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膏药处方与制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四节 面瘫

面瘫即指面部肌肉瘫痪,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证,主要表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流涎、口眼㖞斜、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中枢性面瘫是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其特点是①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②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③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其特点是:①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②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③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阳热亢盛,化火生风,风痰流窜经络为主要因素。

复方天牛膏

主治 周围性面瘫。

药物组成 天牛虫286克,川芎500克,当归500克,黄连600克,铅丹360克。

制法 将天牛虫粉碎后过120目筛备用,川芎、当归、黄连与食用植物油2500克,同置锅内煎枯,滤过除渣,炼至滴水成珠,另取铅丹360克,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虫粉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每张药膏重2克,含天牛虫粉0.2克,按处方配量产1430张。

用法 取患侧听宫、下关、翳风为主穴,颊车、太阳、大椎为配穴。选定穴位后,将膏药加温熔化,每个主穴贴1张,配穴视病情加减。每5日更换1次,为1疗程,总疗程不超过35日。

出处 《江西中医药》1985,1

面瘫膏

药物组成 干鹅不食草9克,鲜鹅不食草15克。

制法 将干鹅不食草研成细末,与凡士林混为软膏,均匀放在纱布上,再取鲜鹅不食草15克,捣烂如泥,共摊于纱布上。

用法 患者面部向左歪斜贴右面,向右歪斜贴左面,每2日换药1次。

出处 《新中医》1974,6

皂醋膏

药物组成 猪牙皂末30克,醋适量。

制法 将猪牙皂研细末,过筛,用醋调为糊状。

用法 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每日换药2次。

出处 《四川中医》1986,9

牵正膏

药物组成 蓖麻仁10克,松香30克。

制法 上药分别研细末。取净水1000克煮沸后,倒入蓖麻仁,煮5分钟,入松香,小火煮3~4分钟,倒入1000克冷水中,捻收成膏。切成糖块状(约3克)备用。

用法 将膏药用热水烫软(不溶于水),捻摊在小圆布上,贴敷患侧下关穴(右歪贴左,左歪贴右),用胶布固定,每贴7~10日,一般使用3贴。

出处 《中医杂志》1981,4

番蜜膏

药物组成 番木鳖500克。

制法 番木鳖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末,以白蜜调如稀稠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用法 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厚约0.2cm,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

出处 《四川中医》1985,11

自制天和追风膏

药物组成 市售天和追风膏。

用法 首先选取患侧面部穴位:印堂、阳白、太阳、下关、四白、牵正、地仓、颊车、翁风、风池;用天和追风膏,剪取3cm×3cm的小方块,在其中央掺以玉米粒大小的加味牵正散(全蝎15克,白附子15克,僵蚕15克,白芷15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末装瓶,封闭备用),在选定的穴位上分别敷贴,最后以TDP(电磁波治疗仪)在局部照射10~15分钟。治疗后,休息片刻,避免面部感受风寒。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出处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1):46

松香玉真膏

药物组成 松香300克,防风、羌活、白芷、铅丹各250克,天麻、天南星、白附子各200克,麻油2500mL。

制法 先将防风、羌活、白芷、天麻,天南星、白附子六味药加入麻油中,用文火煎枯,滤去药渣,再加入松香、铅丹收膏,冷至25℃左右保温将药膏涂布于牛皮纸上备用。

用法 将上药膏加温熔化后,分别贴于患侧下关、颊车、太阳穴。此外,每5日用75%的酒精擦揉上述穴位,更换1次膏药,总疗程不超过30日。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1995,4(2):11

牵正膏

药物组成 荆芥50克,防风50克,桂枝50克,川芎50克,当归50克,赤芍50克,白附子50克,胆南星50克,僵蚕50克,全蝎30克,蜈蚣10条,香油1000克,铅丹500克。

制法 上药浸入香油中24小时,用文火熬至药枯,去渣过滤,加入铅丹充分搅匀,文火徐徐成膏。

用法 纯棉布1块,大小以将周边下关、颊车、四白、地仓等穴完全覆盖为宜。药膏适量,均匀涂于棉布上,厚约0.2cm,贴敷患处。每3日更换1次,5次为1疗程。药膏冷却后可加温变软再用。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1996,5(2):22

牵正膏

药物组成 马钱子60克,白附子、猪牙皂各80克,樟脑15克。

制法 上药粉碎成极细末,过100目筛,用蓖麻子油调制成稠膏状,置油膏缸中备用。

用法 先将透气医用胶黏带或医用胶布剪成圆形,直径约2cm。取上药约绿豆大小,置于胶黏带(或胶布)中央,药堆聚成圆形,贴敷腧穴。取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大迎、牵正、完骨等穴。一般选用8个腧穴贴敷。

注意事项 贴敷过程中出现微痒、微痛感为“得气”现象,无须揭去药膏或中断治疗。贴药后腧穴处微红者亦不需处理,适当偏离微红部位贴药即可。每日上午贴敷1次,次日上午更换。10日为1疗程,一般使用1~2个疗程。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2000,9(1):21

新牵正膏

药物组成 蓖麻仁10克,松香末30克,蜈蚣粉15克。

制法 将上药分别研细末。取净水1000克煮沸后,倒入蓖麻仁,煮5分钟,入松香,小火煮3~4分钟,再入蜈蚣粉,煮1分钟,倒入1000克冷水盆中,捻收成膏,切成糖块状,每块3~6克备用。

用法 用时将膏药用热水烫软,捻摊在小圆布上,贴患侧下关穴用胶布固定,每5~7日换药1次。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2000,9(2):24

三白膏

药物组成 白花蛇10条,白芷100克,白附子40克,冰片5克。

制法 上药晒干,共研极细末,瓶装密封备用。用白纸粘贴在7.5cm×7.5cm的红布块上,以熔化的黑膏药油在红布面摊成小圆形膏药,每张膏药撒上述药粉1克,混合膏药油中摊匀,上覆盖以玻璃纸,装入小塑料袋中封口备用。

用法 以患侧下关穴为中心,用三白膏药1张,揭去玻璃纸,放酒精灯上慢慢烘烤,待软化后趁热贴上。每4日换1张,可给患者带回自贴。治疗期间,嘱戒酒、忌食辛辣、注意避风。患侧面部无膏药处可用湿毛巾热敷,并辅以按摩,每日数次。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2000,9(2):25

面瘫膏

主治 周围性面瘫。

药物组成 白附子0.5克,蓖麻子9粒,麝香0.2克,乳香0.5克,凡士林膏20克。

制法 将白附子、麝香、乳香研末,过筛去渣,将蓖麻子捣烂,然后与凡士林膏混匀即成。

用法 将面瘫膏均匀摊涂于患侧面部,其上用大小合适的塑料布覆盖,周围以橡皮膏封闭固定,以保持膏药湿度,保证药液成分充分内渗。每3日换药1次。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2000,9(3):53

麝香血竭膏

药物组成 麝香1克,血竭15克,蓖麻仁(去皮)100克。

制法 先将血竭、蓖麻仁捣烂如泥,再取棉布一块,按面部大小剪成3块直径约10~18cm圆形布块,将上药分成3份。

用法 每次应用前,将1份药膏摊于棉布上,用0.3克麝香撒于膏药表面。敷药前用毫针取患者下关穴,成人直刺1~1.5寸,强刺激不留针,起针后即将药膏敷于耳前面神经分布区,胶布固定,按压贴牢即可,每6日换药1次。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2000,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