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反复情绪:为什么孩子变脸比翻书还要快
1.喜怒无常的小孩
案例:
雨欣正坐在客厅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每当看到喜羊羊将灰太狼打得灰头土脸时,她就乐得哈哈大笑。她正看到精彩部分时,突然停电了。雨欣在客厅里大喊大叫起来:“我要看电视,我要看电视!”妈妈从厨房跑过来,告诉她等来电后再看,雨欣哭闹不依。
这时突然来电,电视机亮了,雨欣立刻停止哭闹,又聚精会神地继续看起来,不时哈哈大笑。妈妈只好苦笑着回厨房继续做饭。
学龄前的儿童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不会影响到他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家长就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孩子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开始大声吵嚷、哭闹、摔砸东西,甚至是借此机会向家长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那么作为家长的你就应该注意了,因为孩子这时候的喜怒无常可能会发展为他之后的青春期障碍。
情绪解析:
孩子经常哭闹、烦躁,甚至喜怒无常,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情绪不安稳,感到抑郁,也由于他们的年龄和自身发育的特性,导致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在发脾气时,不听劝、不听哄,对大人讲的道理不屑一顾,不达到自己的目的誓不罢休。这类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让大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喜怒无常。
孩子的喜怒无常有时候也是在后天长期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比如,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性情急躁,不分场合地训斥打骂孩子,或者是依照自己的情绪来管教孩子,一会儿细心地照料到骨子里,一会儿又冷淡到不闻不问,这样也容易使孩子变得喜怒无常。现在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和孩子沟通,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也会让他们喜怒无常。
孩子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哭闹时,一些家长会为了制止孩子的继续哭闹而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下次孩子想要某些东西的时候还会哭闹。当爸爸严加管教孩子的时候,妈妈常常是举手投降,甚至是呵斥自己的丈夫。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一致,也会让小孩有恃无恐,喜怒无常。
专家支招:
家长要稳妥
面对孩子的喜怒无常,父母更不能表现得过于急躁,不温不火的言谈举止才是最好的教养方式。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胡搅蛮缠以及激烈反应,一定要予以拒绝。只要坚持自己的教养方式,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教孩子情绪的语言
家长也可以通过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帮助孩子改善喜怒无常的情绪。比如,当孩子笑的时候,告诉他:“你看!你笑得好开心。”然后你也可以像他那样粲然一笑,说:“妈妈高兴的时候,也笑得好开心。”
模式效应
当孩子大吼大叫时,家长可以先不用理会他,而是等待他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他:“如果你一直胡闹,那我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除非你和妈妈好好地说,否则下次这样妈妈就不理你了。”在孩子的心中要立下“哭——妈妈就走;安静——能得到照顾”的规矩,有些小孩可能经历一次就懂了,而有些小孩则可能要几次之后才懂得,所以大人一定要切实履行好这一规矩。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自己不能表现得喜怒无常。教导孩子时要循循善诱,否则,大人的行为也很可能被孩子模仿了去。
爱心小贴士:
家长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学会容忍和理解,也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及时地化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很多都是和家庭影响有关的。所以家长要做好榜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更要多加小心,做到严宽有度,全方面地教育孩子。
2.接纳孩子的情绪性反应
案例:
杨浩浩正在跟家里的宠物狗玩,突然小狗从半开的房门中跑了出去,杨浩浩怎么追都追不上,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了起来。妈妈正在厨房做饭,问杨浩浩的爸爸是怎么回事,爸爸说就是小狗不理他了,所以他不乐意了。妈妈笑了笑,没有再说话。爸爸依然在客厅看自己的电视。只剩杨浩浩一个人坐在地上哭,他一会儿望望厨房,一会儿看看坐在客厅沙发上的爸爸。
有时候孩子的脸还真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说哭就哭,说闹就闹,让家长觉得头疼。看着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家长又无奈又担心。
情绪解析:
孩子哭闹,会让家长心里难受,甚至感到很烦。“不许哭!我不让你哭了,你没听到是吗?再哭,就给我滚出去哭!”很多时候,家长也会这样对孩子吼,妄图制止孩子的情绪发泄。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哭闹、愤怒等一些情绪化反应,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因为,孩子的开心或者是不开心都需要发泄出来,这样家长才能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变化,从而给予孩子更好的关注。
所谓接纳孩子的情绪性反应,就是不管孩子在悲伤、烦恼、兴奋、快乐时,家长都能够给予他们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们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也不等于纵容孩子的情绪或者是他们的看法,而是以一种先接纳,然后再想办法改变的方式,帮助孩子进入良好的情绪反应状态。这被称之为合一架构,也就是先顺着对方,然后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摆正姿态,想办法引导和改变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专家支招:
换位思考
接纳孩子情绪性反应的最好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当孩子哭闹或出现一些其他情绪性反应的时候,家长有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其次喜欢的就是像自己一样的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哭闹,就会让他们喜欢上你,从而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和看法。
肯定孩子的表现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性反应时,要常用“是吗?”“嗯!”“我明白了”这样的语句来表示接纳,这样可以让孩子信任你。有时候,接着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表示对他的关心。比如:
孩子放学回家,说了一句:“作业太多了,累死我了。”
“是吗?那就让你妈给你洗个苹果,吃完饭后再写作业吧。”善于接纳孩子情绪的父亲会这样说。
而在教育孩子上方法运用不当的父亲可能会这样说:“累,就知道累,我看你是想偷懒了!赶快写作业去!不写完就不准吃饭!”
显然,孩子容易接受的是第一位父亲的做法。就算孩子照第二位父亲的话去做了,那么他的作业也会完成得相当的糟糕。
及时认同孩子的好情绪
孩子考完试回家,对妈妈大声地宣布:“妈,我今天考了我班的第三名,你要怎么奖励我?”“奖励什么呀?刚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你确定下次还能考这么好吗?还不快点进屋看书去,下次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如果家长这样说,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说,还会让孩子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给予孩子表扬,“我儿子真棒!说,想吃什么,妈给你做,让妈妈好好犒劳犒劳你这聪明的小脑袋瓜。”这样反而会让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更融洽,就算孩子下次没有考好,也敢对父母说,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想象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通过用“想象法”来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小孩子不小心把泡泡糖吞到肚子里去了,正在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说:“泡泡糖吞到肚子里,会长在肠子上面,再也不会出来了。”这样会让孩子以后对泡泡糖有恐惧心理,而且会时刻地惦记着他肠子里的泡泡糖。如果家长这样说:“哎呀,把泡泡糖吃到肚子里,泡泡糖就会在里面长成树,以后长好多好多的泡泡糖,会把你的胃撑破。宝贝快喝点水去,把泡泡糖淹死在你的肚子里。”这样不仅教育了孩子不能乱吃泡泡糖,还可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
爱心小贴士:
家长在说“是吗?”等疑问句时,一定要说得真诚。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孩子会不再信任你。而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可而止,过分的表扬也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形成自大的性格。
最后,“想象法”只限用于5岁以下的小孩。因为,小孩子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了,再用“想象法”,就会给孩子一种你在欺骗他的感觉,从而使你得不到孩子的信任。
3.别因孩子的情绪化而责罚他
案例:
小张寒跟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在马路边上,小张寒看到有卖冰糖葫芦的,便告诉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冰糖葫芦。”妈妈拉着小张寒的手说:“你看那冰糖葫芦多脏啊,上面都是土,吃了肯定肚子疼。”小张寒不依不饶地缠着妈妈:“我就是要吃,就是要吃。”妈妈有些烦了,说:“吃吃吃,就知道吃,你不走我走。”妈妈当下撒手,一个人向前走去。小张寒哭着追上妈妈,拽住妈妈的衣服,不停地用小手打妈妈,嘴里还说:“打死你,打死你。”妈妈当下气愤地抱着小张寒回家。到了家中,妈妈让小张寒立在门外不许动,如果不老实,就不准吃晚饭。小张寒委屈地站在门外,想哭,又硬憋着。
情绪解析:
孩子生气、愤怒时做出的一些反应,往往是他内心未得到满足或尊严受损造成的。由于孩子年纪尚小,与人交往、沟通的经验尚浅,对自己产生的情绪认识不清,孩子就会用“哭闹、攻击他人、自我伤害”等方式进行宣泄。
当孩子做出情绪化动作时,有的父母就会告诫孩子:“再闹就把你扔在外面站一天。”而有的父母则会直接用罚站甚至打骂孩子的方式,试图阻止孩子继续闹下去。其实,无论是语言还是身体上的惩罚,尽管当下可能确实让孩子停止了哭闹,但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严重的,有些孩子还会恨父母,从心底拒绝与父母沟通,进而导致他心理压抑,不敢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如果孩子心底积压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他的叛逆心理就会越来越重。父母一味责罚容易情绪化的孩子,是绝对不可取的。
专家支招:
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化或极端性格时,家长先不要忙着责怪他,而是试着告诉他,这是哪种情绪,以及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有可能的话,最好告诉他还有那些类似情况也会产生同样的情绪,帮助孩子“预见”自己的情绪。比如,豆豆因输了比赛而号啕大哭,他心里很难过,这种难过的情绪有一个名字,就叫“失落”。妈妈可以告诉豆豆,“当你看见老师在表扬其他同学的时候,这种‘失落’的情绪就会产生了。”
教孩子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
家长还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供孩子借鉴,比如:“妈妈小时候输了比赛,心里也很难过,虽然没有号啕大哭,但会生闷气跑掉。后来外公告诉我,`生闷气也赢不了比赛,只要不放弃,就不能算输。`后来妈妈就一直努力练习,后来终于赢了。”
当然,你也可以让孩子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我很生气”。同时,你还要向孩子阐述理由:“大哭会让你用完所有的力气,而大声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还可以默默在心里为自己加油,继续坚持比赛,最后可能会赢哦。”
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
当孩子出现一些过激举动时,家长首先要给予理解。等孩子的心态安定下来,再帮助孩子寻找他情绪激动的原因。比如,当孩子拣起地上的东西就要往嘴里送时,大人可以蹲下来,和自己的孩子说:“宝贝,这个东西很脏的,你看上面全都是灰,里面还有小虫子,若被你吃到嘴里,小虫子会吃你的胃的。那样,你就永远都长不大了。”
这样有耐心地和孩子讲,会更容易让他接受,也不至于因为大人的一顿呵斥,孩子从此就什么也不敢和大人说了。
“比较”也会让孩子乖
家长也可以通过和周围的小孩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停止继续胡闹下去。当孩子大哭的时候,家长可以找一个比较的对象,让孩子停止哭泣。比如:“你看那个姐姐多乖,人家都不哭,你哭就不乖了,也就没有人喜欢你了。”或者是:“宝贝,你看那个哥哥哭得好丑,咱不哭,咱是男子汉。”通过和其他的小孩比较,也可以让自己的小孩变乖。
带孩子去荡秋千、看漫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小孩哭闹而家长又忍不住发火的时候,也可以给小孩一个他平时喜欢的玩具,或者是抱着小孩出去溜达一会儿。比如,带小孩去小区里的一些活动场所玩耍,小孩玩得高兴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得到了放松。或者抱着小孩去坐超市门口的“喜羊羊”摇摇车,也可以让小孩的一张小哭脸变成一张笑脸。
爱心小贴士: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每位家长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这样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当你想责罚孩子的时候,你也可以在心里告诉自己“他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以此来缓解你想要惩罚孩子的冲动。
4.别用“罪恶感”来控制孩子
案例:
吃完饭后,妈妈收拾好碗筷,将碗放到水池中,放满水,就去擦桌子了。小李薰看着一池子的碗碟,伸手就去捞,还不忘拿起旁边的一瓶洗洁精往水池里挤,结果一瓶洗洁精被她挤了一半,她才停止。她兴奋地用两只小手在水池子里来回搅动。
脏水溅得到处都是,小李薰的衣服全被弄湿了。这时候妈妈的一声尖叫吓得小李薰一阵哆嗦,她赶紧躲到一边,胆怯地看着妈妈铁青的脸。妈妈指着小李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就知道捣乱,你看你,把屋子弄得这么脏,想累死妈妈啊?”
看到小李薰的衣服又湿又脏,上面还有菜渣,妈妈一把拽过小李薰说:“快出去让爸爸给你换身衣服,再敢胡来,妈妈就不要你了。快!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脏孩子?”
随着孩子接触的新鲜事情越来越多,有时他也会有想要亲自参与的冲动。比如,吃饭的时候,看见爸爸妈妈用筷子吃饭,他会夺过妈妈手中的筷子自己吃;当看到妈妈在厨房刷碗时,他会跑过去拿起碗来在水里乱晃动。当孩子因这些行为而给父母带来不便时,大多父母会说一些罪恶性的语言,并试图控制孩子以后不再有这些行为。
情绪解析:
虽然家长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家长不经意间的一些言语,却可能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是要成长的,当视觉上的好奇无法再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时,他们便想要亲自动手。用带有罪恶性的语言阻止孩子,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他们动手的积极性,慢慢地会让孩子失去判断力,对自己是否要去尝试犹豫不决,这并不是我们做父母的想要看到的。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但不过片刻,他们就发生了冲突,出现了打架、咬人、推倒其他小朋友等一些不好的行为。有些父母会上前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坏,看你把人家打哭了。”或者“谁教会你打架的?这么没有礼貌!你除了会惹事生非还会别的不?”父母这样的说法的确能立刻起效,让孩子马上变得安静起来。但久而久之,有没有发现我们再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时,孩子满眼的仇视,他紧握着双拳,甚至抿嘴咬牙?或者当其他孩子以同样的方式欺负他时,他会毫无反抗,一个人默默忍受下来,即便哭,他也不会说出事实真相。
家长那带有“罪恶感”的言行举止,只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阻止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从内心拒绝与你沟通。
专家支招:
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家长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轻易把“你真是个倒霉的孩子,生下你,我没一天好日子过。”“你没一点儿出息,生下你就是我的一个错。你和你爸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等这样的话说出口。
“谢谢”不是客套
如果,家长不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带来罪恶感,就要常常对孩子说“谢谢”。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有人对他说“谢谢”,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
让孩子及时地参与家务
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小孩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而不是用恶言恶语来警告孩子“这个不能做”,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孩子数清家里的人数、摆放筷子,让他把自己的玩具分类之后,再整齐地摆放,等等。
听一听孩子的意见
“宝贝,你喜欢这样做吗?”“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当孩子正在做一件让你很生气的事情时,如果你耐心地问一下孩子的意见,更多的时候,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贝贝在幼儿园放学的路上喜欢盯着地面走路,妈妈就问她:“贝贝,告诉妈妈你在干嘛呢?”“妈妈,我想看看地上有钱没有,拣到了交给老师可以有小红花戴的。”只有知道孩子心中想的是什么,家长才能适时地给予教导,否则只会把孩子心中一些好的想法抹杀了。
“我爱你”不仅在心里,也在嘴上
像外国人那样经常抱紧孩子,告诉他“我爱你”。每个小孩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爱自己,家长这样的表达,不仅可以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还可以避免把伤害孩子的话说出口。因为,如果你常常这样说,当每次你想要训斥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念头就会跑出来制止你,这个念头就是:我爱自己的孩子,我不能伤害了他。
爱心小贴士:
家长应该多用阳光的内心、干净的目光、健康的信念去感化孩子,而不是用那些垃圾思想去侵害孩子,以暴制暴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要使他们建立信心,这样孩子长大之后才会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
5.教孩子控制情绪,自己首先要有平稳的情绪
案例:
月月喜欢看《猫和老鼠》。妈妈担心这样下去会让月月变得孤僻,影响她的大脑发育,所以经常叫一些小朋友过来带着月月玩。
一次家里突然停电,月月咧嘴大哭起来,无论妈妈怎么解释,她就是不听,就是吵着要看《猫和老鼠》,还在地上打起滚来。妈妈终于动怒了,呵斥月月说:“我管不了你了是不是?停电了,你要我从哪儿偷电去?”妈妈指着电视的信号灯处吼道:“你没看到这里都不亮了吗?不许哭了!再哭,等来电了,也不让你看!”
月月哭得更大声了,直喊:“我讨厌妈妈,我恨妈妈!”
妈妈大吼道:“那你别管我叫妈妈,你讨厌我,恨我,管我叫妈妈干吗?”
一些父母无法招架孩子的激动情绪,自己也会出现烦躁、发脾气、呵斥、打骂等举动,甚至随着孩子情绪的反复无常,父母的耐性也越来越小,常常在孩子将要发脾气前先呵斥孩子不许哭、不许闹,这也不许,那也不让,导致孩子的情绪无处发泄。
情绪解析:
我们言辞凿凿地要求孩子停止无厘头的哭闹,其实说好听了是教育,说不好听了,则是对孩子的威胁。当孩子迫于你的威信,不得不低头认错时,我们以为已经有了成效,但实际上则是孩子的屈服——相当隐讳的口服心不服。
其实,激烈的教育的效果,我们平常便已有目共睹。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使有些孩子变得听话,可是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却一点儿主见都没有,任何事情都要先征求父母的同意,无论想做什么,都要先拿眼看向父母,只要父母的脸色稍有些不悦,他们立刻就会打消某个念头。当然,这样的孩子已经成为我们眼中的乖孩子。可是,别忘记,没有主见、优柔寡断、时刻征询他人意见才敢做出判断的人,只会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有些孩子的叛逆心理则会越来越重,我们越是阻止他,他偏偏要反其道而为之。而我们变本加厉地教育他,他却仿若未闻,照样进行着自己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不是以暴制暴,也非让他们变成唯命是从的乖乖孩。当我们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教育孩子时,又怎么指望孩子能相信从一个脾气不好的人的嘴里说出的“要做个不乱发脾气的人”呢?这就相当于,你手里拿着一个苹果,孩子想吃时,你却说家里没有苹果。孩子单纯地只相信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因此你的言语就会慢慢地变成他身边真正的“耳边风”。
专家支招:
冷静三分钟
家长想要以一种平稳的情绪来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遇事冷静三分钟是不可少的。家长有了烦心事想要发火的时候,一定要远离孩子,或者是在发脾气之前告诉自己先冷静三分钟。当情绪稳定后,再回过头来想刚才的事情,也就理智得多了。
注意力转移
家长也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法来平稳自己的情绪。比如,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家长可以想一下自己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也就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感到烦心了。家长在发怒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平稳自己的情绪。当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要平心静气,反复在心里强调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也没有那么特别想发脾气了。
数到60位之后
数数,被很多人认为是个幼稚的办法,但是它却是最管用的。“一二”,你要发怒,“三四五六”,你还想发怒,慢慢数,数到60位之后,一般人也发不起火来了。最笨的办法——“忍耐”,也可以让家长不发火。
小蹲厕所
有人说到厕所蹲20分钟,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不过这里建议,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厕所”最好是自己家的卫生间,否则效果不会好,还会影响其他人。虽然这样不雅,但是最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爱心小贴士:
控制情绪,并不是要求家长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育行为。而这个时候,也需要父母双方配合着来进行。一个人在教育孩子中扮演“巫婆”,另一个则扮演“白雪公主”,这样父母双方相结合的教育,才会让孩子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他的个性也不会过于地被压制。
6.让孩子学会克制和忍耐
案例:
萌萌跟爸爸妈妈到游乐场去玩,看到什么,萌萌都说想要。无一例外的,爸爸妈妈都满足了萌萌的要求,萌萌兴奋地拿着手中的玩具和食物,看到下个目标,就将手中的东西给爸爸或妈妈,然后手里又会出现另外的东西。而爸爸妈妈看到萌萌兴高采烈的样子,也是满心愉悦。
当萌萌看到旋转木马时,告诉父母他也要去玩。可是服务员却告诉他们位置已经满了,得等下一轮,也就十分钟左右。萌萌一听现在不能玩,立刻急了,边跺脚边哼哼:“我要玩,我要玩,我就要玩!”萌萌还跑到进口处推检票员。萌萌的父母赶紧制止萌萌。妈妈对萌萌说:“乖宝贝,咱们等会儿再玩,马上就好了。”萌萌不听,对着爸爸说:“我就是要现在玩,我不等。”爸爸讨好地说:“咱家萌萌是大孩子了,最懂事了,乖啊,等会咱们再玩,想玩多长时间都没问题。”
萌萌一听,就哭了:“你们就是不让我玩!”边说边转身踢了检票员一脚,哭着说,“我要进去!你们都是坏人,我讨厌爸爸妈妈。”周围人的议论声纷纷传进萌萌父母的耳朵里,“怎么教孩子的呀?这么没教养。”“一看就是宠坏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准没人能管得了,蛮横不讲理的主儿。”
情绪解析:
现实中,家长们往往一听到宝宝哭,自己心里就开始发慌,也习惯了将孩子的哭声当成命令。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也就是常说的“惯”。现在很多小孩出现了一种趋向,他们不会忍耐,也不会克制自己,不懂谦让,也没有什么耐心,干什么事情都让父母帮忙。他们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会张口顶撞父母,或者是用离家出走来威胁父母。他们不缺吃,也没少玩,可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还是脾气一个比一个急,稀奇古怪的想法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父母对他们的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长此以往,父母的过分宠爱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
父母的过分宠爱往往导致孩子的任性,等孩子离开家庭这个圈子开始独立的时候,他们就会无法面对外界的打击。当孩子面临挫折时,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不美好,似乎每个人都和他过不去,久而久之,甚至会诱发一些心理疾病,比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专家支招:
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
让孩子等待是锻炼孩子耐性的最好方法。当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后,先别着急回答,而是尽量磨时间,让孩子知道想得到什么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懂得要想有所收获,自己也必须付出努力才行。
对孩子的要求说“不”
偶尔地拒绝孩子的要求也是必须的。但拒绝并非是武断地打破孩子的愿望,而是让他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告诉他如果做到了,就可以答应他的要求。只要能得到想要的,孩子是不会拒绝你的这些要求的。比如,让孩子帮忙擦地,当他擦到一半的时候,他或许会喊累,甚至不想干了,但他不会跑到你面前再去哭闹。
如果孩子坚持了下来,那么你可以小小地夸赞一下他,然后貌似勉强地答应他的要求。慢慢地,孩子便会学会克制自己,同时也会学会坚强,并且他也懂得了“想要就得做些什么”。
教孩子是非的观念
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可”和“否”的观念,让孩子学会克制。比如,当孩子沉溺在游戏中不按时休息的时候,家长可以列举一些睡眠太少的坏处,或者是很明确地告诉他这样长期玩游戏是不对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威胁一下,从而使孩子心中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量身定做的约束规则
家长也可通过给孩子制定一些约束的规则,帮助孩子学会克制。比如,早上要按时起床、不能挑食、玩具没有坏之前不能买新的等等。用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他们,帮助他们克制自己的一些过激的行为,让他们慢慢地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习惯。
会克制就奖励,无节制就惩罚
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让孩子明白做得好就有奖励,那么相反就会有惩罚。比如,孩子坚持要去游乐园的时候,你说了上学不能去,如果孩子马上听从了你的建议,这个时候要及时地奖励他。可是如果孩子坚持要依着自己的性子硬来,那么也要把惩罚坚持到底,绝不能心软。
爱心小贴士:
让孩子学会忍耐和克制,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帮助。而给孩子量身制定的一些方法和“规矩”,也要父母督促孩子完成。而这一切更需要家长的坚持。如果因一时心软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松懈了,那么最后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7.学会用“不要急”来激励孩子
案例:
女儿小雪是家里的懒虫,平时妈妈让她干什么,她总能找出理由来拒绝。一天晚上,小雪在家里看电视吃瓜子时,丢了一地的瓜子壳。看着女儿玩得那样高兴,妈妈就拿起扫把来自己扫地。
“我来扫地!”小雪抢走了妈妈手中的扫把,拿着扫把开始慢慢腾腾地扫起来,过了几分钟后,小雪还在原地来回地扫。妈妈这时急了,就催促道:“快点,这么点事也能磨叽。”小雪一看妈妈急了,于是三下五除二地就把瓜子壳扫到了一起。妈妈刚想表扬小雪,却看见地上还有残留的瓜子壳,最后只好自己重新再扫了一次。而小雪之后做事情也越来越毛躁了。
情绪解析:
生活中,有些孩子生下来就比一般的孩子“性急”,例如对刺激反应强烈,吃奶、睡觉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这类“急性子”主要是由孩子本身的遗传神经类型原因导致而成。
有的孩子在新生儿时期或许并没有明显的性急表现,但是因为其养护人的性子比较急,或者家庭氛围比较紧张,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就容易变成躁动不安的“急性子”,这类孩子的急性子便是“习惯性急躁”。
还有些孩子的“急性子”大体是从开始就喜欢说“不”产生的,一般出现在孩子一岁半之后,最早可以提早到孩子13个月大时。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如果这种主张得不到及时的支持与响应,孩子就会因为急于维护自己的主张而表现出过激行为,不了解这个心理发展特点的成人就可能认为孩子的性子变急。
另外,有的孩子平时可能并不性急,但在生病或遭遇其他情感波折时,则会突然出现性急反应,这种“急性子”是因为孩子生理不适、生活变故等原因而暂时出现的。
孩子的“急性子”一般是上述原因混合影响而成,需要家长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并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抽象地批评孩子“性子急”,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议论孩子的“急性子”,以免孩子受到消极心理暗示而更加性急。
专家支招:
家长要学会“等待”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让自己孩子的步伐慢下来。“宝贝,慢点吃,等下好吃的全留给你。”或者是“别着急,妈妈会等你的。”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都会让孩子慢下来,让他们不会因为太着急而做出一些过激的情绪反应,这样也可以让孩子的情绪顺其自然地反应。
等孩子情绪平稳后再问“为什么”
当孩子大哭的时候,或者是他兴奋的时候,家长先不要急着询问或妄加猜疑,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不利于他以后的成长。可以试着把孩子带回家,等到他的情绪平稳了之后,再去问“为什么”,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且他也乐意和家长交流。
把孩子的难题化解到小任务中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孩子正为一件事情愁眉不展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和他一起分析这个问题,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从遇到困难时的紧张情绪中自然过渡到解决难题时的高兴状态中,从而慢慢形成孩子自己转化情绪的方式。
强调孩子控制情绪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今天宝宝生气的时候和洋娃娃说了自己的委屈,还自己给洋娃娃换了衣服……”这样很实在地和孩子说话,使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满足,并且继续坚持下去。记住,千万不能急着干预孩子的情绪。
在有趣的游戏中培养孩子好的情绪
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懂得和别人分享,与其每天不停地和他强调分享的好处,不如这样说:“宝宝吃了糖会高兴,那么奶奶不高兴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或者是“一根香蕉想要分成两段,怎么办呢?看妈妈的,把它掰成两段,爷爷一段,宝宝一段,是不是就有两段了呢?”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乐趣,慢慢地,孩子也会在游戏中懂得分享的意义。
爱心小贴士:
龙应台曾经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这样说过:“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其实,家长在着急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你每天还在不停地催促孩子,那么你也该适时让你的教育放慢步调了。
8.自我反省,帮助孩子走向成熟
案例:
姑姑送给炎炎两条漂亮的小金鱼。炎炎把鱼儿放在玻璃缸里,每天看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畅游。
一天,炎炎突然把金鱼从水中捞出来,丢进了自己的玩具锅里,还用一个类似铲子的玩具在那儿不停地翻动。看着金鱼甩动尾巴的样子,炎炎觉得很好玩。“炎炎,你在干什么呢?”妈妈看到这一幕,赶忙阻止,“这样金鱼会死的,赶快把它们放回去。”
“不要,等下熟了,我们就可以吃红烧鲤鱼了。”看着炎炎稚嫩的脸蛋上认真的表情,妈妈傻眼了。
情绪解析:
孩子刚开始接受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模仿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像炎炎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很多家庭中上演。一部分父母停下手中的活给孩子仔细地讲解,而更多的父母却选择了用责备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一些道理。而长期这样下去,最后只会把孩子身上的探索精神吓跑。
教育孩子就像在岔口众多的路上驾车一般,稍有不小心,就会走向错误的那条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己。如果家长一味地对孩子温柔相待,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位“小皇帝”或者是“小公主”。孩子提出要求,父母绝对满足;孩子闹脾气,父母左哄右哄;孩子伤害他人,父母包庇甚至夸赞;孩子不喜欢写作业,父母不管不顾。当孩子因为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无意识地做出了不理性的行为时,父母的纵容只会让孩子本能地认可自己是对的,于是变本加厉,表现得更加娇气、蛮横、为所欲为。
专家支招:
反省之一:家长过分地表扬或批评孩子
恰如其分地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可是,过多的表扬或者是夸大的表扬,都会让孩子缺少自我意识,使他们养成做了一点儿事情就喜欢邀功的习惯。批评也是一样的,批评的话语太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只要家长指出错误在哪里就可以了。
反省之二:家长对孩子过分民主
孩子年龄小,往往缺乏处世经验和判断力,需要父母在一旁指导。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民主,则会把孩子宠坏,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为所欲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做出决定,等到孩子长大后,应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利。
反省之三:家长喜欢对孩子发脾气
善于观察的父母会发现,自己常常对孩子发脾气,会使孩子在自己面前变得胆小、恐惧,而在人后却是无所忌惮,自己家长的威信也会随之慢慢地降低。当孩子有一天突然不听话了,或者是喜欢乱发脾气了,先别忙着指责他,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对孩子发脾气。
反省之四:家长从来都不惩罚孩子
当孩子对自己做错了的事没有丝毫悔改之意时,家长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导方式是否正确。从来不惩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是非不分。而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接受教训,也会让孩子知道“错了就需要付出代价”的道理。惩罚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让他做家务、帮爸妈洗脚等。
反省之五:家长对孩子滥用奖励的权杖
“宝贝,别在地上泼水了,等下妈妈下楼给你买‘爽歪歪’去。”如果你的孩子屡教不改,家长就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常常用类似的奖励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的“奖励”只会纵容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在无形中“贿赂”孩子,从小就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反省之六:夫妻双方因教育观念不一致而当面争论
女人的心都比较软,在丈夫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看不下去了,就抱起大哭的孩子朝外走,或者是这样说:“你怎么说孩子呢?他还小,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吗?”“我不对,有本事你来管教儿子呀。”丈夫也冷冷地回道。最后,只能导致孩子谁的话也不听,妈妈批评了,去找爸爸;爸爸责怪了,去找妈妈。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没有什么威信可言了。
反省之七: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有错误
“你怎么老是这样,一点进步都没有。”或者是“真笨,又做错了。”当孩子的能力越来越低的时候,你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这样对孩子说话。如果是的话,那么你也要改一改了。这样的话说多了,就算是孩子本身没有错,他也会觉得自己错了,从此后他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爱心小贴士: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懂得反省自己,比这个更重要的则是要教会孩子反省自己。孩子会反省自己,那么不管在认识错误还是在改正错误上,他都会有很大的提高。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反省自己不是一味地把孩子的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