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7000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一堂生动的海洋课(1)

【“大手拉小手”】

秋天来了。

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天是蓝的,水是绿的,风是软的,就连烦躁不安、扯着嗓子嘶喊了一夏的知了,也变得温文尔雅,叫声柔和起来。

刚刚度过火热而快乐的暑假,走进校园的孩子们活泼可爱,精气神十足。

2014年9月1日,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同时,以助力中国少年梦“深海探秘,太空揽月”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实实在在又非常有意义的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这所学校是北京市的首批科技示范校,有着140多年的历史积淀。学校于1984年与国家海洋局建立了“大手拉小手”的合作关系,从此对学生开始了极地科普知识的教育,至今已坚持了30年。特别是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历经10年研制终获成功,潜入深海大洋底部,象征着海洋事业的新高峰,在小学生中间引起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2012年6月3日,得知“蛟龙”号海试队起航去冲击7000米深度,汇文一小的学生们非常兴奋,课余时间纷纷叠起了五角星,写上他们的祝福心愿,放进祝愿瓶里,以集体的名义写了一封信,专门派代表赶到江苏省江阴苏南国际码头上,参加起航仪式。

这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这是海洋事业的希望!主持仪式的国家海洋局王飞副局长郑重宣布:“下面请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学生代表赠送纪念品。”

立时,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身穿白色校服、系着红领巾的一男一女两名小学生走到台前,向大家行了标准的少先队礼,而后以清脆明朗的童声宣读了全校师生《给海试队员的一封信》,并把装满祝愿星的大玻璃瓶,转交给“蛟龙”号海试队,由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陈存本船长代为接收。

海试队员们对孩子们的祝福非常感动。

一位爱好文学的研究员灵感一现,专门从少先队员的角度写了一首诗:

祝福瓶——我们的心愿

一颗小星星,寄托大愿望:

祝海试叔叔远航平安!

探七千米海底,

擒龙宫大龙王。

一颗小星星,寄托大愿望:

祝海试叔叔身体健康!

乘“蛟龙”号潜水器,

游太平洋“心脏”。

一颗小星星,寄托大愿望:

祝海试叔叔潜深望远!

让人和鱼亲密,

让海洋成花园。

一颗小星星,寄托大愿望:

祝海试叔叔胸怀理想!

我们从小热爱科学,

将来探索蓝色海洋……

曾经与我一起参加“蛟龙”号2014—2015试验性航次第一航段科考的张凯亮,就是这所学校的科技老师。如今,在这个不平常的开学典礼上,他为孩子们讲述“蛟龙”号下潜的故事,并拿出潜航员带到深海的试验品——一个个被水压扁的塑料大鱼模型,引导孩子们进行“海水的压力有多大”的实验研究。同时,展示了曾随“蛟龙”号一起下潜的区旗、校旗。

最令孩子们高兴的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和科考队总指挥刘峰叔叔,也应邀来到了学校,与师生们见面座谈。他是中国“蛟龙”号从立项到打造成功的功臣之一,十几年来,他与团队一起一心一意为国家干成了两件大事:一是积极奔走,协调研发了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一举下潜达到了7000米深度;二是从潜水器业务化应用出发,设立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如今,曾经为“蛟龙”号付出心血的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金建才主任退休了,刘峰又被任命为大洋办主任,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参加额外的活动了。然而,当他接到汇文一小“大手拉小手”活动的正式邀请时,还是欣然答应:

“好,我再忙,也要抽时间去跟孩子们见个面。海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嘛!”他和共同完成了四年海试的副总指挥李向阳一起,按时来到了学校,受到了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在整洁而明亮的教室里,小学生代表给刘峰和李向阳叔叔系上鲜红的红领巾,将手高高举过头顶,行少先队礼。而后,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瞪着大眼睛,倾听两位叔叔讲述“蛟龙探海”7000米的传奇和意义。

这是一堂生动的海洋教育课。

刘峰站在台前,双手按在课桌上,环视着四周的一切,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回到了鲁西南乡镇上的小学校里。当然,今非昔比,恍若隔世。他说:

“同学们,大家好!站在这里,我有一种重又当小学生的感觉。只是我小时候不能跟你们相比,没有这么漂亮的校园和教室,更没有包括海洋科普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我好羡慕你们,大家一定要珍惜啊!”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问道:“现在,我想问问哪位同学到海边去过,看过大海呢?”

“我看过大海,我去过北戴河……”

“我也看过,放暑假的时候去青岛了……”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说道。

“好好,今天生活好了,许多同学在爸爸妈妈带领下去海滨城市旅游、度假。就是没去过的,也会在书上、电视电影里看到过。大海很大、很深,那里边潜藏着丰富的生物和矿物资源。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多大面积啊?”

“我知道,我知道,960万平方公里……”

“是的,教科书上是这样写的,实际上,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那就是国家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面积。在深深的海水下,有石油、天然气、可燃冰、锰结核矿,有种种奇特的海洋生物。我们的‘蛟龙’号就是下潜到海底,去探索其中奥秘的。但是还很不够,将来还要有更多的‘蛟龙’号。希望你们从小热爱海洋,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一名海洋科学家,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贡献,大家愿意吗?”

“愿意!我愿意!……”

天真烂漫而又充满梦想的小学生们仰起红扑扑的小脸,此起彼伏地嚷着、喊着,胸前的红领巾在窗外吹进来的微风中飘动着,宛如一朵朵小红花盛开怒放,把整个教室、整个校园映照得光彩夺目。

啊!这是真正的中国“蛟龙”,正在崛起的“中国龙”!

曾经为“蛟龙”号付出很多心血的刘峰,挥起大手响亮地鼓掌,心中涌来了海浪一样的豪情:好啊!我们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到达了海底7000米,创造了同类型潜水器的世界纪录,更为重要的是为下一代探索海洋奥秘奠定了坚实基础,可喜可贺!

当然,其源头还是来自一百多年之前凡尔纳的科幻作品……

【从《海底两万里》说起】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一连串地漂在水中。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读者朋友们,这段奇异而精彩的描写,来自轰动世界并深刻地影响海洋探索者的科学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其中那神秘而丰富的深海故事,特别强烈地吸引着各个国家的中小学生,给他们渴望了解海底世界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明亮的窗。

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海洋三部曲”之一,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早在1902年,《海底两万里》便被翻译到中国,题为《海底旅行》。此书主要讲述深海潜艇“鹦鹉螺”号周游海底的经历——

有一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幸运地落到了怪物的脊背上。他们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

船身坚固,功能齐全,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氯化钠分解出来的钠发电,提炼海洋中的有机物做生活用品。船长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身份的神秘人物,他邀请阿龙纳斯等人做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

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所有人只得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脱离困境……

这些船员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古往今来,人们对海底世界充满了神往和幻想。《海底两万里》,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

1828年2月,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小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由于发现及时,父亲在下一个港口赶上了轮船,他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更为严格的管教。他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在梦想中旅行。”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18岁时,他遵父嘱,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他饱览群书,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仍然热爱旅行,亲近大自然。这些使他的小说创作受益匪浅。他曾说过:“我喜欢乘游艇,但同时并不会忘记为我的书采集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