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缘起到哲学反思——对动态艺术(KA)的多维解读
摘要:动态艺术是借助科技手段,以声、光、电等综合表现手法,营造出多样的动态和动感效果,形成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21世纪以后,动态艺术组织致力于动态艺术的国际化推广,我国也取得了一批艺术作品和骄人的成绩。当代城市景观的发展趋势掀起一场从静态到动态的革命,动态景观艺术拥有巨大的前景和商机。今天的动态艺术已不仅是形式上的动态因素,而更多的指向了对历史、社会、人文、哲学等问题的思考。熟悉了解动态艺术的人类行为由来、发展历史与国际国内现状、动态艺术的分类等,有利于艺术思维的整合、激起人们的设计思考,为未来动态艺术高效高质的设计实践活动提供基础。
关键词:动态艺术;城市景观;几何动艺;艺术科学
KA(Kinetic Art),动态艺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词。自21世纪初开始,它逐渐引起东方艺术家的关注,国内开始了动态艺术的创作研究。2015年我撰写了论文《动态景观艺术产业与技术可行性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八届社科联优秀论文一等奖,当时有同志问我,动态艺术的前世今生在国内很多艺术界人士心目中尚不明朗,是否可以专门撰文详加说明,于是本文专门与大家探讨动态艺术的缘起与分类。不过今天我们对动态艺术的看法已不能再停留在动态因素表面,而要从历史、社会、人文、哲学等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是生存还是毁灭:什么是动态艺术?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种恐惧——对于静止的恐惧。这种恐惧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于是佛家用轮回来诠释生命的休止,将它比作一个生生不息往复运动的轮,进而克服人对于死的恐惧;民间则归纳长寿人群的共同特性而形成经验,不断强调运动的重要,因而有了“生命在于运动”的俗谚。动,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的、阳光朝气的、活泼的、年轻的、乐观的等属性;而静,则常常表现为沉重的、死气沉沉的、悲观的、寂寥的、衰老的、终止的等情绪。正是基于人类这种“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动态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动态艺术(Kinetic Art)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kinesis),即运动之美或运动之艺术。最早包含了舞蹈、竞技体育、军队方阵演练等一系列以人为动态载体,体现动与美相结合的人类活动形式,此为广义动态艺术。而狭义的动态艺术,则专指由艺术家或造型设计师创作,团队技术人员共同帮助实现的有特定物质载体为客体的艺术作品。这类艺术往往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使对象持续运动,融入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机械运动、声、光、电等综合系统设计使其呈现运动之美,增加艺术的吸引力,更多地调动观众的审美热情。本文着重介绍的动态艺术均为后者。
至今已有的动态艺术家,往往对光感、动感、声感有极高要求,大多以机械实物为主,通过原型设计和环境干预,使其展示出一系列有节律、令人具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又由于动态艺术更注重时间的变化,内心的情绪就必然出现一组情绪变换的节律表,因而艺术家往往忽略对形象形式的细节摹写,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抽象化、夸张化、扭曲以及变形(如图1)。
图1 英国动态艺术家安吉拉·康纳作品
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动态艺术家往往还通过用绝对的运动来反应相对的静止,以此来缓解视觉的疲惫感,进而反映静谧、庄重的主题。也就是从根本上讲,动态艺术是包含静态艺术的艺术形式。它为未来的艺术从业者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艺术史上革新式的新起点。
二、是前进还是倒退:历史上的动态艺术
动,几乎是所有艺术形式希望反映的内容,只是鉴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无法将动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因而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期望借由定格的那一瞬间所体现的状态,体现动态的趋势。因而作品是否具有动感,往往是体现静态艺术价值高下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鲁本斯的绘画《抢夺留西帕斯的女儿》通过人体动态瞬间和皮肤的丰富色彩形成了一种笔触涌动感和矛盾张力;包豪斯设计师波西尼(Bocioni)创作的《空间中连续的形体》则对人在行进中一系列动作进行筛选,将组合出的抽象形体做得动感十足,在当代获得极高的评价。恰恰是这类艺术作品能给人以动的趋势,其余部分则由欣赏者自行脑补,进而成功地激发了充分的艺术想象,在静态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动的效果,方才得到了“画面灵动”的最高评语,得以流芳百世。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天顶画,从日本浮世绘到我国近代酣畅淋漓的泼墨写意画,可以说人类有史以来几乎超过一半的艺术创作,都是对动态美的记叙和探索。也正是这些丰厚的积累,使真正意义上的动态艺术在科学理论逐渐羽翼丰满、技术基础逐渐夯实的20世纪,呼之欲出。
狭义的动态艺术作品,正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达达主义者们挥舞着革新的利刃,为僵直而生硬的静态艺术劈塑出了一个对立面。时间虽然在画面所表现的那个瞬间凝固,但画面难以掩盖的空间、形态和精神却产生了无限的张力。简单的自行车轮胎被嫁接在传统木椅上,动态效果简单到甚至不能发现其存在,权且称之为动态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及至1967年“光与动”展览会期间达到高峰,成了欧洲乃至世界全面震动的艺术形式。可惜的是,这次震动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复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继兴起,动态艺术由于被当时的艺术批评家打上了“大工业生产的艺术副产物”的标签,使古典艺术和手工艺品迎来复兴,而动态艺术则在1970年TATE展览会之后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
此后的艺术市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不如说是古董市场,人们对于艺术品年代的认可,远超于其艺术价值本身的渴求,更遑论艺术理念。动态艺术也被艺术批评家所无视,一些致力于创作动态艺术的艺术工作者在得不到认可的环境下,依然坚信这一艺术理想并继续着自己的创作。其中一些,借助后现代涌现的装置艺术,又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还有一些则开始团结并组织有共同理想的艺术家,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出现,将艺术家优秀的艺术作品凝聚起来,不仅仅驻足于艺术收藏市场,勇敢地推向景观设计、推向产品设计、推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1世纪初叶开始,动态艺术吹尽狂沙始到金,以美国为核心的景观环境设计发现了动态艺术的巨大艺术价值及应用前景,许多景区、街道、私墅都接受并开始大量应用动态艺术,使得动态艺术组织的动态艺术家大量的艺术作品以专利产品的形式批量生产。至此,动态艺术开始了新的一页。
表1 各流派动态艺术倾向作品的表现
三、是科学还是艺术:动态艺术的属性
动态艺术是科学还是艺术,事实上,我国最早关注动态艺术却是由科学界发起的。中国科学院郭慕孙院士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以空气动力学原理使三维形体运动起来的尝试性研究,并将其命名为《几何动艺》(如图2)。随后一些工程、电子、自动化科技人才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些有意思的形式,成为最早一批为动态艺术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的先锋。及至21世纪,国际动态艺术组织KAO(Kinetic Art Organization)在主席拉尔方索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批优秀艺术家完成大量优秀作品,同时举办两年一届的国际动态艺术大赛,极大地扩展了动态艺术的国际知名度。我国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投身于动态艺术行业。北京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粟多壮先生于2006年撰写了第一篇有关动态艺术的研究,郭慕孙、王中、拉尔方索、邓乐、罗小平、琳·艾美丽(Lin Emery)等先后在中国大地上对动态艺术进行尝试,出现了《风中之舞》《魔幻树》《天行健》《雨露》《飞翔》等一系列作品。2013年东南大学青年教师郑德东博士、南京大学朱金华博士动态艺术作品“握手联结世界”(Shanking Hands, Connecting the world)成为“2013国际动态艺术大赛”(2013 KAO INTERNATIONAL KINETIC ART COMPETITION)唯一入围华人作品,2015年郑德东作品“光之泪”(Tears of Light)获“2015国际艺术动态大赛”(2015 KAO INTERNATIONAL KINETIC ART COMPETITION)“荣耀奖”(HONORABLE MENTION)(如图3、图4)。我国的动态艺术开始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及方方面面的人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动态艺术的研究。及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并加大力度鼓励文创产业,动态艺术无疑成为吸引眼球的一大内容,同时由于形形色色的人才加盟,动态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于是为动态艺术分类,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一步。
图2 郭慕孙院士专著《几何动艺》
图3 光之泪机械结构内剖图
图4 作品拍摄图
(1)动态艺术的分类有许多种分类,由于动态艺术和科学的演进息息相关,因而我们通常依照所选用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分类,即:机械力学动态艺术、电子数码动态艺术、流体力学动态艺术、红外感应动态艺术。
机械力学动态艺术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广泛出现后被当代艺术评论家误解为“大工业副产品艺术”的原因。其目的在于反应机械严谨的律动之美,也是一切理性与秩序的象征,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电子数码动态艺术,是指以数码信息的方式充分使用计算机模拟,通过诸如放样、解构、重组等方式,产生一系列令人惊艳的造型序列。这些序列持续变化,周而复始,式样更加灵活自由,可以单线叙述也可以循环往复,可以是二维的画面,也可是三维造型。某种程度上讲,电影亦可理解为电子数码动态艺术的一个分支。
流体力学动态艺术,是根据流体自身的特性及其力学应用,选取反应恰当艺术思想的动态科技形式。由于流体具有形式温和、动态效果连续、重力自发运动等属性,使得流体力学动态艺术具有自身的优势,现代科技大发展之前,更多以水体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创作手段也以景观水体理水和跌水作为特定形式而存在。
红外感应动态艺术,主要依托红外感应技术,加入人面识别系统等输入系统,因而可对受众的行为、面孔形象等方面进行感知,再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作出反馈。因而其优势在于交互性。
(2)依照驱动方式,也是常用的分类方式,即风力动态艺术、电力动态艺术、火力(升力)动态艺术、磁悬浮动态艺术、交互力动态艺术。
风力动态艺术主要是借助自然或人工风力,运用空气动力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造型设计,最终达成一定的动态视觉享受。风车、测风仪等是通过运用自然风力达成发电、磨谷、测算等功能需求,而风力动态艺术则是运用风为驱动满足审美情绪的功能需求。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在风力驾驭方面可借鉴的实践物。
电力动态艺术,依靠电力来维持运转,比风力动态艺术所受环境限制更少,形式更加自由。但是电机的安装、体积、负荷与造型所提供的空间、体块的重量等环节又息息相关,同时电力的传导、线路布局、防水绝缘等相关内容又都是需要考虑的范畴。
火力(升力)动态艺术,是指借由燃烧或由燃烧产生的升力来驱动而产生的动态效果,进行合理的创作设计,最终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主要代表是天空艺术,代表性实践可追溯到欧洲19世纪的热气球迷宫,以及我国晋末民间自发创作的民俗玩器孔明灯。现代火力(升力)动态不仅仅局限于天空艺术,形式更多样,由于其驱动集中在对抗重力,因而能展示奇幻的视觉效果。
磁悬浮动态艺术与上面所谈到的火力(升力)动态艺术,都是反重力动态艺术。这类驱动形式由于克服了地球环境下势能的常规逻辑,因而往往能收到惊艳的视觉反馈,因而更优于反映科幻、玄奇、童话、神怪、未来等主题。
交互力动态艺术,是通过交互的形式从外界获取动力来源,达到动态美的视觉效果。这类驱动形式优点在于控制,所有的运动与外界干预相匹配,参与性大大增强,可以说是交互的主体与课题一同完成了艺术展现。而缺点也在于此,由于动态控制不具有艺术家或设计师的视觉规划性,很多控制是由受众随机发起,因而显现的艺术效果没有宏观控制也不能保证最佳展示。
(3)有时还依照维度概念来进行动态艺术的归类,即二维动态艺术、三维动态艺术、四维动态艺术。二维动态艺术主要以平面展示为主,三维动态艺术是目前动态艺术的主导,有实体造型,四维动态艺术则是在原有三维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加强动态艺术的叙述性,通过时间的推进强化作品的视觉体验,有的则在三维基础上加入声音维度,调动听觉感受,进而达到通感的综合体验,更进一步强化时间元素。
总之,动态艺术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可以分成各个类别,它是横跨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完美结晶。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法,融入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人类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理念,这些运动的雕塑形象往往展示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地拓展了公共空间的注目度,激发人类的智慧和思考。当然,目前动态艺术还很年轻,需要大量的有志之士前仆后继地不断贡献,期待更多更具神秘色彩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更多“活”起来的雕塑。动态艺术也许正引领着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新的公共空间艺术革命。
[郑德东,男,汉,祖籍四川合江,工作单位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联合培养博士,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LUH)访问科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齐康院士合作博士后,国际动态组织(KAO)学术委员会会员。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雕塑、艺术学理论;朱金华,男,汉,江苏盐城人,工作单位为盐城工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史。]
参考文献
[1] 郭慕孙.几何动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 郑德东.动态景观艺术产业与技术可行性研究[J].《艺术百家》2015年4月期CSSCI源刊.
[3] Bradt G E. Air-liquid kinetic sculpture apparatus: U.S. Patent 4, 939, 859[P]. 1990—7—10.
[4] Manyika J, Chui M, Brown B, et al. 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J]. 2011.
[5] Passivity-based control of Euler-Lagrange systems: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CRC press, 1999.
[6] Popper F.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kinetic art[M]. Studio Vista, 1968.
[7] Zeki S. Inner vision: An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brain[J].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