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匠心独运——城市、景观与东方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解构与建筑的基本特征

居阅时

摘要: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建筑设计解构认为建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提出建筑由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系统构成的观点。论文首先寻找建筑发生的源头和发展路径,梳理建筑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获得建筑由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系统构成的合理解释,回答“为什么会有建筑”“建筑是如何产生的”“建筑为什么各不相同”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提出“功能实用第一”“观念架构建筑”“建筑形式象征”是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特征的观点,借此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

关键词:建筑发生;建筑要素;建筑构成;传统建筑特征;建筑本质

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解构

结构主义指出,结构由各自因素及其相关因素组成,结构决定体系存在的形式。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分析建筑范畴的因素,就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因为建筑由人设计建造,必然受到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理影响,建筑结构中包含了许多超出建筑学范畴的因素,我们要正确认识建筑,需要把建筑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分解出来,分别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完整认识建筑。

作为建筑,现代人一般都把它看作建筑师的空间设计结果,它只是空间的。其实人类早期经历过一个巫术时代,那时建筑必定充满了各种奇怪的想法,所以,早期建筑尽管简单却是文化的,各种观念无疑支配了建筑架构,文化要素已经嵌入建筑。

说到底,建筑是人的创造物,建筑构成必定与环境以及人的需求、思维、心理、观念、传承、信仰、审美、习俗等联系在一起,这决定了建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认真追问“为什么会有建筑”“建筑是如何产生的”“建筑为什么各不相同”,要回答这些问题绝非易事,我们必须梳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找到其源头。本能是人类现有一切的万源之源,建筑包含那么多的相关要素,溯其源头也是人的本能,我们必须首先基于人的本能及需求的演变,从人类学视角对建筑进行研究,才能找到建筑发展的最直接原动力,回答“为什么会有建筑”的问题。其次,基于发生学视角对建筑发生的环境进行研究,了解建筑的开始,揭示建筑发展的因果关系,回答“建筑是如何产生的”的问题。再次,基于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视角,将建筑的发展演化与文化发展、历史变迁结合起来,研究建筑发展的文化原点,提供解释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建筑的个性依据,回答“建筑为什么各不相同”的问题。

为了准确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下面首先讨论建筑是如何发生的及其建筑发展的路径,接着讨论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唯有如此,建筑的本质才会清楚地展露在我们追问的视野中,便于我们梳理清建筑的要素及其关系,最终看清建筑的构成。

(一)建筑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学会创造之前,与其他动物一样,利用自然条件为生存服务。就栖身问题而言,钻山洞是必然选择,现成方便又安全。只是山洞固定不动,限制人的活动,迫使人类开始走上建筑之路。建筑的发展比建筑的发生要复杂,因为涉及作为建筑决定因素的环境物产和种族文化,全世界建筑分属于不同的环境和种族,建筑材料、样式、表达的差异五花八门。科学改变了人类建筑,水泥的发明使建筑摆脱了对所在环境建筑材料的依赖,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世界各地横空出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革命使建筑走向大同世界。尽管如此,建筑仍然是具有文化意味的符号,因为建筑是具有文化记忆的人所建造的,建筑无法抹杀如影相随的文化。

1.建筑的发生

建筑是如何发生的?除了本能还有古天文学和思维心理,建筑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能是人类一切的原点,人类本能有很多种,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即安全、食物和性。英国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法国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等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本能研究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原因,确定了人类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能说解释了建筑最初发生的原因,清楚回答了“为什么会有建筑”问题。由于人类早期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可以想见寻找和经营居所只要实用即可,这是人类建筑实用原则的开始。

同时,古天文学是人类文化发生的原点之一,也是建筑文化的原点。比如基于求吉避害原因,人类会考虑建筑动工的时间、建筑位置、体量、装饰、风水等因素,研究表明,这些因素都源于古天文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中国建筑宇宙图案化”论断说明中国建筑从天上来,这是“建筑是如何产生的”的最好答案。

思维心理、个性体验是建筑意味的原点。可以推想,在本能引导下,人类一开始就出于安全、可居和尽可能的舒适来考虑选择洞穴。到人类离开洞穴自己动手建造建筑时,仍然以适合心理需求为原则,如建筑物的体量、色彩;空间的疏密、层次;布局的对称、均衡;装修符号寄托的愿望等。建筑意味因地理环境、物产、种族文化等因素不同而不同,个性鲜明,这是“建筑为什么各不相同”的答案。

2.建筑的发展及其路径

基于上述本能、古天文学、思维心理等建筑发生的原点,发展成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建筑。建筑发展过程中基本循着生存——应对、观念——体验两条路径前行。中国建筑发展路径是这样的:从本能需求出发,寻找或建造简陋的栖身之所,用以遮风挡雨避寒取暖,应对严酷的生存环境。由本能引导(生物沿物体边活动获得安全),在山脚建造城市和村庄,逐步总结出背山面水、坐北向南的安居建筑经验,由生存应对走向实用主义。同时,日益丰富的天文神话、巫术宗教、国家政治、哲学思想、心理思维不断影响建筑的色彩、尺寸、方向、体量、形制、布置、材料、风水、样式、装饰,最终,功能实用、文化观念和心理需求结合为建筑形式。由于文明之河于今而言已经漫长,期间观念与解释逐日丰富、更新变化、叠加或遗失,以致我们今天有时难以解释清楚传统建筑形式的真正含义,遂使建筑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图1 建筑发生发展路径图

(二)建筑构成三要素

建筑绝非简单的由设计图纸、材料、空间组合完成,设计师在考虑建筑功能同时,还自觉不自觉地在建筑中渗入文化观念、民族思维心理和生活习俗。虽然建筑实用功能是先期考虑的问题,但是早期的神话、宗教、古天文学衍生出的许多文化观念,还有动态变化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会不断影响建筑。所以,在建筑构成中,除了功能要素还有文化要素和人的体验要素,三者前后联系、共同作用于建筑。通过解构建筑,发现建筑的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涉及面竟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每一个要素其实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我们看到的任何一处建筑实际上都是由这三个复杂要素系统共同构建起来的更庞大、更复杂的系统,每一处建筑都是实用的、包含文化观念和建筑意味的。

图2 建筑构成三因素系统图

为了讲清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中的要素关系,下面对建筑三要素分别展开分析,找出构成各自系统的相关要素。

1.建筑功能系统

建筑功能由本能到实用,主要考虑安全、生存和居住三方面,建筑发展史留下如此轨迹:

先民最初出于安全,选择洞穴。走出洞穴后,出于安全本能,与我们看到动物紧贴依托物行走、停留一样,依山脚建有围墙的住宅或有城墙的城市(背山面水风水格局和围墙就是洞穴原型再现),并建造各种安全设施,如高台、塔楼、护城河和防火墙等,适应战争防御。出于生存考虑,处于北半球的中国人很快找到建筑冬暖夏凉的坐北向南方向和门窗的尺寸及位置。出于居住舒适考虑,开始发展装饰。其关系见下图:

图3 建筑功能系统图

2.建筑文化系统

建筑文化由古天文学到观念传承,主要包含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社会变迁三方面。为什么说人类文化源于古天文学?因为人类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首先想知道人与世界的关系,美丽宁静的夜空无疑是与人类最接近的世界,恐怖的天灾也来自天空,人类注意力也就指向了天空,夜观天象是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们的必修课。当人类疑问重重时,天庭的神话系统形成,如西方最早有古希腊神系统,中国有从山海经到封神榜再到西游记构成的神话系统,还有全世界数不清族群创造的神话,创神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生活的一个必然环节。当世界各地人类不约而同发现星象与农业之间的规律时,夜观天象发展为科学,西方人从欧几里得到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用几何学和数学解释宇宙,揭示规律。中国人从甘德到张衡,加上其余不为我们熟知的五十多位天文学者,停留在无理论但精细记录的层面,从想象的盖天说到张衡的浑天仪,中国人走向神秘主义的应用。从古天文学出发形成的哲学、周易、宗教、神话,又连锁反应式地影响其他学科,古天文学就此成为中国文化观念的渊薮,也是影响中国文化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与建筑有直接关系的是为帝王君权神授服务的天人感应系统,使中国建筑“宇宙图案化”。

讲建筑文化时不得不讲到另一个重要概念,即文化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记忆和遗忘,两者都很重要。至于我们为什么记忆了这个,遗忘了那个,在作者看来这个问题已超出心理学范畴,与宇宙法则有关,这个话题过于复杂,我们暂且搁置。于建筑而言,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建筑变化不大,砖木、形制、装饰依然,理由有二:一是合理。中华文明发源于树林繁盛的中原,河南简称豫,意思是大象出没的地方。砖木结构建筑是中原地理环境和物产决定的产物,是合理的逻辑结果,就像古希腊多山而少平原,结果古希腊产生了石头建筑。凡存在的都有合理性,黑格尔早就指出了这点。二是记忆。人们在童年习得的文化中生活,养成文化习惯,使习得的文化合理化,在记忆与遗忘中,部分被保留下来成为记忆,然后珍惜这部分记忆,表现为回忆怀旧。人的前半生以认知为主,后半生以回忆怀旧为主,人类社会的权力中心在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的文化记忆便作为合理部分被保留并传承下去,后代人又作为习得被动接受,从而完成文化的代代传承。

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拷贝,受变动因素如科学进步、观念变化、时尚变化、遗忘等影响,传承会相应发生嬗变。建筑嬗变总是与社会变迁、文化嬗变保持一致,或渐变或突变,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国各个朝代的传统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就是这个道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艺术影响概括为“地理环境”“种族”“时代”,完全符合建筑动态的传承发展事实。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受科学进步、生产方式改变和西方文化冲击,加上建筑材料水泥的发明引起一场建筑革命,实现了一次突变,水泥森林取代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

其关系见下图:

图4 建筑文化系统图

3.建筑体验系统

作为建筑还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建筑更适合人居,符合人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人的体验过程。构成建筑体验系统的主要要素有:① 空间关系,如尺度、疏密、对比、衬托、层次等;② 平面布局,如规整对称或自由式;③ 装饰与符号意味,如色彩、材料、纹样、布置等象征义。只有满足这三方面的心理体验标准,建筑才算是可接受的;相反,入住者会惶惶不可终日,顿起疾病。越来越多人认同心理统治人类世界的说法,中国风水之所以受欢迎,就是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其关系见下图:

图5 建筑体验系统图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建筑发生于本能,在逐步发展完善过程中,由“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系统共同构架,以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具有庞大而复杂内涵系统的构筑物。本文概括的建筑“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与古罗马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以及20世纪后西方建筑的“形式、功能、意义”原则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更多地揭示了建筑本质。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早期人类生存条件恶劣,随遇而安、因地制宜应对是唯一选择,建筑首先满足实用功能。后来中国发展了严密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助长了实用主义,反过来巩固了建筑实用原则,建筑“功能实用第一”变成主要特征。在人类学视角中,凡进入人类生活的事物都无一例外地被烙上文化观念,因此人类的建筑即是“观念架构建筑”,历史漫长的中国尤为如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然而文化观念是抽象的,变成具象建筑时,缺乏直接表现方法,于是借用象征手法架构建筑,这样,“建筑形式象征”就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三个特征。

(一)功能实用第一

建筑功能实用其实是全人类在起步阶段的共同特征,那时受到材料、施工技术和人的心智限制,建筑只能粗陋简单,刚刚满足遮风避雨和储藏物品需求。到后来,中国建筑走向实用主义:皇家建筑用来宣示国家政治;民宅用建筑形式祈求福祉;陵墓用风水术幻想使人复活……

1.实用:早期人类的生存选择

这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结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人类没有手段使事情变得完善,当然实用就是第一准则。

史前人类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学鸟类在树上巢居、像兽类钻山洞穴居、打制大小适合手握便于劳作的石器,这些都算得上实用主义的早期范例。在苏州地方博物馆,可以看到先民用大鱼的骨刺做缝制衣服的针;在浙江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中大量采用现成的地产竹子;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就地挖掘窑洞……如果离开实用原则,很难想象人类能够生存下来。

著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闻名于世,人们难以置信如此精美的洞画会出于旧石器时期或更早的先民之手。事实是洞画颜色来自各种矿物质颜料,工具由动物和植物材料手工制成,洞画中动物的肌肉巧妙运用凹凸的岩石来表现,一切都是环境实用的杰出成果。

即便在文明发达时代的非常时期,为了生存,人类仍然会本能地把实用放在第一位,鲁滨逊以及“二战”流落山林之中的军人,他们的故事证明,实用确是生存原则之一。

2.实用的原始建筑

在缺乏建筑手段的史前,地势低、蛇虫多的地方人类就模仿鸟类在树上建房居住,在地势高的地方就找山洞穴居。古文献《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对此说得很清楚。非洲人巢居现实场景和无数洞穴考古现场则为我们展示人类早期居住场所的实用范例。

随着人类能力提高,开始出现初步的建筑。南方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这种建筑可以有效避免湿地蛇虫危害,与巢居异曲同工,但比巢居大大方便。北方地处干爽,半坡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他们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两者都因地制宜,通过简单修建,发挥最大的建筑居住功能。

中国早期建筑因地理环境,多与土木打交道,成为建筑记忆,这是中国建筑走向土木建筑的重要原因。多山的古希腊早期以石建为主,从宏伟的雅典娜神庙开始,引领西方建筑走向石头建筑。这两类建筑一直延伸到水泥出现为止,这么长时间内都是因为取材方便和早期成功的经验,以及建筑的实用性为支持的。至于以后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易损的土木建筑合于流变的五行观念,西方坚固的石头建筑合于基督教的永恒观念,这有待论证,因为很难看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上述建筑环境和建筑记忆影响建筑发展的解释似乎更符合逻辑。

3.建筑走向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来自希腊文,意思是行为或行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哲学思潮。在实践上,实用主义把“有用”和“效果”作为真理标准,在判断上,以“我”为中心,“有用”和“效果”的标准也以“我”为转移,对我有用有利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漫长而残暴的封建专制时期,其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实用主义的直接推手。中国古代残暴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剥夺了个人在公共场所全面自由活动的权利,特别是涉及政治生活时,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诛灭九族的横祸。西周末年厉王在位,百姓路上相遇,不敢停步交谈,只好“道路以目”,传递一个眼色擦肩而过。专制看似是一个政治制度问题,实质上深刻地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要生存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同时还要适应人文环境,中国人在双重的环境压力下,无原则适应的实用主义是重要的生存技巧,上升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至高原则。建筑也不例外的由最初的实用建筑走向建筑实用主义,观者若离开这一视角,面对建筑就会大惑而不解,完整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必须触及建筑实用主义。中国传统建筑实用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建筑的功能效用;② 建筑的文化效用。

实用主义表现在民居建筑时,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实用性。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和稍后的半坡遗址,先民建筑都依经验取坐北向南,以求获得最佳光照和通风效果。民居总是使建筑的实用价值最大化,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四合院四面合围成院,首先考虑了空间利用和安全。专制政治下,人们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躲避窥视,增加安全感,围墙在专制政治条件下,给予个人安全自由的意义大于防范窃贼的功能。因此,中国围墙出现,很多成分出于封建政治专制制度压迫下的心理安全需要。四合院形制原因亦在此,合围成院,以图安全。其次,东、西、北、中均建房间,建筑的空间利用达到最大化。

再看风水模式的实用主义。城市选址多背山面水,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利于军事防守,符合安全原则;水源丰富,可供生产、生活之用。陵墓选址多背山面水,三面环山背北向阳,不易受风雨侵蚀,山水相连,植被完好,环境幽雅,让活人看着舒服安心。

可见传统建筑在实用功能和文化观念的关系上,实用功能始终第一位,建筑现象背后的实用主义就是建筑的决定因素。即便文化特质强烈的风水术,如果离开了北京四合院、城市、村庄、陵墓的实用功能就很难有人接受,所以风水术也是实用功能第一。风水是表象,安全实用是本质,风水术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的配套解说词而已。中国建筑的逻辑关系是安全实用再到文化观念,文化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实用主义表现在皇家建筑时,体现在建筑的政治效用上,建筑为国家政治和皇家政治服务,皇家建筑是国家政治象征物。

中国建筑宇宙图案化,起初是直觉经验和文化观念的结合产物,建筑充满了巫术,后来统治者利用百姓畏惧天威的心理,设计天人感应系统,进而都城规划宇宙图案化,借此造成凡俗君王即天神的错觉,达到挟天神而令百姓的目的。建筑从直觉形态的宇宙图案化走向自觉形态的宇宙图案化,由巫术文化蜕变为政治服务的皇家建筑文化,这个过程是中国专制政治实用主义的最好例证。

汉高祖七年,“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汉书·高帝纪》。。这段高祖刘邦和萧何的对话就是都城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明证。这时皇家建筑使用功能例外降为第二位,政治功能上升为第一位,刘邦为建筑体量的威仪有助于治国而让步,实用主义暴露无遗。

到清代,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政治象征意义集中体现,是建筑实用主义的最高典范。如宫墙周长约20华里,采用有雉堞(女墙)的城墙形式,象征长城;园外外八庙各具汉、藏、蒙、维民族建筑风格,与山庄内建筑意蕴呼应,象征清王朝对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园内七十二景题名象征对汉文化尊重;丽正门汉字居五族题名中间象征清王朝“以汉治汉”国策推行;普安寺安排文殊像象征乾隆国策从“武攻”向“文治”的转变……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可以从建筑中看到的国家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满族为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居最高统治地位,推动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大一统局面形成;二是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在保持满族统治地位前提下,利用汉族文化维持国家政治正常运行。可见,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清统治者有目的借建筑象征形式宣示这两点政治内涵。

(二)观念架构建筑

以本能为出发点,人类在寻求获得安全、食物和性过程中,产生多种相关观念,如在氏族、民族、国家的集体中产生了宗教信仰观、等级观、疆域安全观、集体主义观、天人合一观、中庸观等;个人生命过程中在安全、健康长寿、富足和多嗣四方面衍生出相关的生命观、健康观、财富观、幸福观、荣誉观、家庭观、生育观等。林林总总的观念覆盖人类活动方方面面,就是那些庞杂的观念,影响建筑营造,建筑成为人类思想的外化物,忠实地记录下人类的思想文化,所以,建筑满足实用功能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建筑凭借一大堆观念架构起教堂、寺观、清真寺、广场、民居、陵墓、桥梁……反正只要我们看到的建筑绝不是一堆简单的物质,文化观念随着一砖一木砌进建筑,也随着钢筋混凝土浇灌进现代建筑,文化观念成了建筑的投影,有了投影,建筑才真实完整。

1.象天法地:基于人与世界关系思考的建筑观念

人类考虑到自身命运,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必须首先了解宇宙,并弄清楚人与宇宙的关系,以便确定人类的地位和行为。

中国人的宇宙观可以借用管仲一段有代表性的话表明:“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管子·宙合,赵守正.管子注释(上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98.意思是人与宇宙万物共生于一张口袋之中,人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人与宇宙是一统的关系。由于关系是那么的密切,以致人与万物之间具有相互的感应,这就是后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的理论依据。

至于人在宇宙中的具体地位与行为,道家文化进而说得明白,《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宇宙万物序列中,人在最底层,地位卑微,只能服从和效法,与西方文化中人作为上帝使者的崇高地位恰成相反对照。

上述思想对建筑产生直接的影响,遵从效法思想通过建筑具象化、宇宙化:

图6 老子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人法地,地法天的结果是都城建筑“象天法地”,平面布局对应星空,完全宇宙图案化;人法道的结果是创设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建筑受风水术影响也呈宇宙图案化,只是风水术是宇宙图案的理论化,图案对应没有前者直观明显;人法自然的结果是园林布置模仿自然,所以园林是中国建筑最高典范,集中体现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最高思想境界。

2.祈福禳灾:文化观念架构建筑

砖木架构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观念影响建筑的尺寸、体量、方位、样式、装修、颜色等。蹒跚而行的人类童年缺乏应对生存挑战的能力,无一例外地借助信仰和法术作为拐棍,祈福禳灾观念自然而然被镶嵌进建筑各个部分。“禳”原为古代祭祀名,“禳灾”指行使法术解除面临的灾难,祈福禳灾在建筑中变成了鲁班尺中的数字吉凶含义,再变成了建筑门窗外观,也变成《营造法式》中的建筑模数;太和殿为什么是“九五”体量?四合院为什么门开东南角?中国建筑为什么不像西方用更耐久的石料却用易腐朽的砖木?中国建筑屋顶为什么如大鹏的展翅?颜色为什么囿于黄、白、黑、红、青?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之中。

(三)建筑形式象征

夜观天空是人类童年可以想见的唯一乐趣,天空也是灾难答案的所在,天象成为人类关注焦点,也是文化发生的原点,古天文学实质上是人类文化观念的渊薮。人类童年是那么孱弱,于是不约而同地创造神话和超自然力量作为庇佑,天神概念带出一大串凭空想象的观念,最终影响到建筑。

但是,文化观念是头脑中的想法,建筑是具象物,许多与宗教信仰、神话、灵异相关内容高度抽象无法表现,这时人类运用约定俗成和联想创造或指定一个中介物来表现,即象征手法。

1.建筑象征:第二层意义的表达

所谓第二层意义表达就是说象征。为什么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象征,一是意义的丰富性使一般传达“词不达意”,需要能传达更多意义的方法;二是人类具有想象、联想、幻想、暗示等心理活动,即象征思维。象征借助一个相似中介,蕴含另一层或更多的意义,正好负担起多义传达的任务。典型是宗教,许多不可演示的宗教内容必须借助象征才能传播,圣伊尼亚·蒂乌斯·洛约拉(St. Ignatius Loyola)在《宗教的仪式》(1522)中承认想象的地位,认为想象使灵魂的问题在沉思中有力地和戏剧性地具体化,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张信锦等译.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245,249.。教皇格雷戈里一世和二世强调艺术必须“借可见事物显示不可见事物”,从而我们的心灵可能通过形象的沉思被精神所激起张信锦等译.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245,249.。教皇从宗教宣传角度发现了象征的某些特质和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送人石榴象征多子,送红玫瑰花象征爱情……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建筑象征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我们用象征方法分析建筑符号的象征义。

秦始皇陵是象征性布置突出的一座帝王寝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宫奇器珍怪,陟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墓内完全模仿人世,把死者置于一个与生前毫无二致的象征世界,以供死者享用。

秦始皇陵建在陕西临潼区的骊山北,形状为四方形锥体,底边南北350米,东西345米,高47米,外形与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相似,意在求得西王母的超度,象征生命不死。

我们在明孝陵和清东陵等处发现笔直的神道中间都突然来一个弯曲,这个弯曲符号究竟是什么意思?象天法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对照天象图就会找到答案。有两个答案:一是弯曲的北斗星座被形象看作天帝巡游天界的帝车,神道弯曲模仿北斗星座,象征死去的皇帝乘车巡游;二是弯曲的勾陈星座被形象看作天帝皇座,神道弯曲模仿勾陈星座,象征死去的皇帝皇位永存。象征方法出色地调动了我们的联想,传达建筑物蕴含的丰富意义。

图7 清东陵的象征布置,意义晦涩

2.敬畏与向往:建筑宇宙图案化

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的李约瑟敏锐地指出:“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M].科学出版社,1975:337—338.他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眼光道出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要讲清造成这一基本特征的原因,需从文化根源开始。敬畏产生于原始先民,由于人类起步阶段先民对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及正常自然现象缺乏理解,在难以抗争和把握情况下,由恐惧转而产生敬畏。居住黄河流域的先民观察到北斗星居中恒定,众星围绕它转,认为这是宇宙中心。许多不可抗争的自然现象来自上天,于是又想象出超自然力量的天神,把北斗星北面的紫薇苑想象成天神的居所,一切令人恐惧的现象都由那里的神灵操纵,由此成为敬畏膜拜的对象。敬畏后来被凡俗帝王利用,建造都城时“象天法地”,城市规划模仿北斗星周围的紫薇苑、天市苑、太薇苑三大恒星群方位布置,皇宫模仿紫薇苑,在人间再现所谓天神之所,为“君权神授”提供视觉场景,引发民众对凡俗帝王的敬畏之心,凡俗帝王坐金銮殿假天神之威,达到驾驭民众的统治目的。向往产生于北斗星、紫薇苑的永恒与居中。北斗星居中不动,紫薇苑由星体环抱而成,夜幕之中,日复一日,群星围绕着转动,景象壮观,在审美上产生尊贵。人的短暂生命比之璀璨星体,不过一瞬,人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本能恐惧,自然而然对永恒产生向往。以都城建筑而言,秦始皇建造咸阳,仿效天上的紫微宫兴建宫殿,又仿效天河,将渭水引入都城。古代的吴国都城苏州、中原的洛阳、长安和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市规划中都有星空图案的痕迹,天空图案成为都城布局的依据。

图8 天象图是象天法地的依据

以民居而言,北京四合院空间方位的“风水”意义即来自周易八卦和阴阳学中的朴素宇宙观;集中于福建的客家楼,外圆内方的建筑寓意上天运行有宇宙法则,家族共存有法度。

以园林而言,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苏州狮子林的宗教性布置、苏州耦园依据易学的建筑宇宙图案化布置,至于拙政园、留园等一批古典园林更是高居中国文化传统之巅,道法自然,布置依天时、依地形、依园主的心境,天地人三者融汇一统,不再有彼此之分。

3.中国式复活:陵墓风水术

人类都眷恋生命,恐惧死亡,如何降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成为全人类都在考虑的问题。解决方法千奇百怪,最后,宗教以轮回转世(佛教)、神仙世界(道教)、天堂复活(基督教)、后世永生(伊斯兰教)等方案胜出,加上其他宗教信仰,信众达到全人类总人数的80%以上,宗教信仰似乎成为解决人类复活问题的不二选择。但是在一些最古老的文明中,也有宗教以外关于复活方法的创举,给我们留下的建筑展示了复活方法的丰富想象力,如中国的风水术。

图9 太薇苑

图10 隋唐洛阳城平面图宇宙图案化

构建风水术的核心内容是“气”,在中国文化中,气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

道教把气看作宇宙起源的根本,由气的作用通过三个步骤构建了宇宙万物,三清殿供奉的元始天尊,手拿一颗圆珠,象征世界形成前混沌状态,称洪元。灵宝天尊手捧坎离匡廊图象征世界从没有形象到有形象的过渡,宇宙分出阴阳两气,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天地万物,称混元。道德天尊手拿扇子,上面绘有阴阳镜,象征世界的最初形成,终于从阴阳变化中分出了天和地,称太初。

气能分天地,造宇宙,生万物,当然也能影响生命,中医理论以“气”为根本和治疗依据也就不难理解。进而推之,气也能重造生命,风水术就是在这样的推论下形成的。风水术体现中国人对解决死亡难题的愿望和天才想象,死人复活无法证实,所以使人复活的风水术是否有效同样无法证实。但是,中医以“气”治病的成功,事实上支持了以“气”为根本的风水术。古人重视陵墓之气,认定“气”是转世再生的关键也就在情理之中。

为陵墓找风水宝地有四个步骤: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全部是通过象征来实现的。

觅龙,风水术中的龙是指有起伏的山。“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清)叶九升:《山法全书》。“龙者,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清)《孟浩雪心赋正解》。把起伏葱郁的山象征为龙是取其动感有生命力。

易卦坤为地、为母,古人把大地看作母亲。人死后土葬犹如回归母腹,胎儿依靠脐带呼吸气,得以孕育生命,墓穴同样需要气孕育亡者复生。奔腾的山峦犹如生气勃勃的龙,有动感的山脉就像脐带,墓穴落在有生气的龙脉之中,就像胎儿得到脐带能源源不断吸吮到气。

龙脉的尽头是昆仑山,选择昆仑山也是文化的作用。传说仙界第一夫人,玉皇大帝的夫人西王母居住在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蟠桃林一片,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每逢蟠桃大会,天界各路神仙都去赴会,因此桃为仙果,能延年增寿,昆仑山也因此成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察砂,砂是指主山四周的小山,或隆起的高地。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拥抱,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后,命曰迎砂,平低似揖,参拜之职;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黄妙应.博山篇·论砂,古今图书集成(第666卷).。其作用一是藏风聚气,二是象征侍卫,体现葬主尊贵。

观水,“草乃龙之毛”,寻找墓地要求有较好的植被。林木需水土滋养,墓地附近必须有相当的水源和合理的出水口。不使墓地干旱缺水,也不使雨水浸没墓地。

点穴,风水术把墓葬比喻为胎与母腹的关系,有人进一步把墓穴象征为女阴高友谦.中国风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4:36—37.。点穴就是要找到能孕育生命的地方,最后确定墓穴的具体地点。

风水,中国人的复活模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至今不衰。历史上几乎所有皇帝都对此坚信不疑,他们在自己盛年甚至少年时就开始修建陵墓,说明他们真的把陵墓看作死生中转站,死了进去马上就能复活转世了,或者上升为神灵,所以毫不惧死。从这点看,风水术在减低死亡恐惧问题上具有某些正面作用。不过,从结果来看,帝王占了最好的风水宝地,却没有一个王朝万世永存,清朝末代皇帝还获牢狱之灾,说明风水只是一个文化观念而已,其所谓神奇作用只有信者能体会。


(居阅时,中国象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上海市周易研究会理事、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与旅游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 [美] 托伯特·哈梅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4.

[2] [挪]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法]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 [美]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 [日] 小林克弘.建筑构成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 [美] 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 [古罗马] 维特鲁威著,陈平译.建筑十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1985.

[10] 陈久金.星象解码[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11] 顾馥保.建筑形态构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2] 王琪.建筑形态构成审美基础[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