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胸宽阔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1.小不忍,则乱大谋
南怀瑾说:“一个人,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连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
其实,南怀瑾的观点,《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陈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就是,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
历史上,不少人因为不能顾全大局,忍不了小事,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春秋时期,郑灵公在位期间,由公子宋参与辅政。
有一天,有人从汉江带回一个大鼋,献给郑灵公。郑灵公安排屠夫炖鼋肉招待朝中官员。这时,公子宋对郑灵公说:“我每次食指跳动,总会尝到好吃东西。今天食指跳动了几下,果然又有好东西品尝了,你看灵验不灵验?”
诸臣依次坐定,等着美味的鼋肉,公子宋作为辅政官员,当然要坐第一的位置。这时,郑灵公却说:“今天赏赐从最下席开始。”其他大臣们都得到了赏赐的鼋肉,公子宋焦急地等着屠夫呈上鼋羹。谁知,屠夫向郑灵公报告说:“鼋肉已经没有了。”
看到公子宋的窘态,郑灵公开心极了,指着他说:“我本来是命令遍赐君臣的,谁料想却偏偏少了你一个人没有,看来你的食指跳动就会有好东西吃的说法一点也不灵验啊!”听了此话,公子宋恍然大悟。他突然起身走到郑灵公面前,将手探入郑灵公面前的鼎中,捏了一块鼋肉,放进口中,反唇相讥道:“我现在已经尝到了鼋肉,食指跳动哪里不灵验了?”说罢,便不辞而别。公子宋的言行深深激怒了郑灵公,他当着众臣的面,愤怒地说:“公子宋也太无礼了,难道郑国就没有刀斧能砍掉他的脑袋?”
公子宋因惧怕郑灵公除掉自己,派人刺杀了郑灵公。两年之后,郑灵公之弟追查公子宋指染君鼎之罪,将公子宋杀掉。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东西缺少任何一样,做事都要忍耐。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的忍耐就是最好的正面例子。有不少人认为,别人欺负你时,选择了“忍”,就是软弱无能。一个有能耐的人何必要忍呢?的确,有能耐的人能够在争执中得胜,但从长远来看,这次得胜很可能是失败。别人拿刀来砍,你就拿斧子还击,最后即便你能凭实力得胜,也少不了落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
其实,“忍”,有时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魏少帝时期,曹爽任大将军,司马懿当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
曹爽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对此,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十分生气,准备带领人马去攻打曹爽,但被司马懿制止了。随后,司马懿向魏少帝上表说自己年纪大了,又浑身是病,请求不再上朝。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心中很是高兴,但为了确认情况属实,他还是派了心腹李胜到司马懿家去打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说得颠三倒四,时不时还拼命地咳嗽。
曹爽听了李胜的报告后,就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后来,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而司马懿则因“病重”被少帝留了下来。
魏少帝和曹爽一出皇城,司马懿就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此后,司马懿成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能成大事者,不会把眼光盯在一时的荣辱上。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头破血流,争赢了又能怎样呢?
对于一些不影响大局的事,该忍则忍,能让则让。把花费在争执中的精力、财力放在做大局上,收获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