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弟子规(选句)(1)
弟子规,圣人训①,首孝悌②,次谨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有余力⑤,则学文。
【注释】
①训:教导,教诲。
②悌:敬爱兄长为悌。
③信:言语真实,诚实。
④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⑤余力:多余的时间、精力。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
【历史故事】
赵孝争死
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兄弟情深的故事。在众多体现兄弟情深的历史故事中,西汉年间赵孝、赵礼兄弟争相赴死的故事最为感人。
西汉末年的某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强盗、土匪打家劫舍,好不疯狂。故事就发生在赵孝和赵礼这一对兄弟身上。
一天黄昏,兄弟两人在家读书,一伙强盗挥舞着长刀破门而入,将赵家洗劫一空。赵家虽是书香门第,但在那灾荒年月,家里也并没有多少余粮,金银财宝更是痴人说梦了。
兄弟俩深知这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家伙,所以趁着强盗们在家里乱翻的空隙,两人赶紧往外跑。当时哥哥赵孝年龄稍大,身体也比较健壮,步伐轻盈,跑得比较快。而弟弟赵礼年纪较小,又从小体弱,跑得慢。强盗们一把抓住弟弟赵礼,要杀了他,吃他的肉充饥。
哥哥赵孝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停下来等弟弟,他左等右等也不见弟弟前来,心想弟弟一定是被强盗抓住了,于是哥哥二话没说就要回去找弟弟。一同逃难的人都劝阻他不要去,说去了不仅救不回弟弟,自己的命也得搭上。
可是哥哥惦念弟弟,虽然他也很害怕强盗,但他们手足深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毅然决然跑回去,找到了强盗和被强盗抓住的弟弟赵礼。
哥哥赵孝看到身处险境的弟弟,心如刀绞,“扑通”一声跪在强盗头子面前,哀求着说:“各位大爷,我知道这饥荒年代大家都要活命,你们把我杀了吃吧,我弟弟一直有病,身上也没有多少肉,说不定肉里还有毒,求求你们放了他,吃我吧!”
被绑在一旁的弟弟看见哥哥为了自己又回到虎穴,还要为自己去死,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嘶吼着对强盗们哭喊道:“你们别听他的话,我没有病,你们可以吃我。我是被你们抓住的,被你们杀了吃了都是我的命,我哥哥已经跑了,他不该被杀,你们不能吃我哥哥,不能吃我哥哥呀!”哥哥赵孝听到弟弟哭喊,跑过去抱着弟弟,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此情此景让一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们大为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人世间还有如此深厚的兄弟情。强盗们恶贯满盈,在这动荡年间做强盗也是逼不得已,他们还留有一丝人性,在赵家兄弟的感召下,他们动了仁义之心,放了兄弟俩。
赵家两兄弟争相赴死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皇帝那里。皇帝也非常感动和敬佩,下令褒奖兄弟俩,还号召天下人都要向他们学习。后来,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故事成为经典,成为中国人演绎兄弟情义的好典范。
【知识点小链接】
圣人门生
圣人,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的神圣的人。圣人的界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的书籍中。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圣人,但也有的圣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圣人。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称圣人,比如孔子,我们称之为孔圣人。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还有不少,单儒家就有五圣。除了至圣孔子,还有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另外还有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等。
门生,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泛指学生与弟子。
父母呼①,应②勿缓,父母命③,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④。
【注释】
①呼:呼唤。
②应:应答。
③命:指派,差遣。
④承:接受,承受。
【译文】
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地接受。
【历史故事】
涤亲溺器
黄庭坚是宋朝的大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黄庭坚是青史留名的大文学家,宋代儒学大家,也是载入史册的大孝子。他的孝顺一生未改。他小时候对父母就非常孝顺,在他长大考中进士,成为朝廷栋梁后,也丝毫不改他孝亲的那份深切之心。
从小到大,黄庭坚对父母的要求从来都没有怠慢过。他虽身居高位,但依然亲自照顾着父母的生活起居。他把孝亲的这份深切之心延续到了苍生造福上,一生专心致力道德学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著作。
黄庭坚作为朝廷官员,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不管他有多忙,在孝亲这件事上都从来不要别人代劳。家里人体谅他辛苦,常常想帮他做一些事,都被他拒绝了。单单是替母亲洗涤溺器这件事,黄庭坚一做就是几十年。
什么叫涤亲溺器?涤,是洗涤的意思;溺器就是当时的马桶。古人的房间里没有卫生间,人们为起夜方便,都会准备一个马桶放在房间里,夜里使用,白天清理洗涤干净,重复使用。
黄庭坚的母亲喜欢干净,黄庭坚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特别细心,事事都力争让母亲欢喜满意。他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洗刷马桶,因为担心仆人洗不干净,惹母亲不开心。
有人曾问他:“你作为朝廷高官,家里又不是没有仆人可以代劳,为什么连刷马桶这样卑贱的事也要亲自动手呢?”黄庭坚笑着说:“父母恩深难报,做子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都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父母养育我们费尽心力,我们孝敬双亲哪里还有什么尊卑之说,我只是尽了人子该尽的义务和责任。”
黄庭坚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厚德才能载物。黄庭坚至诚的孝心、高尚的德行不仅让他名垂青史,也让他在文学和书法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用自己的德行向世间展现了圣贤人的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知识点小链接】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冬则温,夏则凊①,晨则省②,昏则定;出必告,反③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释】
①凊:冷,凉。
②省:问候,探望。
③反:同“返”,回来。
【译文】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汉朝时期的黄香(人名)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睡前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规律,做事也要有规矩,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历史故事】
黄香温席
有句俗语曰:有志不在年高。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留下千古佳话。在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里,其中有个故事叫“黄香温席”,这则故事里有个小主人公,名叫黄香,他是小小年纪便以孝亲的高尚德行流传千古的典型之一。
黄香是个苦孩子,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人常说,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失去母亲的黄香,真的就像一根小草一样。但是,这根小草不仅生活得很顽强、很阳光,而且相当有孝心。
八九岁,还是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但小黄香早早就担起了孝亲的责任。他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小小的他一直负责照顾病中的母亲,时刻守护在母亲身边,昼夜不离。他为了让父亲少操心,尽量将家里的事都包揽过来,像个小大人。
他尽心尽意地伺候着生病的母亲,母亲病重临终,他含着眼泪让母亲放心,他一定好好孝敬父亲,照顾好父亲。
黄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贫穷的黄香家里连生火的木柴都不充足。勤奋好学的黄香在冬天的夜晚孜孜不倦地苦读,期望长大以后为老百姓做贡献。天太冷了,他拿着书本的手时不时地被冻僵。他一边搓着冻僵的手,一边想到了早逝的母亲和每天辛勤劳作的父亲。
父亲白天干了整整一天的活,一定很累很累,天这么冷,被窝里冰凉冰凉,父亲睡在冰冷的被窝里一定很不舒服。想到这里,他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将父亲的床铺好,自己脱了衣服,钻进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将父亲的被窝焐热。被窝焐热之后,他才请父亲上床入睡。父亲睡在儿子用体温温暖的被窝里,百感交集。
街坊邻居听说了黄香为父亲暖被窝的事,个个都夸赞黄香是个不可多得的孝子,黄香的故事也就这样传开了。
黄香家的房子比较低矮,到了夏天不仅潮湿而且相当闷热。这样的环境,是蚊虫生长的天堂。到了晚上,黄香家的蚊子特别多,房间里特别热。
为了避暑,黄香的父亲和邻居们都到外面凉快的地方乘凉,大家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家常,只有小黄香一直闷在屋子里不出来。到了夜里,父亲困了,回房间睡觉。发现黄香正满头大汗用扇子对着父亲的床铺使劲扇。看见父亲,他一边扇一边说:“我使劲扇扇,屋里就凉快了,蚊子也被扇跑了,父亲就可以睡个凉爽的安稳觉啦。”
听了黄香的话,看到小黄香额头的汗珠,父亲心疼极了,将他一把搂在怀里。整个夏天,为了让父亲得到凉爽的、没有蚊虫惊扰的睡眠,黄香每天晚上都用大蒲扇为父亲驱赶蚊虫,将父亲的床铺和枕头扇凉,让父亲好好入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孝亲,人们都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赞誉他说:“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等到他长大成人才能很好地报效国家。黄香勤奋好学,孝亲尊师,长大后成了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他也像爱戴父亲那样爱戴他的老百姓,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自己也因为侍亲至孝而流传千古。
事虽小,勿擅为①,苟②擅为,子道亏③;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④心伤。
【注释】
①为:做。
②苟:假如。
③亏:欠缺,短少。
④亲:父母。
【译文】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一旦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的行为了。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据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了污点,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历史故事】
孔融轶事
在我国史册上,记载着一个非常聪慧也非常有德行的人,他在幼童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敦厚的美德,他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孙,生在东汉时期,是山东曲阜人,字文举,他是当时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小时候非常聪明,懂得长幼尊卑,和兄弟姊妹非常友爱。孔融四岁那年,祖父过六十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寿台上摆满了很多糕点和水果。孔融的母亲拿来一盘梨子,让孔融和其他的兄弟姊妹一起分着吃。
孔融把大一些的梨分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把最小的那个梨留给自己。父亲母亲看到他这么懂事,心里很欣慰。父亲故意问孔融:“你把大的梨让给弟弟妹妹是对的,因为你是哥哥,但是为什么你还把大的梨给了哥哥姐姐们呢?”孔融一边吃着他那枚最小的梨,一边跟父母说:“弟弟妹妹们比我小,我理应把大梨让给他们,哥哥姐姐们比我大,他们需要吃大一点的梨,我小,就吃小梨子就可以啦!”听了他的话,父母再一次欣慰地笑了。
孔融小时候仁德,还出奇的聪明,他才思敏捷,有小神童之称。他在四岁时就能背诵很多古诗文,再加上他孝亲尊师、懂得礼节,所以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喜欢,父亲无论到哪里去都喜欢带着他。
孔融十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洛阳。洛阳城非常繁华,也有很多文人雅士。人们都说有个叫李膺的人威望很高,他家的府邸把守得非常严密,一般人根本见不到李膺。小孔融听到这样的传说,心里有点不服气,决定去见见李膺。
有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李府前。只见那李府门前卫士林立,府邸庄严肃穆,确实非同一般。这阵势,一般人见了都会胆怯,不敢造次。可是小孔融偏偏不吃这一套,他一点都不害怕,大摇大摆地走到府邸门前,大大方方地对守门的卫士说:“李老爷是我的亲戚,今天我特意前来拜会,有劳您通报一声。”
守门的卫士见眼前的这个孩子很是不同寻常,赶紧去府里通报给李老爷。李膺一听说来了个小孩要拜见他,而且还大模大样出语不凡,心里觉得很奇怪,于是决定去见见。
李膺来到门口,看到门口站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年纪很小,但却倒背着手,一副老夫子的样子。再看容颜,这孩子虽然一脸的稚气,但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看到这个情景,李膺也不露出自己身份,想先试试这个孩子。于是他问孔融:“这里是威严的李府,不可乱认亲戚,你说你是李家的亲戚,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呀!你今天倒是说说看,你是李家的什么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