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学习“抗压训练法”前
part 1 Resilience是什么
从“借口”时代到“抗压”时代
“Resilience”原本是指环境学中生态系对于环境变化的一种“复原能力”,后来被引入现代心理学,表示人的“精神恢复能力”。牛津英语辞典中,“resilience”被解释为“受弯曲、拉伸、碾压等外力作用后灵活恢复原状的能力”,“不畏惧困难局面,迅速恢复的能力”。美国心理学会将“resilience”解释为“能够直面逆境、麻烦、强压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过程”。后者的解释更符合商务人士的情况。实际上,“恢复”“再生”这些词也很容易帮助人理解抗压力的意思。
我认为,“恢复”“再生”同样也是现在日本社会的关键词。
日本走过了泡沫经济崩溃后“失去的二十年”。这“失去的二十年”的消极影响至今仍未消除。这二十年中日本社会长期停滞不前,所有的日本人也仿佛因此随波逐流,不再“勉强自己”有什么大的追求奢望了。
自从经历过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人的生活陡然一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营起了自己的公司,维持着自己的个人生活。我在这里并不是否定那些脚踏实地认真生活的人。相反,我十分欣赏那些不逞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带来很大的幸福感。
但是,我要说的是,日本人似乎误解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真正含义。在出现困难和新事物时,他们不想“勉强自己”,不敢向前迈步,而是恐惧失败,逃避挑战和困难。他们无意识地将“不勉强自己”的概念偷换成“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另外,挑战失败的人往往不先反省失败的原因,而是一味地妄自菲薄,而且,对接受挑战的人指指点点的社会旧风气也在作怪。
然而,总是害怕失败,怯于应对挑战的话,绝不会开辟出新的道路。“勉强”不等于“鲁莽”或“过分”。比如说那些资金不足却非要白手起家最终让家人露宿街头的四十多岁的职员,我们称其举动为“鲁莽”。还有那些连日通宵不眠不休工作的人,我们称其举动为“过分”。鲁莽之人的成功不易来之,过分之人的成功好景不长。
而我所说的“勉强自己”是指灵活理智的思维方式,不惧怕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如果挑战失败,也能迅速恢复状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开始新的挑战。
失败恐惧症引发的自我无力感
上文谈到的国家、经济问题也许离我们比较遥远,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下商务人士的“失败恐惧”是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请读者朋友回想一下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烦心事。比如说,自己担负重任的新项目,由于风险太高而变成一味地寻找终止理由,或是跟不上跳槽过来新上司的节奏。
碰到这种问题时,有很多人往往会“把讨厌的事情先搁一边”“对新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引发“工作出了纰漏无法向公司交代”“不敢打电话开发新客户”等状况。这正是恐惧失败引发的心理问题。
这些行为是一种“行动回避”的习惯——无意识地避开本应该实施的行动。经常“行动回避”的人拒绝行动时的口头禅就是“我不行!”,比如说,当有人请求他们帮忙做一项工作时,他们会说自己不行而拒绝帮忙。而当有人鼓励他们勇敢挑战时,他们仍会觉得自己不行。即使领导要求他们“打电话开发新客户”,他们也会退缩拒绝。
“无理”这个词从前并不是这个意思,但如今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把它当作“找借口的便利词语”来使用。在面对新任务或新挑战时,他们不说自己“能力不够”,而是说“无理”,太难了,就好像这个“无理”能把工作和挑战修饰得困难重重,从而让他们顺利开脱而不折损自尊心。
那些一面对新尝试新工作就说“太困难”而回避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恐惧失败”。这种“失败的话很糟糕”“不想面对麻烦”的心理会使他们无意识地选择回避有失败风险的行为。无可厚非的是,谁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行动回避的心理,并做出不少行动回避的事情,但是一旦养成“行动回避”的习惯,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这种坏习惯只会让你的人生、事业平庸低调,甚至不断朝着不幸的方向发展。你不觉得这后果正像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一样吗?
站在商业角度来说的话,工作上毫无成果的停滞状态也与此相同。特别是像存在许多不确定要素的新客户开发的工作,或者是工作步骤不明确的新项目等,面对这些情况,有很多人束手无策,思想瞬间卡壳。很多人在企业有意培养新业务人才、展现自我才能之时,因做事瞻前顾后、搁置拖延,而与机会失之交臂,错失事业转折点。
现在,有很多企业积极进军亚洲新兴国家,并期待有进一步发展,但即便是有去海外发挥才能的机会,还是会有人害怕“自己不擅长英语”,担心“孩子的教育”,而回避行动。
不仅是个人,企业也会回避行动。如果“失败的话很糟糕”的思想在企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话,那么即使有好的业务机会,企业也会找“没有过先例”“我们公司不行”的借口选择回避,而把机会拱手让给国内的竞争对手,甚至韩国或中国企业。
行动回避习惯会滋生慢性的不满
我认为有行动回避习惯的人很难获得幸福。
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过分,但对商务人士来说却是八九不离十,因为在商业上令人感到充实和幸福的瞬间大多都来自超水平发挥——发挥自己最高能力去挑战“不可能”的目标。
在挑战难题时,你不会感到疲惫,会忘记时间,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跨越难关后,你就获得了成就感。幸福感的要素之一就是成就感。
可是,如果一个人害怕失败、采取回避行动的话,他就会倾向于蜷缩在自己安全心理领域的“舒适区”。因此他能体验到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就少之又少了。
也有很多人因过度害怕失败而压抑自己,不去尝试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这也属于行动回避。“为了家人选择忍耐”这种话听起来好听,但也属于逃避行动。还有,说自己“做好准备后马上开始”,也是在找借口。
长期的行动回避只会滋生慢性愤懑,让我们很难获得幸福。这种慢性的不满会在我们内心筑巢搭窝,让压力日积月累,使我们心烦意乱。不仅如此,工作的充实感和人生的幸福感也会一点点地被蚕食殆尽,而我们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厄运不断。
当习惯逃避的我掌握了抗压力时
别看我张口闭口都是大道理,其实我也曾是为没能实现自己内心所想而找借口,觉得自己是很不幸的职场人。
我在演讲和培训时用过人生曲线图(见第11页)来做自我介绍。该曲线图中,纵轴表示幸福感,横轴表示时间,曲线代表了我进入社会以来幸福感的变化。
为了能让人更好地理解,我在白板上简洁地写下一个大写的N,以此吸引观众的兴趣后开始讲我的故事。在本书里我也同样以一个N字开始,希望读者边参考边阅读。
我进入社会后,事业基本上安安稳稳的,没什么风浪。工作虽有不顺心,但上司、前辈厚爱有加,我感到很满足。
但是,我三十五岁左右第一次被调动到海外时,工作上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麻烦接二连三地袭来了,随之而来的压力和疲劳还有对未来的不安交织在一起,我的精神一落千丈。虽然还没到看医生的地步,但长期失眠、不安,还有肩、腰、头、腹部的疼痛等一些抑郁的症状也表现出来了。那段时间我非常痛苦。
在很长时间里,我像被卷入漩涡、坠入幽深的海底一样抑郁低落,其原因正是不安、恐惧、忧虑、自责等这些消极情绪造成的恶性循环。那段时间,我每晚睡觉前脑袋里都装满了工作上的烦心事,睡着后梦见自己一败涂地,早上昏昏沉沉睁不开眼,只好强打精神坚持出勤。如果我精神上出现问题上不了班,怎么养活我的家人?
那个时候,正好有个从英国来的心理学家的集中讲座。之前我对心理学毫无兴趣,但当时也是想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就抱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想法去听了讲座。当时讲座的内容就是关于抗压力的。
讲座的内容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证研究的切实内容,正是我需要的,所以我像海绵吸水一样掌握了它,并且迅速地将学到的七大提高抗压力的技巧运用到了工作中。
虽然要掌握抗压力技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高度的自律,但因为不想依赖医生与抗抑郁药,我就振作起了精神。
最后,我终于从消极情绪的循环中挣脱出来,精神上也不再低落消沉,内心的情绪已经有“止跌回升”的迹象了。这和商业、股票投资一样,市场低迷,股票遭遇熊市时,重要的是及时地抛售股票促使其止跌回升(图中①处)。
接着,就是朝着自己的目标拼命攀登的过程(图中②处)。虽然是向前走,但这个过程走起来并不轻松。重新振作的道路荆棘满地,处处是让我们再次陷入消极情绪循环的陷阱和必须跨越的绝壁。
那时,我认真地叩问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并以此为目标立下了决心。而那个目标就是我曾经告诉自己“你不行,你做不到”并放弃的目标。我决心不再找借口,勇敢地迈出步伐,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攀登。
我重新振作后,所有的事情都明朗起来了。曾经挫折不断的工作也能顺利进行了。责任加重了,部下增加了,薪资也有所增长了。因为相信自己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所以我自信满满,能够毫不畏惧地挑战新工作(图中③处)。
作者的人生曲线图
· 纵轴表示幸福感,越高幸福感越强,越低越感觉不幸。
· 横轴表示时间,代表从进入社会到现在这段时期。
因为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所以我现在能独立生活、自主创业,而且现在还能将抗压力的训练方法教授给孩子们和进入社会的人。如曲线所示,我现在过得非常充实,非常幸福,期待着未来曲线右侧依旧能够徐徐上升。
适用于企业和学校的抗压训练法
现在,我在作为抗压训练专家向商务人士教授培养抗压力的技巧。如我的经历一样,这是种从内心受挫的困境中重新振作起来的技巧。正因如此,关于抗压的研究在竞争白热化市场中备受全球企业的关注。
壳牌、高盛、葛兰素史克等海外巨头将抗压训练法应用到管理层培训或锻炼领导力上,以培养抗压力强、内心坚韧的经理人。
而在日本,人们对它的关注也在升温,有日本企业也将抗压训练法的培训引入公司。前段时间我就去了爱知县濑户市的一家老牌企业,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生产以制瓷加工技术为中心的高压配电用机械玻璃,以稳定的销售和坚实的经营著称,而且,它一直以来应用的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公司不会出现裁员现象。
不过,当海外的廉价产品来到日本,同样领域的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因此企业不能掉以轻心。这家企业的现任社长四十岁时就当上了董事长,他决心施行经营改革,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这次改革重点就是运用最先进的技术,研制“烧结石英”这一制瓷材料,以此为武器开发新客户。如果能在迫近的一年一度的国际展销会上商谈成功,企业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可是,营业团队非常害怕商谈失败,因为他们在过去三年的展销会上都没获得期待的成果,所以团队中产生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会失败”的无力感。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姿态、培养团队坚韧的心理素质的社长就注意到了抗压训练法。以培训为契机,骨干员工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而且培训的早期效果显著:展销会之后,商务邀约的反响也比以前好了。这些都在于员工的态度从内心发生了转变。
我在教授商务人士抗压训练法的过程中也深深感觉到,从年轻时候就应该掌握这种不败于困境,逆流而上的力量。
抗压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之久,主要是针对“抑郁症年轻化”这一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形成的。如果青春期患上抑郁症,那成人之后抑郁症复发的概率就相当高,所以,有海外的学校为了预防抑郁症,将抗压训练法引入孩子们的日常课程之中。
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协会,为的就是培养老师,将抗压训练法引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校。这个课程作为一项新的心理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和民集团的缔造者、现在的日本参议院议员渡边美树所担任理事长的名校郁文馆梦学院就有国际高中部。这所高中里的全体学生都要在一年级的冬季到海外留学一年。这对十多岁的孩子们是一种考验,很多学生在留学前压力非常大。
所以,这些高中生在留学前进行了抗压训练法课程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这些学生目光炯炯的表情,他们满脸好奇,专心听着抗压力训练法的说明,并积极地参加练习。
最后,他们对训练法评价非常高。连老师也感慨地说:“内心坚韧的话题很容易落入含糊不清的精神高深论,但是这次课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真正的共同联系。”
课后,老师用感情控制、乐观性、自尊心、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能力所构成的抗压力标准来测试他们的学习效果。看到测试结果得到改善,无论是我们还是学生都很欣慰。
另外,对心理素质越低的学生,抗压训练带来的效果越是显著。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不屈于困境,勇敢面对可能在留学中遇到的严峻考验。如今,高考前的高三学生也在开始了抗压训练的课程。
三大理由说明抗压力的必要性
在序章中我说过,商业精英的共通点就是:精神上的抗压力能让他们从失败中重新站起,突破逆境,从而进一步成长。我在之前也说明了日本需要进行抗压训练。现在我就它的必要性再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第一点就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的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压力和工作繁忙会出现精神疲劳,特别是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职场上的抑郁症更为严重。很多人以为女性或年轻人容易患抑郁症,但最需要注意的是四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人会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即随着身体衰弱,精神上容易受打击,一旦感觉到自己事业的上升空间有限,就会丧失希望、毫无干劲,变得灰心丧气。
对于一个商务人士来说,事业是持久战。虽然有时候需要“短跑”、硬拼一下,但是持续不了太久。事业更应该像“长跑”,要像马拉松选手一样,保持节奏跑完全程。
因此,如果在事业初期没有掌握持久战的工作方法,等到了中期后就更容易出现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导致“提前退出赛场”。而事业上带来巨大回报的时期却是个人实力和经验不断积累的后期。很多商业人士的大部分资产都是在最后十年间积累的。要想长期健康地工作,迎来事业的黄金时期,就有必要掌握培养坚韧内心的抗压训练法。
第二点就是日本正在迅速推进全球化进程。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在寻求应变力量,从海外来日本工作的人数年年都在增长。安倍的新经济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重新定义日本市场的位置。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将进一步加速这个发展趋势。
全球化到底对我们商务人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这个影响就是社会越来越需要那些不抵触全球化、对这种多样性能灵活应对,在海外也能一展才能的人才了。并且,对能够自主创新,具有改革素质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与日本国内相比,海外的商业精英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显得更坚韧。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从比日本更严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人才。
虽然现在由于语言限制,他们在日本国内企业中施展拳脚的空间有限,但是随着英语作为企业通用语的进一步发展,五年、十年之后就会有很多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东南亚、印度的精英们越洋来到日本工作,这些追求本地化的精英有可能会夺走高薪资的主要岗位,或者使这些岗位流出日本。付给国外精英的薪资毕竟比不上日本国内的水平,所以企业也可以节约人事成本。
为应对全球化,光靠英语或商务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有不向失败、考验低头的抗压力。实际上,在欧美国家,高抗压力的管理人才培养正在逐步发展。
第三点是苦恼工作方法的人正逐年增多。现状是周围没有可以学习的工作范本,特别是接受“宽松教育”后进入社会的年轻职员,总是不习惯铆足劲儿拼命工作赚钱。
有抗压力素质的人可以为我们提供工作方法的范本。理性地对待工作,灵活地应对困难,心智坚韧地突破困境,然后从残酷的教训中汲取经验、逐步成长,是抗压力强的人在工作中的共通表现。
在这本书中,我会把松下幸之助、樋口广太郎、史蒂夫·乔布斯、大前研一等名人的抗压型工作方法作为范本,介绍给读者。
这些人既有勇气挑战“不可能”的工作,又采取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他们既能站在高处审视自我,又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用心取舍,并怀着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伙伴。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个性十足又不失本真的工作情怀。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阅读书籍,这种情况引起的弊害之一就是很难找到能学习的榜样。互联网上不完备的信息并不能提供可以作为参考的工作方式。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绩的人必须以那些能不断取得事业成果的人为榜样。如果榜样不在身边,那多读书就更重要了。
七大技能培养抗压力
也许前面说得比较笼统,不知道读者朋友是否抓住了抗压力的概念。抗压力就是改变害怕失败、回避行动的习惯,摆脱受挫失落的情绪,朝着目标重新迈步的力量。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大家介绍如何系统地锻炼抗压力的技能,首先我说明一下训练的主要内容。
掌握抗压力分三个步骤(见第19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精神低谷中挣脱出来,让情绪停止低落的阶段(图中①处),请读者朋友设想一下自己被浪卷入海里、几乎溺水的情形。再不采取行动就会被大海吞没,无法重新爬到岸边。这个阶段就需要在关键时刻利用各种方法让自己从漩涡中脱身。
因此,第一个必备技能就是摆脱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恐惧失败、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反复会产生“行动回避”的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个怪圈,就要掌握让自我心情畅快的方法。
第二个技能就是驯服无用的“思维定势犬”。如果能找到藏在内心深处的思维定势并对症下药,那么产生消极情绪的根本原因就能得到消除。
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两个技能,就能有效阻止失败、麻烦而导致的精神沮丧,但这并不是抗压力的最终目标,只不过是完成了第一步,就像马拉松的“折返点”一样而已。
当精神停止“滑落”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向上攀爬的阶段(图中②的范围),如果在这个阶段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则如同顺水行舟,很快就能迎头赶上。
我们经常说的“利用逆境,完成飞跃”指的就是这个过程。
掌握抗压力的三个步骤
①摆脱精神消沉、停止精神“堕落”的阶段
②调动“弹性肌肉”、重振旗鼓的阶段
③高视角俯视过去困境体验的阶段
不过,想要顺利突破逆境的话,还需要一鼓作气地向上攀爬的“体力”。想必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一旦遭遇失败和失误,情绪低落,即便是想回到原来的状态也很困难。
光从漩涡中挣脱出来还不够,等待他的下一个挑战就是在海面上生存。想要继续生存下去,还需要有能够克服重力不断上游的体力和节省体力的游泳技巧。也就是直面困境的力量和克服困境重振旗鼓的精神性“肌肉”。
本书中所介绍的抗压训练法奠基人是英国东伦敦大学的伊洛娜·博尼韦尔博士,她将这种精神性肌肉命名为“弹性肌肉”,意思是“重新振作的肌肉”。它既是突破逆境、重新振作的勇气之源,也是在高压体验下保护我们心灵和自尊的缓冲剂。
锻炼“弹性肌肉”,就要培养抗压力的第三到第六个技能。第三个是科学培养“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第四个是发挥自我优势,灵活运用。建立心灵后盾是第五个技能。第六个是常怀感恩之心。最后是从痛苦中汲取智慧,获得成长。这些就是掌握抗压力所需的七大技能。如上图中③处所示,是将前车之鉴转为后事之师的力量。
掌握抗压力所需的七大技能
学习七大技能之前① 抗压力与积极思维不同
在学习七大技能之前需要知道两件事。
上文我讲过“恐惧失败”这个问题。害怕、不安、忧虑等消极情感会剥夺我们的积极性,但我并不是说有负面思维和情绪很糟糕,也并不认为我们必须要积极。
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记住的第一件事就是,抗压力不等于积极思维。人对未来抱有不安是理所当然的,害怕失败也在所难免。当事情发展不顺利,焦躁不安也是人之常情。强迫自己积极思考,反而有违常理。
其实,感觉不安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因为有了不安,才会有紧张感,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害怕失败也没关系。出于对失败的恐惧,我们才会认真学习。你也可以生气,有时候有理性的愤怒是成就巨大成果的原动力。负面情绪有时候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是,前提是我们没有被这些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陷入不良循环中。因此,在培养抗压力的过程中,要重视三种态度。
直面现状
灵活机动地认识问题
科学合理地思考
一些人陷在不安、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中时,容易夸大自己失败或倒霉的体验,固执地认为自己束手无策,不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退缩放弃。
而有些人能正确地认识现状,灵活机动地考虑对策并科学理智地行动。从结果上看这是积极的行动。这种思维方式与虚妄的乐观或毫无根据的积极思考不一样,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
根据我的经验,我可以自信地断言,无论是谁都能通过学习掌握弹性大、韧度强、灵活度高的心理素质。抗压力的掌握不存在什么适龄期。事实上,我亲眼看到很多儿童和成年人都成功掌握了这种能力。
而且我可以确定地说,一旦掌握了抗压力,无论是工作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压力的效果是非凡的。只要我们敢于踏出挑战新事物的第一步,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都会迎来转机。
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很多人,我都希望他们能具备抗压力,幸福而充实地工作、生活。
学习七大技能之前②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我们在学习抗压力的七大技能之前,还要理解另一个问题——失败。
无论谁都讨厌失败,谁都想避开失败,但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运动中,失败都如影随形。
古人常说“失败是最好的老师”“摔得越重跳得越高”还有“失败是成功的一环”。但是,不可否认,失败是不愉快的体验。连续的失败、失误不仅会给人带来麻烦,还会让人在公司失去立足之地,在还没取得成功时就挫败不已。
正应为失败会降临到每个人头上,所以就要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一旦遭遇危机不能慌张焦躁。为此,我们要了解经历过失败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所以,在介绍抗压训练法前,我想在序章的第二部分就“失败”进行详细的说明。只有真正了解“失败”,才不会惧怕“失败体验”。这是学习抗压前必须掌握的预备知识。
part 2 理解失败才能不害怕失败
失败后滋生的消极情绪很危险
当面对重大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慌张不安、思维停止转动,丧失了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满脑子都是“这次失败都是我的责任”“给别人造成麻烦很愧疚”等自责的念头,而这个时候恐惧、不安、忧虑、罪恶感、羞耻心等消极情绪就会乘虚而入。
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比如恐惧情绪会引发逃避行为,不安情绪让我们为了避免更多的失败而不敢去挑战,忧虑会让我们蜷缩在家不外出,罪恶感推动我们向受影响的人谢罪,而羞耻心则是特别值得日本人注意的消极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羞耻心是日本人的美德,不过一旦超过界限,羞耻心就生根发芽,变得顽固起来,以至于让人避免人际交往,并且自觉低人一等,变得唯唯诺诺。
失败是无可厚非的。失败的真正问题在于失败之后我们会陷入消极情绪而无法自拔。一旦失败体验过多,就会对无力感和疲倦感习以为常,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
“习得性无力感”会引发离职危机
我们会在反反复复的失败中,无意识地“习得”无力感。问题是,这种无力感还会扩大蔓延。
比如说,工作进展得不顺利,就会认为自己在其他领域也会失败;跟某人的关系出现裂缝,就觉得自己也会和其他朋友同事相处不好;工作失误受到上司批评,就会觉得周围都在对自己指指点点。这是一种受害者意识。
这些想法都是夸张的、具有严重破坏性的消极情绪。一旦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感到无能为力的话,这种悲观感就会波及其他事情,让他陷入精神低谷。
我个人认为,年轻员工擅自缺勤、拒绝上班,中老年人实践动力的丧失,员工的抑郁症等,各种职场问题都源于这种无力感。在这种无力感的支配下,他们的内心陷入不良循环,并且无法从这种循环中挣脱出来,有可能造成离职。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无力感。
这些职场问题和青少年中出现的拒绝上学、闭门不出、感情冷淡或尼特族(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相比,根源相同。在学校里,出现多次失败后,就悲观地认为自己将来也会一事无成,心里满是无力感,对任何事都表现出无能为力。
对“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
无力感是可以习得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就在进行这种“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塞利格曼教授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心理学者。但他在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初期,不是“积极心理学”,而是抑郁症研究的权威。
那时,塞利格曼还是二十几岁的研究生,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他在实验室发现研究员正面临苦恼:“问题出在狗身上,它们有些奇怪,好像没什么劲儿。”
关在实验箱里的狗身上都被设置了巴甫洛夫实验条件,但是这个实验却不是巴甫洛夫博士做过的响铃喂食的条件反射实验,而是让狗学习恐惧情绪的实验。实验人员在发出响声后给予狗轻微的刺激(就像干燥的冬季门把手产生的静电刺激),观察狗会不会因恐惧刺激而跳出箱子的围栏。但是所有的狗都不过是哼哼几声,还是毫无动作。狗不动的话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研究员都束手无策。
但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年轻的塞利格曼却领会到了不同的意思。
做实验的狗并不是笨狗,它们即便为了避开刺激而跳出围栏,还是会被抓回实验箱再挨刺激。因为知晓了一定会发生的情况,狗就染上了“罢手的习惯”,自然就不由自主地“无力”行动了。
那为什么只有塞利格曼注意到实验中的狗习得了“无力感”呢?
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塞利格曼的父亲是一位认真到废寝忘食的劳动者,但是正值四十多岁体能黄金期时,他的父亲却病倒了,陷入了肉体和精神的麻痹状态。年轻的塞利格曼去病房时,经常看到父亲被无力感压榨下悲哀的样子。
所以,当看到狗在实验中出现让人困惑的行为时,塞利格曼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决心挽救那些和自己父亲一样陷入不良状态的人,这也促进了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力感”这一划时代的心理学理论的发现。
为何某些公司的员工士气低落
下面我简单地说明一下习得性无力感。
①有不愉快的体验
②认为自己有无法掌控的情况
③悲观地认为不愉快体验将会持续下去
④认为自己也无法掌控将来的状况
⑤习得了无力感
一旦理解习得性无力感,我们就能科学地分析是怎样的系统导致员工感到无力并失去工作热情的。
①布置让员工产生不愉快感的工作(如过重劳动)
②让员工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状况
③让员工认为将来这种不愉快的工作还将持续,并由此产生悲观情绪
④让员工认为自己也无法掌握将来的状况
⑤员工在工作上习得了无力感
这一系列过程导致员工出现心理问题,身心疲惫,最终选择离职。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甚至一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交给老员工一些会伤害他们自尊的工作。
以前日本人到六十岁时可以退休,现在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之后,政府鼓励企业聘用员工,直到后者年满六十五岁。但另一方面,如果依然让老员工担任之前的岗位,那么不仅会出现高龄人的失误,对年轻员工的工作也有影响。公司也无法实现年轻化,会成为平均年龄偏高的“老龄化公司”。
所以,一些公司会把一些不同于日常业务的其他工作交给六十岁以上的老员工。有时,这在无形之中又让老员工远离工作岗位,增加了体力工作。
也有一些老员工把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了公司,虽然上了六十岁,但还是老当益壮、精力满满。尤其是管理层的老员工,自尊心自豪感都会特别强。不过,一旦超过一定年龄,老员工还是会被迫去做一些无法发挥才能的无聊工作。这对老员工来说是一种提不起劲的不愉快的体验。
现在日本的少子化与老龄化更是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一直以来把员工雇佣稳定放在第一位的日本企业在对待高龄员工的问题上依然是束手无策。一旦让老员工太活跃,就会影响年轻员工的发挥。反过来,又不能逼着老员工辞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在海外还没有什么先例。如果这种矛盾状况持续下去,势必会有更多的高龄员工出现心理问题。
“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
我们在体验过失败后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基本如下:
①体验失败后,陷入慌乱,停止思考
②开始自责,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③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不断循环与加重
④回避可能产生不愉快体验的行动
⑤当认为自己对不愉快处境无能为力时,产生无力感
要想有效地处理失败,就必须切断这个恶性循环。因此,最重要的是冷静地分析理解恶性循环的入口——“失败体验”本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失败也分“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教授将系统中常出现的失败分为以下三种:
①可以预知的失败
②不可避免的失败
③智慧型失败
“可以预知的失败”是不留心、不用功造成的失败,由于忙碌或是睡眠不足导致注意力不足、精神无法集中造成的粗心失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需要改善人手不足的工作环境。
由于没有按照固定步骤或惯例执行而出现的失败也属于这种情况。应该彻底落实公司规定,因为有意违反公司规定而发生的失败需要批评,对待由于能力不足发生的失误或麻烦也一样。这些失败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训、对工作必备技术的训练来避免。
医疗界的失误和失败生死攸关。因此,医院都有一套可以将“可预知的失败”最小化的系统。
我第一次听说这种系统是在某家综合医院向负责护理的管理层进行抗压力培训的时候。那家综合医院的护理部门的规模不输大企业,总共有五百多位护理人员。护理体系是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以护理部部长为首的护士长的管理层有七十多人,下面是护士和实习护士。作为护理部部长,不仅要有经验,而且要有出色的领导能力。护士长管理层需要具备和其他护士长协同发挥团体精神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年轻的护士。
这个培训中,管理层首先要学习抗压训练法,掌握“自我管理”,然后再关照年轻护士,完成“纵线管理法”(line care)。
护理工作意义重大,做护士的动机也很高尚,但是很多老实敦厚的人有时甚至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为患者服务,到最后护理热情燃烧殆尽,产生倦怠症(bornout)。另外,护士工作夜班较多,身体、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让年轻护士的离职率升高了。这些也都是护士行业的普遍问题。
培训期间,我在和护理部部长、护士长一起吃中饭时,听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词——“惊冷汗”。这是护理行业形容失败的专门用语,它指“虽然没有实际引发事故,然而一旦忽略某种行为和状态或者进行了无意识的动作就有可能引发事故的人为失误”。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总是大吃一惊,浑身冒冷汗,这个词就来源于此。它的正式名称是“事件”(incident)。事件多了就会造成医疗事故(accident),因此不能忽视“惊冷汗”。所以护士一旦出现小失误,就必须向护士长提交“近似差错报告书”。这个流程如果能够正确落实,就能预防严重的失败。
但是,运作这个系统还需要注意几点。比如说,新来的护士由于工作不熟练导致“惊冷汗”的情况时有发生。向护士长报告出现的情况时,有的护士长会严厉地追究他(她)的责任。新人护士就会因此感到非常自责,长此以往会丧失做护士的信心,从而产生离职的念头。
“近似差错报告”是将“可预知的失败”最小化的极佳系统。护士长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将“责备”转换为“教导机会”,指导他(她)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鼓励这位因失误而自责的新人护士积极朝前看。实际上,存在这样利用系统而培养出下一代护士管理者的最佳实践。而且通过这些实践,整个组织同样会变得更加坚实稳固。
超出自己可控范围的失败
有些工作上的失败看似“可预知”,但其实是工作流程上的问题或者任务本身难度太高造成的。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完善的工作岗位或是布置任务的上司。这种类型的失败和我在上篇介绍的失败不同。
我把这第二种失败称为“不可避免的失败”,它是复杂流程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失误和麻烦。这类失败多数会发生在前景模糊、存在不确定性的工作项目中。
被卷入自己无法控制的问题中而产生的失败也属于这一类,比如工作上自己没有决定权,而作为决策者的上司又出现了错误判断,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失败”。工作项目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意外的失败也不例外。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没有必要过度自责。虽然失败后没有内疚的表现也许会被人看作傲慢,但是背负不必要的内疚感并不是灵活理性并踏实地观察事物的抗压态度。
对这类失败,不要把原因推到他人身上,而要灵活地看待,想想是不是由上司或是环境要素本身造成的。
什么是值得欢迎的“有价值的失败”
第三种失败是“智慧型失败”。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西姆·希特金教授所创的词条,也可以理解为值得欢迎的“有价值的失败”。
“智慧型失败”主要发生在实验性的领域,比如说证明方案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或是探求革新性知识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就算出现失败,人们还是会褒奖一句“这次失败很有价值”。
新业务的开发、新产品的设计、新药品的研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智慧型失败”。实验性的项目失败并不是什么坏结果,这种失败可被归类为“好的失败”。
我个人认为,日本企业并不像海外一流跨国企业那样能活用“智慧型失败”,其原因在于日本人“只要是失败就没什么好东西”的狭隘观点。这种看法非常不理性、不灵活、缺乏弹性。
比如说,谷歌、苹果、3M等一些不断推出革新性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不但不否定“智慧型失败”,而且还鼓励员工即便面对失败也要勇于挑战困难。我长期服务的宝洁也是以革新为主要成长动力的企业,管理高层自身也很认可“智慧型失败”的价值。在宝洁做了十年CEO,并于2012年再次当选CEO的阿兰·乔治·雷富礼将失败当作宝贵的教训。在某经营管理类杂志的采访中,他说:“从我的经验中看,比起成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更有意义。所有的失败对我的成功和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端正姿态、认真学习失败非常重要。
“失败的对立面不是成功。有很多人将成功和失败的关系理解为是矛盾对立的。但是我认为失败是“值得学习”的,是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改良方法的。
“最大的经验来源于最大的失败。因此,我觉得失败是上帝的恩赐。”(摘自《哈佛商业评论》2011年7月刊)
宝洁在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时,会先在某一个地区试水。我所在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也是按照“少产量、小测试、大学问”的原则来活用“智慧型失败”的。
在一定的区域进行实验性销售,分配给特定实体店铺限量产品,在特定区域播放电视广告,向特定店铺的客户分发优惠券,设定多个价位,进行各种创意销售促销,这些都是对“智慧型失败”的活用。因为规模不大,所以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正是这种“在小实验的智慧型失败不断叠加中产生的大学问”支撑着宝洁以革新为主要成长动力的企业文化。
和失败友好相处
我们在失败时容易变得慌张急躁、内心自责,这会导致我们陷入回避新行动的恶性循环。但是如上文所讲,失败分为三种类型,在知道将所有失败归咎于自身并不是理性灵活的思考方式后,我们就能更加科学地应对失败体验了。
比如说,“可以预知的失败”是没有做好事前准备导致的,失败原因在于该完成的事情没有完成。如果做得细致严谨,完全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和麻烦。护士将“近似差错报告”作为学习和反省的手段也是出自同样的道理,认真理解可能造成大失败的原因,避免重复犯错。也就是说,需要以失败的惨痛体验产生的消极情绪为跳板,将失败转换为学习的动力。经历过惨痛教训后,领悟到的知识、经验会深深地印在脑中,无法忘怀。
第二类“不可避免的失败”是在人们卷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出现的。失败原因多在于情况的复杂性。工作的步骤、决策的步骤比较复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不可避免的失败”不必感到内疚自责。这些失败的原因大多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背负罪恶感是不理性的行为,这不是具备抗压力的人应有的理智灵活的姿态。
罪恶感会带来恶性循环,因此要注意不让自己陷入下意识的内疚中。如果是“可从预知的失败”,需要在自责的基础上反省自身,避免造成更大的失败。但是在“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智慧型失败”中,罪恶感就会变成一种不良情绪。所以一定不要过度自责内疚。
第三类“智慧型失败”是向新事物挑战后产生的失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转换为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如果将这种失败体验当作成长的洗礼,那我们就能欢迎并接受这类失败的到来了。
有抗压力的人不会害怕“智慧型失败”的到来,反而会积极地接受失败,将失败作为锻炼自己坚韧性格、聪慧头脑的机会。
我将面对失败时的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①遭遇失败时,学会将其分为三类
②不必过度自责
③根据分类,妥当对应,积极吸取教训
对于失败,我就分析到这里,想必读者朋友也加深了对失败的理解。我们将在下一章正式进入抗压训练法的具体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