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如何与焦虑相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突然变得特别焦虑。比如说堵车,明明知道摁喇叭、骂人之后,还是无法通行,但就是忍不住心中那种莫名的焦躁。

有一次,我去游泳,会所的人告诉我说卡不能用,因为是我太太的名字。我说我们的卡叫董事卡,我们当时买的时候被告知全家都可以用才买的。他说最近换了规定,只有我太太本人带着我才能来用。我这个人是不太容易生气的,但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很生气,我甚至想和他吵架。

我后来想想,就算他不让我游泳,对我的生活也没多大影响。其实我用这个游泳卡的机会很少,一年大概十次都不到,为什么我会因为这一点儿小小的冒犯,突然之间就夸大了这种不满?

还有更可怕的愤怒:有一辆小轿车在超车时与公交车发生剐蹭,据说轿车司机故意不让公交车变道,公交车司机怒不可遏,竟然撞向轿车。公交车加速顶着轿车前行几百米,冲断中央护栏后才停下。轿车司机跳车逃跑,没想到公交车又掉转方向,朝着轿车司机逃跑的方向撞去。后者躲避不及,腿部被压在公交车下。公交车司机还是生气,下车后继续冲着这位轿车司机发火。

这个信息简直惨不忍睹,人们的狂躁情绪能够到这种境地。如果理性地分析,即使被“别”了一下、被别人出口不逊,也不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忍不住就抓狂了,原因到底是什么?

现代人为什么容易焦虑不安,感觉恐慌和被激怒,甚至是很多人明明不饿,但在晚上,就是忍不住跑到冰箱前,翻一些东西吃,吃完以后又充满了罪恶感?《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这来自我们有一个非常要命的、从原始社会带来的东西,叫作生存本能。

原始人是没有时间理性地思考的。比如,我们一群人正聊天,突然很多人都朝一个方向跑,这时候,能不能冷静地判断一下,问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要跑。对原始人来说,只要你有这个思考的时间,老虎过来就一口吃掉你了。那一刻,你看到别人都在跑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跟着一块儿跑。

人类根本不是理性的动物,人是被原始本能所驱动的动物。而这个原始本能所在的位置,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

生存本能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帮过我们很多忙,每一次凭借着它给出的快速反应,救了我们的命。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每天能够威胁到我们生命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是,我们每个人对那些轻微的挑衅所做出的反应,就和一个原始人在面对老虎所做出的反应是一样的,因为那时人不受自己控制。

我们的大脑是怎样运作的?为什么我们对这些莫名其妙的小事都会爆发出这么紧张的情绪,从而导致我们的人生变得特别焦虑、恐慌?肥胖,或者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这些与压力有关的症状,都和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原始的这种生存本能有关系。

我们的大脑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大脑分为三个功能各异的部分:大脑核区、大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

大脑核区部分支配着人们非常基本却至关重要的技能,并从我们的整个机体直接接受各种信息的输入,并根据这些信息主导我们的技能。

大脑边缘系统是爬行动物进化成哺乳动物后才有的新阶段,大脑边缘系统的反应通常是无意识和自发的。人类的大脑边缘系统,跟很多动物是很接近的。它掌管着我们的愤怒、恐惧这些情绪,包括感动。

大脑皮质又是进一步进化的结果,它位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上部。哺乳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大脑皮质就越大。大脑皮质越大,大脑功能就越发达。这部分大脑使我们具备了更高级的推理能力,即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规划未来的能力。

有一个现象特别重要,就是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与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之间,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这个脉冲可以直接绕过大脑皮质。就是人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心慌、心跳。比如,在大街上看到自己的初恋女友跟别的男人在一起,那一刻,你从理性上分析,这人跟我没什么关系了,你只能祝福她,但你的心还是跳得很厉害。还包括我们见到一些人会莫名其妙的不喜欢。

这些神经系统所出现的反应,没有经过大脑皮质的分析,它是从大脑边缘系统直接发出的信号。所以,基本上在我们体内,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永远都处于斗争的状态:晚上九点,按照减肥的食谱,你不应该再吃东西了,但这一刻你突然特别想来一罐冰激凌,然后你就琢磨,到底该不该吃一罐冰激凌呢?理智的声音来自你的大脑皮质系统,它说:“当然不要,你好不容易减了这么多斤,吃冰激凌不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大脑边缘系统却说:“我得吃,人活一辈子图什么,不就是图个痛快。”

最终谁会赢?很不幸,往往是大脑边缘系统会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做一些令自己都很失望的事,就是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做斗争的时候,我们自己往往会支持大脑边缘系统——支持跟我们更亲密的、那个原始的和动物一致的脑的部分。所以,生存本能就掌控在大脑边缘系统当中。当有人“别”你的车的那一刻,你被调动的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你会感受到威胁,觉得愤怒。这种情绪绕过你的大脑皮质,让你想冲过去,和别人争执。

这导致我们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药物依赖。比如,我们现在对抗感冒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小时候得一场感冒,持续一个星期很正常,每天还是照常上学、玩闹。现在,你发现自己一感冒,立刻就变得很紧张,想赶快把它治好。我有一次感冒,我统计了一下,用了至少八种治疗方法:中医的刮痧、拔火罐、熏艾,然后吃西药;吃完西药再吃点儿中药,捂着被子发汗,加上各种偏方、怪招,就希望它能在一两天之内就解决。

有的人甚至还会产生药物依赖,尤其西方人会比较多,就是因为他只要出现一点点问题,就赶紧吃大量的药物,致使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

第二个问题是肥胖,很多人肥胖都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有微微的饥饿感,你应该感到幸福才对,但是稍微有点儿饥饿,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起来了,都会刺激你去吃东西。

当一个人体内分泌了足够的多巴胺,就会觉得愉快。多巴胺减少了,你就会恐慌。吃巧克力能够补充多巴胺。女孩不愉快的时候吃能够带来多巴胺分泌的、能让人快乐的东西,导致阈值变得越来越高,让我们对外在的不适的这个系统越来越敏感。

第三个问题就是焦虑情绪。比如说易怒,还有明明手机上没什么好看的,但是你过一会儿就打算刷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消息。看了半天,你还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没有新消息,那是因为你看得太频繁了。或者我们总隐隐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

以上三种状况是非常典型的现代人生活的特征。

我们需要管理这种不适感。

我挺佩服我爸爸,我发现我爸爸的不适区要比我小得多。他70多岁了,我跟他出去逛街的时候,如果一个服务员态度不好,虽然我不会发飙,但我会觉得不愉快,可我发现我爸对这事儿完全没感觉。他对于别人对他的怠慢,完全没感觉。

这是一种能力,就是因为他老人家人生拼搏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年代,生活本来就有很多的不适,所以对于这些不适,他是完全能够接受的。比如说,家里东西用得不顺手,我说找人修一修,我爸说不用修,能用就行了。这些事在我们看来是能凑合,但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生活中的不适区很小。

更厉害的是那些修行的人,他们走到哪儿都乐呵呵的。无论发生什么状况,他们都会觉得这没什么不好,所到之处都很舒适。而我们总是宠着我们的生存本能,只要一有需求,就立刻满足它。

我得承认我没有达到完全不生气的境界,我的境界只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尽量用涵养把它压下去。但是,我见过很多人,连这份涵养都没有了。

如果我们能稍微迟钝一点儿,生活就会幸福很多。

坏习惯到底从哪里来

当大脑边缘系统的反应无法得到妥善的管理时,随着多巴胺水平的下降,我们的不适感和恐惧感就会随之加剧,致使我们被迫加以应对。如果应对不善,就容易养成坏习惯。

五种常见的坏习惯如下:

成瘾习惯:暴饮暴食,过量地摄入酒精、咖啡因,吸毒,放纵,过度地锻炼。这种瘾性的习惯来自你的生存本能。

强迫习惯:比如说,你总觉得手没洗干净,不停地洗手;关了门以后,老觉得这个门没关好,然后经常要回去看一看;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做事,你就觉得不行。还有的人,会反复地拉扯自己的头发。

病态习惯:比如说,经常性会伤风感冒、头痛、偏头痛、慢性疼痛、胃疼,以及有一种状况叫作放松效应。就是一个重大的事件结束以后,突然就生病了。比如说,操办完了一场特别大的活动、办了一场婚礼之后、高考以后……一个人不放松的时候,他的身体告诉他,是不能得病的,这一刻的抵抗力是非常强的。但是,一旦他熬过了这个艰难的时刻,他马上会出现情绪的低谷以及身体抵抗力的低谷。这种病态的习惯让你的身体更容易生病。

失眠的习惯:无法入睡,也无法保持睡眠。

保护性和逃避性的习惯:恐惧症就是这种状况。比如说,有人不敢坐飞机,这就是逃避。有的人看到一些东西就紧张,这种就是逃避和焦虑的习惯。

这些习惯主要来自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

第一个心理现象叫作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典型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他发现,狗吃肉前会分泌唾液。他在实验过程中,每次给狗送食物之前都会亮起红灯、响起铃声。经过一段时间,铃声一响或者红灯一亮,狗就会分泌唾液。这种被动反射或者说自主反应,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条件反射。

第二类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发生过程都是悄然展开的,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比如说,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我们很多人都会习惯地说一声“谢谢”,根本不经过大脑就做出反应。有些条件反射能够刺激我们养成大量的好习惯,还有一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坏习惯。

第二个心理现象叫作心理外化。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心理外化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防卫机制。在外化中,个人将其内部特征“投射”到外部世界。

我理解的心理外化就是我们把自身的需要,全部建立在外在的东西之上。我们认为外在的这些东西,只要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佛家讲“心外求法即是歪道”,就是指如果一个人希望通过心以外的部分找到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安定,这就远离了正道。

心理外化越来越严重,跟我们现代的生活是有关系的。

第一,我们生活中的快餐。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段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在学校里捡小树枝。

我妈问我为什么捡小树枝。

我说我要吃排骨。

为了吃排骨,我可以收集半个月的小树枝。我妈把那些小树枝拿回去,在学校里的灶上生火,炖一锅排骨,不舍得一次吃完,每一顿饭给我放一块,第二天再放一块。那时候没有冰箱,第三天就变质了。我妈特别难过。

那时候,要满足自己一次是多么困难,但同时,这又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我们现在很多人经常说让孩子保持三分饥和寒,让孩子不要那么快地满足,要穷养。原理就是你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个孩子的耐心,培养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小时候,我每吃一块排骨的那种幸福感不是现在吃鲍鱼就能唤起的。

现在的快餐,快递只要三十分钟之内没送到,有人就发飙了,我们的脾气都变得这么大。甚至我觉得现在旅游的乐趣都少了很多,别处有的东西,我们也可以随时得到。这会使得你心理外化的状况,变得严重一些。

第二,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使用。

我在读书会讲书,会自己把这本书的脉络画下来,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来讲述。有朋友提议我用提词器,可是我觉得我不行,它会影响我大脑的转动。

我慢慢地用笔在纸上把书的脉络画出来,我就彻底知道这本书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是我所需要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一讨论问题,或者一个人的名字想不起来,身边的人就会同时拿出手机,开始搜索。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大会,罗振宇去演讲,我做主持人,我旁边坐着一位“搜索大师”。罗振宇一边讲,他就在底下一边搜百度。罗振宇讲到任何数字,他都用搜索的数字来比对。太需要获得即时反馈,会导致大脑退化。

第三,电子设备。

现在的电子设备已经发达到了每走一步路它都给你记一个数,你的心跳它都知道。让自己知道得那么清楚,对自己的每一件事都要即时地做出反馈。

第四,广告文化的潜意识。

有一个广告就是号召大家把旧东西全扔掉,让大家全换新的。这种广告会极大地降低这个社会的幸福感,让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定要拥有大量的物质,才能够幸福。但实际上,你真的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换一遍,你就幸福了吗?你更换的频率只会变得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无底的黑洞。

《少即是多》这本书分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从物质当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我们要找到内在的安静,而不是被这些广告所影响。我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有的机构给年轻的学生贷款,周息是20%,这已经算是行业里低的了。因为是复利,所以如果他一年不还的话,数字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年轻的男孩、女孩明明还不了这么一大笔钱,但就是感觉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不行。

他会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安全,买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就是心理外化严重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出现的状况。

当然,生活的便利是社会的进步,但是过度地使用,会带给我们心理上的伤害。我们要清楚,它让我们丧失了幸福感,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和无助,它导致我们的生存本能被越惯越坏。

有的孩子非得要一个苹果手机,原因是他如果不用苹果手机,就会被他所在的社群排斥。这就是原始人的那种,不想被社群排斥的生存本能。他像解决生死问题一样,来面对得到一部苹果手机这样的事。有孩子说,“你要是不给我一个什么东西,我就死给你看”。他把这么一个根本无关生死的事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原因就是在他的感觉中,这已经关乎生死了,这就是生存本能在起作用。

所以,如果放任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退化成原始人了,我们就真的变成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原始人了。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你要做一个人,而不要做一个原始人,你要能够管理好你的生存本能,不要让它来控制你。

与生存本能和谐共处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提供了十五个建议,帮你与生存本能和谐共处。大家可以选择对自己有效的方法,用触动到你的方法试一下。

第一,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

我有一次采访一位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采访完了以后,我就问他,咱们能不能留个电话。他说他自己真没电话,我可以跟他的助理联系。我觉得他可能因为关系不近才不给,但他很恳切地又解释了一下,说他确实不喜欢带电话。他在刻意地远离这些现代技术。

我从来不会花几千块钱买一部新的手机,我就要一部功能最简单的手机就够了。这就是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有时候,你未必非得让自己跟上最新的现代技术。

第二,珍惜和忍耐不完美。

世界上如果你每一件事都想要做到完美,可能你会得焦虑症,让自己变得无比焦虑。拖延症来自完美主义,就是要做就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就宁可不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做。其实,完成好过完美,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真正的完美”。

管理公司也是一样,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把每件事都盯得细一点儿。我说把每件事盯得那么细,我的员工怎么成长?允许员工犯错,允许公司发展得缓慢一点儿,就已经够稳健的了。

第三,限制感官通道。

有的人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一边发微信。一个人共有几个感官通道,同时开放着三四个感官通道,会给你带来严重的焦虑情绪。

限制感官通道就是:要听,我就认真地听;要吃饭就认真地吃饭。我参加过一个道教的吃饭班,吃饭的时候不准说话,也没有音乐,大家就安安静静地吃饭。

感官通道开放太多是一个坏习惯,所以不要鼓励孩子几件事同时做。不仅仅是效率或者质量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会让你变得更加焦虑,你的生存本能会调动起来,让你觉得紧张。

第四,睡前让自己放松下来。

每天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到点入睡。作者建议大家睡前听一些轻音乐。如果让我来建议,我建议大家睡前可以听樊登读书会的一本书。

第五,放慢速度,让各种事的速度逐渐缓下来。

我给自己减少了出差的频次,并且减少了坐飞机的次数,尽量坐高铁。让自己的时间放缓,因为人生还长着呢,慢慢往前走。

第六,不要拖延。

第五个叫放慢速度,第六个叫不要拖延,这其实并不矛盾。孔子,有条不紊,显得慢,但他从来不会犹豫不决。

孔子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就是说君子做当下该做的事,命运给我什么,我就坦然地接受它,即使不完美我也接受。另外,不要整天琢磨这件事能不能做,做了会怎样,不做会怎样,让大脑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天天打架,导致自己心神不宁。

第七,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

有时候,有的事的确做不了,那就承认自己做不了并承担后果即可,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的事。

第八,接受不确定性。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东方的语言,就是要相信无常的存在,并且能够接纳无常。

我们明明知道无常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是我们希望它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帮电视台拉一个广告。如果这个广告能够谈成的话,我能够赚到七八万块钱,当时可以付首付买套房子。我非常想谈成那笔生意,每天都很焦虑。对方一会儿说可以签了,一会儿又说出了个问题,最后也没有签成。

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发现,有很多钱你赚不到,那就是赚不到。你不应该唉声叹气、天天难过,这样只能让你原地踏步或者变得更加糟糕。如果没赚到这个钱,你接着做下一件事就好了,而不要觉得如果自己那样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了。这种后向性思维会使得我们更加痛苦、执着和纠结。

第九,戒掉易怒的习惯。

当你准备发作的时候,提醒自己说:“我等会儿再说,我安静下来再说。”有人说解决焦虑的方法可以摔盘子啊,或者去打那些布偶啊,把怒气发泄出来——不发泄出来会得病。其实不对,你越是把它发泄出来,你生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据说,一个人如果拍桌子发怒一次,暴怒,相当于得一次肝炎。这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夫妻俩如果老吵架,平均寿命会减少四年。

第十,生活要有规律。

要学会让生活变得有规律,不要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整天熬夜看球赛,一下看到半夜。这对身体是有害的,有的人就是因为长期狂欢、生活不规律,导致再也睡不着觉了,眼圈发黑,抑郁症就出现了。

第十一,拓展心理的舒适区。

比如,你每天下班走的路线都是一样的,你今天能不能绕一条道,不按照原来既定的路线走。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舒适区。

对我来说,有人担心我在读书会只讲大家反映好的书,这样就导致选书越来越雷同。这其实也是我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所以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读让自己舒服的书、自己能读得懂的书,就等于没有进步。所以,我也会挑战,去读一些原来没有涉猎过的书,或者那些我们过去讲过却效果不太好的书,还会不断挑战观点另类的书。

每个人都不要老待在一个小小的舒适区里不出来,越是这样做,你的舒适区就会变得越小。

第十二,让自己休息片刻。

书中写道:“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如果患者每次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去重新调整内心的节奏,即使每天只做两三次,他们疾病发作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可见,这个技巧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就能效果卓著。

第十三,延迟满足。

比如你特别想买一个包,过一个星期再买,或者过一个月再买。我们并不需要过早地得到一些我们特别想要的东西。不得到它,我们是不是照样可以吃饭、睡觉?

第十四,放空自己。

这接近于禅宗的坐禅的方法,就是突然什么都不想了。有的人在面临突然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会觉得很恐慌。人们习惯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打开电视、拿起一本书、玩手机,原因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我们自己。当我们放空的时候,就是在面对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独处。

每天给自己十几分钟的时间,放空一下,你原始的生存本能就在被调服。

第十五就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这样能够让你分泌足够的、健康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以上十五条是作者给的,管理我们舒适区的一些方法。

好消息就是,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是可以和我们的大脑皮质协同工作的。目前有一个科学证据表明,大脑边缘系统内部的杏仁核其实可以更好地辨别外界情形是否会对我们构成真正的威胁。

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削弱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之间的分裂倾向,使得大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取得更大程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这就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部分。

如果你真的愿意去修炼,实现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让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能够有一致的步调。

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不是像一个原始人那样被神经递质所驱使,被多巴胺的需求所驱使,而是我们可以用理智去判断。前面十五种方法是我们生活中的做法,还有几个心理的小技巧值得分享。

第一个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双重感知能力。

比如我说话的时候,有一滴汗流下来了,我可以先擦汗,再说话,也可以一边感知流汗,一边继续投入地讲话。

我们可以和那些轻度的不适感握手言和。我们在生活中的状态,经常只有高兴或者不高兴,舒服或者不舒服两个非此即彼的评价。比如,我本来很舒服地在看电视,孩子突然吵闹,这会导致我的不舒服,所以我必须得解决掉孩子吵闹这个问题,然后才能继续舒服地看电视。这就叫作没有双重的感知系统。没有双重的感知系统,就会经常被外在的环境调动得忙碌不已。双重感知系统是我能够清晰地听到孩子在那边吵闹,但是不妨碍我此刻躺在沙发上享受我的人生——你可以和孩子的吵闹共存。

去年冬天分会做活动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很冷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冷得发抖。我当时穿一条单裤,读书会的会长关心我,我说不要紧。如果你能够与冷和谐相处的话,其实你不需要哆哆嗦嗦的,你能体会到冷,但是没关系,它并不一定会让你打哆嗦,因为你越抱怨、越抗拒它,这个冷就越会控制你,你整个人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我当时调用的就是双重感知系统,不被冷控制,而能自如地与大家聊天、谈事情。

调动双重感知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你会发现生活中出现任何问题,你会说“有这个东西在,没关系,我可以继续过我的人生,甚至疼痛也可以”。遇到疼痛的状况,你都可以这样做,不要让你的心被那个疼痛、被那个心烦意乱带走。

作者写到自己之所以能理解双重感知能力,是他的办公室搬迁到一个新地方。这个地方处于繁华的街道,一天到晚都是汽车的发动机声、喇叭声,以及猛烈刺耳的刹车声和警报发出的声音。

开始的时候,他自问:“你天天都要做催眠,租这个办公室的时候,你到底在想什么?”然后,他竭力探索如何能让患者在这种环境下进入安静的催眠状态。很快,他便惊讶地发现,即便存在噪声与干扰,人们同样能够体会到内心的平和。

我们的会员看视频的时候说:“樊老师,您那里边有噪声。”我们从技术上应该解决这个问题,让它变得更好,但在这儿我也要调动一下会员精进的能力,我们调动一下双重感知系统。你一边听到有噪声,但同样也可以听课。这就是让你变得更能控制住自己的原始本能,控制住你的生存本能的一种方法。

第二个叫作感恩。

感恩是来自大脑边缘系统控制愤怒的那个部分——那个原始本能所存在的部分,它同时也管理着感恩。所以,当你能够调动感恩的时候,它就能够帮你分泌足够的多巴胺,然后让你变得愉快。

心怀感恩的时候,人会变得特别愉快吗?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在纸上写出五件你今天值得感激的事,你这一天的心情就会好很多。这招非常有效。

第三个来自社会的支持。

我们需要一群好朋友,相互之间有社会支持,还有爱心和同理心。把这些东西调动起来之后,你会与一个原始人的距离越来越远。相应地,你的舒适区会变得越来越大,你也不会像过去那样焦虑。

这本书适合所有现代人看,我们一起看看你的生存本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杀死你的。然后,用相应的办法来管理它,让我们能够愉快、开心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