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跟消极心态说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不炫耀,炫耀会让人栽跟头

第二篇 低调的能量,积累成功的底蕴

《周易》有云:“上天总是对傲慢的人看不顺眼,而对低调的人给予利益。”低调的人虚怀若谷,就像海绵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吸收外来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地充实着自己,当那些高傲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养分的时候,低调的人就是最大的赢家。

社会是个复杂的载体,为人处事切不可太过张扬,当兢兢业业,克己守仁,与人为善。为人过于张扬,必定会失去人心和朋友,受到世人的孤立。明哲保身虽不是上上之策,但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炫耀会被人看轻,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围的很多人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不惜哗众取宠,竭尽吹嘘炫耀之能事,卖弄自己的能力与学问,虽然一时之间也能得到别人的赞叹和羡慕,但同时这样也会招来厌恶、反感和记恨,别人会认为这个人很不成熟,很浅薄,是没有见识的人。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低调一些,谨慎从事,这样才会给人沉稳的印象,赢得大家的称赞。

晏婴是齐国的国相,五短身材,其貌不扬,不过他足智多谋,反应机敏,是个旷世之才,在齐国享有很高的威望。齐王非常器重他,他是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宰相。晏婴德行端正,清廉节俭,虽然官居宰相,但是饮食服饰都很朴素,家人也不穿绸带彩。他对国君忠心耿耿,但并非言听计从,国君的命令合情合理,他遵从,如果不正确,他则会站在一个宰相的立场上,对国君以理相谏。晏婴的外交能力也很强,他曾经多次代表齐国出使晋国和楚国。在出使两个大国时,表现得不亢不卑。无论何时,他都能摆正自己的身份,在其位,行其事,不骄不躁,因此备受当时人们的尊敬。

晏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多么风光。每次在街上行走时,越是人多他越是挺胸抬头耀武扬威,意思是让人们羡慕他。

有一天,车夫的妻子知道晏婴的车要从自家门口路过。她从门缝中偷偷地窥视自己丈夫和晏婴的神态,看到她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骏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车夫的妻子看见自己丈夫趾高气扬的样子非常生气。

晚上丈夫回家时,发现他妻子在家哭哭啼啼,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车夫非常惊讶,问妻子要干什么。妻子对他说:“你把我休了吧,让我回娘家去。”听了妻子的话,车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道:“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休了你呢?”

妻子说:“晏婴身高不足六尺,却担任国相要职,深受国王宠信。我今天看见他坐在华丽的车上,神态沉静谦虚,没有一点骄傲自大的表情。而你身高八尺,只不过是一个车夫,我看你的神态,神采飞扬,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像你这样轻浮浅薄,妄自尊大的人,我身为你的妻子,感到很耻辱,我怎能跟你继续过下去呢?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我对你感到绝望。”

妻子的一番话说得车夫羞愧万分,当场向妻子保证,以后一定改正错误,不再哗众取宠,要本本分分地做人。

后来晏婴发现车夫的神态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问车夫其中的缘故。车夫把妻子说他的那番话告诉了晏婴。晏婴说:“你妻子说得对啊,人就应该洗去那些浮华的东西,以其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做人。”

车夫从此以后改头换面,并发愤图强,晏婴感到车夫是个可塑之才,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但是在别人眼中的你和你自己眼中的你可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自居,平等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别人才会认为我们的品行高尚,自然而然的我们也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如果我们表现的得意洋洋,妄自尊大,即便我们真是有很高的才华,也会招致他人的反感,被别人认为是有名无实的小人。

徐小姐是武汉某市人事局的一名职员。由于她工作的时候十分勤奋,也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事局领导经过几番讨论研究之后,就把她派到市里的某一区人事局去做了主任。

在她刚到区人事局当主任的几个月中,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感到非常的满意。她觉得现在的自己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存在。因此每天都会使劲儿地吹嘘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自己是怎样拼搏的,又是如何受到上司们的表扬的等等。她的朋友们听了之后感到非常的不高兴,都避开她,躲着她。

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根本没一个人会理她,虽然她仍然是个主任。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连上面的几位局长都不愿理她了。她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很空虚,很孤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的。她这一切的表现,都被上司看在了眼里。有一天,上司把她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告诉她一味的炫耀自己,只会让自己身边的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从那以后,徐小姐在跟朋友们相处的时候开始很少谈自己,而是多听朋友说话,毕竟他们也是有很多事情要说的,让他们把自己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到别人吹嘘自己要开心的多。慢慢的,在这之后每当她有时间与朋友闲聊的时候,她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讲出来,与他们一起分享,不再吹嘘自己,只是在对方问她的时候,才会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成就。就这样,她的朋友又多了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吹嘘,不炫耀,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尊重别人,不要不把别人不当回事,更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从而赢得自己进步发展的空间。

【锋芒毕露会惹祸上身】

老王自从当上部门主任以后,就开始显山露水起来。由于他的成绩显著,很快就被一级级提拔到了公司经理的位置上。他在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方面做得也很出色,公司内外口碑极佳。他作为肩负公司未来重任的角色,深深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被提升以后,他在管理工作当中却没有更显著的表现,不久被派去出任一家下属企业的董事,而且没干多久便退休了。

多年以后,人们才有机会听到当时公司董事长对他所作的一番评价:“老王的的确确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有能力,又有魄力,但他却过于张扬了,甚至说是张狂。不仅伸手要这要那,还经常越权处理事务。这样的人当然不适合做管理工作了。”

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如果一个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太过惹眼。就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受到他人的怨恨。与人打交道,最忌讳的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只有不张狂才能受人尊敬,默默耕耘才能坐收利益。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人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变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会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怕出名猪怕壮,他们有所顾忌,如果言语露锋芒,就会很容易得罪别人,得罪旁人就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如果行动露锋芒,就会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的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如果自己的四周是阻力或破坏者,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有可能招惹一些祸事。

周亚夫是汉朝名将,他经历文、景两朝,通晓兵法,善于治军,尤其是平定七国之乱时,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周亚夫的功劳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汉朝皇帝也很重用他,到景帝时升他为丞相,权位十分显要。

但是周亚夫直率固执,不太圆滑,并且仗着曾经立过军功,比较高傲,经常得罪皇亲国戚及朝中大臣。七国之乱时,他因为不肯出兵援救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使刘武怀恨在心,从此结下了仇怨。刘武很受窦太后宠爱,与景帝关系密切,他每逢入朝,经常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窦太后听信了这些话,经常在景帝面前提起,景帝对周亚夫的印象渐渐变坏。

周亚夫因为曾经立过大功,连前朝皇帝都另眼相看,因此经常对景帝出言顶撞。有一次,景帝想要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结果被周亚夫劝止。周亚夫秉性直爽,不懂得劝谏艺术,与景帝争执起来,还固执己见。他搬出高祖刘邦的话,认为不是刘氏的人不能封王,如果没有战功不能封侯。认为王信并无半点功劳,封侯就是违反祖训。尽管周亚夫言之有理,无懈可击,但是话从他口中出来,就好似他正义凛然,景帝则是昏君,不尊祖训不忠不孝,使景帝很没面子。景帝觉得周亚夫太张狂,蔑视皇帝,心里非常恼怒。

后来又发生了几件事情,周亚夫劝谏景帝不成,经常碰钉子,于是上书称病辞官。景帝心想周亚夫功勋卓著,威望甚高,如今负气离去,让人不太放心。于是专门宣召周亚夫,请他赴宴,准备考验他一下。

周亚夫到了宫中,拜见完景帝后入席。他发现自己只有一只酒杯,没有筷子,而且盘子里是一整块大的肉,根本没法吃。他非常生气,觉得景帝在戏弄他,于是转过头对侍从说:“给我拿双筷子!”

侍从已经得知了景帝的安排,站在那里装聋作哑。

周亚夫吃惊不小,正要发作,景帝突然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足吗?还向侍从要筷子啊!”

周亚夫真是又羞又恨,赶紧摘下帽子,向皇帝跪下谢罪。

景帝说:“起来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样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到此结束。”

周亚夫听了,起身向皇帝告退,转身头也不回快步离去。

景帝通过此事,知道周亚夫不是一个知足常乐之人,并且个性张扬,目中无人,将来恐怕会惹麻烦。于是想把他除掉。几天后,景帝找了个借口把周亚夫逮捕入狱,最后周亚夫在狱中绝食而亡。

自古以来,有功者常常居功自傲,有才者往往恃才而狂,抢尽风光,连位居他之上的人都不放在眼里,殊不知杀身之祸多由此起。在领导者面前保持低调,掩饰锋芒,退出众人注目的焦点,这样在权势面前才能得以自保。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不乏能人招嫉的故事。太张狂,太露锋芒,就会招来别人的嫉妒,遭到小人的陷害。

郑庄公准备讨伐许国。战前,他组织竞赛,选拔先行官。众将听说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纷纷准备上场一显身手。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斗去。经过几轮比试,选出了六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试。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前面五人都比完了,最后是一位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就是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深得庄公器重。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连中靶心,与前面一位将领射了个平手。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说:“你们俩人站在远处,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颍考叔飞速抢到了战车,成为了先行官,但却使那位将领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城头。眼看大功告成,那位将领嫉妒的心理发作,他抽出箭来,向城头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从城头射了下来。

人生犹如船过大江,有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也有风急浪涌的险滩暗礁。对于成功者而言,站在明处就是把自己暴露在外,时时都要提防不知从何处来的暗箭;对于普通人而言,虽无成功者的苦恼,也少不了要遭受些流言蜚语,诋毁中伤。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低调做人,让外界感受不到你的威胁存在,退可以自保,进可以自强。

大清名将海兰察性格强直,军事方面的知识,他不用学习便能够通晓,检验马身上的箭头,就能知道敌人的远近。每次临敌,他都穿着简单的衣服,戴着布帽,绕到敌人的阵后,观察可乘之机,派遣兵马或数十骑闯入敌人阵地,左右射之,使敌人自乱阵脚,然后再整队攻打。

海兰察独自擒获敌将巴雅尔,以少胜多的故事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与巴雅尔不期而遇之时,海兰察正在山中砍木头,随即抡斧上马与之大战。巴雅尔显然不是海兰察的对手,几十个回合下来,巴雅尔体力渐渐不支,随时都有被砍下马来的危险,为了保全生命,巴雅尔被迫下马归降,并割下一角衣襟给海兰察作为凭证。

战争结束后,全军将士论功行赏,很多人都说巴雅尔是自己擒获的,为此争执不休,海兰察却什么也没说。由于分辨不出,上级便下令让巴雅尔自己到军营里去认,结果认出海兰察来。那些高级将领很不服气,纷纷让海兰察拿出证据,于是海兰察把割下的那一角衣襟拿了出来,众人都不说话了。乾隆皇帝赐其克巴图鲁称号。

低调做人,不过度引人注意,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费在无谓的人际斗争中。所以说做人低调,为人谦虚,守己谨慎,淡泊名利,才能躲避明枪暗箭,才能为人所尊敬。

【毁灭始于张扬】

得势之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往往是毁灭的前兆。

唐代宗李豫的宰相元载,原来是唐肃宗时期掌管财政的大臣,代宗李豫继位后继续用他。平定了安史之乱之后,鱼朝恩掌握着禁军,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李豫感到如芒刺在背,深受威胁,深怕哪天鱼朝恩就把他废掉了。当时的元载为相,主持国政,自然也要受制于这位内相,视其脸色行事,也很担心不知哪天鱼朝恩会借个名目,将其关进北军的地牢里,性命不保。就这样君臣合谋,除掉了鱼朝恩。

从这以后,元载专权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元载原本家里贫穷,得势之后,长安城几乎都装不下这个无限膨胀的大人物。他仗着自己除恶的功劳,谁也不放在眼中。他自夸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舞弄权棒,奢侈无度。只要是求官的人,没有不贿赂他,才能得以如愿的。

元载还纵容其老婆、子弟,卖官鬻爵,聚财敛货,京师行政机构的重要官职和江淮方面的地方要职都安排了他的党羽。他的任用亲信,排斥异己,满朝文武都降服于他,俯首听命。代宗对于这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局面,十分懊悔,但又害怕,寝食不安,又无计可施,只好任其为非作歹下去。

于是元载更是嚣张不已。他有一位来自宣州的昔日旧友,跑到长安来向他求官,元载随便写了封信,就打发旧友走了。半路上,这个旧友偷偷打开了那封信,想看看元载到底写了些什么。结果没有一个字,只是一个署名而已。老友失望之至,以为彻底没戏了。这时他已到达幽州,老友本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地方政府通报,说他持有一封元相的信。节度使一听部下汇报,连忙派官员隆重接待,安排好吃好喝,宴饮数日,临走时,还赠给了他千匹绢。这个旧友只是亮了一下信封,地方官就如接圣旨,产生这么大的震动,由此可知元载的威权,是多么震慑人心。

元载热衷于大兴土木,修建房屋。他的屋宅,竟占了长安城里的大宁、安仁两里,规模之大,无法想象。他死后,这两座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另外,他在东都洛阳建造了一座园林式的私宅,没收充公之后,竟能改成一座皇家花园,不难想象原来是何等的堂皇奢华。

李豫几乎被元载架空,成了一个孤家寡人。幸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是他舅舅,否则他连一个可以商量的亲信都没有。大历十二年三月,代宗在延英殿命令左金吾大将军吴凑监禁元载、王缙,命令吏部尚书刘晏与御史大夫李涵审问。这次审讯,实际上是这位皇帝在幕后操纵,元载飞扬跋扈近十年,终于到了倒台的一天。

“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荣耀或许就是灾祸的开始。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低调行事的作风,不飞扬跋扈,不居功自傲,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荣誉,才能以不变之心应万变。

齐国有一力气过人之人,名叫孟贲。他能一掌劈死一头牛。秦武王在招纳天下勇武之人的时候,他离开齐国去投奔了秦国。秦武王也是个勇猛的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孟贲的到来自然被他另眼相看,很快孟贲就被任命为大将,与他手下的另外两名勇将乌获和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孟贲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国左丞相甘茂出计,与魏国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尔后用计攻占赵国的军事要地宜阳。这条计策被秦武王采纳了。当秦军占领宜阳后,发现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大喜,亲自率领任鄙、孟贲等精兵强将想要进入洛阳。周天子此时根本无力抵抗,只好打开城门迎接秦武王进城。

秦武王兵进洛阳之后,直接就奔了周室的太庙,想看看传说中的九鼎。这九个鼎原本是大禹当年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铜)所铸就的,是周朝天命所在的象征。秦武王一见九鼎,就大喜过望。他当然不是喜欢这些个铜块,而是垂涎那九鼎所象征的统御天下的权力,这原本一直都是秦国历代君主的梦想。秦武王绕着九鼎逐个观看,看到雍州代表秦国的鼎的时候,就对随行的群臣说:“这鼎有人举起过吗?”守鼎人赶忙回答:“自从先圣大禹铸成此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见过有人能举起此鼎。这鼎少说也有千斤重,谁能举得起呀!”秦武王听了,没有言语,只是撇了撇嘴,然后回头问任鄙和孟贲:“你们两个,能举起来吗?”任鄙这人平时就为人低调,他心里清楚秦武王常常自恃勇力惊人,十分好胜,原本平日里就经常和手下的大将斗力,如果现在这种时候自己出来举鼎,而且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就等于说是抢了秦武王的风头,自然也就不会有好果子吃。况且,如果一旦秦武王真的去举鼎了,稍有差错,那自己就是长了九个脑袋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因此他婉言道,“臣不才,只能举起百斤重的东西。这鼎重千斤,臣不能胜任。”

任鄙话音刚落,孟贲就心中暗喜,他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伸出两臂走到鼎前,对秦武王说道:“让臣举举看,若举不起来,大王不要怪罪。”说罢,就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鼎离地面仅仅半尺高,之后就重重地落下,盂贲顿时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稳,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还好被其左右及时地拉住了。秦武王看了,禁不住发笑:“卿能把鼎举离地面,寡人难道还不如你吗?”

任鄙见状,赶紧上前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本来秦武王就好与人比力,现在这种时候哪里还听得进去,立刻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秦武王苦苦相劝,秦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只好退到了一旁。

只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气,丹田用力,大喊一声:“起!”鼎被举起半尺,这个时候周围是一片叫好之声。秦武王得意洋洋,心想:“孟贲只能举起。我举起后要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下。”这样想着他就准备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木难支,身子一歪,千斤重的大鼎落地,正好砸到右脚上,秦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七手八脚地把鼎搬开之后,只见秦武王右脚已被压碎,鲜血流了一地。等到太医赶来的时候,秦武王已是不省人事了。当晚,秦武王气绝身亡。

周天子闻报,心中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这个骄横跋扈的秦王自找死路,惊的是万一秦国以此为借口兴兵讨伐,自己的王位可就不保了。想到这里,他就赶紧亲往哭吊,然后派人把秦武王的灵柩送回了咸阳。

不久,秦武王异母的弟弟赢稷登基,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当秦武王下葬后,秦武王的母亲老太后开始令人追究责任,这一查就查到了孟贲的头上,虽然事情不能全怪孟贲,但是为了出气,还是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任鄙则因劝谏有功,被升任为汉中太守。

在生活中,出风头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孟贲的教训中应该可以看出:出风头是要冒风险的。要知道出多大的风头就要承担多大的后果。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出风头掉脑袋的事情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但是,出风头后丢了工作,遭受打击的事情却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学习任鄙,虽然可能被秦武王看成是怯懦的人,但是一旦发生意外,却能够稳稳的置身事外,保全自己。

所以说得势的时候我们要不时地提醒自己:“福兮祸之所伏。”要慎言慎行,宽容礼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功长盛不衰,即便是我们从顺境陷入到逆境中,也能够做到不惊不诧,应付自如。

【夸夸其谈,不得人缘】

一个人越是吹嘘自己,就越会容易使人们对其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夸夸其谈,只能是暴露自己学识欠缺,品味不高,这样不但不会让人们觉得这个人很有魅力,而且会让人产生厌恶。即便是真的有才华有能力,但是经常吹嘘自己也会降低人们的好感。

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的英雄,他被人们封为“战神”。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的时候,他率领部队奋勇杀敌,屡次使罗马城免遭屠戮。但是因为他经常驰骋在外地的战场上,罗马的居民都没有见过他,这就使得他成为谜一般的传奇人物。

公元前454年,马西尔斯打算告别军戎生涯,参加竞选角逐执政官,从而进入政治界。按照规定,所有候选人,都必须在公众投票前发表公开演讲,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范。在演讲会的讲台上,马尔西斯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脱下身上的衣服。人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累累伤痕,感动得泪如雨下,几乎每个人都认定他会当选。

然而,在投票的前一天,马尔西斯在公众场合与公众见面,但是他只与那些陪同他来的高层官员和富有市民说话,而且一味地吹嘘自己的功绩。人们终于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个吹牛大王而己。于是,人们决定第二天不投他的票了。

中国古代也有一位将军,他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当他回到京城的时候,别人都赞扬他退却在后、舍生忘死的精神。这位将军只是很平淡地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上面的这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立功的将军,但是对待自己的功劳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才使得人们对他们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

马尔西斯一味地吹嘘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的功绩,本来是想让人们知道他有多勇敢多伟大,他为这个国家作过多么重大的贡献。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们对他的装腔作势很反感,他把自己说得越神勇,人们就对他越失望。他本来以为这样能赢得公众的好评,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而中国古代的那位将军,他谦逊地把断后的功绩推掉,认为这不是自己勇敢,而是因为马不行进,使得自己不得不退却在后。他这样的做法反倒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那些谦虚的人对自己的优点不以为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想占什么便宜,而是不愿夸耀自己的功绩。但是越是这样,这些人就越是得到最大的荣誉。

要知道经常吹嘘自己的人,只不过是想满足自己被人羡慕受人恭维的快感。但是当人们发现他们言过其实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也因此,在失望的同时就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排挤那个吹嘘的人。古今中外,因为吹嘘和自以为是而丧命的人不在少数。

一个罗马将军带领部队围攻希腊城堡。那个时候是需要用撞墙槌攻破城门的,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准备撞墙槌。将军沉思了一会儿,他想起来船坞里有两支沉甸甸的船桅,其中较大的一支船桅可以用来代替撞墙槌,于是便下令将较大的这支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军械师却认为,较短的一支更容易把墙撞开,于是军械师自作聪明,坚持把较短的桅杆送了过去。他深信将军一定会因为他这个明智的决定而赏赐他。

短桅杆运到战场后,将军一看没有按照他的命令来执行,非常生气。然而军械师却一点都没有发觉,仍然兴高采烈地向将军解释送来短桅杆的原因。他滔滔不绝,说自己是专家,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深知其中的原理,并表示在这些事情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才是最明智的,攻城时采用他送来的短桅一定是最有效的。将军越听越怒,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这个军械师这样敢违抗他的命令,并且还在他面前吹嘘,这使得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还没等军械师说完,就下令把他吊起来,用鞭子把他活活打死了。

吹嘘的人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喜欢逞口舌之能,他们总是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在权势面前也没有忌讳,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因此我们不要自以为有点才能,就四处吹嘘,想让人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不要自以为发了点小财,就到处夸耀,好像自己是比尔·盖茨。更不要做了点小事,就觉得劳苦功高,四处张扬。要知道这样的人是最讨人嫌的。因为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达·芬奇说过这么一段话:“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

要记得:有时候沉默胜于千言万语,聪明的人都知道节制,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闭起嘴巴。低调不是没有个性,沉默也不代表一无所知,真正的卓越非凡不用吹嘘总有人知道。吹嘘自己知识的人,等于宣扬他的无知;吹嘘自己勇敢的人,无疑告诉别人他是个胆小鬼;吹嘘自己富有的人,只能证明他是个爱财的人。平平常常的人,谦逊朴实地对待人生,无论他是否有所作为,人们都会对他有个好印象。

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认为你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