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打开创新的工具箱: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3)
说到苹果,不得不说其1997年重返公司的带头大哥乔布斯。与谷歌的工程师和创始人佩奇·布林讨价还价不同,乔布斯拒绝了创新产生的民主来源。他坚信自己对消费需求的预判能力,并要求公司的产品创新要在自己的主导意识之下进行,他给团队注入了凝聚力和纪律观念,团队所要做的就是将他的想法实现。事实证明,这同样取得了成功。
团队方面,乔布斯说他从来没有备用团队或者“B计划”之类的概念,他的团队就是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此,他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打电话,寻找那些他耳闻过的最优秀的人员,以及那些他认为对于苹果各个职位最适合的人选。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碰撞”。这是一种复合反应,由看似无关的想法、概念、领域、资源等相互作用、排列组合而产生,而发生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团队的联系和交流。
从统计数据来看,优秀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团队成员的组成来源多元化,并且大家都尊重这种多元化。
二是团队成员致力于实现一个“疯狂而伟大”的目标,并为了目标充满激情。
三是他们热爱挑战,敢于冒险,毫不畏惧困境、挫折和最后截止日期,总会有一种在最后期限前实现目标的强烈意识。
四是团队中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信任与亲密无间的关系能够激发创新的动力。
五是开放、自由选择、资源共享的工作氛围。
最后,团队是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系的,可以自主地去获得任何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关于团队成员来源的多元化,管理学者斯科特·佩奇将其统计实验的结果写入其著作《异质:多元化如何造就了一流团队、公司、学校和社会》之中并提到:“如果我成立两个团队,一个团队的成员随机抽取,因而具有多样性,而另一个团队由个体绩效最佳的员工组成,那么第一个团队的产出总是最大的……结论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异质性。”
管理学者弗朗斯·约翰松将这种现象称为“美第奇效应”。美第奇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曾出资帮助各领域里锐意创造的人,如雕塑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金融家、画家、建筑师等。他使得他们之间互相了解、彼此学习,从而打破了不同学科、不同文化间的壁垒,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创造力爆炸的新纪元——文艺复兴。
【打开创新工具箱】
事实上,创新并不完全是闭门苦思,也不是没有方向的“裸奔”。用现成的工具来帮助创新,正是一些公司能够持续创新的秘密所在。
1.最大众化的创新工具——知识
往往我们一提到创新,就会联想到知识。可见,知识是最大众化的创新工具。但是,通过知识进行创新,是所有创新里,耗时最长、变数最大的途径。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管理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要作出这种尝试。
在前面,我们一直强调创新不要仅仅局限在新技术、新发明上,因为往往企业的管理者总会把创新局限在知识层面。但是,这又恰恰说明了一点:知识对于创新有推动作用。
知识推动创新。但是在这里并不是要对知识进行一番鼓吹、进行崇拜,这里讲知识带来的革新,是要企业的管理者明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知识才能产生创新;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适合用知识去创新。
通过知识进行创新,在所有的创新方式里是耗时最长的。知识,从理论的出现到成为可应用的技术再到可以大规模量产,形成新的商品,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自动化”的应用
1951年,福特的工程师创造了这个概念。结果在此后的25年时间里,这个概念都没有成功地引入到生产中,直到1978年,日立公司才在生产中首次成功地引入了“自动化”。而大规模地实现自动化这项创新技术,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通用电气在宾夕法尼亚建立的自动化机车工厂。
所以,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需要很长的间隔时间。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和尝试,那么最好不要选择这种创新方式。相反,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势力和耐心,那么完全可以做出尝试。
然而,这种基于知识的创新带来的好处是其他的创新方式所难以企及的。知识性的创新可以创造一连串的市场。就像当初的杜邦公司,它们创新出了“尼龙”这种材料,结果它们缔造了以尼龙为原料的服装、汽车轮胎等一系列的市场,这对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是一个“高门槛”的创新。搞这种创新的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不能以尝试的心理进行创新。由于它的风险很大,因此要为财务和管理上的远见、市场定位和市场驱动支付高昂的保险费。而且,知识创新与其他创新不同,很难在长时间内独享创新成果,它往往会面临超乎想象的大量竞争者,只要走错一步就会被竞争者超越。
此外,知识创新对于企业多方面技术整合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实际上,这种基于知识的创新大多依靠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才能获得成功。
1852年,皮埃尔兄弟建立了第一家企业家银行。但是没过多久,这家银行就倒闭了。因为建立一家企业家银行至少要涉及两种理论,一种是融资理论;另一种是银行系统理论。但是,当时的皮埃尔兄弟尽管创新了融资理论,拥有了大量的风险资本家。但是,他们缺乏系统的银行业务知识。
皮埃尔兄弟失败后,有三位后进者吸取了皮埃尔兄弟的教训,成功地融合了两种先进理论,完成了在银行业的创新。
第一位就是摩根帝国的开创者摩根。他曾在伦敦接受培训,也对皮埃尔兄弟的工业信贷银行进行了深入研究。1865年,他在纽约创建了19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家银行。
第二位是莱茵河彼岸的德国人西门子。他创建了一种新的银行模式——世界银行。它既是英国模式的储蓄银行,又是法国皮埃尔模式的企业家银行。西门子的“德意志银行”现在仍是德国最大的银行。
第三位则是日本的涩泽荣一。他是第一批旅欧亲自学习银行业务的日本人。他建立了日本模式的“世界银行”,他是现代日本经济的缔造者之一。
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除了对知识综合能力的高要求之外,本身还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知识创新过程的漫长很可能会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比如说,更新技术的出现使创新变得没有意义,或者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无力再支持创新等。
而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基于知识的创新者存活机会是很小的。如今的行业划分过于细腻和专业,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在稳定的环境下,当一个市场成熟和稳定时,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者人数并不会比传统创新的人数来得多,更不太容易产生大的突破。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知识的淘汰速度。在当今的环境下,科学飞速发展,各种技术信息换代的节奏是非常快的。
信息爆炸是知识创新的另一个不利因素。由于媒体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所以任何新技术都很难成为秘密。而一旦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这样的信息也会很快地蔓延开来。对于新兴市场,总是会有大量的企业“非理性”地进入,结果不可避免地形成行业的拥堵,而当“淘汰期”来临时,企业的失败率也会比以往高得多。而“淘汰期”总是会来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是否进行以知识为基础的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创新,是值得细细思考和权衡的。
2.利用“过去的经验”启发创新
卫普罗全球信息技术公司,从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一路发展,并最终坐上了印度软件业的“第二把交椅”。卫普罗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不断从过去的经验中掘金。卫普罗累积了很多自己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模组,客户需要什么功能,它就把相关的IP模组程式码调出来,帮客人组装、测试,然后出货。要研发新程式,并不需要每次都从头再来。一个个IP就像是一块块积木一样,可以拆开、可以重组,IP模组累积得越多,可以重组的空间就越大。这是因为,在现有的软件技术中,程式码已经可以像积木一样分开再重组。“就像盖房子,同样用的是砖,却可以有不一样的设计。”卫普罗嵌入式产品及产品工程事业群经理派赛特说:“接到客户定做软件的订单后,研发人员就只需要把心力花在系统设计上,关键的系统组件,都早已准备妥当。”
这么一来,曾经研发的技术,就成了取之不竭的金矿。这种做法会形成大者恒大的局面,早进入某个技术领域的软件工厂,能累积越来越多重要的技术。新的软件服务公司,没有这些IP模组,很难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跟他们竞争。
卫普罗内部有一个被称为K.NET的资讯分享网络,同时累积分散在20多个国家的3万名员工的脑力资源。除了分享已经建立的IP模组,遇到新的状况,专案执行人也会在不影响客户权益的状况下,把自己的经验做成新的IP模组,同时他们每年也会投入6%左右的人力进行研发,充实K.NET里的脑力资本。
每个卫普罗员工研发出的新技术,在放上K.NET之前,还必须经过创新委员会的审查。除了确定来源和技术没问题,更重要的是评定该技术的价值。派赛特指出,他们所有的IP模组都会按照未来市场潜力、目前市场价值、对技术的投资金额以及对卫普罗自己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估合格之后,这些技术才能正式成为IP模组,放上K.NET在卫普罗内部流通。
卫普罗非常懂得巧妙地运用过去的经验价值,使它们可以持续发挥效用。
从卫普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启发创新。
思路1:同样的事,不同的方法
以过去的成功创新为例,启发员工思考。面对同样的事,还能找出哪些不同的办法?事情的解决办法远不止一个,即使作为成功案例的创新也并非就是最好的。这一做法能拓宽人们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企业开始在社交网络、网络视频上挖掘营销的途径。可口可乐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个粉丝网页,有关可口可乐的所有信息都表达在网页的文字或视频中。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足不出户就能直接了解到消费者的动态。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像可口可乐那样建立粉丝网页,但它们仍然获得极大的广告效应——将品牌宣传深入到社交网络的小游戏当中,使人们在“种菜偷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加对该品牌的关注和喜爱。
同样的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效果,新方式甚至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案例中,那些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粉丝网页的企业,取得的广告效应甚至可能好过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效应。
思路2: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以过去的失败教训为例,让员工设想:如果是我面对当时的情境和条件,我会如何处理以避免失败?每个人的经验和思维方式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也会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一个负责油画棒设计生产的团队中,陈某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孩子们在使用一盒油画棒时,需要较多地使用黑色、蓝色、红色等几种基本颜色,这几种颜色用完了,就需要再重新购买一盒完整的。于是陈某提出,专门开发一款4种基本色的小盒装油画棒,以满足孩子们对基本色使用较多的需求。但是这款基本色小盒装的推出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市场反响,因为孩子们并不会自己专门去选择小盒装的基本色油画棒,家长也很难注意到这一点。
吴某根据陈某的思路,重新进行思量。他提出新的建议——在整盒油画棒中,基本色油画棒的数量由原来的1支增加到3支。购买者在购买时立刻感到该品牌油画棒的使用价值提高了很多,价格却没有太大变动,产品大受欢迎。因此该创新取得了较大的利润回报。
思路3:改善现有创新
人们在使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不顺手或感到欠缺的地方。客观分析现有创新成果的优缺点,以扬长避短为要求,尽可能地改善已有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绩效。
微软最早以MS·DOS起家,其占有80%~90%的软件市场,是当时微软最赢利的产品。比尔·盖茨看到这种操作系统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推出了视窗1.0版软件,但是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两年后,盖茨启用20名被认为“微软最优秀的”程序设计员共耗费11万个程序工作小时,推出了视窗2.0版。到了1990年5月,进一步改进升级的视窗3.0版问世,这个软件被评为当年的最佳软件。
比尔·盖茨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再好的产品都有过时的时候,所以只能不断研制新版本。任何人停留在原地就会被别人超越。微软如果不能推出更新的商品取代自己的商品,别的企业就会取代它。在大多数公司,某项成功可以让你轻松几年,但在微软,今天的绩效不代表明天。
任何创新成果都仍然有一定的改进空间。随着开发能力和知识技能的不断增长,创新成果也需要随之改进才能满足市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