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算:“银河”“天河”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春天放歌(1)

【傲慢的“屋中屋”】

“151”每秒100万次计算机在“远望号”远洋测量船上安装完成,在它驶向蔚蓝的大海海试之际,慈云桂掸去“151”攻关留下的征尘,重新整装出发,进行中国下一代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机的调研。

回顾一下世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便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犹如一场竞争激烈的接力赛,前棒还在玩命冲刺,后棒已开始起跑,在奔跑中交接,然后奋力冲刺。美国的计算机技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1946年,莫奇利、埃克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现科学计算的电子管计算机,引发了世界电子管计算机研制的热潮。仅仅一年后的1947年,晶体管诞生,美国IBM公司立刻启动了速度比Meg快10倍的Stretch计算机工程。

在Stretch计算机研制期间,IBM公司又着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并于1961年研制成功,标志着世界计算机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20世纪50年代末,晶体管计算机备受青睐,克雷就把探索的目光瞄准了运算速度惊人的集成电路巨型机。为此,克雷于1960年进入3年前成立的控制数据公司任电脑总设计师,开始从事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托而立项的巨型机研制。克雷带领34人研制小组,在一座距离公司总部80公里的实验室里,度过数年“丛林科研”生活后,为社会奉献出一台“简单的小东西”——“CDC6600”巨型机,运算速度每秒300万次,是其他电脑的10倍。他接着又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运用新兴的向量超级计算技术设计巨型机,并于1975年推出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人类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巨型机——“克雷-1”。虽然它号称巨型机,但身躯并不大,就像一套开口的沙发圈椅,背靠背立着12个一人高的“大衣柜”,占地不到7平方米,共安装了35万块集成电路,重量没超过5吨。但它的运算速度在当时却相当炫目——可持续保持每秒1亿次。

中国也有一位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计算机人——慈云桂。

的确,慈云桂探索的目光,总是要比别人超前很多。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正热火朝天地研制电子管计算机,他却停止自己的在研项目,而为晶体管计算机项目四处奔走。

20世纪60年代末,国产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刚刚成熟,他又提出要搞集成电路计算机,决心实现国产计算机从每秒万次到每秒百万次的大跨越。

20世纪70年代初,克雷心无旁骛地研制巨型机时,中国正值动荡岁月。可慈云桂对世界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依然洞若观火,几乎与克雷同时提出“要搞巨型机”,并为此而奔走呼号。

当时,哈军工南迁不久,“151”每秒百万次中心处理机还在“鸭棚”里紧锣密鼓地设计图纸。于是大家担心:“已经盛到碗里的‘151’还不知能不能吃下呢,还是等吃完了这碗饭,再考虑巨型机的事吧。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能顾得过来吗?”

慈云桂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我们不仅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我们还要再想着米缸里的。要是光顾着吃碗里的,等你悠悠然然吃完了这碗,下碗就没你的份儿了;要是你不想着米缸里的,吃过了今天,明天你就只能喝西北风了。那些远远走在我们头里的国家,现在都你追我赶,相互撵着跑。如果我们的目光只盯着脚趾前边那么一小块地方,那么在世界计算机领地上,将永远没有我们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战友们都说:“我们的步伐,永远跟不上慈教授的思想。”

但有人听了慈云桂这话,却不屑一顾地笑笑:“国家不是刚放了颗人造地球卫星吗?慈老头也把计算机当卫星呢。”

一位领导甚至在会上说:“如果他慈云桂能做出亿次巨型机,我把人民大会堂腾出一半来,让他安装机器!”

这话传到慈云桂耳朵里,他好心痛。但他深知,一个国家科技落后,却要比这心痛十倍、百倍、千倍、万倍……

那种心痛的滋味,慈云桂青年时期体验过,这次带队外出调研再次“品尝”了。

那天,他们一行来到石油部门某地质勘探所。在大门口,吴所长握住慈云桂的手,头一句话就说:“慈教授呀,您快点把巨型机搞出来吧。”

慈云桂哈哈笑道:“有人说我性子急,吴所长,你怎么比我还急呀?”

吴所长说:“慈教授有所不知呀。由于自己没有巨型机,我国每年都要把勘探出来的石油矿藏数据资料,用飞机送到美国去做三维处理,把国家机密拱手送给别人,还耗资巨大,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能不急吗?”

慈云桂说:“为什么要送到美国处理?买台机器回来不是简单多了吗?”

吴所长连忙摆着手说:“别说引进机器,那更气人!”

慈云桂说:“此话怎讲?”

吴所长把慈云桂一行带进一间大厅,指着立在大厅中央的一间装潢考究的房子说:“这是我们从美国引进的机器的机房。”

慈云桂环顾着四周说:“直接把机器安装在大厅不就挺好吗,建这么个机房岂不是画蛇添足?”

吴所长很无奈地说:“画蛇添足也得添呀,这是外国人的要求!”

慈云桂不解:“这是什么意思?”

吴所长从头道来:“四年前,我们就和美国公司谈判引进机器问题。谈了三个多月,终于谈定交易机型和价格。可签合同时,美国人又突然提了个附加条件?”

慈云桂问:“什么条件?”

吴所长掰着手指说:“一、为机器修建一间专门的机房;二、机器的使用、维修人员,均由美国公司派遣;三、中方人员到机房计算各种数据时,在机房门外把数据交给美方人员,一律不许进入机房。”

慈云桂气愤地说:“这是什么意思呀?”

吴所长说:“还有什么意思?怕我们偷他们的技术呗。”

慈云桂说:“这条件,你们也答应?”

吴所长说:“我也不想答应啊。可不答应,国内又没有,我上哪儿买去?”

慈云桂深知自己言重了,满含歉意地握了握吴所长的手。

是啊,虽然人家这些条件无异于对我们说“我要窃取你的机密,你还得感谢我、还得给我钱,而我的机器你看一眼都没门”。这条件够苛刻吧,人家很霸道吧。但我们却不得不答应。因为我们急着用,而自己却没有。

慈云桂又问:“这是哪个层次的机器?”

吴所长说:“每秒400万次级的。”

慈云桂又纳闷了:“‘克雷-1’亿次机早就出来了,为何不引进一台亿次机?”

吴所长又叫苦不迭:“慈教授,您快别说了。刚开始我们也想引进‘克雷-1’,可人家看都不让我们看一眼,还想引进?”

一股滚烫的血流“咕嘟嘟”一下子涌上慈云桂的头顶。

在旧中国,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设立租界,高悬“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示牌。如今新中国成立20多年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还有禁止中国人进入的地方。这是中国计算机人的耻辱!慈云桂仿佛被人当胸扎了一刀,痛彻肝肠啊!

这天晚上,慈云桂久久难以入眠。那间“屋中屋”,在他脑海里晃来晃去,怎么也挥之不去。耳畔也不住地回响着此次调研中听到的各种呼唤——

一位国家战略武器设计人员对他说:“我国的战略武器虽然试验成功了,但地表试爆,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毛主席已做出指示,要将战略武器试验由地表转到地下。试验数据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现有的每秒十万次级、百万次级计算机难以胜任。再说,现在美国已开始着手探索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创新战略武器试验模式。国家再不自力更生发展巨型机,我们与美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一位航天专家对他说:“火箭试验太昂贵了,打一发耗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每种型号都要打几发甚至十几发,才能最后定型。要是也像美国那样,有巨型计算机进行火箭发射模拟试验,将可大大减少试验次数,为国家节省大量经费!”

航空工业部门领导跟他讲:“现在我们每设计一种新型航空器,都要三番五次进行风洞试验,收集空气动力数据,花费国家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多么希望我们国家能搞出一台巨型机,进行飞行模拟试验,减少国家巨额投资!”

地震部门更是叫苦连天:“20世纪中叶后,世界地震进入频发期,而地震预报实在太困难了,常常未抓到丁点蛛丝马迹,地震就来了。老百姓埋怨我们地震部门是梁山‘智多星’——吴用(无用)。要是有巨型机对地震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我们对地震的预报将改善很多。”

防汛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国家没有巨型机,我们无法对复杂的气候进行中长期预报,对防汛工作依然停留在‘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原始水平和被动状态,根本无法预测汛期到来及洪峰的袭击,这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

凌晨时分,慈云桂终于平静下来。他知道,人家条件严苛、做事霸道,却不能完全怪人家。谁让人家抢占了制高点呢?人家站在高处,自然要俯视世界。谁让我们要买别人的好东西呢?有求于人,自然就矮人一截,就要被人俯视。要想赢得别人平视的目光,我们就必须站在和别人同样的高度上!

次日,吴所长来到宾馆陪吃早餐,慈云桂平静地对他说:“老吴,几年后我一定给你讨回一个公道。”

慈云桂调研回来,立刻向开国上将张爱萍做了专题汇报。1977年9月,张爱萍再次指示慈云桂,抽调技术骨干深入调研巨型机研制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报告。国防科委对慈云桂的两次调研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后,于11月14日向中共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的报告》,2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上,邓小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

纷纷扬扬、旷日持久的“中国是否研制巨型机”的讨论,总算有了结果。

但争论还在继续:谁来承担中国第一台巨型机的研制重任?

按理,这个工程非慈云桂领衔的团队不可。可大家都知道,每秒亿次巨型机研制,既是国家重点工程,更是难得的“香饽饽”啊。哪个单位把它拿到手,就意味着为单位的建设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空间。因此相关单位都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这个“香饽饽”。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些对慈云桂很不利的舆论:很多人认为,慈云桂领衔的计算机研究所,“兵”不足百,设备又落后,根本搞不出每秒亿次巨型机。

有人甚至把状告到党中央。

但张爱萍力挺慈云桂,不仅指示国防科委机关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申请承担巨型机研制的任务报告,而且在党中央于1978年3月召开的巨型机研制部署会上,力陈让慈云桂领衔这一任务的充分理由:据了解,慈云桂是国内最早提出研制巨型机的专家。1972年以来,他一直在调研、思考这个问题,并多次向国防科委汇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专家比慈教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更成熟。至于说,慈云桂人不多、条件差,可他就是凭着这些人、这些设备,搞出了中国第一台每秒百万次计算机。我坚信,他们同样能搞出中国第一台巨型机!

这时,邓小平亲自点将:这一亿次计算机就由长沙工学院搞吧。长沙工学院(哈军工1970年拆分南迁后改名为“长沙工学院”,长沙工学院后来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文革”和学院南迁的情况下,搞出了百万次计算机不容易,是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邓小平看着张爱萍说:一亿次机断给你们国防科委了,你要立军令状。

开国上将张爱萍站起身,“啪”的一声立正,以铿锵的声音向邓小平发誓: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

会后,张爱萍把慈云桂叫到办公室说:我是向小平同志立了军令状的,你也要向党中央立军令状。

慈云桂听了激动不已,他瘦弱的身躯爆发出洪亮的声音:“我保证: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