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人生在世,只为“执念”而苦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说:忧生于执著,患生于执著。

南怀瑾先生说:“不执著就好,执著了就不好。如果不执著、不著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著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

佛家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执著追求错误的东西。人一旦有了贪婪之心,就永远得不到满足,进而陷入无止境的痛苦之中。

有一位青年人,曾经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并希望在各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几年下来,却是一事无成。这让他痛苦万分,于是就想要去找智者为自己指点迷津。

当青年人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他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烧开。于是他又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这时智者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你一开始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并都急切地想要实现它们,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智者接着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了自己最想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定下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有首古诗中说:“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对此,南怀瑾先生说:“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却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我有时在想,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我觉得,一切众生都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他因为名声很大,很受人尊敬,人们都不远千里来寻找他,希望可以跟他学到一些生活方面的窍门。一次,高僧正在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甚至比平常人挑得都少,两只木桶里的水都远远没有装满。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

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回答:“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只会适得其反。”

众人更加不解了。

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

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强争人先。”

禅语中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对错误事情的执著追求,是“无故寻愁觅恨”的结果。

2.万事不执著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顺其自然,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南怀瑾先生说:“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

南怀瑾先生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人。南先生到了中年的时候,头上逐渐长出了白头发。有一次,他去理发,给他理发的师傅建议他把头发染黑,这样看起来会年轻许多。对于理发师好心的建议,南怀瑾并没有接受,他还曾为此写了一首诗:

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

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

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

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一位小和尚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师父,不好了,草籽都被风吹走了!”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惊慌地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

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吧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佛教教人向善,在佛家看来,人生之苦来自于执著。由于怀着非要达到某一目的才罢休的执念,所以不管遇上什么境遇都不能做到随遇而安,痛苦也就由此产生了。

南先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妄念”,放弃那些对善恶美丑、尊卑荣辱的执念,用一颗自由的心去亲近自然、感受世界,做一个自然人,享受本真的快乐。

有一天,佛陀从树林里回来时,手中捧着一些落叶。他走到比丘们面前,笑着问道:“你们认为我手上的树叶和森林里的树叶相比,哪个比较多呢?”

“当然是树林里的多。树林里的树叶有千百万片,您手上拿的树叶只有十几片而已。”比丘们给出了非常一致的答案。

“你们说的没有错。”佛陀说道,“这就像我的脑海里虽然有许多想法,但没有全部说给你们听一样,因为你们需要的是能够被你们接受并转化为你们自己思想的东西。假如我告诉你们太多的观念,你们反而会被困住,而没有机会得到自己的智慧。”

佛家讲究万事随缘,随缘就是没有任何勉强,事成了,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傲慢,而只是淡淡的欣慰;事不成,也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而只是坦然地接受。

3.一切众生的“我执”

《唯识述记》有言:“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一切众生,有一个‘我执’,认为这是我,有个我,把我的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分别、烦恼等一切不实在的这些观念、思想当成是真实的。”

从前,一位大师在深山里练一种大法:让大山移过来。几十年之后,大师终于练成了。

一天,他开始表演移山。隔着远远的距离,他对着大山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喊了半天,山也没动。到了黄昏,当他用嘶哑的嗓子喊过最后一遍以后,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大师,山还没过来。”

于是,大师开始边喊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脚下。这时,大师就近距离地面对着大山站住,并说:“各位,这回山到底有没有过来?”

大家一听觉得很诧异。这时,大师讲了一句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就是我几十年练就的移山大法。”

佛家认为,“我执”是痛苦的根源。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我执”就是过于执著于自我,它包括自卑、自大、自满、贪婪……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都是“我执”的表现。

贺若敦是南北朝时期晋的大将。他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因为他认为自己功大才高。所以当看到自己没有被晋升,别人却做了大将军时,贺若敦的心中就十分不服气,开始整日抱怨。后来,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州战役,打了个胜仗,为国家立了一大功。他认为自己这次一定会受到封赏,但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贺若敦不但没有得到晋升,还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调任中州刺史。贺若敦为此十分不满,并到处向人发牢骚。

晋公宇文护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便把他从任上调了回来,迫使他自杀。贺若敦临死之前告诫儿子贺若弼说:“我曾经立志要平定江南,为国效力,可是到今天也没有实现,我希望你能继承我的遗志。我壮志未酬就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都是因为没管好自己的舌头,这个教训你一定要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以此记住这血的教训。

后来,贺若弼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但是他对父亲的教训并没有放在心上,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没过多久,原本职位比他低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并没有得到提升,这让他十分气恼,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他的怨言后来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认为他触犯了天威,便将贺若弼逮捕下狱。隋朝当时的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的心太猛;目无长官、随口胡说的心太猛。”

因为贺若弼确实是有一些功劳,不久就被释放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吸取教训,还到处向别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对他言无不尽,连高度的机密也都会对他附耳相告。后来杨勇失势,杨广成了新的皇太子。隋文帝得知贺若弼又在那里怨声载道,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却多次在众人面前说这两个人什么也不会干,只会吃饭,言外之意是我这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此时的贺若弼自己因为平时言语不慎而得罪了很多人,朝中的其他大臣怕受到牵连,就揭发贺若弼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的怨言,并声称贺若弼罪当处死。隋文帝考虑良久,念在他以往的功劳,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在南怀瑾先生的《圆觉经略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释迦牟尼佛有一次问弟子们:生命短暂快速到什么程度……只有一位弟子答对了,他说:生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呼出去,不再吸进来,就死了;生命之短暂无常就在这一来一往的呼吸之间。我们活着就靠这股气维系着。”

4.执著是一种妄念

《金刚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自性本身,也就是说真如本身是活泼泼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动。这个如字,在佛法里经常看到,像‘如梦如幻’,‘真如’文字倒转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你如果执著了一个真的,那就落在执著上,执著就是妄念,又是错误。所以‘真如’好像是真的;‘如来’是对佛法身的称呼。”

一只蜜蜂在小的时候,每天都辛勤地学习采蜜及寻找花粉花蜜的方法,等到它长大了,采蜜的技术也熟练了,就飞出去到处采蜜。

每到一处它,都会被鲜艳的花朵吸引,然后忘掉一切地忙碌起来。等到把这里的花粉花蜜一点也不剩全部采完,它又会出发飞到另外的地方继续采蜜。

路上,蜜蜂遇到了一只蝴蝶。蝴蝶飞过来想跟它玩捉迷藏,它却连理都不理。渐渐地,蜜蜂发现,这边的蜜采完,过段时间回来,又会有好多新鲜的花长出来,以致于这里的蜜老是采不完。事实上,蜜蜂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春城,鲜花永远没有凋谢的一天。

不管蜜蜂再怎么努力、勤奋,蜜依然是越采越多。终于有一天,这只蜜蜂累倒了,驮着蜜从空中掉了下来。

那只蝴蝶刚好看到了它,飞了过来,关切地问:“你怎么了?”

蜜蜂气若游丝地说:“我快不行了,可我的蜜还没有采完呢……”

南怀瑾先生说:“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而虚空之体却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不要被变化不实的现象所骗。佛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众生不知道。佛说是名为心,众生自己都把虚妄不实的这个感受当成为心。”

他还说:“真正的虚空是没有穷尽的,它也没有分断昨天、今天、明天,也没有分断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这么一个虚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现象的变化,与这个虚空本身没有关系。天亮了把黑暗盖住,黑暗真的被光亮盖住了吗?天黑了又把光明盖住,互相轮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变化中不增不减。”

有一个年轻的船夫,在一个酷热难耐的午后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货物。天气闷热,船夫划船划得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满头大汗地奋力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

突然,船夫发现,前面有另外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见着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却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船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船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船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船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

当船夫怒气冲冲地看向对方的小船,并打算一定要好好与对方理论一番时,却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言斥骂的只是一条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南怀瑾先生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说:“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地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

5.执著佛法是虚妄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南怀瑾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南怀瑾先生说:“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功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去了,这叫作修腿,不叫作修道;盘腿就有叫作得腿,不叫得道……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番茄以前被视为有毒的食物,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每个人对它都是避之唯恐不及。有一天,有个男孩看到野外有很多的番茄,红彤彤的非常诱人,就想摘一个来尝尝。而身边的人都告诫他这是有毒的,是邪恶的东西,千万不要吃。

男孩经过了几天的思量,认为这么诱人的果实,应该不会有毒。于是,一天晚上,他静悄悄去到野外摘番茄。当吃第一个的时候,他的内心还是非常紧张的,以为真的会中毒,可是,吃了之后,发觉真的非常美味,就忍不住吃了好多。

吃饱了之后,他回到家里睡觉。次日,他睡醒后,发觉一点问题都没有,方肯定这些番茄根本没有毒,只是身上被冠上了有毒的传说而已。他把自己的体验告诉了身边的人。最后,大家将信将疑,一一尝试过后,发觉真的是非常美味,番茄就成为了一种可口的食物。

如果人们一直执著地认为番茄是一种不能食用的果实,都不敢去尝试,不敢去打破传说,那么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就会少一道美食。

一天,坦山和尚与随侍的沙弥要到某地去说法,路过一条小溪,因下过雨,河水虽不大,却泥泞不堪。

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来了一位穿着入时又年轻貌美的小姐,行色匆匆,似有急事要办,却又在岸边踌躇不前。

此时,坦山和尚趋前对那位小姐说:“姑娘,来吧!我背你过去。”

紧跟在后面的沙弥一直闷声不响,心里却大惑不解:“平时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师父今天自己却犯清规呢?”

沙弥虽有疑惑,但受平时师父严格教导的影响,并不敢在师父面前立即表态,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

事隔多日,沙弥越想越憋不住,便来到师父面前:“师父!我们出家人是不可以亲近女色的,为什么前些日子,师父在小溪边,却要背起一个姑娘过河呢?”

坦山和尚听了,很讶异地说:“我背那个姑娘过河,早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那位姑娘紧紧背着,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

南怀瑾曾幽默地说:“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