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真阳之躯,贴心守护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是身体的活力。虽然说阴阳平衡才健康,但是,多数人的身体在多数时候都是阳气不足的。在这个“全球变暖,身体变寒”的特殊年代,生命之阳更显重要。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意思是高明的医家重视“神”,普通的医家看重“形体”。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人的精、气、神,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西医的解剖学是找不到它们的。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真正地静下心来,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果我们心不静,总想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我们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如果我们不关心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我们,让疾病缠身。它会让我们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我们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我们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我们百般温柔,极尽体贴。寒风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气出入于动植物之间,升降于天地,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植物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不断地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人体之气就来源而言,可分为两大类:自然之气和人体化生之气。
《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是指心、肺等胸部结构。人体阳气运行的规律和功能是这样的:阳气是脏腑在功能代谢中所产生的热能,经由心、肺的生理功能将这些汽化物聚集于胸,为宗气;宗气的一部分经由经络血脉输送到全身各处,温煦皮肤,是谓经脉之气;而卫气充塞在皮肤分肉之间,这种气体就如雾露一样轻盈,以营养滋润皮肤分肉。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人体化生之气存在的部位不同,名称就不同。存于胸的称之为宗气;存于血脉,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称为营气,也叫经脉之气;运行于体表、皮肤腠理之间的,称为卫气。这三种气,统称为人体阳气。
活力不足,注重温补
《内经》说:“人生有行,不离阴阳。”阳是人体内一种具有温煦功能的物质,好比自然界中的太阳,自然界缺少了太阳的光芒万丈,也就没有了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人也一样,缺乏了温煦的阳气,就会冷冰冰、病恹恹。或者说,阳是身体的发动机,发动机没力,身体就没了动力,自然毛病就多了。
阳虚就相当于阴胜,一般与寒相关,比如风寒感冒。阳虚之人生病的表现也以冷为特点,身上发冷,喜欢蜷卧着,肚子隐隐作痛,如果热敷或者揉一揉肚子,会感觉舒服一些。有的会表现为腰酸背痛,大便有稀;有的出现咳嗽、喘息、心悸,甚至胸背疼痛。
导致阳虚的因素有很多,先天不足,患了大病、重病,长期住在寒冷的地方,经常吃生冷食物,过多地服用寒凉药物(如抗生素)等,这些都会加重身体的寒湿,损伤机体阳气。人体自然的衰老也会造成机体阳气减弱。阳虚分很多种:
1.脾阳虚,是最常见的类型
脾阳虚的人通常食欲不好,容易犯恶心和打嗝,甚至干呕、反酸,大便清稀、不成形。这类人也常有腹痛腹胀之感,喜温喜暗,常四肢不温,面白不华,口淡不渴。
2.胃阳虚
这类人觉得胃部不舒服,胀胀的,闷闷的,严重时会出现火烧一样的疼痛。这类人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老是觉得饿,却又不大想吃东西。有些人还会出现睡眠不安、易出汗、怕风怕冷等症状。
3.心阳虚
这类人大多会有心悸心慌、胸部憋闷甚至疼痛的现象,晚上睡眠质量也不高,容易失眠,睡着之后梦多,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神不宁的症状。这类人也会有面色滞暗、四肢厥冷、爱出大汗等表征。
4.肝阳虚
这类人一般表现为头晕、胸胁两边不舒服。另外,肝阳虚的人多疑善虑,很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的情况。
5.肺阳虚
这类人呼吸显得无力,如果咳嗽,声音一般比较低。这类人也怕冷,爱感冒,且感冒以后老是好不了。
6.肾阳虚
这类人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者不利,严重时甚至出现性冷淡。这类人常常腰痛,四肢也总是冷冰冰的。
那阳虚质应该怎么养呢?
阴阳二气是万物之根本,善于养生的人都懂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道理,以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加固身体的根基。所以,这类人若能顺应天地阳气生长的规律,在春夏之季、天地阳旺之时,合理进食养阳的食物、药膳,就能够很好地改善阳虚的体质。民间的羊肉丸子汤就是养阳的经典膳食。
这类人平日的调理很重要。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养阳的食物,尤其是早餐,应与一天阳气的生发紧密相对。这类人要少吃甚至不吃生冷、性寒的食物和油腻、难以消化的东西。特别注意:抗生素、清热解毒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使体内本就不足的阳气遭受打击。
除了通过进食来补充阳气,运动、良好的情绪、保暖都能帮助我们累积和节约身体的阳气,如此日积月累,增强体内阳性能量,就能达到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的效果,脱离阳虚者的行列。养生对于阳虚之人,总的来说就是四个字:注重温补。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动为阳,静为阴。一切类似运动的、向上的、温暖的、光明的、兴奋的、亢进的、快速的事物都属于阳,而一切类似静止的、向下的、寒凉的、黑暗的、抑制的、衰减的、慢律的事物均属于阴。
动则生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研究表明,适当运动可以锻炼肌肉,可以产生热量。另外,运动还能改善体内激素的分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帮助保持“年轻态”。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贵在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季,却不知道其实一天也是有小四季的,一天就是一年的浓缩,晚上23点到凌晨3点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天的时候,天地都睡了,动物冬眠,植物凋零,人如果不休息的话,就相当于逆天而行,逆天而行的结果必然是身体要吃苦头。
子时(23:00~1:00)就相当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阴气在这时到达一个顶点,阳气开始生发,人体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很多还未睡觉的人会觉得这时候特别精神,其实,这不是自己的精神特别好,而是阳气生发的表现。这时候如果不睡觉的话,阳气就生发不起来,阳气无法生发,阴气必然也无法收藏,阴阳失调带来的只能是身体疾病频发,难得安宁。所以,要想获得健康,在这之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准备入睡,这样才能与自然界秋收、冬藏的规律相适应。
真气运行,邪气不来
《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说:真气是呼吸接受了自然氧气和饮食摄取的五谷养分合并而化生的生命能量,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精气也。”指出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道路,真气是经络活动的实质。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所谓正气,即是真气,它道出了人体正邪盛衰的至简至易之理,主导思想就在于培养真气,扶正祛邪,有病治病,无病延年。真气是人体生命能量,真气运行又是生命活动的核心。《内经》在以人体生命为中心的研究中,突出“真气”对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作用,用通俗的话讲,叫做真气运行,邪气不来。
现代中医认为人体免疫力全在真气。真气包括卫气及元气,脾为真气之源,肾为元气之根,肺为卫气之本。身体免疫力的下降,与脾、肾、肺的关系最大。
脾为正气之源:脾为后天之本,精气产生之源,要增强免疫力,必须固护脾气。脾健则真气足,免疫力自然会强。
肾为元气之根:肾为先天之本,为阳气的根本。肾虚则元气不足,禀赋不足,免疫力易不足,则需经常调补。
肺为卫气之本:卫气,是卫护人体的真气,与肺、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肺主气属卫”,卫气属于元气的一部分,源于肾而固于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虚则卫气减弱,抵抗力下降。
当然,肝的舒畅,健康的心情,坚定的意志,对提高免疫力也同样有重要作用。“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这些都会影响免疫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这十六个字的精辟论述,是对真气运行的高度概括,说明人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体内真气便可从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