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弟子规(选句)(6)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诚信。他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赏金十金。围观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不动弹,他们根本不相信做这样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他们谁也不肯试一试。
见无人试,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诺言,赏了他五十金。老百姓们唏嘘不已,没想到这会是真的。
商鞅“立木为信”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本来对变法心存疑虑的百姓也开始相信商鞅,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有诚信必然就会有失信,令人思索的是:就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早它四百年以前,却发生过一场因为失信而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西周时期的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这个妃子平时一直不肯笑,周幽王非常宠爱她,就时时处处逗她开心。为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将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都点起烽火。
我们都知道,烽火是古代一种特别严肃、特别紧急的边关报警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要诸侯前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平时,断然不可点烽火。可是昏庸的周幽王顾不得这些,为了博爱妃一笑,他点燃了烽火。
诸侯们一见烽火台上的烽火,赶紧率兵前来救援。当各路人马急急匆匆、浩浩荡荡赶到皇帝身边,才知道是君王博妃子一笑玩的把戏,大家愤然离去。再说那爱妃褒姒,看到平日里威武严肃的诸侯们匆匆赶来、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五年。酉夷太戎大举进攻周朝,周幽王慌了,赶紧将烽火再次点燃,期盼诸侯们赶紧前来救援。可是,诸侯们又以为国君在戏耍他们博妃子一笑,谁也不愿意上当,结果周幽王被逼着自刎而亡,褒姒也被抓住,成了俘虏。
商鞅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周幽王昏庸无信,烽火戏诸侯。一个诚信,一个失信,结果完全不同。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
事非宜①,勿轻诺②,苟③轻诺,进退错;凡道④字,重⑤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注释】
①宜:合适,适宜。
②诺:许诺。
③苟:假如。
④道:说话。
⑤重:声音清楚。
【译文】
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你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会使你进退两难。说话时要口齿清晰,不要说得太快,更不要含糊不清。
【历史故事】
信而不欺
诚信不欺是做人的根本,古代的人比现代人更讲究诚信。古时候,以学识渊博、品德高尚闻名于世的人很多,赵柔就是其中一位。
赵柔是一个非常有原则、言出必行、信守诺言的人。有一次,赵柔和儿子一起把耕地用的犁拉到集市上卖。没过多久,就有一位买主出二十匹绢买犁。赵柔父子和买主谈好价钱后,买主便回家取绢。赵柔父子原地等着他拿来绢,一手交绢一手交犁。
就在等的过程中,又来了一位买主。这位买主看到赵柔父子的犁,爱不释手,愿以比第一位买主多一倍的钱买他们父子的犁。赵柔的儿子很心动,建议父亲把犁卖给第二位买主。可是赵柔不为所动。他说:“答应卖给人家的犁,怎么可以再转手卖给别人呢?看到有利可图就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这不是君子的作为。”儿子听了很惭愧,便回绝了第二位买主,静静等待第一位回家拿绢的买主。
第一位买主来了之后,赵柔父子欢欢喜喜将犁卖给了他。赵柔的守信,深深教育了在场的儿子,儿子表示以后也像父亲那样,做个守信之人。赵柔信守诺言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被人们传为佳话。
孔子的学生曾子对父母极其孝顺,对自己的子女也特别讲信用。他从来不和孩子说空话,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办到。这在家长制的封建时代,父母能对子女讲信用是非常难得的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他们的小儿子一直缠着妈妈不让走,一定让妈妈带着他一起到集市上去。妈妈嫌带儿子不方便,想把儿子留在家里,便随口哄儿子说:“别再闹啦,宝宝乖,好好在家玩,等妈妈回来就让爸爸杀猪给你吃。”年幼的儿子听说在家听话就能吃到猪肉,终于答应在家待着,不跟妈妈上集市。
等到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曾子在为杀猪做着准备工作,她惊奇地说:“我那是哄孩子的,不要当真呀!你怎么能真杀猪呢?”曾子严肃地说:“你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在心里模仿着、学着呢。你今天骗了他,他明天就能骗你,所以,大人一定不能欺骗小孩子,对孩子说话一定要算数。”最后,曾子坚持把猪杀了,没有失信于孩子。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从小就非常诚信,他诚信的人格深得真宗皇帝的赞赏。晏殊从小就非常聪慧,十四岁就被作为神童举荐给真宗皇帝。皇帝召见了他,让他和其他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参加考试。试题发下来后,晏殊发现题目是他十天前练习过的,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看到试题是自己练习过的就大喜过望。他如实禀告真宗,请求重换一个题目。
他的举动,令宋真宗大为赞叹,真宗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踏入官场。在晏殊从政的那些年,天下一片太平盛世。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员经常喜欢到郊外出游,或者在京城内的茶馆里欢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晏殊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他带领兄弟们在家读书写文章,勤奋修身。
有一天,宋真宗忽然将晏殊提升为东宫官,辅佐太子读书。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向往的官职,很多大臣感到惊讶,不知道真宗为什么会把这么重要的官职给晏殊。真宗说:“当你们吃喝玩乐的时候,只有晏殊在闭门苦读。在太平盛世、灯红酒绿中仍然能如此自律的人,难道不正是东宫最合适的人选吗?”大臣们心服口服。
见人恶①,即内省②,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③。
【注释】
①恶:坏,不好。
②省:反省。
③砺:磨砺,引申为奋发图强。
【译文】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立即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激励,奋发图强。
【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楚两国交战,吴王阖闾领兵打败了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多年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新君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遇丧事、新君刚刚登基之时发兵攻打越国。吴越两国在一个叫槜李的地方交战,战况惨烈。
本来吴王阖闾踌躇满志,认为打败越国志在必得。却没想到越国的新君非常厉害,老吴王不仅吃了败仗,自己还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年事已高,回到吴国不久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非常不甘心地握着儿子夫差的手叮嘱说:“不要忘记报仇雪恨。”夫差牢牢记住父亲的嘱咐,还叫手下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夫差一天都不敢忘!”他命令重臣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日夜操练兵马,随时准备攻打越国。就这样勤勤恳恳准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出征,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的大夫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他们势头很旺,报仇心切,可谓来势凶猛。我们不能跟他硬碰硬,最好的策略是守住城,不跟他们作战。”
勾践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执意率领大军跟吴国人硬拼。两国的军队在太湖一带打得不可开交,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着剩下的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情势相当危机,他对范蠡说:“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大王莫要着急,咱们可以通过议和的方式化解眼前的困境。”于是,勾践派另一名非常有智慧的大夫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决定从吴王阵营内部做文章,以达到议和的目的。他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用金银财宝和美女贿赂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伯嚭果然中招,他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之后,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是勾践必须亲自到吴国去。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投降。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勾践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乘车外出,勾践都亲自恭恭敬敬给他牵马。在吴国一晃过了两年,勾践每天都像真正的奴仆一样为夫差服务,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把勾践放回了国。
回到越国的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害怕安逸的生活逐渐消磨了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次餐前就先尝一尝,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不仅如此,他睡觉时候都不允许自己用席子,而是直接睡在柴草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后,韬光养晦、蓄足力量的勾践一举发兵把吴国打败了。
若①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②;闻过③怒,闻誉④乐,损友来,益友却⑤。
【注释】
①若:表示列举。
②戚:忧伤。
③过:错误。
④誉:赞誉。
⑤却:退却。
【译文】
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忧伤、自卑,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会来到你身边,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与你交往。
【历史故事】
颜回煮粥
孔子喜欢带学生游学。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之地被围困,这次的情形比较危急,他们连续七天没有食物吃。
被饿了七天的弟子们,个个饥肠辘辘、面黄肌瘦,大家看不到一点希望。在那种情形下,有很多弟子心中升起了恐慌。但是孔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是个大商人,他一生都护卫着老师。见此情形,子贡决心找到出路,救大家于水火。他突破重围,用自己随身的财物换了少许的米回来,给大家充饥。
人多米少,只能煮粥喝。孔子的另两名弟子颜回与子路找来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架起炉灶,为大家煮稀粥。
颜回和子路两个人一起煮粥,煮着煮着,子路有事离开了,只剩颜回一个人。子贡从煮粥的破屋子前经过,一扭头,看到颜回正将一小勺粥往嘴里送。子贡心里有些不高兴,但他考虑到同学间的情面,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径直走到孔子的房间。
子贡问孔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回答道:“改节,何称于仁廉哉?”意思是说,遇到穷困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听老师这样说,子贡接着问孔子:“像颜回这样高洁之人,无论在何种境遇里都不会改变气节吧?”
孔子想都没想,很明确地回答子贡说:“当然不会。”子贡便将他刚刚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对孔子叙述了一遍。
孔子听后,并不感到惊讶,他仍然十分肯定颜回的人品,一点都不怀疑他,坚信颜回这样做一定是有缘由的。孔子决定将事情问问清楚。
孔子把颜回召唤到身边,决定委婉地考察下颜回。孔子对颜回说:“我们困在这里好些天了,前几天我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他们是要护佑我们走出困境。今天正好有粥,你把粥做好了之后,让我拿去祭祀祖先。”
在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严肃的事,祭祀用的食物都不能被人先吃过。颜回听说孔子要拿粥祭祀祖先,马上恭敬地对孔子说:“老师,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煮粥的屋子很破旧,刚才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屋顶,将屋顶上的尘土熏得掉了一小块到粥里。学生用勺子舀起来,想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便吃了它。吃过的粥祭祀祖先是很大的不恭敬啊!”
孔子听后,欣慰地说:“你做得对,如果是我,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证实的。”
几位弟子见到此情此景,加上听了老师的话,都深受教育,对老师和颜回更加信服。
【知识点小链接】
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才大者,望①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②。
【注释】
①望:名望,声望。
②訾:诋毁,指责。
【译文】
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非说大话的人。自己有才能,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诽谤。
【历史故事】
负荆请罪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位贤士叫作蔺相如。当时强大的秦国国君知道赵国有块和氏璧。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秦王更是觊觎这块碧玉,一心想把这块玉夺到自己手里。秦王跟大臣们想了个主意,假意说要用秦国的十五个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