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缘起+动力+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滴滴出行:中国“独角兽”的崛起

1.“独角兽”崛起:滴滴的3年成长史

2012年9月9日,一款名为“滴滴打车”的软件出现在人们面前。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为方便人们打车而出现的叫车软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甚至颠覆了整个出行市场。三年之后的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将自身业务从单纯的打车服务拓展到海陆空全方位领域。

◇过去3年“一路狂奔”

2014年7月,原高盛集团执行董事、柳传志之女柳青出任滴滴打车首席运营官,后又担任总裁一职。柳青带领下的滴滴打车,依然是行业焦点,新旧产品也都受到社会热议。在过去的三年中,滴滴打车以惊人的速度“一路狂奔”,不仅在产品方面不断创新,优化客户的出行体验,在平台内部也进行了一次次的自我颠覆与变革,提升“内功”修养。


2013年初,滴滴打车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程维,以几亿元的花费引爆了一场烧钱大战,培育了线上叫车市场,也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2014年8月,公司正式推出专车业务,产品范围拓展到出租车领域之外,开始了多元化产品的战略布局。

2015年1月,滴滴打车推出了专门为企业服务的滴滴企业版,开拓出新的用户市场。

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快的“联姻”,并主要以滴滴打车的名义对外运营。

2015年5月到7月3个月间,滴滴平台相继推出了快车、顺风车、滴滴巴士和滴滴代驾等业务。滴滴成为一个具有多元产品线的优质出行平台。

图:企业传统用车VS滴滴企业版

多元化的产品业务布局也对公司的内部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滴滴在公司内部实行事业部制度。即每一个产品业务,如出租车、专车、顺风车等,都成立专门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独立运营,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这种组织架构是滴滴平台能够顺利完成多元业务布局的重要保障。

◇成为国内出行行业老大

滴滴与快的“联姻”后,成为国内出行领域中拥有市场份额最多的公司。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研究统计,在国内出租车叫车软件市场中,滴滴平台的占有率高达99%;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专车市场中,也拥有82%的市场份额。业务量方面,专车日订单一度突破400万张;出租车和峰值时的顺风车日订单分别为300万和223万张;代驾业务的日峰值订单也达到50万张;同时,滴滴还为超过5000家国内企业提供出行服务。

当前,滴滴平台的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国360多个城市,拥有的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和代驾司机人数分别达到了135万、200万、460万和100万。另外,滴滴巴士也已经开通了500条线路。

◇滴滴更名是重新定位

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在成立三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名字的变更,实质上却反映了公司的重新定位,体现了在多元产品业务成功布局之后,滴滴平台的发展新战略和品牌新格局:不再局限于出租车行业市场,而是将发展视野上升到了海陆空全方位的出行领域。

另外,滴滴平台还设计了新的Logo,并同步上线了新版APP“滴滴出行”,以便配合名称变更,顺应多元化业务发展的品牌升级转向。

2015年6月,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 Data发布的《2015年O2O移动应用行业白皮书》显示,滴滴打车在所统计的O2O移动APP总排行中,仅落后于支付宝钱包和美团团购,位列第三;在5月份国内Android系统的出行类O2O移动APP中,滴滴打车的市场覆盖率高达10.26%,位居榜首。

由“滴滴打车”到“滴滴出行”,表明滴滴公司正超脱具体产品业务的束缚,开始致力于打造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O2O出行生态系统。基于对海量用户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滴滴出行将整合更多与出行相关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涵盖众多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图:滴滴出行APP界面

◇不会放弃出租车领域

滴滴打车的更名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诸多猜想,不少人认为随着滴滴平台的品牌升级转型,滴滴公司将实行“去出租车化”,逐渐淡出出租车叫车市场。

不过,滴滴公司强调不会放弃出租车这个起家的领域。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出租车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因此,滴滴公司仍会不断推出新举措,继续帮助平台上的135万出租车司机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优化人们的出行体验。

图:2015年5月O2O移动应用用户覆盖率Top30

图:2015年5月O2O移动应用细分行业覆盖率Top1

正如公司创始人兼CEO程维指出的,滴滴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国人领导的、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出行服务平台。在今后3年内,滴滴出行将力争实现每天为1000万车主、3000万用户提供服务的目标,并将任何地方的叫车时间都控制在3分钟以内。

2.滴滴快车:走向平台化与精细化之路

2015年5月7日,滴滴出行APP正式推出了一项非营利性的搭车服务——“滴滴快车”,乘客所付车费均归车主所有,滴滴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滴滴快车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便宜。以北京为例,滴滴快车的起步价为0,每公里也只收1.5元,远低于其他搭车方式。

滴滴快车的运行不同于以往出租车的抢单模式,而是借助大数据的强大运算能力,自动匹配距离最近的车辆,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实现了对出行需求和供给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因此也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

◇技术研发提上桌面

近几年,国内的打车软件呈现爆炸式增长。各个平台忙于烧钱比拼、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忽略了打车应用发展的初衷,没能沉淀下来深挖技术。然而,打车软件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深耕相关的互联网技术,优化配置出行需求与供给,减轻城市交通负担。

因此,打车市场的发展是以相关技术为基础的,特别是如何实现智能化精准匹配,更是打车应用的关键环节:为用户匹配3公里以外的车辆,而让500米之内的车处于闲置状态,显然有悖于打车软件的发展初衷。

从这个意义而言,滴滴快车不仅是滴滴平台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布局,也是其进行业务技术化的一个试验场。例如,当前人们打车时的平均等候时间是6分钟,滴滴公司则希望在未来3年内,可以将这个时间缩短一半。

这显然不是靠烧钱圈地、扩大市场份额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升级,需要更精准的供需匹配。特别是在滴滴出行已经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技术升级提高平台运营效率,以保持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2015年5月22日,滴滴出行宣布正式成立“机器学习研究院”,并启动研究院科学家的全球招募计划,以便增强自身的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最佳的出行方案。这表明,在跑马圈地之后,滴滴出行已经将技术研发提上日程,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深耕用户体验,从以抢夺市场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进入到以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为重心的精细化发展阶段。

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广告、电商还是信用分析,都离不开对大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而像出行服务这种更具个性化倾向的领域,对相关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也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何滴滴会成立专门的“机器学习研究院”,深耕智能化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图:滴滴快车界面

◇滴滴出行的市场布局

当前,滴滴出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产品业务最全面的互联网出行平台,包含了出租车、专车、快车、拼车、代驾和城市巴士六条产品线。滴滴出行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移动出行生态体系,打造一站式移动出行服务平台,充分满足用户对专车、拼车、代驾等不同方面的多元化出行需求。

以往,出租车、专车、快车等都是各自独立、有着不同偏重(服务性、共享性、专业性,等等)和业务取向的出行方式。而滴滴的“野心”就在于将这些垂直类的出行方式全部融入到自身平台之中,打造一个出行服务大平台,让有出行需要的用户都能够在滴滴大平台上找到想要的服务。

正如滴滴创始人程维指出的,滴滴出行将成为交通出行领域的全品类平台入口,成为一个移动交通综合服务平台。而这样一个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必然会对现有的垂直出行服务格局造成巨大的冲击颠覆,同时也一定蕴含着众多的新商机。

◇出行服务标准化建设

除了进行平台化战略布局之外,滴滴还通过出行服务标准化建设,深耕用户出行体验,走向精细化发展之路。

2015年5月22日,在“机器学习研究院”成立的同一天,滴滴专车同步推出了ACE(Absolute Comfortable Experience,极致舒适体验)增值服务。从内容上看,ACE其实是一套涵盖了软硬件各方面内容的专车服务标准。

例如,在硬件上,ACE标准不仅要求车内备有饮用水、车载充电器、车载WIFI、蓝牙设备、无菌湿巾、防霾口罩等等,还要求能够为老弱病残孕或者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乘客(如携带宠物、吸烟等)提供定制服务。

在软件方面,要求司机的驾龄超过5年、且3年内无违章记录。同时,滴滴还会对司机的身高、相貌、反应能力、性格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测试,然后经过滴滴大学的严格培训之后才能正式上岗。正如程维所说的,ACE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一种极致舒适的出行体验,让用户感受到“国宾车队的礼遇”。因此,这项业务也会加收30%的服务费用。

ACE并不只是向用户提供了一项新服务那么简单,其深层意义更在于推动了出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并且,该服务标准甚至可以延伸到滴滴平台之外,只要符合相关要求,就可以使用ACE标志。这必然有利于规范当前杂乱的出行服务市场,提高整个出行行业的服务水平。另外,ACE服务标准的高端定位,也为出行服务市场树立了一种正向的引导。

3.滴滴代驾:汽车后市场“占位”策略

2015年7月28日,滴滴平台正式推出了“滴滴代驾”业务,并放言要在半年内成为国内的龙头企业。然而,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代驾业务的市场规模约为25亿人民币,这对市值预估达150亿美元的滴滴出行而言,显然不值一提。

因此,滴滴积极布局代驾业务,绝不只是由于看好这一尚待开发的蓝海市场(数百亿规模的市场前景)。更为重要的是,滴滴平台试图以代驾作为突破口,提前抢占更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后市场。

当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三方:小型私营店、大型快速保养连锁店和4S店。而根据相关统计,在全国正式注册的约40万家汽车美容装饰维修厂商中,小型私营店的占比高达70%;而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大型连锁企业,则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汽车后市场参与者这种“小、乱、散”的特点,造成了汽车修理养护市场的混战局面,也使国内汽车后市场缺乏具有高信誉度的大品牌,无法有效维护客户资源。

进一步来看,汽车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交通工具,其维修护养也必然立基于具体的地域服务,这是当前国内汽车后市场没能形成全国性大企业的先天性原因。不过,从更为实质的层面来讲,地域化因素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服务的标准化问题。即当前国内汽车的维修、美容、保养等服务没有统一的质量考核标准,导致了各地操作程序不一、零部件供应渠道不透明等问题。这造成了汽车服务领域的混乱局面,自然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例如,有关机构发布的《汽车售后服务评价报告》显示,针对汽车售后服务方面的投诉快速增多,国内汽车售后服务的整体质量不高,车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国内汽车后市场亟需引入新鲜血液,打破现有格局、进行产业重组,以便推动我国汽车服务市场走向成熟,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车主的需求。

正是基于对国内汽车后市场现状的精准把握,滴滴出行才积极进军代驾这一25亿元的小市场,以便借此占有千亿级规模的汽车后市场领域的主要消费者——私家车车主,弥补业务短板,进一步迈向“交通出行领域的全品类平台入口”的目标。

在代驾业务方面,滴滴也有着诸多优势。首先,滴滴代驾的司机,大部分都是私家车主,这使滴滴代驾可以借助其他业务实现资源的原始积累。因为在滴滴平台构建的生态体系中,快车、专车、顺风车等业务的参与主体,大部分也都是私家车主。同时,滴滴平台的用户也是潜在车主。

例如,上线数月之后,滴滴代驾就借力顺风车业务积累了数百万的车主。另外,滴滴出行庞大的用户规模,也将助力平台把更多的私家车主整合进来,从而推动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化转型,也为滴滴布局汽车后市场奠定坚实的用户基础。。

其次,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滴滴拥有巨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有效引导混乱的出行市场建立秩序,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以往,国内出行领域拥有120万出租车和高达200万的地下黑车。而监管体系的缺位与迟滞,造成了各个城市出行市场的混乱无序状态。

滴滴出行携互联网的强大整合能力,不断推出打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新型业务,并通过透明化运作和规范化服务,重构了国内出行服务市场,有效解决了“黑车难管”这一出行市场的顽疾,规范了国内出行服务的市场秩序。

另外,强大的融资能力也为滴滴代驾培育市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15年7月初,滴滴出行完成了2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其市场估值达到了150亿美元。再加上滴滴在其他垂直类出行服务市场的成功经验,都使滴滴代驾有着足够的底气去规范和培育汽车后市场。

最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而滴滴更是深谙此道,围绕用户体验推出了智能出行平台“苍穹”,依托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在个性化、多元化的汽车后市场中精准把握每个车主的需求痛点,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问题解决方案,实现了对数据时代汽车后市场的前瞻性布局。

图:智能出行平台苍穹界面

对滴滴而言,代驾业务只是一个精准的突破口,其背后折射的是滴滴平台对汽车后市场这个万亿级市场的前瞻性布局,也是滴滴打造一站式综合出行服务平台的重要一步。

4.滴滴巴士:共享经济下的交通运输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共享经济模式的快速崛起。在交通运输领域,以Uber、滴滴为代表的打车、拼车、专车、顺风车等新的出行服务方式不断涌现,不仅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了交通运输资源的更优化配置,而且还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并在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助力下,对现有的交通运输行业生态产生冲击、颠覆和重塑。

2015年7月16日,“滴滴巴士”在北京和深圳两地上线,成为继打车、专车、顺风车之后,滴滴平台的又一个新产品线。基于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滴滴巴士能够将社会闲置的大巴资源匹配给有需要的用户,并为人们提供最佳的出行线路,从而打造一个智能出行平台,缓解一线城市中公交系统缺位地区的交通压力。

票价方面,滴滴巴士要比普通公交贵很多。比如,在首批上线的北京和深圳,滴滴巴士的票价为7 -13元,远高于普通公交车的票价。不过,为了培育市场、提升竞争力,滴滴出行依然像刚推出打车、专车业务时一样,对滴滴巴士进行大量的价格补贴。例如,巴士业务正式上线的第一周,用户只需关注滴滴巴士的微信公众号,就能够只花1分钱乘坐滴滴巴士上下班。

在出行领域,国内私家车保有量激增,地铁建设正成为各大中城市完善交通系统的新宠,而出租车、快车、专车等领域的竞争更是愈发白热化。因此,公交出行市场成为滴滴出行拓展业务的新方向,也是其打造交通出行领域全品类平台入口的必然要求。当然,并非只有滴滴看到了城市公交这一新蓝海市场。在滴滴巴士上线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嗒嗒巴士、嘟嘟巴士、小猪巴士、考拉班车等众多智能公交出行平台。

不过,与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对传统出租车公司造成冲击不同,滴滴巴士等智能公交出行平台,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发掘出城市中闲置运力的价值,因此主要是从公交系统缺位的地方着手的。

数据显示,当前居民对商务专车、拼车、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日需求量十分巨大,分别为150万-250万、1000万-2000万、3000万-5000万、2.2亿。特别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大量的工薪族对城市交通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晚上下班高峰时的大规模拥堵问题,也已经成为这些城市久治不愈的顽疾。因此,滴滴巴士、考拉班车等智能公交出行服务平台的产生,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城市现有公交运力不足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从运营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大部分公交公司发展并不理想,甚至很多公交公司是依靠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才得以正常运营。再加上一些固有的体制和思想束缚,导致很多城市的公交系统发展迟滞,无法为市民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

整体来看,当前国内居民日常出行和上下班的方式仍然是以公交为主。然而,城市公交系统却越来越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出行服务需求,这就需要滴滴巴士这类以共享经济理念为基础的、更具创新活力的新型公交出行服务平台来填补这些缺位和不足。

滴滴巴士的快速发展也充分彰显了互联网定制班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上线半年之后,滴滴巴士的平均上座率超过60%,再次乘坐率达到80%;在首批上线的两个城市北京和深圳,已经开通了800多条线路和接近2000个班次,服务的用户数也超过5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