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的谜:万通的那套办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伟大要“熬”,也要“折腾”

1.毅力是“时间的函数”

理想确定后,有没有毅力显得尤为重要。毅力说起来容易,但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把它做好。简单来说,毅力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在企业家的生涯中,它是一直与时间相伴的东西。冯仑把毅力比作“时间的函数”,他说:“崇高而远大的理想,特别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锻造着不断坚持的毅力。”

在《赚钱以外的功夫》一文里,冯仑特意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在做了3年的时候垮掉了,大家可能把我们随意看待;当我们30年还在这儿的时候,大家开始有一些敬意;当300年后这个公司还在的时候,大家开始顶礼膜拜。所以,时间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可以考验你的价值观和做人的姿态。中国历史传统中,没有把事往快里办的办法,这些传统大部分都教我们把事往慢里办。通过慢能够把事做好,所以叫事缓则圆。以缓找到方法,以圆作为皈依,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你要有毅力。

在冯仑看来,毅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逐渐磨炼出来的;先有理想和志向,然后才有毅力。

冯仑指出:

毅力并不是一种本能,人之所以需要毅力,目的是追求成功,实现理想,成就伟大与光荣的人生境界。然而,在人类历史上,所有与伟大和光荣联系起来的词汇,都是感觉器官上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说要刻苦忍耐、帮助别人、高瞻远瞩、勤勤恳恳、忍辱负重,这些词没有一个是快乐的,感官上都很痛苦,与人的本能是相反的。而与罪恶相关的词汇,在感官上都是放松的,比如吃喝嫖赌、纸醉金迷、有仇报仇等,在感官上都是放,不是收,都很舒服,不是痛苦。所以,毅力意味着要和本能战斗,要和本能对抗,要和不舒服的事为伍,要和舒服的人远离,这样才能变成有毅力,否则就不能理解什么叫毅力。人家天天大吃大喝,你也大吃大喝,这不叫毅力。

那么,怎样才能战胜这些本能呢?冯仑认为,理想和信念可以战胜这些本能。正所谓“人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方有坚忍不拔之力”,可见,毅力来源于志向。

也就是说,想要拥有毅力,就必须做到:第一,有光明的理想引导自己;第二,耐得住时间的考验;第三,要在黑暗的隧道中找到有价值的伙伴。三点全都具备,才是毅力的真正含义,否则,这个毅力就是死扛,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关于理想与毅力的关系,冯仑还做出过如下解释:

当理想引导你的时候,你才能坚持。很多人没有理想的引导就吓死了,他恐惧呀。还有一种是在弄清自己有多大的体力前,自己就放弃了,也许他再折腾一下就出去了。还有更多的人,他一开始就没有这个准备,走到一半又回去了,他不再往前走了。所以只有少数人,心里头看到了光明,并被这个光明引导,才一直不屈不挠地往前走,最后走出来。这种人很少。

现在很多想要创业的人,特别是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都缺乏为理想不断坚持的毅力。

《北京青年报》上曾发表的文章《冯仑:创业需要两件事》指出,现在的年轻人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不太相信毅力,喜欢把大道理留给别人,把小道理留给自己。如果能反过来,把大道理留给自己,把小道理留给别人,那一定会非常了不起。如果把“你去干吧,让我歇会儿”变成“你歇会儿,让我去干”,这样坚持20年,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没有人能够例外。

看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笃信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才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有许多企业家一干就是一二十年,每一年每一天都与困难为伍,那是一种没有自由的痛苦,对人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煎熬。

联想控股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就是一个经历了巨大煎熬的成功者。在联想集团誓师大会上,他说:“大家知道,我们从研究所出来下海,好几次都被人骗了。公司刚成立一个月,20万的股本就被人骗走了14万;1987年公司还很小的时候,一次业务活动差点被人骗取300万元,李总就在那次吓出了心脏病,我天天半夜被吓醒;1991年的关于进口产品的海关问题,1992年的黑色风暴,还有外国企业大举进入的最痛苦的1993年,哪一年不是把人惊得魂飞魄散,哪一年没有几个要死要活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狂风暴雨,一次次心志的历练,才有了1995年的‘临危不乱,举重若轻’。”

柳传志的话告诉我们,任何创业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战胜了挫折、战胜了困难、战胜了创业路上的狂风暴雨后,才得以实现的。因为这些创业者具备超人的毅力,坚持了他们正确的经营理念与方法,所以最终才能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走向成功的彼岸。

毅力在冯仑经营万通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认为,与万通“谈恋爱”是他一生之中最难忘的时光。有时,人际关系方面的事情会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为此,他经常去读《道德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求慰藉。他说,《道德经》对他的世界观影响很大。他还说,他不看表面强悍的书,而是看《老子》《庄子》那样终极强悍的书。一般人都有体会,如果不是做专门的研究,普通的读者很难读懂《老子》《庄子》。冯仑读这些书,既是为了缓解压力,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是在磨炼自己的毅力。

冯仑和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历告诉我们,仅凭小聪明和投机取巧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只有靠顽强的毅力、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成就不朽的功业。

2.激情是伟大的基因

在冯仑看来,伟大是一个基因。一个人如果拥有伟大的基因,然后用一生的时间按照这个去做,他就会变得伟大。

冯仑认为,伟大这种基因可能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共产主义和宗教狂热一样。这种意识形态的基因会根植于人的内心,让人做出疯狂的事情。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因为拥有这种基因,才会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

伟大的基因也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有时候是偏执的;甚至有人说,不偏执就难成伟大。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一句台词,叫“不疯魔不成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途中,会有很多东西以不同的方式阻碍你。这时,你就需要寻找一份激情。激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动力。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是无限的,当这些能力被激情激发释放出来后,人能够实现的价值将是无限的。

有些企业家刚刚创业的时候都踌躇满志,但在满怀激情地创下一方天地以后,便逐渐变得自满起来,以致失去了激情,不思进取,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雷军说:“我原来不成功,今天也不成功,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没达到。在我看来,我是失败的。很多人都说我是成功者,但我感受不到。我是一个成就驱动型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各种痛苦,充满激情。”可见,激情是一股伟大的力量,你可以利用它来补充自己的精力,塑造出一种坚强的个性。有些人很幸运,天生就极富激情,有些人则需要努力挖掘才能获得。

自从雷军加入金山以后,整个金山团队都变得疯狂起来,充满了干劲。雷军说:“我在金山工作的16年,每天十几个小时,每周7天,我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这家公司里。同行评价我是一个疯子带着一群疯子。‘我的青春,我的金山’,每每想到这句话,我都是感慨万千。”

2001年9月,金山和“疯狂英语”合作,决定打进英语教育市场,于是举办了“金山、李阳英语疯狂夜”。在这个活动开始前20分钟,雷军还在开董事会,会议刚刚结束,他就赶到了会场。他的双眼布满血丝,看得出来很累,但还是风风火火,充满激情。活动现场一片沸腾:李阳魅力依旧,疯狂依旧;雷军则是意气风发,慷慨激昂。雷军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激情不减,他说:“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英语学习市场。金山公司从1996年起就开始研发英语电子词典和翻译软件,作为民族软件业的代表,我们始终致力于为12亿中国人提供最实用的工具和娱乐软件。我们希望金山的产品能帮助更多的中国人学好英语,走出国门,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和国际化踏实地贡献我们的力量!”这番讲话让到场的两万多名“金山词霸”的忠诚用户和英语爱好者激动不已。

由此,“金山词霸”的销售业绩猛涨,拉开了“金山词霸”与“李阳疯狂英语”强强联手、完美合作的篇章。同时推出的“金山词霸2002”和“金山快译2002”成了金山公司与“李阳疯狂英语”发布的首款联合品牌产品,此外,还有“李阳疯狂英语”教材和CD的精华版。这一系列产品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英语学习热潮,同时也预示着金山公司新产品的巨大成功。

雷军说:“我是在与自己竞争,如何让人去买‘金山词霸’升级版本?大家都觉得产品已经不错了,不必买新版本了,我要让每一个版本看起来都是新的,就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充满了品牌的活力。我要赋予‘金山词霸’新的生命和新的色彩,让它重新‘疯狂’起来。”

对雷军而言,最初的激情一直没有改变。在国产软件步履维艰的现实条件下,“金山”走出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一度被视为“中国微软”的“金山”,从办公软件起步,经历19年风雨后,成功上市。“金山”走过的道路就是中国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而“金山”,正是在雷军的带领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在激情永不退的信念下坚持到了今天。

人一旦有了理想,就有了拼搏的动力,而动力是需要激情去维持的。雷军的激情不但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让他一手打造的金山公司散发出了勃勃生机。雷军在一封名为“致全体金山人”的邮件中,对全体员工说道:“经过了长达8年的上市准备,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这一刻属于每个金山人,没有大家的努力拼搏,就没有今天的幸福时光,19年的春去秋来,时间没有在我们的脸上留下印记,我们依然像刚创业一样,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没有激情就实现不了梦想。也许很多人都有着极大的工作激情,但是不是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呢?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做着单调的事情,日益繁多的工作压得自己没有空闲喘息,很多人逐渐丧失了最初的满腔激情、昂扬斗志,有时连基本的工作都应付不来,更谈不上实现理想了。成功不仅要有激情,还需要将这种激情一直保持下去。那些成功的人用自信、务实的态度和精神来诠释着激情,实现着梦想,完成自己的使命。

激情的力量很神奇,它可以让人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就心中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激情反映了你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用你的智慧和能力去服务天下人的最佳方式。没有激情,你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爱的事业中去。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都能做到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梦想。

有这样一个人,身高不足1.6米,却被称为“电子时代大帝”。他24岁时成立软体银行,投资过约800家互联网中小企业,在10年间的投资回报达9倍之多,是网络业中全球投资回报最高的企业。他就是孙正义,软银集团的创始人,现在是该公司的总裁兼董事长。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创立了一个令所有人惊叹的网络产业帝国,成就了无数互联网人的梦想。

据孙正义自己透露,他投资的互联网企业中有100家破产了,但绝大多数都生存了下来,相当一部分如阿里巴巴、雅虎等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他看来,失败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失败的企业与成功的企业相比,除了运气的因素以外,主要的区别还在于管理层是否有创业激情。凭借创业激情,那些成功的企业总是能够吸引人才,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案,渡过难关。

领导者的激情一般都来自于挑战,大多数领导者总是乐于寻求富有意义的挑战,希望所做的事情能够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有人说孙正义是个疯子,他自己也更喜欢疯子。在孙正义看来,自己的创业是先有激情,然后设立愿景,最后确立战略。

激情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了激情,梦想就有了希望。人的价值可以通过成就一番事业的方式来实现,创造的价值越多,收获的回报也就越多。有时候,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法。只需要稍微努力,你就可以让自己开心起来,并带着激情继续自己的工作。

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工作、生活,如果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换来的只能是一般的结果甚至更差;如果能抱着积极的态度,把每一天当作新的一天来看待,保持对现有工作的敬仰和对未来的不懈探索,那么,潜伏在内心的激情就会随着我们的全身心投入而点燃。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点燃内心的激情,它就会引领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

3.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

做企业,其实跟做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一个人,如果懂得牺牲、奉献,就会有一种舍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让他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而清醒正是一个人成就自我的基石。企业也一样,一个企业家,如果有牺牲和奉献的精神,那么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就能够保证不疯狂,不仅能够看到其中的利益,更能够看到其中的风险。这种风险意识,是支持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初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期,也是这个行业的疯狂期。那时候,人们疯狂逐利,拼了命地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采取了很多自杀式的经营方式。很多企业为了扩张,借钱做生意,结果往往是规模大了,表面盈利多了,但负债也更多了。冯仑等人建立的万通地产也经历过这一阶段,不过,他们最终保持了清醒,止住了发展,重新回归了理性。

想要做到这一点,需有一种牺牲精神,因为牺牲的背后是对利益的淡漠和不在意,可以让人保持头脑的清醒。

格力空调的董明珠说过,曾经有很多其他企业(做冰箱、彩电、洗衣机的都有)来找格力,希望贴格力的品牌,但考虑到具体情况,如人力、物力等,格力都拒绝了。格力只做空调,从家用空调做到中央空调,格力始终认为市场份额是存在的,市场是无尽的。专业化可以使一个企业始终保持压力,必须不断向前,不断进步,“在专业化上越做越好,越走越远”。

在这一点上,格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清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面对众多鼓噪者的指责,“我自岿然不动”,正反映出了格力战略家的气质和专业化战略运用的娴熟。有了这份清醒,自然就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如果没有这份清醒,而是错判形势,那么,即使企业不走向毁灭,也要遭遇重创。让企业循序渐进,可以保持良好运行的状态。有了这个基础之后,碰到机遇,就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因为根基已经打得很牢靠了;而遭遇变故的时候,也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因为良好的根基为其赢得了更大的周转空间。这一切,都源于清醒的头脑和爱思考的心。

多年来,潘石屹一直专注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很少涉足其他行业。“我对在万通的那段经历做了反思,万通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多元化经营,摊子铺得太开,到全国各地去投资。所以我得到的教训是,一定要专业化经营。1995年年初从万通出来后,我就下了决心,今后只做房地产一项。”

曾经有一个小伙子眼泪汪汪地跟他说,自己有个电池项目,希望他能给予投资。这让潘石屹动了恻隐之心,但他最终还是坚持只做自己熟悉的行业——卖房子。

2004年,潘石屹和夫人张欣遇到了一些商业机会,张欣不以为然地说:“不要太看重机会,而要想办法建设好自己的建筑,不光口头上这样说,而且要这样做。只有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你才能感动周围的人来帮助你,你也才能把事情真正地做好。任何投机取巧的事都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

张欣的话对潘石屹触动非常大。潘石屹想,自己就会盖房子,也喜欢盖房子,中国正迎来一个建筑时代,需求大,单件商品的消费额大,很有前途。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不做别的行业,大家都知道我不是没有钱做,而是‘我听不明白的不做’,这就是我的投资原则。”潘石屹认为,“突然进入其他行业的‘门外汉’,要想进入该行业的领导者行列都是小概率事件。每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都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只有积累了很多年的商业感觉、人脉资源和实力的公司,才能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

20世纪90年代,潘石屹去了美国,美国华登基金董事长陈立武找他谈,让他投资高科技;后来,一位叫彼得刘的也找潘石屹谈,要他出钱建“信息高速公路”。基金公司的经理们每次见到潘石屹都会大谈投资IT的商业前景。谈了六七次后,彼得刘说:“小潘,你不投,我们没有办法,只有找另一个合作伙伴了。”后来潘石屹听说,他们找的这个合作伙伴名字叫“四通立方”,他们合作的产物就是新浪网。

多年后的今天,潘石屹再提起这些往事时颇有些感慨:“如果当时谈好了,现在新浪网就是我的了。”不过,这并没有动摇潘石屹的投资原则——“听不懂的不投”。

管理者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顽强的斗志。得意时清醒,可以避免因自大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失意时坚强,可以保证自己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而这一切,必然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作为后盾。只有有了一定的牺牲精神,才能获得一种达观的心态。当一个人抱着牺牲的态度去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被巨大的利益冲昏头脑。只要头脑清醒,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决断。

成功的人是有能力的,但也是更容易犯错的。因为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自我崇拜感中,认为自己很伟大,能够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一种现象:那些成功者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一个曾经成功的人,所犯的错误以及失误后产生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一个普通人,在工作上出了点差错,顶多是同团队的人遭受些损失,而且很好弥补;但如果是一个企业家在工作中出了差错,遭殃的就是一个企业,而且往往难以弥补。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固定的,一个地基能够承受多大的建筑也是有极限的。只有在这极限内,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水,才能建成自己满意的建筑。如果让它们承受太多,不仅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还会让水桶破裂,或者使建筑垮塌。

经营企业也一样,这个限度不是规模上的,而是速度上的。在一个合适的速度下,企业总有一天会成长壮大;但如果扩张速度过快,迟早会导致企业的亏损。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也要对自己的企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更不要被短期的利益蒙蔽了眼睛。

4.要“熬”,也要“折腾”

作为一个管理者、企业家,不仅要有强大的能力,还要有一份激情;不光要做到坚韧、从容,还要有魄力,能够直面困境,找到出路。总之,要爱“折腾”,因为对管理者来说,“折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才能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冯仑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他本来是一名政府公职人员,工作稳定,待遇好,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平淡和单调了。于是,他下海创业,招来了一帮朋友,共同成立公司,开始了商业之旅。

做生意的时候,冯仑也是能“折腾”的。万通刚开展业务的时候很顺利,扩张很快。但接着,几个人便发现了问题,欠债过多,于是开始变卖资产还债,然后兄弟们和平分手,冯仑自己接掌万通。这中间的一系列过程,也是“折腾”的过程。如果没有一颗爱“折腾”的心,万通初期就不会经历那么大的波折。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沿着一条路走到黑,或者看到光明,或者坠入深渊,然后结束就可以了。

接掌了万通之后,冯仑也没有闲着,继续做房地产,但改变了以前的方向。这也是“折腾”,而且这次“折腾”是完全成功的,让万通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

事业虽然稳定了,但冯仑并没有稳当,他还抽空考取了一个博士学位。在一般人眼里,冯仑的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过是瞎折腾罢了。他已经是大公司的董事长了,不缺钱也不缺名,何苦又走进校园受那些煎熬呢?可冯仑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考学位跟之前的下海、不断调整公司方向一样,是有益的,且从某种角度讲是必需的。在别人看来,冯仑是没事找事,但在他自己眼里,这是在充实自己,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获取学位之后,冯仑又开始做别的事情,如组织商会、举办各种论坛等,俨然又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而且还经常做慈善,“折腾”得风生水起。

冯仑做这些,都是有目的的,也是有益的。下海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调整公司的经营方向,是为了让公司更好地发展;读书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让自己有更高的眼界;组织商会是为了结交更多的商业伙伴,同时也从其他企业家那里获得信息和经验;而做慈善则是为了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回报社会。冯仑做的这些,是折腾,但不是瞎折腾。他每“折腾”一次,都能让自己获得提高,让事业越来越好。这是一种智慧。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折腾”的过程:只有不断“折腾”,人才能变得越来越成熟,事业也才会越来越成功;企业想要获得成功,也需要不断“折腾”,通过“折腾”可以发现缺点,然后改正,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之后发扬。企业家的激情,就是不断“折腾”,然后在“折腾”中展示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在互联网行业中,有两个绕不过去的人,他们本是朋友,后来成了对手,他们都在互联网行业坚持了很多年,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很多后来的互联网大佬,当年都做过他们的手下。他们创建过很多公司,但也遭遇了很多失败。不过,最后他们都成功了。这两个人,一个是前面说到的小米的雷军,另一个是360的周鸿祎。

周鸿祎是一个很能“折腾”的人。最开始的时候,他做的是搜索,即3721。当时他做得很成功,在搜索领域跟百度平分天下,甚至一度领先于百度。但后来他失败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3721了。

在百度大幅度占领了市场份额之后,周鸿祎带领自己的团队去了雅虎。在雅虎,他的业绩非常好,率先在中国把电子邮箱推广到了G时代,对网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那之前,网易凭借邮箱技术独步中国,相比竞争对手,有着绝对的优势。但这一次,网易感受到了压力。周鸿祎凭借自己的努力,迅速拿下了中国邮箱市场第二的位置,这使得除了网易和雅虎之外,其他的邮箱网站基本失去了立足之地。

尽管业绩很出色,但他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最后,周鸿祎不得不再次出走……

经过了无数次的“折腾”之后,周鸿祎于2006年推出了“360安全卫士”,以清除流氓软件为卖点,迅速打开了市场。这一次,他让广大互联网用户彻底认识了自己。

不过,产品成功之后,麻烦也来了。由于360是以电脑卫士的身份出现的,旨在清除流氓软件,因此得罪了很多同行。第一个向周鸿祎发难的就是他的老东家雅虎中国,双方唇枪舌剑,一时间成了网络热点。而这边战争还没有结束,那边马云又向周鸿祎发起了进攻,致使战局越来越乱。当然,这种口水战肯定是无法分出胜负的,最终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周鸿祎面对的责难才刚刚开始,从那之后,他就没有停止过“折腾”,不断跟别人打口水战,先是跟金山,后来是腾讯……

周鸿祎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折腾史”,但在不停“折腾”当中,他不但没有倒下,反而越战越勇,公司越做越强。当然,在这不停“折腾”中,他也有坚持,那就是一直在做互联网。在互联网界,他是一个熬了无数年的人物;在具体的经营上,他则是一个不断“折腾”的人。

暂且不论周鸿祎跟其他人的口水战中,到底哪一方占理,哪一方理亏,只说他这种打不倒的性格,就很值得企业家们学习。做企业,靠的是市场,是客户,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管理者。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坚强,要有创新意识,而这些靠的就是“折腾”。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为自己“折腾”出一条路;在身处辉煌的时候,为自己“折腾”出一个未来。

这不仅要有一种强大的进取性格,更要有一定的经验。

首先,管理者要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有了危机意识,才能有“折腾”的意识。因为危机意识会让人不满足,推动人们前进。

其次,要有眼光。折腾不是胡闹,而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如果仅仅是为了折腾而折腾,那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再次,要有韧劲,不怕吃苦。很多人都喜欢安逸,安逸确实可以给人好的体验,但也会让人丧失机会。只有不怕吃苦、敢于挑战、勇于“折腾”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

在冯仑看来,困难不可怕,放弃才可怕。他根据自己这些年在商场摸爬滚打的过程,总结出了两个词,一个是“折腾”,一个是“熬”。

也许你会觉得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所谓“熬”,在更多人看来,就是等待、蛰伏;而“折腾”就是不停地弄出些花样来。这两者之间,好像是对立的。其实,在冯仑那里,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冯仑所说的“熬”,指的是精神上的,也就是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要在内心给自己鼓劲,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而“折腾”,则是行为上的,在遭遇困境的时候不能放弃,但也不是坐着等待,而要想尽办法走出困境。

总之,企业家一定要明白:“折腾”是前进的手段,“熬”是坚持下去的动力;一个是精神支柱,一个是经营手段。将这两者做好了,企业自然能够屹立不倒。

5.以平常心做寻常事

平常心就是“心常平”,让心始终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平常心也是平淡的人生态度,或者普通人的生存态度。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体验人生,培养出自己朴实、扎实、平实的作风。冯仑认为,对于企业家而言,平常心非常重要,只有拥有了平常心,才能办好企业。

然而,冯仑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平常心的重要性,他也有过因个人欲望干扰而失去平常心的经历。

1996年至1997年,万通收缩调整,冯仑因为没有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险些给万通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当时,万通在全国13个城市都设有分公司,冯仑到哪儿都有大饭店住,打一个电话就有人送钱来,这让冯仑有些忘乎所以。他只顾自己的愉快,却忽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即使再有钱的企业,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冯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及时调整思路,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之后,他逐渐压缩各个城市的业务,最后只剩下两个半城市,以前的不少业务人员都跑了。在最动荡的时期,万通连车子都卖了抵债,出门只能坐出租车,或是找朋友接济。就这样,冯仑放低姿态,控制了自己一心追求“大规模”的欲望,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终于使万通活了下来,成了“剩下”的企业。

从冯仑的个人经历看,平常心不仅在企业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也同样重要。据冯仑自己说,他曾经经历过离婚和家庭变故,但现在,他已经能很平和地看待这些了。这就是平常心的作用。

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与平常心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还处于计划和经济混合的环境下,是一个求大于供的卖者时代,买卖信息相当不对称,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当时只要抓住机会,勇敢投入市场,几乎都能取得成功,很多“富翁”,或者称为“暴发户”,都在那时集中涌现出来,史玉柱就是其中之一。

1989年,史玉柱承包了深圳科技工贸公司电脑部,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也为创建巨人集团奠定了基础。到1991年,他创建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利用买者缺乏选择性、判断性和比较性的环境,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到1993年,巨人已经成长为一个大企业,年销售额近5亿元。国家领导人对他相当关注和重视,他也成了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后来,巨人打算盖一座超出自己财力的大楼,也就是巨人大厦。这座大厦原来准备盖38层,后来不断增高,最后竟然加到了70层。史玉柱对此解释道:“38层的想法出来不久,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我们公司参观,看到这座楼位置非常好,就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由自用转到开发地产上。于是,我们把设计改为54层。后来,很快又把设计改为64层。此中有两个因素: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和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都不大;二是我们也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标志性大厦。当时,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我们要超过它。1994年年初,又有一位领导来视察珠海,同时要参观巨人集团,我们大家觉得64层有点犯忌讳,集团几个负责人就一起研究提到了70层,打电话向香港的设计师咨询,对方告之技术上可行,所以就定在了70层。”

巨人大厦最初预算为2亿元,工期2年,加高到70层后,预算变成了12亿元,工期拖长到6年。后来,史玉柱将巨人的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了巨人大厦的建设上,加上在香港卖楼花的钱,依旧填不满这个黑洞。最终,巨人大厦没有盖起来,而巨人集团却走上了绝路。

巨人集团的教训可谓惨重。其倒掉的主因,在于企业的领导者史玉柱贪多求大、过于冒进,缺少循序渐进的平常心。按照冯仑的说法,就是在“大”上跟人较劲儿,而没有在“好”上较劲儿,没有在“愉快”上较劲儿。

企业要想办好,企业领导者就必须要有平常心。这就要求企业在合理控制自己欲望的同时,还要多找平衡,比如过去、现在、未来的平衡,公司内外的平衡,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新项目与旧项目的平衡,等等。如果能够找好这些平衡,企业必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6.决定伟大的两个根本力量

冯仑认为,决定伟大有两个最根本的力量:一是时间,二是合作伙伴。

首先是时间,能够持久的事情,才可能成其为伟大。

冯仑认为,一件事是否伟大,需要靠时间来作出判断。阿拉法特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一做就是45年,他曾距离他的梦想很近。但进入新世纪不久,巴以局势风云突变,急转直下,阿拉法特最后还是没有完成他的夙愿,只落得抱憾而终的下场。冯仑认为,这并不影响阿拉法特的伟大,因为这45年时间已经让他变成了一个传奇。或许,这也是冯仑崇拜阿拉法特的原因。

同阿拉法特一样,南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曼德拉也是一个因时间而变得伟大的人。曼德拉43岁时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被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后来,他又被指控犯有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涯,被白人统治者关在荒凉的大西洋罗本岛上长达27年之久。

罗本岛上岩石密布,到处都是海豹、蛇等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的一个锌皮房里,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还要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他是要犯,所以有3个人专门负责看守他。那3个人对他很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在这20多年的岁月里,曼德拉可谓受尽了迫害和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直到1990年,他才逃离这种生活。正是这20多年的时间使曼德拉变得伟大。所以说,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间是最重要的。

冯仑说,当所有聪明人都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决策就会变得非常愚蠢。因为这个机会所有的聪明人都看到了,他们都想快点赚钱,所以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机会就会变得非常渺茫。反过来说,一个愚蠢的人做了一个谁都不相信的愚蠢决定,每天都慢慢地进行,但因为他没有竞争对手,即使做了20年,他也要比那些聪明人成功的机会大得多。所以说,聪明人和笨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互相转化,时间使聪明和愚蠢不断颠倒。

选择合作伙伴是决定伟大的第二个因素。花同样的时间,和伟大的人一起做,你就会变得伟大;和平庸的人一起做,你只能沦为平庸。

冯仑在纽约做世贸项目的时候,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他认识到所谓创造历史,就是在伟大的时刻、伟大的地点和一群伟大的人做一件庸俗的事。具体的事情都很庸俗,讨价还价,只是时间、人物、场合是伟大的,结果,这些庸俗的事改变了历史。由此可见,选择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如果选对了合作伙伴,那么,即使是做平庸的事,也会产生伟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合作伙伴加上时间是产生伟大的基本条件,是比伟大还要伟大的力量。

但是,伟大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有一个自然的状态、创造的状态、荒诞的感觉,同时既能坚持,又能不断创造,并且拥有价值追求的基因时,你实际上就已经融入了最具有魅力的状态,睿智、宽容、强大、坚毅、勇敢、自我牺牲,这些都加在一个人身上,无限的魅力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增加魅力的过程会被无数人崇拜。所以,伟大又是一个“增魅”和神化的过程。但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是非的沿革、社会的动荡、制度的崩坏和重建使这个魅力的过程忽然坍塌,成为了一个“褪魅”的过程,使伟大归于世俗。

在冯仑看来,“增魅”和“褪魅”是一个不断交替的过程,它们会在伟大和凡人之间交替,会在历史长河中翻上翻下。经历这样的过程后,最终伟大的人物被历史定格为一个是非的节点,不断被人提及、评述。人们会把各种各样的看法加诸到他们的身上,他们的想法和所作所为会被后人进行褒贬评说,最后,这些伟大的人物就成了不断左右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也是伟大的结局。

冯仑说,当一个人内心激动而心中又怀有伟大的理想时,他的人生过程将会非常精彩,他将拥有多数人没有的毅力,能够做到多数人不敢作出的决定,奉献出多数人不能奉献的财产,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