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友善——结“善缘”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
1.生意场上千万不可树敌
李嘉诚说:“与新老朋友相交时,要诚实可靠,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更是一条重要的生意经。做生意,本身就是和人打交道,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进行合作,获得双赢。所以,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忠诚、有义气,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承诺不要轻易说出口;没有把握完成的事情,不要轻易许下承诺。
李嘉诚在塑胶裤带公司工作的时候,才20岁就因为良好的业绩被提拔成为公司经理。但是李嘉诚一直都希望能有自己的事业,自己做老板。他在塑胶行业做了那么久,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同时他也看到,塑胶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他想离开公司,自己单干。但是,不可避免地,将来自己会和现在的老板成为竞争对手。然而这个老板对自己却有知遇之恩,没有他,就没有李嘉诚的现在。
李嘉诚离开的那天,公司老板亲自在酒楼设宴为他饯行。李嘉诚非常感激,但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内疚。这个老板对他非常好,否则的话,就算是因为业务能力突出,他也不可能在20岁就坐上经理之位,他的一切成绩都得益于老板的提拔和赏识。
饭桌上,李嘉诚跟老板交心地谈话,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家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肯定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将一个客户带走,也绝不会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路线。”老板点点头,并告诉李嘉诚,以后不是敌人,还是朋友。
李嘉诚很快就组建起了自己的公司,很多以前曾经跟他有过业务联系的客户纷纷找上他,希望能够跟他合作。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李嘉诚依然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了,并且告知对方原因。他还强调,以前打工的塑胶裤带厂和自己有着深厚的情谊,并且他们同样具有很强的实力,希望这些客户都能继续与他们保持一贯的联系和合作。
李嘉诚喜欢在生意场上结交朋友,无论是面对竞争对手,还是面对不喜欢自己的人,他都一如既往地跟对方真诚地交流。在香港,没有人不知道李嘉诚的好人缘。李嘉诚曾经说:“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呢?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就奉行“没有敌人”这一原则。他从不树敌,有了利益纠纷,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某个人怀恨在心;而当别人把他当成敌人的时候,李嘉诚又会表现得非常的真诚,化敌人为朋友。
2013年10月,马云宣布将关闭微信账号,力推自家来往。随即阿里巴巴暂停了面向微信的第三方应用服务,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用户感受,控制淘宝交易的风险。这让所有在微信上进行淘客创业的营销账号面临致命一击,也意味着马云正式向马化腾“宣战”。
马云在一封内部信中写道:“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了南极洲了,他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他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该砸的就砸,该摔的就狠狠地摔。”这样直白的挑衅话,让马云与马化腾之间的这场争斗显得火药味十足。
马云还要求每一个阿里员工在11月底前必须有外部来往的100个用户。马云称,“来往最大的特色是几万名员工不服输的精神”,表示应该“用愚公之精神去挑战X信”。
但是这番激烈的斗争并不影响两位互联网界“大佬”的关系。2013年11月,马云和马化腾齐聚复旦参加活动,在现场,马云谈及微信与来往之间的关系时表示,“只有互相挑战,社会才会进步。如果移动互联网只有一个微信的话,整个中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做一个来往,他们搞一个微信,很好”,“也许我们成不了大器,但是至少能让微信不断创新,用户可以慢慢地交费。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这也是蛮好的事情。”
马化腾则表示:“每一个领域一定有细分的优势,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去占据。”
马云甚至幽默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这个好的时代绝不意味着闻‘讯’而逃,这个‘讯’就是腾讯的‘讯’。”
一旁的马化腾抢过话茬儿说:“‘逃’是淘宝的‘淘’吧。”现场观众大笑。
做生意,就是要把金钱纷争抛开了去。赚多赚少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朋友多少则是自己能不能立足的问题。若是整个商界的对手都被打造成为你的朋友,这样的话,你做生意是不是就更方便了许多?
2.奉行善意收购的原则
我们纵观李嘉诚的整个发家史,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展示了一个企业的收购扩张史。在李嘉诚主持的每一次庞大的收购行动中,几乎都是采取的“软”收购,并且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特别表现在永高公司、和记黄埔、青州英妮、港灯等公司的收购过程中。李嘉诚的每次收购行动,都是以股东的利益为前提条件,以双方皆大欢喜为出发点而进行的友善收购。
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里购得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9000万普通股,获得和记黄埔22.4%的股份,成为和记黄埔董事局执行董事。当时的香港就有人持这样的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老牌银行。”当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闻风而动,一再追问汇丰老板沈弼:“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回答说:“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良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了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
李嘉诚作为和黄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但他没有这样做。一向和气的李嘉诚之所以出任董事局主席,是众股东推选产生的。董事局为他开出丰厚的董事袍金,李嘉诚表示不接受。李嘉诚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从不在和黄财务上报账。因此,他很快获得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和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的口气发言,但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自然而然都会信任他。
李嘉诚“小利全让,大利不放”。随着和黄公司的盈利日益丰厚,李嘉诚的红利也相应增多。同时,他一面又在加紧增购和黄的股份,不断地“鲸吞”和黄。李嘉诚收购和黄的事,在民间流传了一副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所谓善意收购,就是指做成的交易令双方都满意,甚至还会使双方的友情更深。而不是那种乘机收购,然后找机会控制对方公司的做法。在这一点上,李嘉诚一直奉行着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和气生财。
这样的举动,为李嘉诚赢得了“白衣骑士”的美誉。李嘉诚非常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他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绝不会强人所难,而会干脆地放弃。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且在日后与对方成为朋友。
而且李嘉诚不会像许多新任老板一样,进行“一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会尽可能地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对股权重组等大事,他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若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表示,自己从未进行过恶意收购。他说:“我喜欢友善交易,这是我的哲学。我曾告诫两子,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我不喜欢破坏任何一家公司。有很多收购是不友善的,会破坏一家好公司,我不喜欢这样。我通常会收购百分之几的股份作为基础,然后看看是否有好机会,如果没有,我便退出。”李嘉诚还表示,如果无法在友善的环境下增加股权,他宁愿退出。
和气生财的李嘉诚赢得了香港上下一片赞誉。由于进行的是和善收购,所以李嘉诚并没有树立敌人,甚至有些人与他的关系还越来越好。自然地,李嘉诚的资产也就变得越来越多。
3.真心能换来实意
李嘉诚曾说:“一家小的家庭式公司,要一手一脚去做;但当公司发展大了,便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令他们安心,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简单来说就是知人善任,但在原则上一定要令他们有归属感,要他们喜欢你。”一个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领导与下属间的协作。企业要做到无懈可击,就必须上下一心。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两人从1950年起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能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为自己苦,值得,打工的就不值。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他把我们当自家人。”
李嘉诚将盛颂声、周千和两人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而这两个人也确实忠心耿耿、埋头苦干,为公司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李嘉诚在给他们委以重职的同时,又委以重任。盛颂声主要负责长江集团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江集团的股票买卖。这两项业务可谓长江集团的重中之重。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亲自为他举行盛大宴会饯行,使盛颂声十分感动。周千和则始终如一地在长江集团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江集团,成为长江集团的骨干。
李嘉诚用人为善,宁亏自己,也不会亏大家。虽然长江自建厂以来经历了不少大起大落、浮浮沉沉,但无论何时,都鲜有员工跳槽。
任何企业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发展。李嘉诚由穷困潦倒的打工仔发展成华人首富;长江塑胶厂由破旧不堪的小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除了靠李嘉诚自身的能力外,还得益于他留人先留心,懂得用自己的真情换得下属真心实意的付出。
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虽一开始是由利益连起来的,但却日久见人心。领导者若利欲熏心、自私自利,其下属只会为了那份工资做相应的工作,根本不会付出丝毫的真心。这样的领导者,更无法留住有雄才伟略的才干之人。而领导若能够与下属同甘共苦,尊重下属的工作,并时刻关注他们所得利益是否与公司同步,就能赢得职员的尊重与爱戴,使他们誓言效忠。上下一心,才能使你的公司成为外强内刚的“铁打公司“。
1993年12月,浙江正泰集团的一批产品要出口到希腊,产品已装好,船期也定好了。但董事长南存辉还是放心不下,因为这是自己企业的产品第一次出口欧洲市场。南存辉首先看重的不是利润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产品能不能打动对方。
南存辉知道,自己的企业必须要拿出足够的真诚来——产品一定不能有一点瑕疵,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南存辉果断下令:“这批货不能发,所有产品全部开箱检查,直到没有一点问题为止!”
看着工人们从卡车上将一箱箱的产品重新卸下,运回仓库,负责运输的经理非常着急。他赶忙提醒南存辉,这样一来,就会误了船期,如不能按时交货,外方会提出索赔的。
南存辉却不为所动,他站在那里,冷着脸一言不发。所有在场的人都知道董事长的脾气,在质量方面,他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没办法,只好按董事长的指令办——全部开箱检查。等到员工们检查完产品,再重新装箱时,已误了船期,导致集团一下子亏损了80多万元人民币。
南存辉似乎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他冷静地说:“大家的心情我理解。但企业的信誉、产品的品牌更重要。我们今天虽损失了80万元,但有了信誉,我们还可以赚更多的80万元。”
其实作为企业来讲,将产品的质量做好、服务做优,这就是一种诚意,一种对消费者的真诚。只有这样,才能换来消费者的青睐。
“真诚”是企业家的必备素质,是商人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是对竞争对手真诚,还是对客户真诚,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真心,想必一定也会得到对方的真心。
4.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要慷慨
李嘉诚经常穿一套黑色或者深蓝色的西装,配着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在外人看来,这些西装很笔挺、很整洁、很得体。但其实,李嘉诚的西装,十套里有八套是旧的,春、夏、秋、冬,他就在这些衣服之间选来选去。
李嘉诚穿的皮鞋也很普通,虽然它们总是被擦得锃亮。他出门带的小皮箱也简单得很,只装些洗刷用品、内衣、睡衣,还有必要的文件。生活虽简单,但李嘉诚呈现给人们的形象却总是风度翩翩、朴实无华。
在人们的印象里,李嘉诚从没有披金戴钻过。他戴着一块价值不到50美元的手表,这一消费水平,停留在低收入的打工一族的水平。节约的都是利润。一个不懂节俭的商人,就不懂得如何创造财富,也难以累积到财富。李嘉诚对自己要求十分节俭,但是对身边的人,哪怕是竞争对手,却非常慷慨。
1987年11月27日,位于九龙湾的一块政府公地拍卖。因为这块地皮的地理位置良好,拥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房地产界的多数大亨都参加了这块地皮的拍卖。当天,李嘉诚也出现在了拍卖场上。
一开始李嘉诚就和一位竞标者连叫两次,底价连跳两次。就在这个时候,拍卖场上响起了一个李嘉诚非常熟悉的声音:“2.15亿!”李嘉诚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一直与之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的胡应湘。李嘉诚回头对胡应湘微微一笑,表示招呼,胡应湘也报以笑容。
竞争价格不断被抬高。就在人们处于兴奋中时,李嘉诚的得力助手周年茂悄悄地走到胡应湘的助手何炳章身边,对他一阵耳语。结果,胡应湘居然就退出了竞投,不再应价。
价已经加到4亿港币,拍卖场敏感的临界线就要到来。竞投各方都默默在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这时,李嘉诚再次举起他的手,报出4.95亿港币的天价,令在场的所有人侧目。
拍卖师一锤定音,李嘉诚终于将这块公地收入怀中。不过,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拍卖会后,李嘉诚立刻宣布:“这块地是我和胡应湘先生联合所得,将用以发展大型国际商业展览馆。”原来,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气势汹汹的胡应湘会突然退出竞投的原因。
李嘉诚曾经有一位跟随他多年的老员工,后来那位老员工得了青光眼,李嘉诚就立即让他退体去新西兰养老,并询问道:“你爱人的工作稳不稳定?若是不稳定,可以让她来咱们的公司,保你一家以后无忧。”后来那位老员工真的被李嘉诚送去了新西兰养老。而李嘉诚每次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治疗青光眼的消息时,都会让手下剪一份给那位老员工寄去,生怕他错过什么有利于病情的消息。
李嘉诚曾经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广结善缘,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朋友越多,生意的选择才能越多,所以我们应该先付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节俭,是对自己良好生活习惯的一种保持。但是在结交朋友的时候,却不能节俭吝啬。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就像是李嘉诚说的,“有钱一起赚”,这样,别人才会真心实意地与我们交朋友。其实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互惠,不要只求一方得利益,让别人没有利益可以分享。如果这样吝啬,是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的。
李嘉诚常常教育两个儿子,要注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不占任何人的便宜。小儿子李泽楷曾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慷慨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为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其他事情,往往都能够让你事半功倍。
5.不害人,要乐于助人
李嘉诚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有些人对他的恩德是难以用礼品来报答的。有位对他的工作给了很大帮助的朋友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帮助人是一种缘分。”他的意思中蕴含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人际间的缘分都是共有的,既没有你我之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帮了你,你帮了他,他又帮了我。当有人需要帮一把时,我们能搭把手帮一把就是一种回报,这就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缘分。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共同出资购得天水围的土地。第二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同组建了巍城公司,决定对天水围进行开发。
然而,由于港政府一系列的决策,要求巍城公司在12年内在这块40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后又承包给他们25.8亿港元的工程。这利益虽大,但风险却也空前绝后,对华润来说,无异于头上被泼了一盆冷水。
但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开始全力出手,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之一。
其后,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长实保证华润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5.64亿港元给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占51%。华润只管坐收渔利,其风险全部由长实承担。
李嘉诚信心满满,果真如期完成了工程。按照协议,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笔生意中,李嘉诚承担了非常大的风险,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风险是他主动承担的。他本着互相帮助的原则,帮助华润在关键时刻坚持了下来。从李嘉诚的这些举动来看,他哪里还像一个生意人?但恰恰是这样的做法,让他在香港赢得了非常高的声誉。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跟李嘉诚做生意不会吃亏,因为他的人品可靠。
在李嘉诚的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害人,乐于助人。尽管他知道有一些人会乘机在自己身上捞油水,但他也并不在意。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一定会使自己活得更开心,更快乐,这并不是钱财所能买到的。
有一句俗话叫“买卖不成仁义在”,也就是说,哪怕双方由于利益问题没有谈拢,那也不应该就此变成仇人。我们不要因为对方的要求(要价)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想着办法用坏主意。做生意,应该靠智慧、靠谈判,有什么应该我们去做的,就尽量去做。主动帮助别人,到最后,一定会对我们有好处的。
台湾著名企业家黄平璋先生告诉大家:“人的价值在于帮助别人。企业家肩负着道德使命和社会责任。”同人合作做生意时,李嘉诚一直将利益看得淡泊。他凡事必留后路,虽看似吃亏,实则正是他的精明之处。因为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李嘉诚曾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有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你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仁爱”,不只是管理企业之本,也是做人之本。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帮助他人,来帮助他人解决一些问题,这样,也能让我们的形象变得更加值得信赖。帮助别人,既能让自己快乐,又能让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对你的生意也越来越有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
6.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
李嘉诚说:“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当年李嘉诚想要与华资财团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不仅是他们,当时许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都跃跃欲试。
多位大老板纷纷前往拜访西门·凯瑟克,但是都纷纷铩羽而归,因为西门·凯瑟克对价格的要求太高。
李嘉诚也去拜访过西门·凯瑟克,表示愿意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25%的置地股权,这比置地10港元的市价要高出7港元之多。虽然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但他却未把谈判之门彻底堵死,他说:“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有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于是,李嘉诚等人与西门·凯瑟克继续谈判,却一直很难达成一致。
在谈判中,李嘉诚不想表现得太积极,这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所以,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信心等待有利于他的时机降临。
不久,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120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股市大亨们为求自保,谁也没有能力再参与这场股市大收购了。置地的股票跌幅约四成,令西门·凯瑟克寝食难安。
1987年,李嘉诚开展了“百亿救市”,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作置地收购战的银弹,但他却并没有落井下石。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这种生意场上只有对手、没有敌人的做法却为业界所称道。投资时,切不可以意气用事,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一般情况下,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家的做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嘉诚“百亿救市”后而又退出收购,反而是一种胜利。
每每谈及自己的成功之道时,李嘉诚总会一再强调良好的处世哲学和用人之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做生意的首要问题。”在李嘉诚看来,应与下属、客户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当你有了好人缘,大家就会卖力为你工作,在生意上为你出力。关系融通了,就会一顺百顺,生意自然红红火火,这都是广结人缘带来的好处。
就像不能因为出门会遭遇出车祸的危险而躲在家里不出来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所结交的人里可能有坏人而拒绝结交朋友。好的人脉关系是你生意场上制胜的法宝。我们要广交天下朋友,就算里面有一部分坏人,那也是微不足道的。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经商中应该奉行“朋友多了路好走”。真正精明的商人,他们与那些掺杂在朋友中的“投机者”也保持着微妙的关系,纵使对方想占点小便宜,他们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他们知道,睁只眼闭只眼,比摊牌,或者落井下石,搞得两败俱伤要好得多。与人合作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生意上的帮助或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