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兑现途径探析
摘要:“山水城市”是中国当代城市的精神理想,是两宋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内涵的延续。可纠正中国当代设计盲目移植西方工业化思维与设计理念之现状,又强调对中国人文哲思的承续与发展,再可纠正文脉传承时的浅层表面的传统符号的滥用。应发掘和转化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内涵和本质意义,从而形成真正“中国语境”的设计表达。
关键词:山水城市;山水人文含义;中国语境设计
一、概念的提出
“山水城市”概念1990年由钱学森先生提出,意在:“……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返回自然”,并以传统园林为理想(图1),旨在追求自然山川融人文情怀而哲思、自然与人造环境微妙融合。事实上它更是一种精神向往与象征,并非仅限于城规、建筑景观概念,还包括与人们休戚相关的经过“山水精神”捣炼后的所有周围物品。25年后,特别是源于资本商业的现代城市,尤其是基于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大都市所带来的人口密集、工作及居住环境恶化等诸多负面影响的当下,这种东方审美的精神构想更显十分重要。假如说西方之城规、建筑景观提出“绿色生态”是城市的物质性视觉的话,那么“山水城市”更是中国特有文化的精神性提升,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也早已存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之中,并在历朝建筑园林中得以完善表达。
图1 传统园林审美意境
二、“山水城市”的悖逆现状
由于近代西方工业化思潮、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影响,特别是受物质消费主义的冲击,中国文化的传统文脉出现断裂,传统“诗化哲思”下的独特创造力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面临着严峻挑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当代文化传播中心的大都市,由于过分强调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在城市空间的审美上,失去了中国传统固有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洽的审美意境。那些能够使人修身养性,进而促使人们感悟人生价值、体悟人生终极理想的自然山水的审美时空,被西方现代化文化价值观指导下的工业化设计思维所取代。当代中国设计大多缺乏对“中国文化本质”、东方文化所具的“心性”内涵和审美意境的思考,直接表现为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欲望诉求的城市规划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设计泛滥,翻版西方设计发展的“过去式”,以至于多以西方现代工业文化审美为圭臬、以西方现代物质主义价值观为鹄的,导致毫无内涵甚至“反美学”的各类设计成为主流,那些“千城一面”的“奇奇怪怪”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比比皆是(图2),基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设计“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等理论方法不被重视,盲目抄袭简单复制成为中国设计当今的通病。显然,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忽视,对东方审美中极其重要的山水人文“诗化精神”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中国现代设计失去了自己应具的文化特征。由此,具有传统山水美学意境的“山水城市”观念在当下设计界的传播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当代设计更应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层研究,探究“中国语境”设计营造、意境表达等特点,使得当代设计作为“眼”之“视觉”外,更是“由凡入圣”之“心”的“深层表达”。
图2 奇怪的建筑
三、两宋山水美学意境
中国文化的哲学核心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各维度之间的圆融共通,由此形成东方哲思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及对人类终极理想境界的思考与阐释。这种文化价值自身独具的“体用”特征,外显为诸如“国家宗庙”“祭祀礼器”“帝陵皇冢”乃至文人士夫的“园林丘壑”“诗书画印”“读经饮宴”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赋以艺术化之生动形态。在大到“皇城规划”小到“笔洗玉器”等各类日常设计创造中,鲜明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文审美内涵。而以两宋山水美学意境为代表的“造景”而“造境”的美学体系,堪为东方审美文化中“诗化哲思”典型代表。
基于“诗化哲学”与两宋文化思潮下的《林泉高致》,以“林泉之心”体悟“可观、可望”之视觉而提升至“可游、可居”人文山水之精神内涵,从而“艺归于道”而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融的“道”之规律。这种特有的山水美学是继魏晋玄谈山水诗与山水描绘的延续、辉煌庙堂之唐风的折射,也直接关乎两宋理学思潮与士夫文人之品评,而落实在具体“万法皆备”丰富图式上:错金镂彩之庙堂华美、清新芙蓉之水墨禅意、皇家赞助之中正格调。与两宋山水美学意境的核心意涵:清谈空灵之清刚之美、荒寒之意之书道意象、寒林禅意之空间意识、中庸净化之中正之气、以小观大之主客物我、天人合一之物我相融、气韵生动之团气虚实等美学特征,同样可以直接被借鉴到“山水城市”的设计语言之中。
同时我们反对将传统文化做“概念性”片面理解、将传统文化符号简单移植在当代设计之中(图2),我们更应从自身文化精神深度去探究,避免文化传承仅停留在表面符号的使用上。在中国传统文脉传承的历朝历代,作为艺术形态的“文房园林”“皇家庙堂”“青铜玉雕”与“琴棋书画”等人类文化艺术史上辉煌的创造,不可能仅靠几个简单符号来传“无尽灯”的,必定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集大成后的时代精神体现。其深度也一定是对“诗化哲思”之文脉,三家融合的“心性学说”,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内外无碍的佛家“现量境”体证,“宇宙人生”“玄思乐道”“幻现与波动”“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唯识法相”体悟,“诗情与禅思”人文哲思与“中正庙堂”之人品等的深思与感悟。这同时也是了解传统博大文化内涵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如何在深度广度上把控、转化当代“中国语境”设计的基本功课。
四、提升城市精神的中西方现代历程
就“城市环境与空间”加至“公共艺术”精神追求等,西方设计理念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重“工业”功能、轻人文,到80年代重“装饰”的“后现代”设计(罗伯特·文丘里,1966~1972),直至21世纪初,经历近50年探索才逐步转向“环境与人文理念”“艺术化生存”“绿色可持续化设计”等设计理念与实践的过程。约翰·西蒙兹(1999)的《景观设计学》提倡景观设计中形式设计与人的心灵体验相结合。林奇(1999)的《总体设计》中将景观的概念上升到城市、区域等并进行总体视觉设计实践。拉特利奇(1999)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自觉将“以人为本”观念应用在环境景观设计。麦克哈格(2006)的《设计结合自然》将“生态环保、植被、气候”等要素直接应用在环境设计。彼得·沃克(2006)融合日本“禅院”风格的“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将自己所理解的东方哲学理念与“极简主义”观念结合起来。舒尔茨(1979)的《场所精神》中提倡“气氛”理念,认为“城市形式”应该与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密切联系。日本环境设计艺术借鉴并再解中国园林观念与美学:小形研三(1984)的《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户田芳树(1989)对“自然的描述”“自然的再现”“自然的体验”等传统中国山水理念。
而当代中国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经20年历程,要么莫名仿制西化,要么经过毫无文脉思考的恶俗折腾后,也逐步认识到“绿色设计”“人文居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应用的重要性。国家有关部门在2002年明确提出城市环境设计要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的理念,让人怀念梁思成20世纪30年代对“不中不西”环境景观及不合民族时宜的“洋设计”的批评。近年来,受西方“绿色生态”影响,国内也倡导绿色可持续化设计。2013年前后相继有专家提出:现代社会是生态文明时代,要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甚至于提出“诗意之住”,认为空间艺术要营造能实现生理、心理满足,使人身心舒缓、淡定松弛的意境。同时也强调民族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主张环境设计应该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简明大方庄重的空间样式的现代风格;也更有明确地将城市与景观看作是“生存的艺术”,追求“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也有从理论角度强调当代设计应该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统一”;一部分新生设计家的实验性系列设计作品都对中国哲思下的“人文关怀”特有概念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等等。再有,提倡对传统艺术的现代解读,提出“既古都又现代化”的城市文化理想;与从谢赫“六法”中解读“天人感应”“理法互动”的内涵,并表达“触类生变”的意境等一系列探索与争鸣。
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公共艺术等,无论东西方都经历了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的重功能设计到重视人和环境关系的反思和觉醒的过程。西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真正认识到设计的根本目的是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艺术化生存的基本追求并为人类带来自由,倡导一种可持续化的环保设计理念。但反观中国当代设计的现状,过多的以“西化设计”为模式、以西方早期工业化价值为目的。正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生搬硬套西方设计,反而将中国优秀的理念抛弃,从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近年来,虽然经过国内部分设计师不懈努力,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绝大多数的理论研究者和设计师还远没有这种危机意识,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审美价值的陌生与忽视不容乐观。事实上,传统文化“诗化哲思”的精神内涵与外显的人文山水观,在两宋时期已做出了完美的阐释,因此,研习文脉、探究转化为“中国语境”下的设计语言,必定是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总趋势。
五、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与艺术的永恒主题,虽在物质文明得以极大提升的当下,仍然是21世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的最基本的精神性问题。历史地看,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一直“耕织”在“人与自然”谐和融通的文化哲思之上,从而形成了更为圆融贯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可观、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精神。这种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解下的山水观,至两宋发展为完善的山水美学意境,并凝练升华出完备的由“造景而造境”“万法兼备”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图式表达体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而言,如何将这种“林泉之心”修为下的“诗化哲思”,转化为现代人文理念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在各类设计艺术的表达语言之中,使当代设计艺术真正获得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万物生命和谐共融的人类终极理想,并充分实现宇宙大我、终极关怀的境界,从而实现传统和当代设计应用的完美统一。
“两宋山水美学意境”内涵,不仅是基于人类终极哲思而揭示宇宙人生大我精神内涵的人文主义理念,同样可在具体的城规建筑景观、公共艺术中形象地加以表现,从而提升当代设计的精神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两宋山水美学意境的内涵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越西方现代设计所倡导的“环保可持续生态设计”等理念,其所包含的“诗化哲思”终极人文理念,更可直接帮助当代都市人们的自身修习、净化“心性”,是当代人类都市化生活最具“诗化生存”的理想状态,代表着东方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的宇宙人生观。同时,两宋山水美学意境是胸中丘壑、精神心性的表达,从中可以不断体悟出人格化的生命内涵,其空灵清寂的精神意涵、简洁明晰的表达方式是设计艺术永恒的语意表达方式。概而观之,这种超越西方倡导的生态、环保、绿色设计等理念的东方“体悟”式设计表达,是集宗教、哲学、文化、历史、艺术意境为一体的设计艺术,这也是钱学森所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的具体化设计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中国文脉”语境的设计艺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诗性”文化与“诗化哲思”,进而传播中国塑造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
“山水城市”理论意义在于,将中国传统理论和当代设计应用完美统一,从而发展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而扭转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盲目抄袭西方、简单复制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的倾向。进一步纠正浅层次运用传统符号作为继承传统的认识,真正挖掘中国艺术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从而转化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当代语境”下的设计语言。同时,“山水城市”应用价值在于,通过创造当代“中国语境”设计的艺术语言,从而营造出“林泉高致”的精神氛围,以及“丘园养素”终极人文情怀,使得人口密集节奏快捷的中国现代都市身临“人造净土”之中,得到心理和精神的休憩,从而减缓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带给人们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设计语言的创新,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力,传承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诗化原创”转变,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诗化美学理论与现代设计的实际应用相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装订道场、何金凤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 [日] 杉浦康平,杨晶、李建华译.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