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心的话儿,一句就够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走心就行!
1.滚开,我有老婆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而语言是唯一可以征服世人心灵的力量。”这句话看似夸张,实则不然。语言的确有震慑人心的力量,甚至有改变人心的力量。
一个男子早上醒来头痛得厉害,渐渐想起昨晚自己又喝醉了酒。不过,他感觉今天有些异常,屋里并没有一团糟,也没有妻子对自己醉酒行为的牢骚。房间里一片整洁,桌上放着一杯蜂蜜水,杯子旁边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厨房里有为你准备好的早点,沙发上有你今天要穿的衣服。记得喝蜂蜜水呦!爱你的老婆。”
男子有点摸不着头脑,便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啊,你昨天喝得醉醺醺地回来,妈妈还是边骂边给你脱衣服。”
“那就奇怪了,昨天有什么人来过吗?”
“没有啊。不过,妈妈只骂了一会儿就不骂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妈妈在给你脱鞋子的时候,你喊了一句‘滚开,我有老婆’,妈妈突然就不骂了。”
男子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那句话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在自己坚守“大原则”的前提下,喝醉酒这种行为就变成了一个“小错误”,使得妻子很快原谅了自己。想到这里,他很庆幸自己在无意之中说了那样一句真心话,这不仅改变了一个很可能十分糟糕的夜晚,还让妻子了解到了自己对她的忠贞,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被周边环境所影响,使我们呈现出很糟糕的状态,但往往因人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的情绪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状态变得完全不同。
语言能震撼人心,还表现在它有一种消泯仇恨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矛盾、仇恨,有时都能够通过一两句话来化解。正所谓“冰释前嫌”,有时往往只需只言片语,便能让仇恨的大山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插曲,发生在1944年平安夜。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正准备吃晚餐,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母亲打开门,见外面有五个英国军人,其中一个受伤了,躺在担架上。母亲让他们赶紧进来,并将伤员安置好。不一会儿,门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这位母亲开门一看,竟是几个年轻的德国军人。母亲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让他们进了屋。
接着,母亲对英国军人和德国军人说道:“今晚你们都是我的儿子,请放下武器,把战争那回事都忘掉,让我们安静地过一个平安夜!”
德国军人和英国军人思索良久,终于全都放下了武器。母亲这才放下心,到厨房去端烤鸡。当出来时,母亲看到了令她欣慰的一幕:德国军人正为英国军人清洗伤口。这一夜,他们谁也没有提起战争,也没有发生任何争执,他们平安过完了圣诞节。
这位母亲能够用一句话就让对阵的士兵将民族仇恨暂时放下,除了因其内心的善良、包容以及伟大之外,还因其语言的震慑力。
那句化腐朽为神奇的话,不仅是那位母亲的福气,使她自己和孩子免于性命之危;更是德国军人和英国军人的福气——在远离家乡、命悬一线的战争之中,他们能够享受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
2.出租司机的三个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一言一语,能展示其内心所想、文化水平乃至价值观念。除此之外,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如何,也能在言谈之间表露出来。
某大型企业的老总为自己招聘私人司机,很多人前来面试。经过层层的考验,只有两名司机被留了下来。最后一轮的面试题很简单,就是让两人各自叙述对司机这个职位的看法。第一个司机说:“我这个人开车,领导大可以放心,我一定会把车收拾得里外都干净利索,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一定会保证领导的安全,另外还会尽量做到省油……”老总听了一半,就打断了他,叫第二个司机进来。第二个司机想了一会儿,开口说道:“我开车只有三个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老总一听,立刻拍板,决定聘请第二位司机。
第二位司机的回答虽然很简单,但却说出了一个模范私人司机的标准,体现了其高度的专业性,所以得到了这位老总的欣赏。可见,一个人的谈吐,足以体现其知识水平、涵养和专业技能等的高低。由此也可以说,语言就是表达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通过听某人说话,就能大概推测出这个人的素养有多高。
徐薇薇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之后一直靠在饭店、酒店、网吧等场所做服务员谋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徐薇薇和一个叫刘涛的男孩恋爱了。
几个月之后,刘涛将徐薇薇带到家里吃饭,把她正式介绍给父母。吃饭的时候,电视里播报了一条这样的新闻:一名女子为了挣钱,两年内和十一个男子“订婚”,拿到彩礼后就人间蒸发了。看到这里,刘涛的父母笑了笑,正要发表看法,徐薇薇突然开口道:“切,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我觉得这新闻真是有点小题大做,这也是一种凭个人智慧挣钱的方式,不至于如此批判吧?”刘涛的父母面面相觑,都埋头吃饭不再说话了。
当天,徐薇薇刚从刘涛家里离开,刘涛的父母就要求他立刻和徐薇薇分手。尽管刘涛一再解释,徐薇薇是因为多年在社会上谋生存,早就见过类似的事情,已经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才会发表这样的言论,但他父母始终只有一句话:“没有高学历我们可以考虑,但绝对不能接受没有涵养、价值观有问题的儿媳妇。”从刘涛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有这样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试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一个女孩能够对“借订婚骗取钱财”的事情表示理解,哪个父母不会怀疑自己儿子的女朋友是不是也抱有这样的目的呢?对于持有这种价值观的女孩,想必换作任何一对父母都是不能接受的。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说话内容、说话方式。个人涵养和说话水平紧密相连,当你的自身素质提高时,说话水平也会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话说得漂亮,那么你良好的个人修养也由此可见一斑。
3.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您有点害怕
一般人在碰到陌生人时,起初大都会感到不自然,不知道如何融洽交谈。这个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些话题来打破僵局,缓和气氛,就能使交谈双方轻松自如,从而进入融洽的谈话气氛中。
掌握不了说话的技巧,就无法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自如。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说让别人爱听的话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忽视的问题。因为你可能在晚宴中觉得自己因为害羞而格格不入;或是刚好相反,你认为许多人讨厌这种聚会,但是自己很喜欢。无论如何,都应该将你的感受向第一个似乎愿意听的人说出来,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知音。坦白地说出“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或“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最健谈的人都是勇于坦白的人。
在一次晚宴上,谢然经朋友介绍跟一个电脑专家相识了,谢然也算是某公司的知名人物,通常对这类访问都应付自如,但当他发现自己这次不知如何开口,为此结结巴巴时,简直大吃一惊。最后谢然说:“不知为什么我对您有点害怕。”电脑专家听完哈哈大笑,随后两人很自然地谈了起来。
人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想使别人注意自己,但大部分的“成绩”都令人失望,因为他不会关心你、我,他只会关心自己。因此,以对方作为谈话的开端,往往能令他人产生好感。赞美陌生人一句“你的衣服颜色搭配得真好”,“你的发型很新潮”,能使他快乐,从而缓和彼此的生疏。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说这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您看的那本书正是我最喜欢的。”或是“我看见您走过那家便利店,我想……”
张鑫生性腼腆、木讷,很少出声,永远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所以,尽管她工作勤勤恳恳,可在公司里总是不出挑,几年如一日地呆在当初的位置上。
有一次,老板请客户吃饭,带张鑫一起去,他们提前到了某个餐厅等客人。坐下后,两人寒暄了几个问题就陷入了沉默。张鑫感到,这种大眼瞪小眼的气氛简直让人窒息,一定得说点什么打破僵局。可是她从来不和领导打交道,实在不知道从何谈起。
突然,张鑫瞥见老板脚上穿着一双锃亮的皮鞋,非常显眼,于是就说:“老板,你这双鞋子很有品位,在哪里买的?”
原本只是没话找话,但老板一听,顿时眼睛放光。“这双鞋啊,我在香港买的,世界名牌呢!”老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职场人在服装搭配上要注意什么,还善意地指出张鑫平时在工作中着装的不足,两人言谈甚欢。
直到客人来的前几分钟,老板还意味深长地说:“张鑫啊,看来以前对你的了解太少了,今后你好好干。”
在西方国家,口才被视为衡量人才的客观尺度。要提升、任命一个人,首先要考察的就是其口才如何。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而缺乏口才会被认为是一种缺陷。由此可见,口才堪称生存和竞争的一大战略武器。那么,掌握好这个战略武器的人自然就威力无穷,能不说是人才吗?
4.我是和你持有相同意见的同伴
诚实是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
我们没必要为了迎合对方,而刻意地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用委婉的态度和语气,先表示对方的意见没有错,一般人在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表示认同时,都会放下心里的防备,认为你可能是持有相同意见的同伴,这时候再说出你真正的想法,就更容易被接纳。
某家具店内有位顾客正为买哪张桌子而举棋不定时,如果老板对他说:“圆桌有圆桌的好处,而方桌也有它方便的地方。”那么这笔生意就绝对做不成。
要成功卖出桌子应该这样说:
“像先生您这样的人,我认为方的比较合适,因为方的与您的个性颇能匹配,若是您买下还可做个永久的纪念。”
这种说法等于是给了顾客一个建议。顾客听了很可能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最后买下它。
现在我们再举个刑警的经验之谈。他让嫌疑犯认罪的秘诀是对他们说:
“我相信你一定会承认,以往遇到我的嫌疑犯没有一个不招供的,我认为你也不会例外。”
若是嫌疑犯真的犯了罪,一定会开始犹豫是承认好还是不承认好。此时的刑警则更要不断地反复且巧妙地运用这种说服方式对嫌犯施加压力。
这种说服方式使得举棋不定的嫌疑犯,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己心思早被看穿,实在无法隐瞒的心理压力,而且当对方又断言“你的答案只有一个”时,不稳定的心理必定会崩溃,最后如实招供。
对于能力较差或新进的员工,如果光是对他说“再加油吧”、“再用点头脑吧”是没多大效用的,虽然这类忠告偶尔是必要的,但在工作进行中,若经常提出来,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此时员工们最迫切需要的并非责备或激励之类的话,而是工作的具体指导。
如果身为主管的你一再好声好气地指正并指导下属工作的方法却不被接受,这时就要换另一种方法。
最好是装出一副很吝惜的样子明白地告诉他,你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秘诀的,而且说过之后便不再重复,一次两次之后,当他试着照着你教他的方法去做而且有改善时,对方就会产生“这句话非听不可”的意识,则你的忠言必能顺利地让对方接纳。此时,他不但不会觉得你啰嗦,还会自动地接受你的建议。
《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鲁哀公想在宫殿西侧进行扩建,史官强烈地反对,说:“在西侧扩建宫殿是一件极不吉利的事。”
哀公十分生气,不听任何亲信的劝言。他问宰折睢说:“我打算扩建宫殿,史官们硬说不吉利,你的看法如何?”
宰折雎回答说:“天下之大,只有三件不祥之事,宫殿西侧的扩建工程,与这无关。”
哀公大喜,他接着又问道:“三件不祥之事指的是什么?”
宰折雎回答说:“不行礼仪,这是第一个不祥;奢欲无限,这是第二个不祥;强谏仍不听,这是第三个不祥。”
哀公默然沉思了好一会儿,心平气和地自我反省一番之后,自己认为做法欠妥,于是下令停止扩建工程。
宰折睢可谓深明进谏之道。他不直接谈扩建工程之事,而是谈天下之三大不祥事,而这三大不祥事每一件都与哀公扩建工程相关。宰折雎心平气和地说,哀公心情舒坦地听,所达到的效果比强谏哀公、强迫他改变主意的做法强十倍、百倍。
对于自以为是、自认多能的人,不可贸然泼冷水,让他产生挫折感;对于刚愎自用的人,千万不可当众挑其毛病,让他恼羞成怒;对于自以为足智多谋的人,则不可揭他的短处,让他难堪。
说服人要心平气和、不能感情用事。既要使对方愿意采纳你的意见,又不给周围的人留下是由于自己的极力说服才勉强被采纳的印象。有话好好说,这样,才能先使对方不致对自己产生排斥感,言辞也不致被对方误会,然后再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与辩说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使对方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的意见,自己也可以达到真正的目的。
5.这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事
说话时,常用“我”开头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敌人只会愈来愈多;而常用“我们”的人,敌人也会变成朋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大家”这类具有共同意识的字眼,容易让对方产生错觉,搞不清你的立场为何,总以为你和他是一方的;这时候,对方要攻击你时,就会投鼠忌器或无法全力以赴,而这正是你想要的结果。
在这种情形之下,对方的反击最没有杀伤力,而且他的心防也很容易被你一攻而破,接着你再用“攻心”策略,趁他撤掉心防时,直捣黄龙,相信会有所收获。
自古就有许多政治人物或领导者,都利用这种“我们”策略来笼络人心、化敌为友,当他举起手中的刀枪或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会同样地举起拳头高喊他的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这些人物,在台上一呼百应,就是运用这种策略,煽动起群众热情的火焰。
为什么他们能够靠着演说,将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秘诀就在于其所运用的语言策略和肢体语言让广大的群众认同他并产生共同意识。演说中,他们总会一直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来笼络人心,使听众产生“命运共同体”的感觉。这样的演说策略,会使许多人认为这是攸关大众利害的事情,并非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关注攻心的人,在语言交流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有潜在的“自我意识”,谁也不愿意被别人左右。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那么他的反抗意识就会更加激烈,而不愿意接受你的看法,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为谋取私利而进行的伪装表演。
经常使用“大家”、“我们”等这类字眼,会使人感觉到大家均是同路人,是生命共同体,于是对方原本顽固的心理防卫会不攻自破,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你的观点。自我意识愈强的人,越容易被对方这种“我们”说话策略所催眠。
同样的道理,男女交往时,更要经常用“我们两人”来开头说话,这才会让对方产生亲密感。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事情,大多数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表现最大兴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情,而且别人还觉得好笑。
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地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6.多加个“请”字,你绝对不吃亏
俗话说:“会说话的人说得人笑,不会说话的人说得人跳。”事实上也是如此。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别人的老师。那么在社交场上,在双方交流的时候,不妨用请教的态度和人说话,这无疑会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
一个年轻人刚进公司,看到同事们做的工作都很简单,于是他扬言说:“就这些东西,别人能做的我都能做。”结果在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也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幸好,一个老师傅看着他是个年轻人,口出狂言可能是和他的阅历有关,于是心存怜悯,就去帮了他,也使他得以在公司继续留用。
请教,首先是尊重别人,然后才是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在对方来说,有一种优越感和被尊重感,即使是对你有敌意的人,只要你用请教的姿态,他也会放下敌对情绪来帮助你。请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实,更是一种社交的能力。
一个人,要想在社交方面有所建树,那么就该努力地把握好社交的技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校里,当低年级的同学向你请教的时候,无论你是多么的忙,或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你都会很耐心,甚至不懂装懂地去应对,内心还常带一丝骄傲。当你帮助别人解决了某个问题的时候,你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快乐。因为别人向你请教,说明你在某方面具有优势,你受到了别人的重视,你比别人强!
的确如此。不妨你把平时与人说话的态度改变一下,试试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如果你要说的话是:“你告诉我这到底怎么处理好?”“帮我一个忙吧!”你试着改成:“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你一下……”“请教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可以斟酌一下两种态度将要产生的不同效果。前者虽然说起来很随意,但说得不好,就会形成一种命令式的口吻;而后者就谦虚多了,先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然后向对方请教。而且当你说“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你一下……”“有个忙,不知道你能不能帮帮我”的时候,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能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他会想知道“这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呢”。同样的问题,只要你改变一种方式和态度,就让人听着舒服多了。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因此,在社交活动中,你可以把一句话变着法儿说,最后接受到的回馈就会不同。
请教是表示虚心,表示谦逊,同时也是表示尊重对方的意思。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孔子的眼中,且可以“有世人皆有我所取之物”,何况我们。
当然,在具体请教的时候,还有些要注意的方面。首先,态度要诚恳,你既然是把对方当作“老师”、“专家”,那么就要从心理上表示这样的态度,不要一面说着请教对方,一面又不把对方当一回事。其次,请教别人之前,最好自己先动脑筋想一想,不要提起问题时不假思索,马上就问。当你自己对问题有了一点了解后,别人再讲,你容易接受;而且,如果你事先已想过如何去解决,别人就会觉得你认真,而愿意帮你。
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的人,哪怕他平时什么都不是,你这样一请教,无意中也会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每个人都有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你正好满足了他这样的一个愿望,因此,在你请教的同时,不但不会使他感到麻烦,更能博取他的欢心。
当然,社交场所如此,家庭也是如此,一个智慧的人,既能在社交中深得别人的敬重,也能很好地维持一个幸福家庭。你只要在这些方面下点功夫,也可以自如地游走在社会和家庭之间。
7.开口之前,让舌头在嘴里转三个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却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还有的人喜欢夸大其词,侃侃而谈,说话不留余地,没有分寸。言多必失,我们不妨“在开口之前,先让舌头在嘴里转三个圈”。把多余的废话“转掉”,准备一些简单明了的话,一开口就往点子上说,千万不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据史书上记载,子禽问自己的老师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
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我们要追求的是用最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
从前有个客商新开一家酒店,为了招揽顾客,特备厚礼请几个秀才为他写一块招牌。甲秀才大笔一挥写下了“此处有好酒出售”七个大字。众秀才议论纷纷,乙秀才说:“‘此处’二字太啰嗦。”丙秀才说:“‘有’字也属多余。”丁秀才认为酒好酒坏顾客自有评价,“好”字应当删去。这时甲秀才带着几分怒气认真地说:“如此说来还是干脆只留个‘酒’字算了。”没想到,众秀才频频点头赞许,大家也欣然接受。
其实说话也如此,有时需要简练,惜言如金,有时需要详述,用语如泼。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听众最喜欢的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有一回,凤姐让小丫头小红给平儿传话。小红从平儿处回来时,她把四五件事压缩在一小段话中回禀凤姐:“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让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
局外人李纨听了自然不懂,追问是什么意思。凤姐却赞赏道:“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她表扬小红能把“四五门子的话”用几句话表达出来。于是凤姐当即决定,把小红要到自己这里。也可以说,小红简洁、准确的表述,赢得了凤姐的信任。
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说话者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表述,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凤姐赞赏小红说话简洁、明确的同时,也指出了话语冗繁往往意味着办事拖泥带水。人们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对方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
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够做到言简意赅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第二,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绝不会有精彩的谈吐。”
第三,“删繁就简”也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说话要简练,最好把复杂的话能够简单地说出来,这样才会明白易懂,使大家都爱听。
8.话不在多,点到就行,时机对就行
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是每一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因为如果你说的不是时候,即便你的话再好,再动听,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还会带来反面的效果,那么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实在是很不划算。因此,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一切条件,考虑自己说话的内容。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人在那里口若悬河地讲,可是对方却是眉头紧蹙,根本就对这个人说的话题不感兴趣,即便对方一直在夸奖他,到最后,无奈之下,也会找个借口偷偷地溜掉。这就是一个时机问题了,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因为作为一个听者,他的内心往往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喜欢听同一个话题,或者是说在很多时候,他需要其他的话题甚至需要沉默来调配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有声有色。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头驴,平常都吃着主人给它拿的青草,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地变得不喜欢吃了。有次无意中,主人在它的草料中加了一把盐,草料立刻就变得有滋有味了。驴就问主人在里面加的是什么,主人说是盐,于是驴就宣布,从此以后,不吃草料了,每天要光吃盐!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不能只听一个话题过日子,也不可能只是一个心情,永远保持不变。如果你要让对方变得愿意听你的讲话内容,或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得学会选择适当的时机,说合适的话。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一样,即便他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如果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那个决定性瞬间,偏早或偏迟,棒就落空了,比赛也就输了。
因此,时机对一个想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时机,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对方的心情,当时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讲究中庸的国家,凡事都喜欢恰到好处,过了或者不及都不是一种完美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也是如此,说好话更是如此。
对话是双方进行交流的基础,双方有对话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产生情感。一次成功的交谈就像一场大家配合默契的接力赛,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接力的一员,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谁都不能懈怠。棒在自己手上时,要尽心尽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时,不妨为之加油、为之喝彩。这个接力棒就相当于说话时的话题,如果把交谈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尽管你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也没有人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说善侃者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就如同你一个劲地给对方说好听的,如果时间不对也产生不了好的效果。
因此,交流时要善于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也就能更好的交流,不管是说好话,还是说不好的话,对方也都能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交谈双方由于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尽一致,各人观点产生分歧、碰撞、交锋在所难免。因此,在这种时候说好话,就得根据对方的阅历和对事物的认识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一个阅历不高,对事物认识比较浅显的人,对他说好话就必须降到他那个相应的水平,不能说太深的话,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拿他开涮;相反如果是一个高阅历,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认知的人,就必须进行“高层次”的对话,这样也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需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不能在对方心情不好甚至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去说,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就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因此,在和对方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对方的这种欲望,不能一味地跟对方说好话,适当地留一点空间给对方慢慢地品味你的好话,就像吃一道美味佳肴一样,必须要留足够的时间来品,不能像是口渴喝白开水一样驴饮。如果你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忽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最终好话也就变成空话了。
在现代这个商业社会,更是要懂得怎样说话,怎样说好话,以下有一则故事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乔治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鼎鼎有名的大亨,资产超过10亿美元。某年,他与商业伙伴戴维从加州飞到中国某大城市,准备在那里投资建厂,因此,他需要寻找合作伙伴。经过多方努力,三天后,乔治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和他谈判的对象是我国某一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之所以能坐到谈判桌前,就是因为他精明能干和通晓市场行情的本领令乔治颇为欣赏。特别是当乔治听了这位领导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他似乎已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可是正准备签约的时候,忽听这位领导又颇为自豪地侃侃而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税700多万元,实力是绝对的雄厚……”
听到这儿,乔治立刻呆住了,他暗暗地掐指一算:700万元人民币折成美元是90余万,一个2000多人的企业一年才赚这么点儿钱;而这位领导居然还表现得十分自豪和满意,看来合作以后这个企业肻定会令乔治非常失望,因为离自己预定的利润目标差距实在太大了。还好合同还没有签,于是,乔治决定立即终止合作谈判。
眼看马上就要到手的投资就这样飞了,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句话,况且还是因为一句好话。试想如果那位领导当时能保持一下安静,那么这事不也就成了吗?因此只能说明这个领导说话没找对时机,甚至说他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年还没有学会如何说话,还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最终也因为这个问题而失去了一笔很大的投资,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好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是要看时机。时机对了,那就是力量;时机不对,那就成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