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九变第八

原文【九变第八】

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2.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3.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4.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5.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九变第八】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是: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后,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一旦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2.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3.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要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要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令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4.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的充分准备和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这样才不会被战胜。

5.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它们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故事1】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西汉王朝的七个分封国以吴王濞为主谋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为平叛乱,汉景帝遵先帝遗嘱,起用中尉周亚夫领兵。周亚夫在出兵前与景帝定下战略:不与吴楚联军争锋,暂以梁国拖住叛军,然后出奇兵断绝叛军粮道,令叛军不攻自破。当时,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其北至泰山,西至高阳,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是抗击吴楚联军的前哨。而梁王由于怀着“兄终弟继”的皇帝梦拒绝了七国的拉拢,正在拼命抵抗。

周亚夫率汉军主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面对睢阳之急按兵不动,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由于梁王的死守,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遂转攻昌邑。周亚夫坚守不出,吴楚联军又回头再攻睢阳,仍然不克。几经周折后,兵马疲惫的吴楚联军在下邑遭周亚夫重创,吴王濞率败兵数千逃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此时,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吴王濞被杀。随之,楚王戊也兵败自杀,七王之乱平息。

在平叛之战中,睢阳城几度面临危急,梁王见周亚夫见死不救,只得直接向景帝求援。景帝诏令周亚夫发兵救梁,但周亚夫没有立即行动,直至叛军因断粮而退兵时才率精兵出击。为此梁王怀恨在心,屡屡在景帝面前说他坏话。后来周亚夫罢相,又在“兵器盗卖案”中获罪,最终死于狱中。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叛乱中,梁王是成败的关键。假如梁王的睢阳城失守,七国长驱直入,朝廷必危。周亚夫大胆押宝,果然一举扭转战局;但他也因见死不救,得罪了权贵,埋下了生死后患。周亚夫这样做虽然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呢?

【故事2】林则徐积极备战

1839年9月3日,林则徐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与勇气,但是同时也激怒了英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投入了积极的备战之中。他从首先从报纸译文中了解国外的最新情况,为了充实我国的兵力又购进了一批西洋大船,还新建了炮台,购买了大炮,招募人员扩充水兵。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英军到来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不出所料,1840年4月,英军在中国广东沿海悍然挑起战争。林则徐由于事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他指挥水师夜袭英船,打得敌人落花流水。而后,林则徐又以火船向敌人发起了火攻,英军溃不成军,狼狈面逃。

由于林则徐的积极备战,在战争之初保卫了广东沿海的安全,取得了胜利。

【故事3】刘备因怒出兵,蜀国大伤元气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和上将赵云的苦苦劝说,率水陆两军四万多人马远征吴国。刘备深入吴境数百里,在夷道县包围了东吴先锋孙桓。东吴诸将纷纷要求主将陆逊派兵增援孙桓,陆逊却认为孙恒能够守住夷道,一概拒绝。诸将又要求去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刘备连克吴军士气正旺,吴军现在不宜出战,因此也拒绝了诸将的建议。

就这样,蜀军与吴军从公元222年的二月一直对峙到六月,吴军没有退后半步,蜀军也未能前进半步。

当时正值盛夏,烈日当空,蜀军水兵在船上难奈酷热,只得离船上岸在夷陵一带依沟傍溪扎下营寨躲避酷暑。陆逊见刘备的军营绵延百里,且都在树林茂密的地方,于是制定了火攻破蜀的计划。他命令水路士兵用船舰装载裹有硫磺、硝石等引火物的茅草运到指定地点,又命令陆路士兵数千人拿着茅草到指定地点去放火。这天傍晚,蜀军相连的数十座军营自东向西北连续起火,蜀军毫无防备乱作一团,几十座军营全被烧毁。陆逊乘机掩杀,蜀兵死伤无数。

刘备在众将的拼死保护下好不容易逃到夷陵马鞍山,陆逊随后追至。他将马鞍山团团围住,又在山下四周放起火来。刘备束手无策,只好连夜逃离马鞍山,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命。吴军紧追不舍,蜀将傅彤身负重伤仍拼死搏杀,刘备这才幸免一死。

刘备因怒出兵,大败而归,蜀国元气大伤。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又气又悔,不久就一病而死。

刘备此举完全是意气用事,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全大局,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言,执意要远征东吴。当时刘备报仇心切,带着满心怒火上战场,对手是陆逊等人,刘备即使有在多的勇虎猛将也会大败而归,最终他在白帝城又气又悔的死掉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是刘备没有忍耐性,如果他忍一时的话,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历史上也就不会有“火烧七百连营”之说了。刘备是一个多么有心机的人呀,可到头来却不明白这一点儿心机。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