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 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

中国在甲午战争以前,早已产生了两个新人物: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康有为。孙中山在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已决志倾覆清廷,康有为在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也就以诸生伏阙上书请变法。两人都是产生在广东——与西方文化接触最早的地方,又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地方——所受外来的刺激都是相同。但是两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幼年时所受的教育熏陶却大有差别,所以两人维新的志愿方向及出发点,最初就不相同。请将两人少年的略历,写在下面:

孙中山 “中山本名文,字逸仙,又号德明,后因逃亡日本隐名为中山樵,遂以中山称于世。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乡。父道川,母杨氏,家世业农,举三男,长眉,字德彰,次早逝,中山其季也。……家贫,故中山在髫龄即助理耕作,闻乡人谈洪杨故事,即以洪秀全第二自任。年十三曾入其叔所设之私塾,旋于是年随长兄德彰赴檀香山。时檀岛有华侨约四万人。德彰在檀岛所属之茂宜岛营牧畜业甚久,后有牛至千数百头。中山随兄居檀,因入该地教会学校凡三年,继又入圣路易学校。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由檀岛回国,寻入广州博济医学校,在校得交郑士良(号弼臣),郑固三点会员也。次年,转学于香港阿赖斯医院,又得交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陆皓东,昕夕谈革命;港澳间亲友,至呼中山与陈、尤、杨为四大寇。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中山年已二十,其自传曰: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学为入世之媒。”中山二十岁以前的略历,大概如此。(所记中山由檀回后及入医校年岁,各人所记略有出入,兹以吴稚晖《中山年系》为据。

康有为 “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又号长素,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生于广东南海县,其先代为粤名族,世以理学传家。曾祖式鹏,讲学于乡,称醇儒。祖父赞修为连州教谕,专以程朱之学,提倡后进,粤之士林,咸宗仰焉。从祖国器当咸同间从左军,以功至广西巡抚。……父达初早逝,母劳氏,生子二人,长即有为,次广仁。有为既早孤,幼受教于祖父,七岁能属文,有神童之目……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戏号之曰‘圣人为’,盖以其开口辄曰圣人圣人也。(康生时,其祖赞修,方官钦州,锡名有钦,邮传濡滞,而其太伯祖先命名有为,后以祖诒名应试,乙未成进士,后名有为。据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年十八始游朱九江之门授学焉。九江者名次琦,字子襄,粤中大儒也。其学根于宋明而以经世致用为主,研究中国史学、历代政治沿革,最有心得……从之游凡六年而九江卒。其理学、政学之基础,皆得诸九江。九江卒后,乃屏居独学于南海之西樵山者又四年……既出西樵,乃游京师。其时西学初入中国,举国学者莫或过问,先生僻处乡邑,亦未获从事也,及道香港、上海,见西人殖民政治之完整,属地如此,本国之进更可知,因思所以致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以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各书尽读之。彼时所译者,皆初级普通学,及工艺、兵法、医学之书,否则耶稣经典论疏耳。于政治、哲学毫无所及。而先生……别有会悟,能举一反三,因小以知大,自是于其学力中别开一境界。……”(据梁启超所著《康有为传》)康有为少年时的略历大概如此。

把他两人少年的略历比较,可以得到下面两点:

一、孙是出于先世业农的家庭。农业的家庭,在生活上是须奋斗的,在思想上是单纯素净的。虽然免不了几千年传统的习俗,但是所受名教思想的束缚比较甚浅。康是出于“世以理学传家”的家庭,祖父作过教官,从祖官至巡抚,读书作官的家庭,纵然“以理学传家”,那种理学本身的内面,就不免含着多少不健全的质素,不流于虚伪,便拘于网罗。所以,中山在十一二岁时便表现一种自然活泼的思想,不以作洪秀全第二为污辱;有为在成童时,便套入理学的圈子里去,口口声声要作圣人。

二、中山幼年所受的教育,是西方的新式教育,以科学为基础,对于西方文化的观感是直接的观感,所以他发出来的思想不涉于玄想;初闻其议论的人彷佛觉得谬妄胆大,然实际很切于事情。康所受的教育,是东方的旧式教育,以玄学为基础,对于西方文化的感受是间接的感受,所以他发出来的思想,总免不了玄杳空洞;初闻其议论的人觉得很新颖,但是实际上终不能脱去旧圈套。

总括一句话,两人少年所养成的精神,根本就不相同:一个是创造、奋斗,一个是倾于因时、修改;所以一个不惜为“四大寇”之一,一个勉力作“圣人为”。这是两个维新领导人物最初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