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商——保持心理健康,化解不良情绪(1)
1.减少不必要的猜疑
中国古代有一个“疑邻窃斧”的故事:一天,一个农夫忽然找不到自己家的斧子了,他思来想去,认定是被邻居给偷走了。
于是他开始悄悄注意邻居,发现邻居的行为果然十分异常:邻居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他的斧子,说话的样子也像是偷了他的斧子。总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可疑。正当他想要采取行动时,斧子却在自家的柴堆下面找到了。他一下觉得自己凭空猜疑很对不起邻居。而这时他再去看邻居,一切都恢复了原样:走路不像偷了东西的样子,说话也不像偷了东西的样子。总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正常。
无独有偶,国外也有一个关于邻居和斧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打算向邻居借斧子,但又担心邻居不肯借给他,于是他在前往邻居家的路上一直在胡思乱想:
“如果他说自己正在用怎么办?”
“要是他说找不到怎么办?”
“……”
想到这些,这人自然对邻居感到不满:
“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他为什么不肯借给我?”
“假如他向我借东西,我一定会很高兴地借给他。”
“……”
这人一路上越想越生气,于是等到敲开邻居的门后,他说的不是“请把你的斧子借给我用一下吧”,却张嘴说道:
“留着你的破斧子吧,我才不借呢!”
结果惹得邻居莫名其妙。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属于无端猜疑。
北大心理学家解释说,猜疑本是一般人都会产生的心理,正常的疑虑能使人小心谨慎,防止偏差。假如一个人心中毫无疑虑,对人或事物没有丝毫戒备,做事就会莽撞,以至于吃亏上当。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尺度,过分猜疑则会导致“多疑”这一病态心理。多疑不但会使人心胸狭隘,自我封闭,不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时间长了还会引起身体上的疾病。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剧。因此,当人们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第五,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识破各种离间计。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2.化解嫉妒于无形
北大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不相信嫉妒,你的价值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增加。你却会因为嫉妒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声誉。这种不良情绪是心灵的毒药,是进取心的杀手,如果不注意控制,最终不但苦了自己,还会殃及无辜。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的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
但他仔细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的就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
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北大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或情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二是权力欲、支配欲、占有欲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嫉妒是万恶之源,是人性的弱点,嫉妒几乎是人所共有的一种本能。但它又似乎极不光彩,人人都要把它当做一桩不可告人的罪行隐藏起来。结果,它便转入潜意识中,犹如一团暗火灼烫着嫉妒者的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说到底,嫉妒其实是一个人自信心或能力缺乏的表现。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嫉妒发生的根源往往是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价值。当看到别人的价值增加,便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产生痛苦的体验,尤其是当比较对象原来与自己不分上下甚至不如自己时,更觉得难以忍受。
嫉妒很容易转化成为对所比较对象的不满和怨恨,进而产生种种嫉妒行为,要么寻找对方的不足将其贬低;要么散布无根据的谣言诋毁对方荣誉;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毁物伤人。有的人即使能控制自己不表现出过激行为,但出于防御心理的需要,往往在对方面前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难以接近的面孔,用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其实自己内心非常自卑。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曾经指出:“在人类的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古今中外,因嫉妒引起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事件不胜枚举。一些伟人及科学家在晚年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威地位,表现出的嫉妒心理给人类造成的遗憾和损失更是令人痛心。
如牛顿嫉妒晚辈,压制格雷的电学论文发表;卓别林嫉妒有才华的导演,焚毁了惟一的一部《海的女儿》的电影拷贝;英国科学家戴维发现并培养了法拉第,然而,当法拉第的成绩超过戴维之后,戴维心中不可遏制地燃起了嫉妒之火。他不仅一直不改变法拉第实验助手的地位,还诬陷他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极力阻拦他进入皇家学会,这大大影响了法拉第创造才能的发挥。直到戴维去世,法拉第才开始其真正伟大的创造。戴维本应享受伯乐的美誉,却因嫉妒心理阻碍了法拉第的迅速成长,不仅给科学发展带来了损失,也使自己背上了阻碍科学发展、使科学蒙难的恶名,留下了令人遗憾的人生败笔。
其实嫉妒心理只是一种心态表现,从过分的自我(自尊、自私、自爱等)心理引伸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放不下自私自我之心,就很难根除嫉妒心理。从这点来讲,现代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些嫉妒心理,只是表现角度和方式不一样,或隐或显或强强弱而已。
你觉得嫉妒心理过分强烈,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交往了,那就采取一些方法削弱它。
首先,尽量不要强迫自己与嫉妒心理进行对立,这样做有一定的负作用,一是会因此起烦恼,二是过分的关注反倒会对嫉妒起到一种加强作用,你能从道理上明白嫉妒的不必要就足够了,
然后放下对嫉妒的关注,我们可以试试“追根法”。
首先,正视并接受自己嫉妒心理的产生,因为它是你自己的心境和周围的事物撞击后发生的自然反应。接受这个现实而不再敌对后,你的身心就会较以前相对平静放松许多。
再者,当你和别人接触时意识到自己产生嫉妒心理时,就要反向思考。即思考自己为什么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能不能给自己带来自己需要的进步?尤其是为什么产生嫉妒心理的反向思维,它能把自己的心理深层关注都挖出来。挖到最后会发现,嫉妒心理是我们深层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外层反应。
到这时,你自己就会明白,不应以自己的内心需要而迁怒于别人,嫉妒别人不等于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样一来,道理越来越明,嫉妒心理会越来越淡,最后达到心情的坦荡平静。
3.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
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有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而“妥协者”却会多多少少有些进展。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智力很高,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比他们在各方面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旧默默无闻。
一般来讲,这种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你可能要问:“完美主义”不好吗?
不好。如前所说,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痴情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会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于是,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马明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天,他想写一篇某一方面的论文,在开始写论文之前,他尝试了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动手去写那篇论文。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开始写的时候,他又发现他所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于是,他又将这种方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又放下,去想别的事情。最终,那篇论文也没能完成。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能从你的人生档案中找出自己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只现价三十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五块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五块钱,等等。
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也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勇敢的人往往缺少智慧,聪明的人往往缺少勇气,豪爽的人往往心思过疏,谨慎的人往往怀疑过头,等等。一种阳光性格的另一面必然是阴影,所以,我们应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
4.学会原谅自己
很多人在犯错之后,不能原谅自己,甚至憎恨自己,进而影响到现在乃至未来做事的心情。如果憎恨过于强烈,就无法洗心革面,无法看到希望的曙光。不如反过来想一想,错误既然已经犯下了,再惩罚自己有什么用呢?而且你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什么还要搭上现在和未来呢?
当我们为曾经的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可不可以原谅自己呢?只有原谅自己,才能重新调整心情,开始新的生活。而那些无法原谅自己,始终对自己的过去耿耿于怀的人,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一位女士结婚3年,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儿,家人皆大欢喜。尤其是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公公婆婆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买了一大堆东西来看孩子。她当然也是高兴得很,想着一定要养育好孩子,以报答公公婆婆和丈夫。
可是,孩子刚刚满月的一天夜里,之前由于孩子一直哭她未能休息好,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她也很快进入了梦乡。可是,也许是她太累了,睡得太熟了,被子蒙住了孩子的头,她居然没有发现。等她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她顿时号啕大哭,大叫着:“是我害死了孩子!是我害死了孩子!”一连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就这样大喊大叫,任谁劝都不听。
最后,她疯了,整天抱着孩子的小衣服,小被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嘴里絮叨着:“我有罪,我该死……”
出现这样不幸的事,对于这样的打击,我们一般人一时确实难以忍受。但可怕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并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应该原谅自己,承认事实,接受事实,总结教训,将自己从过去的痛苦中拯救出来。在神话里,连神灵都可以原谅自己,那么你我这等凡人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事业道路能够一帆风顺,最好不要犯任何错误,其实这一观念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不过是人们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犯错本来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关键不在于你犯的错本身,而在于你犯错之后的反应。
常常听一些人痛苦地说:“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可是,不原谅又如何?那等于把自己推入了一个永不见底的深渊,从此再也看不到希望和光明。而世上没有“后悔药”,谁也不能再改变过去,对自己的责怪只能加深自己的痛苦。
其实犯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直视它的勇气,更可怕的是我们从此失去做事的心情,以至于赔上了现在和未来。所以,切莫再抓住过去的伤疤不肯放手,赶快从自怨自艾的泥潭中跳出来,朝气蓬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和事业中去吧!
只有真正从心底里原谅自己,才能驱走烦恼,让心情好转。学会原谅自己,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很平静地分析我们过去的错误,从而在错误中得到教训,做到“经一事,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