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失败后,康有为又欲以江湖侠士大刀王五等人冒死救主,还去求见伊藤博文,希望通过日本政府出面来阻止慈禧废立光绪帝,但是均告失败。无奈之下,康有为于京师发生政变的前一日,出京逃走。维新变法以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遇难的惨痛失败而告终。
遭到通缉的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辗转逃亡到了日本。到日本后,康有为继续从事营救光绪帝的活动。不久,同样在日本流亡的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陈少白等人找到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希望一起合作推翻清政府。但受过光绪“衣带密诏”的康有为认为,自己“受恩深重”,只希望救出光绪,继续推行变法以挽救中国,其他都不予考虑而拒绝合作。
1899年3月,康有为前往英国、加拿大等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外交的努力来获得列强的支持,一方面筹建保皇会。保皇会宣称自己“名为保皇,实则革命”,致使保皇会在海外华侨中发展很快,几个月的时间,人员就以万计。一时间,保皇党与兴中会等革命党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1900年,康有为与唐才常、梁启超等人趁着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天下大乱之际,动员了一切力量,准备兴师勤王,一举成功,可惜又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之后,保皇会趋向瓦解,康有为也陷入苦闷之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一面游历在香港、日本、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和印度等地的山水风光之间,一面著书写作,继续进行维新变法的宣传,其思想开始跟不上革命主流的发展,而成为了革命的绊脚石。但是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的思想却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逐渐转向革命排满。康有为自然成为了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党人的重点批判对象。而对于弟子梁启超的变化,康有为多次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此后,二人终因政见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梁启超多次公开发表文章批驳老师康有为。康有为则咒骂梁启超为“梁贼启超”,二人从此貌合神离,关系公开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