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第二课 淡泊之道——国学中的人生境界

何为淡泊?

“淡泊”,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

殊不知,淡泊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就会产生妄念,所谓妄念,就是不计后果、不知停手地想要得到,得到了一样又开始期盼下一样,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得不到就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得,最后引火烧身,害了自己。

而另一位以逍遥出世著名的思想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清高境界。他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追求钱,有的人看重权,在庄子看来,这些都不值得一顾。无论追求的是什么,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见自己的心”,能否真正读懂国学中的人生境界。

淡泊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淡泊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淡泊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把握自我,超越自己,这才是国学中流传下来的淡泊之道。

1.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它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物、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随天外”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是体现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日本有个白隐禅师,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台湾著名作家林新居撰写的《就是这样吗?》颇为感人。

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夫妇,在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后来,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让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女儿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白隐”两字。这对夫妇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被送给了白隐。此时,白隐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得知真相后,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处,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面对这些,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荣辱不惊”最好的解释,体现出了白隐的修养之高、道德之美。

人生无坦途,在漫长的道路上,谁都难免要遇上厄运和不幸。人类科学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在报考瑞士联邦工艺学校时,竟因三科不及格落榜,被人耻笑为“低能儿”;小泽征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在初出茅庐的一次指挥演出中,曾被中途“轰”下场,紧接着又被解聘。为什么厄运没有摧垮他们?因为他们始终把荣辱看作是人生的轨迹,是人生的磨练。假如没有当时的厄运和无奈,也许他们就不会拥有日后绚丽多彩的人生。

19世纪中叶,美国有个叫菲尔德的实业家,他率领工程人员,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了起来”。为此,他成为了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在盛大的接通典礼上,刚被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突然中断,人们的欢呼声立刻化为愤怒的狂涛,所有人都骂他是“骗子”、“白痴”。可菲尔德对于这些谩骂却只是淡淡地一笑。他不作解释,只管埋头苦干,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通过海底电缆成功架起了欧美大陆之桥。在庆典上,他没上贵宾台,只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菲尔德不仅是“两个世界的统一者”,更是一个理性的战胜者。当他遇到难以忍受的厄运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而在实际行为上显示出了强烈的意志力和自持力,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完善。

世上有许多事情难以预料,成功伴着失败,失败伴着成功,人本来就是失败与成功的统一体。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

面对成功和荣誉,要像菲尔德那样,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轻些、看淡些;面对挫折和失败,要像爱因斯坦、小泽征尔那样,不要忧悲,也不要自暴自弃,把厄运羞辱看远些、看开些。

人要有经受成功、战胜失败的精神防线。成功了要时时记住,世上的任何一样成功或荣誉,都依赖周围的其他因素,决非你一个人的功劳;失败了也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奋斗了、拼搏了,就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天空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把握自我,超越自己,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

2.权势功名,终将化为尘埃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

一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偃鼠饮河水,一条汤汤大河,小小的偃鼠能喝多少?果腹而已!

在如今这一时代,拥有势力或权力的人,并非真正拥有某种力量。势力或权力只是存在于人们脑中的幻影罢了。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雷日科夫说:“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它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就完了。”

森林里,狼、熊和狐狸结成联盟,专门对付羊群。

羊群死伤相当严重,老领头羊不堪疲惫,郁闷而死,一头年轻的羊被选为新的领头羊。

年轻的领头羊对群羊说:“我们邀请狼、熊、狐狸中的一位来做我们的头领吧,我不是这个料。”

此话一出,群羊激愤:“这不是要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吗?”

听到这一消息,狼、熊、狐狸三巨头兴奋极了,同时也开始暗暗盘算着自己一定要争得这个头领之位。多大的好处啊,以后群羊就是自己的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熊最先下手,趁狼不注意的时候,一爪过去,把狼除掉了。

狐狸很狡猾,因为它比较轻,它就在猎人挖好的树枝伪装的陷阱上躺着佯装睡觉。熊悄悄逼近,一下扑上去,掉进了陷阱里。

最后剩下狐狸,对羊群已经没有了威胁。最后,群羊协作,把狐狸也除掉了。群羊终于知道:原来权力是个陷阱!

尽管是个陷阱,但是面对权力的种种引诱,人们常常无法割舍,仍旧前仆后继地趋之若鹜。“权力快感”说到底就是一种“欲望”,“权力欲”强烈的掌权者很容易突破道德良知的底线,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因此,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说,“权力欲”是一种最臭名昭著的欲望。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更是对“权力欲”作出了形象的描述:“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

权力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幻的优越感,从而使自己迷失在其中。人们以为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欲望。所以,有人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但他们却没有看到,权力的获得往往以人格的屈辱作为代价。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心灵上、情感上获得补偿,权力的拥有者会以加倍的专制和冷酷来役使那些意图从自己手中讨取利益的人,从而媚上而傲下,使得权力的角逐者永远陷入二重人格的痛苦、矛盾和分裂中。

历代领袖,虽然拥有许多权力,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权力,在你没有拥有的时候也许不重要,一旦拥有,就再也回不了头,这是许许多多“领袖”的致命伤!

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梁惠王问他:“何以利吾国?”孟子回答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这句话说得好,凡事“何必曰利”?一个人权力心太重,太过沉迷于权力,内心就会被权力所驱使。

正因为势力与权力对人们产生了作用,幻影才会挥之不去。真正智慧的人,深知有权之人无足轻重。然而,大多数人依旧沉迷于幻影之中。从现在起,不要让权力的野心捆绑住自己,学会放弃,你就不会再犯前人的致命错误!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的一切都将过去,包括我们的生命,所有的权势功名终将化为尘埃。

3.不以贫贱为耻,不以富贵为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这是《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高度赞美,关键就在于“回也不改其乐”。

南怀瑾评价说:“颜回物质生活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的人,心里必然会生出无数的忧愁与烦恼,可颜回却不改其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个人的修养要到达那个境界可真不简单。”

有一次,孔子让四个弟子谈谈理想,前几个弟子都讲了自己关于治国的理想,最后回答的曾皙却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不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赞叹道:“我同意曾皙的想法啊!”

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说:“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很简单,贫与富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可以让你穷,一念可以让你富’。对于贫穷,有些人是不得不居于贫困,苦熬贫困,觉得贫困可怕之极;也有一些人是甘于贫困,借贫贱的环境来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是自觉地忍受贫困。孔子所谓‘贫而乐道’是心灵有所追求,也就是说,身处贫困而不以为意,仍旧乐道好学也。”

所谓“清心寡欲,安贫乐道”,说的就是心中要有所追求,懂得什么能让自己真正快乐,而不是沉迷于物质享受中。不以贫贱为耻,不以富贵为荣,只求内心安逸悠然。

东汉名士姜岐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他与哥哥姜岑一起生活,共同侍奉母亲。

在姜岐七八岁的时候,母亲体弱多病,病得厉害时,一两天都不能进食。姜岐是个出了名的孝子,每次母亲生病,他都会坐在母亲的床前,背诵诗文给母亲听,以宽慰母亲。

廷熹年间,沛国人桥玄任汉阳郡太守。桥玄初来乍到,想找一位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帮助自己治理汉阳郡。后经人推荐,想要聘请姜岐任功曹之职。而姜岐却以有病在身为由,不肯应聘,桥玄为此很不高兴。

后来,姜岐的母亲去世,姜岐便主动将田产家资全部给了哥哥,自己带着家人到深山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姜岐在山中养了大量蜜蜂,每年都会将蜂蜜分送给以前的左邻右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姜岐而来,他便开设学馆,免费教人读书。平日里,他养蜂酿蜜,妻子纺线织布,简直就是一对神仙眷侣。

荆州刺史得知此事,便想要聘请姜岐任荆州从事,可姜岐仍不肯赴任。在之后的日子里,朝廷不断有人举荐他做官,而且官品越来越大,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陋巷箪食也自在”并不是说人要甘于贫穷,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钱财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句话要表达的其实是让我们学会在贫穷之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若能找到,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无所谓。

唐代六祖慧能法师有一句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做到“心无一物”,自然能够自在。不要每天暗自忧伤为什么别人都是千万富翁,而自己却赚得那么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千万富翁有千万富翁的烦恼,清贫者有清贫者的快乐,最重要的是活得自在。

沉迷于物欲会有两个后果:其一是内心痛苦,因为物质的享受是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永远有更高的职位、更高的享受在等待着自己,终日想得到,就会让自己处于一个焦虑痛苦的状态中;其二就是自己渐渐被物欲所支配,最后做出有违道德或者法律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摆脱物欲的枷锁。有一句话叫做:“良田千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一顿饭摆上几十道菜,又能吃几口?这样的奢华生活无非就是一种炫耀,以显示自己非常富有罢了,但这样的生活已脱离了生活的本质。终日被物欲所累,就如同双脚戴上了脚镣、双手戴上了枷锁一般,生活又怎么能够轻松自在呢?

4.名利看不破,终会为其所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两句话写在《史记》里面,颇有深意。古往今来,有多少王侯将相为名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哪怕是普通人,也有太多人为了名利劳碌一生,苦不堪言。

名利看不破终会为其所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有一首千古绝唱的诗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太重,终其一生都在争名逐利,而追逐到了却又发现自己仿佛一无所得。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人到了某个高度就一定会得到一些名与利,走到哪里都有无数人赞誉,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名利蒙蔽,只顾着享受着鲜花与掌声,学术研究也不做了,工作也不认真了,最后被困于名利之中。

庄子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二位大夫前来请庄子出山,并许以高官厚禄。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位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

庄子笑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辞官悠然钓鱼,思考人生;陶渊明辞官耕田,喝酒吟诗。他们每天不用费尽心思地让自己站在名利的顶端,也不用担心自己随时被人排挤下去,人生过得悠然自得。

想象一下,一艘小船没有系在岸边,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走,风停了,它也停了,人生如果能够达到这样自由洒脱的境界,夫复何求?我们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能看见世界,也能看见自己,外视世界,自视内心。静下心来,看清自己本初的愿望。

“外在紧张忙碌,积极进取,内在坦荡从容,做生命的主人,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心斋”。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会得到什么赏赐;五天之后就不敢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很高;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心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把别人对你这种技术的称赞也都设法排除;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做事。这个时候,你已经没有了主观的欲望成见,做起事来自然就如同那个工匠“刻什么像什么”。

有一天,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看到花园里所有的花儿和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国王很吃惊。询问园丁后,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而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嫉妒死了;葡萄藤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子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可爱的花朵,气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的芬芳,病倒了——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因为彼此羡慕、彼此嫉妒而丧失了生命的光彩。最后,让国王转悲为喜的是,细小的安心草还在茂盛地生长着。

国王看了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安心草,问道:“小小的安心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却这么乐观坚强,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株榕树,或是一株松柏、一些葡萄藤、一棵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什么的,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我做小小的安心草。”

一位古代哲人说:“没有大烦恼与灾祸的日子,就是天大的幸福。”古希腊的大哲人伊壁鸠鲁也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安于平凡,才能像上面小故事中的安心草一样,没有烦恼地茁壮成长,将阳光和雨露当作上天对自己的最大恩赐,从而快快乐乐地生活。做一棵安于平凡的安心草,幸福与成功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陋室铭》自叙其志,他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的书房很简陋,他不在乎装修是否华丽,只着迷于与文人朋友坐而论道,安静地看书、写文章。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保持一份理性。只有用淡泊名利的思想去对待金钱、名誉、地位的得失,才能在繁纷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我们内心一个悠然逍遥。这远比高楼广厦、锦衣玉食要重要得多。

5.快乐像蝴蝶,不要给自己的内心设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常常会扭曲自己所看到的事物。

如何去描述这个情况呢?譬如,当你觉得自己有脚时,就表示你的鞋子有问题,舒适的鞋子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的;如果你能感觉到眼镜的存在,则表明眼镜有问题,这时你就要看看是不是镜片脏了。忘记是非,代表内心处在一个安适的状态;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便是遇事的安适。本性常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这就是庄子的幸福哲学,快乐像蝴蝶,不要给自己的内心设限,以免把快乐幸福拒之门外。

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欲望超多。总以为什么东西都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殊不知,结果往往是成反比的:欲望越多,幸福越少。

你可以为自己构设一个幸福的场景,当你通过努力达到这个场景时,你真的会满足么?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人人皆知的故事,似乎就是诠释幸福的最好版本。

传说古时,一位村夫看到了一条冻僵的龙蛇。村夫把龙蛇救活,并将其放进了后山的一个山洞里。因为龙蛇的到来,山洞口长出了灵芝和一些奇花异草。但人们知道山洞里有龙蛇,所以谁也不敢去采这些东西。

皇上听说了这件事,便下旨说,谁能采来灵芝,必有重赏。村夫很清贫,他想,自己要是能得到这笔财富,一定会很幸福。于是,他前去恳求龙蛇帮忙。龙蛇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就让他采了灵芝送进宫里。村夫得到奖赏,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睛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便下旨说,谁能弄来龙蛇的眼睛,就让他当大官。

村夫又想,自己现在确实比过去幸福,但若能当上高官,有钱有势,一定会更幸福。于是,村夫又找到龙蛇,龙蛇忍痛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村夫也因此当上了高官。

但没过多久,皇上又下旨说让村夫去割龙蛇身上的肉,因为他听说吃了龙蛇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为了让村夫早些弄回龙蛇的肉,皇上加封村夫为宰相。村夫得意洋洋,再一次来到山洞口,希望龙蛇能再次满足自己的心愿。但龙蛇什么也没说,而是一张口把这个刚做上宰相的人给吞进了肚里。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对于贪心不足的人来说,幸福是没有止境的。这些人把幸福捆绑在自己的欲望之上,欲望越高,幸福越显疲惫。

所以,一旦把个人欲望和幸福联系在一起,就会和幸福背道而驰。因为当你千辛万苦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后,你还会有更高的目标,还会让自己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拼搏,只顾索取,幸福的感觉早被你抛在了一边。其实,这时的你已经不是在追求幸福了,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

比如说,登山游玩,攀上一个高峰,在看到满眼好风景的同时,也能看到四周的山峦,此时,心里就不免会有这样的心思:攀上那些更高的山峰,景色一定比自己现在看到的景色要美得多。其实真实的情况却是,当你攀上那些山峰,你看到的景色和你刚才看到的,只是角度不同,景色大同小异。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舍近求远,去定什么幸福大目标的,他们随遇而安,让心情放松,享受生活,让自己快乐,也让亲人幸福。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只会一无所得。

6.顺其自然,顺“势”而行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道德经》

从表面上看,“不争”似乎有悖进化规律,实则不然,其背后有更深层的道理。“争与不争”的辩证法,透露着一个天机:不争而争、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公理。意思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其自然,顺势而行;若条件不成熟,则不要勉强,没有委屈、无奈、被迫之意。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说:“快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

师父说:“等天凉了,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小和尚喊:“不好了,好多草籽被风吹走了。”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撒完草籽,跟着就飞来了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师父说:“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青绿的幼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这才知道,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

我们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在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只要有直率之心,顺从自然,很多东西便能唾手可得。让一切顺从自然,你的内心就会渐渐变得清朗,这是最为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处在淡泊中,一个人的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悠闲静适,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

要想体味人生的真谛,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了。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然而,从容而不趋附,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另一种积极。

淡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非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躁动,义无反顾而举重若轻。

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有取有舍,有收有放,有失有得。

有时,人生有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了多少、拥有了多少,而在于自己想得到更多。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获得那些,于是感到失望和不满,然后开始自己折磨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之所以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并不是因为你能力不强,而是因为你的愿望太不切实际。

我们要相信自己天生具有做种种事情的才能,当然,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不是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事实上,世间任何事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很多事就会变得极其荒谬。我们应时常肯定自己,尽力发展我们能够发展的东西,剩下的,就安心交给上天。只要尽心尽力,只要积极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着一份悠悠自得,而不会责备甚至怨恨自己,因为我们已经尽力了。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了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