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所谓“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简单地说,如果规则是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两小时后就可以得到两颗糖,那么能等待两小时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可笑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居然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儿专家”拿来当作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按照这种逻辑,如果某项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家经常能够为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而连夜工作,那是不是要提倡父母从小训练孩子整宿不睡觉?

育儿这种事,最忌讳只看到表象就拿来教育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大家上公交车都争先恐后,坐飞机却不会抢?因为公交车上晚了就没有座位了,但坐飞机却是一人一票,每个人都确定自己会有座位,自然变得文明多了。

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相反,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有一点好处就会迫不及待地消费掉,而且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时满足自己时,出于“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兑现。网上流传过这么一张照片:一位妈妈不同意给儿子买玩具,儿子居然掐住妈妈的喉咙。这是一个悲剧!从照片上孩子悲愤的眼神中,可以推测他的需求曾经多少次被评判、被否定。

事情本身有必然的等待过程。比如吃苹果泥,把苹果捣碎成泥是需要时间的。妈妈可以做的是及时回应、肯定孩子的需要,不刻意拖延。比如孩子要吃巧克力,家里有,就马上拿给他;家里没有,就及时跟他说:“宝贝想吃巧克力很好,等爸爸下班后带回来。”如果婴儿时期经常被及时满足,通常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必要的过程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父母不是神,即使有充分满足孩子的意愿,也难免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比如孩子叫妈妈,妈妈正在上厕所,不能马上冲出去,这很正常。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父母确实买不起或者买不到,那只能如实相告,孩子有些失落也很正常。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理创伤。只有当父母刻意不及时回应,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因为孩子在心里内化了一个不愿意满足自己的苛刻客体,这个客体留在孩子心里,会使得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总是去主动创造苛刻与被苛刻的关系,投射性地认为别人都不愿意满足自己,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的父母给我的反馈:

“我孩子两岁,逛街的时候说喜欢××,但是价格有点贵,我说如果特别喜欢也可以买,她都会主动说摸摸看看就好。这几天当当网做活动,我说给她买书和玩具,她说:‘我已经有很多书和玩具了,不要买新的了。’被充分满足的孩子真的可以很平和地面对自己的欲望。”

“女儿一岁八个月,我一直尽量满足她。最近去商场,她看到儿童乐园想进去玩。我说这次不行,下次带她去别的游乐场玩,她都会说好,走的时候也不哭闹。”

“经济上能承受的,我就会满足孩子们;如果觉得太贵,也会跟他们解释清楚。他们都很平和,从来没有为买东西耍过赖,虽然也会提要求,但即使被拒绝也很容易接受。有时候,他们会两手一摊,耸耸小肩膀说:‘好吧,那就不买吧。’”

“我的宝宝两岁两个月,去超市买东西从不多拿。不久前,她从货架上拿了一个很大的玩具车,要几百块钱,我告诉她:‘这个太贵了,妈妈没带这么多钱’,还没来得及说别的,她就迅速放回货架,去看别的了。我为她骄傲,也为自己的努力感到欣慰。”

相反,若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

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

又有父母担心:孩子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他会不懂得珍惜,得到后也没有努力奋斗的动力。比如孩子要学古筝,父母为了让他有恒心学下去而故意拖延,不等到孩子反复哀求、保证一定好好学的时候绝不给买,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异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动物,包括人类确实有这种集体无意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比如羊群不吃发霉的草,农场主为了减少浪费,故意把发霉的草堆在栅栏外面,于是羊群放着新鲜草不吃,争先恐后伸长脖子钻过栅栏,把发霉的草吃光。同样的,一些老板也会使用这种激励招数,画一张很大很诱人的饼,让员工过度付出,收入却很少。员工越付出越觉得亏,但越亏越愿意付出更多,以期待有朝一日把饼赚到手,心态如赌徒,被人玩弄于掌心。还有的婚恋网站上有一些专门骗财骗色的人,也是利用这种心理让女人不断付出。

而对于那些幼时经常被及时满足的人,画的饼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他们会理智地衡量付出与收益,有梦想,有激情,但不会活在别人编织的梦幻泡沫中,骗财骗色的招数对他们更是没有用。父母今天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就决定了明天别人怎么对待你的孩子。爸爸如果希望女儿将来嫁一个愿意对太太真诚付出的好男人,那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真诚爱护女儿。

孩子真的如大人所想,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了吗?每个母乳过的妈妈都体验过婴儿饥饿啼哭时,及时送上乳房,婴儿边吮吸边露出享受和满足的表情吧,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当下!而那些定时哺乳的妈妈则经常感觉婴儿如吸血鬼一般,好像要把自己吸干,甚至会咬伤乳头。如果妈妈不是按照婴儿的需要哺乳,婴儿就会经常处在“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中,等终于得到乳头的时候,就会拼命吮吸,一直到自己吃撑为止,同时对乳头充满愤怒,攻击乳头,甚至故意吐奶(不是泛奶),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的过程,妈妈和孩子都丧失了哺乳的乐趣,母婴关系也变得扭曲痛苦。

用心观察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活在当下,天然会享受当下的乐趣。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价值几百块的电动玩具,他都能玩得很专注,玩够了就会放下。以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珍惜的程度,这是我们成年人已经被异化的头脑想出来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我的一位朋友身家过亿,他几乎获得了一切:成为让人敬佩的商业领袖,娶了美女老婆,生了儿子……可是他依然不停奔波,扩张事业,好像永远不会停下来享受自己的奋斗所得。我和他深入聊天,听到他的童年故事:小时候,他必须努力表现,和兄弟竞争,讨好母亲,才能获得母亲的关注和奖励。但是真正获得的时候,他的内心并没有喜悦和享受,而是会在焦虑中向下一个目标进发。这种感觉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为目标而奋斗,可是当真正到达目的地时,才发现并没有预想中的幸福快乐。在不断追逐目标的焦虑中,我们早已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而幸福只存在于当下,明天的幸福永远在明天。

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比如孩子爬着去抓一个玩具,妈妈担心弄脏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这不是及时满足,它阻碍了孩子体验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玩具的过程。又如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因为焦虑,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是一种控制,它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比如孩子指着一个昂贵的汽车模型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模型,真酷!”妈妈可以及时回应和肯定孩子:“是啊,这个模型真漂亮,妈妈也喜欢,我们一起欣赏吧!”那些从小及时满足孩子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贪婪,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别人。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评判、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累积,终于让他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索求无度的人。

如果你时常担心孩子不会珍惜享受所得,请反思自己的生命:“我能够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我对此充满感恩吗?我能放慢脚步,享受当下吗?”放下焦虑的头脑,不再评判孩子,以一颗谦卑之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耍,尽情享受当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