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宋 辽 金 元的间谍活动(8)
第九节 大间谍的小聪明
在阅读本书时,你会感到在中国古代间谍战中颇为缺乏经济情报的窃取与利用一类的事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情报就是关于农业及有关副业(盐、茶、马、牛、布匹等)的情报。这些情报并不需要以专门的情报活动去搜集,也不需要用太复杂的手段去刺探。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理财高手刘晏(公元715—780年)以厚赏募善走者,“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其他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轻重,使天下无甚贵贱。”算是建立一个监视市场物价的情报系统,然而是公开搜集一般经济情报。
清代康熙、雍正则在他们的特务机构中布置了定期汇报农耕情况,米价低昂、天气好坏的重要任务。清代还有传递黄河汛情的情报系统。黄河汛期,在其上游皋兰城西,“有铁索船桥横亘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河水高铁痕一寸,则中州水高一丈”。到了水大之时,用羊皮密缝成不透水的羊状皮筏,“选卒勇壮者,缚羊背”,冒险乘流而下。到河南境内,送信士卒把身上带的写有汛情的竹签子顺流投入水中。早已等待在那儿的当地士卒“操急舟,于大溜候之,拾签知水尺寸,得预备抢护”。
对经济情报的利用,在中国则相当早就出现了精彩的表演。春秋时,齐国粮价猛烈下跌,齐桓公担心粮食会被邻近诸侯国的商人抢购空,想让本国百姓有储备以备万一,就去向大政治家管仲求计。管仲回答:“今日出行,看到路边有两家新造了大圆粮仓。请您用玉璧聘这两座粮仓的建造者为您也如法建造两座。”齐桓公当即命人去请。百姓知道了这一消息,认为国君如此做,定有原因,也纷纷造仓储粮了。这个事例不一定确凿,但反映出中国治国者对经济情报及其利用,早有所领悟。类似的事在宋代也发生过。
上一节中提到“盗亦有道”,秦桧其人品德、功业一无可取,但阴险狡诈,小聪明还是有的。如果不以人论事,这类小聪明如果用对了地方,也还有值得一提之处。否则他也不会操南宋权柄达十余年之久了。
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北宋时出现了名为“交子”的纸币。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日趋复杂起来。
秦桧当政时,临安有一个时期出现了市场上铜钱匮乏的情况。有钱人看到市场上缺钱,更加把钱储藏起来,商人也不愿赊账卖东西,一时市场无法运转了。京尹曹冰把此事报告了秦桧。秦桧笑答:“此事易办。”
秦桧立即召来了管理铸钱的官员,对他说:“才接到圣旨,想改变钱的样子。麻烦你铸新钱样一缗,我呈给圣上。旧钱尽废不用!”秦桧命令他第二天正午前办好此事。这个官员受命而出,连夜召集工匠赶铸新钱。有钱的富豪家,听到这一消息,唯恐自己的钱作废,倾其手中之钱,购买粮食等物。一时间物价上升,市场上流通的钱多了起来。官吏们把新钱的样子送给秦桧后,犹如石沉大海,再也听不到回音了。原来这是秦桧故意散布的假消息,使富豪们倾囊而出。
对此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市场上缺钱。秦桧对给自己梳理头发的工匠,赏了五千钱。以往工匠为秦桧服务一次,仅得二钱,工匠当然惊讶之色溢于言表。秦桧却对他说:“此钱几天内将下旨不用了,故早些用了。”工匠一听,赶紧到外面通知亲朋好友。不过三日,京师市场上涌出了大批钱币。
秦桧实际上是故意制造经济假情报,操纵调节市场。在经济联系日趋一体化、日趋复杂的今日,对经济情报的保密固然重要,对经济情报的使用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对外交往中,商场如战场,巧妙地以经济情报,真真假假使对手摸不着头脑,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类战争”时代,双方以经济力量的竞争进行搏杀,积极主动地散布经济假情报,是重要手段之一。实际上,在经济战中,双方搏杀的主要交手武器之一就是情报信息。使用经济情报的成功与否,往往关系到国家成百万元乃至数亿元的经济利益。因此,具有情报观点、谍报观点是管理经济的官员的必备意识。
但是经济情报的使用远较其他任何一种情报的使用更为复杂。它是一柄“双刃剑”,可以伤人,也有可能自伤。其使用不光难在对其涉及的复杂关系的判断,更难在对人们心理的预期。当然如何把巧妙地使用经济情报与经济发展战略融为一体,系统地着眼于中长期地运用经济情报,恰当地散布经济假情报来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更是一个大问题。这方面似乎有必要成立经济战“参谋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另外,如何针对对方使用经济情报,如何把经济情报与军事、政治情报配合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十分有趣的问题。美国总统大选刚完,布什上台的消息一传出,股市立即大跌。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情报之相互影响实难预料。因此对经济情报的使用、分析,非集合各方面专家不可。经济情报活动在现代社会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技术、资金等活动中,注意适当地利用经济情报,并将经济情报的运用与打破对方的技术、资金封锁的谋略结合起来,利莫大焉!值得深入地进行研究。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还是由谁来使用经济情报(政府或者企业),都需要考虑经济运行规律、市场运行规律。最好使经济情报的运用,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人为地运用经济情报,扰动经济发展,固然可以影响事态的短期发展,从中长期看还会回到经济固有规律的轨道。
第十节 宋高宗的“本事”
宋高宗在其执政期间,除了妥协投降外,对金人别无办法。不过赵构毕竟贵为天子,对金国长期低声下气,也有一肚皮的气。因此,在不敢公开得罪金人的前提下,他有时也要显一显“治住”金人的“本事”。
公元1142午八月,宋高宗屈辱地答应了金将宗弼要求,交出商州、和尚原、方山原地。过了些日子,金使又到了临安。这次金使却不是索要土地来的,而是为金主的后妃索要镶有珍珠的拖鞋等奢侈品。宋高宗听了大为高兴。他早就接到情报,金国皇后颇为擅权,金国大臣听她的话比听金主的话还认真。金国皇后生活奢侈,以珍珠装饰被子,由数千名妇女为之操作。每天换绣衣一件,价值数百缗。宋高宗命令有关大臣,尽力满足金使要求。他还发表了一番“高论”:“这些东西都是朕不屑一顾的,而金国皇后想要,由此可见其奢侈之意。有关官员要全部满足她的要求,以使其更加奢侈。奢侈之心一开,我的事就能办成了。”赵构当然指的不是恢复山河,而是更好和谈了。
过了一阵子,金使再度来宋,这次要的东西太奇怪了。金使带来的单子上有:白面猢狲、鹦鹉、孔雀、狮子、猫。赵构又命人尽力搜寻,以满足金人要求。同时再度发表“高论”:“敌使万里远来,所须如此。朕何忧哉!”又说:“其风如此,岂能久哉。”
白面猢狲、鹦鹉、孔雀等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金使索要的东西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倒是真的。那就是金国上层已日益脱离原有的游牧文化消费方式,向农业文化的统治阶层的消费方式靠拢。其腐化方式是一致的。
如果不以人废言的话,赵构这个只知投降妥协的人后面几句话倒说到点子上了。敌人上层人物的生活要求、爱好,敌国百姓的消费状况,消费特点,都属于重要的经济情报范围。而其上层人物的消费情况,又往往与政治情况密切相连。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甚发达,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个人消费往往是动乱之源。因此赵构针对金国上层的腐化,极力满足其胃口,并把其消费胃口吊起来,还是有些小聪明的。遗憾的是,赵构只是把这类活动与自己的投降、妥协联系起来,而无宏图大略。
现代社会中,首脑人物的消费情况仍是重要的经济、政治情报。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状况更是重要的经济、政治情报。在开展间谍战、心理战时,离不开对敌国这类情报的掌握。这类情报从心理上讲是极为敏感,极为容易引起敌国政府上层与人民群众间的对立,极为容易引起群众动荡不安的情报。这类情报还往往反映了敌国整体经济状况。因此对这类情报的分析、研究、使用要慎之又慎。
第十一节 匾额的奥妙
公元1149年十二月,在金国统治阶层的内乱中,丞相完颜亮(公元1122—1161年)杀金熙宗完颜直(公元1119—1149年)自立为帝。完颜亮是颇类隋炀帝的人物。其人有才干,好读书作诗词。未发动政变前曾作诗曰:“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野心与抱负跃然纸上。金熙宗晚年好杀,完颜亮得大臣拥戴登上帝位。
金国从金熙宗起逐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了金国初年的“勃极烈”制(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推行宋、辽的政治制度。但中原、华北地区先后由女真贵族的军事首脑宗翰、宗弼、挞懒等人统治,其用人行政、军权、财权,无异一国之君。完颜亮上台后,于公元1153年三月正式宣布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同时确定了五都的名号。完颜亮迁都之举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原、华北的统治,标志着金国统治重心南移,完成了中央集权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大举南侵。完颜亮南迁,把中原、华北的财政、军事、行政权统统收归中央,同时也开始就地征集南侵之人力、物力。
金兵南下之前,照例派遣了大批间谍,探听南宋情报。公元1161年九月,金国燕京人刘蕴古被南宋任命为迪功郎。刘蕴古对此职位十分不满,到处游说。他能言善辩,受到许多大臣欣赏。其实刘蕴古是金国间谍。完颜亮命他以伪降至宋,刺探南宋朝廷机密。
刘蕴古为了与南宋朝廷搭上关系,化装成贩卖首饰的商人,在寿春一带活动。他经常故意泄露一些金国的“机密”,并装成心向南宋的样子。见到南宋商人,他就痛哭流涕地说:“我何时才能见天日呀!”大谈完颜亮的机密要事,并夸下海口:取中原,灭大金,是件很容易的事。南宋边境的官吏以刘蕴古的动向密奏朝廷。此时南宋朝廷已听到一些关于完颜亮将南侵的传闻,于是下诏命地方官吏送其进京。刘蕴古进京后对南宋大官说:“我有两个弟弟在金国,都已当了大官,只有我两次被推荐给礼部,毫无结果,故尔南归,以求功名。”刘蕴古这番鬼话哄骗了南宋当权者,于是被授予前面提到的官职。
刘蕴古到临安后,干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当时吴山上有伍员祠,祠门挂有临安富户捐赠的匾额。匾额金碧辉煌,花费甚多。刘蕴古至南宋后,先到伍员祠进香,并声称自己过去许过愿,要为此祠供奉匾额。于是他以自己的俸禄为伍员祠换上了一块新匾额,在新的匾额上刻上了自己的官职、姓名。新匾额挂上后,官员、百姓见了都议论纷纷:“以新匾额换下旧匾额,通常是认为旧匾额不够气派。现在新换的匾额还不如旧的,这是什么意思?”南宋武官右武大夫魏仲昌独具慧眼:“这不难理解。别人投奔朝廷,是贪图官爵、金帛罢了。刘蕴古却是真正的间谍。间谍入境,不止一人。在匾额上刻官职、姓名,是要告诉接踵而至者,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不以为然。刘蕴古得以继续从事间谍活动。
完颜亮南侵失败被杀后,刘蕴古未来得及撤回北方。公元1163年三月,刘蕴古自告奋勇愿率北方游民万余人至边境营田,与金人周旋。宋臣中有不少身居高位者同意让他去,次相史浩力排众议,反对任用他。史浩认为:“刘蕴古必是间谍,来为金国刺探我情。国家严加提防,其不得施其伎。如果真给他万余人,必定会以此归国报功矣。”众臣议论纷纷,史浩说:“等其来进见,就清楚了。”诸大臣坐于堂中,等了许久,刘蕴古才来。史浩对满脸得意之色的刘蕴古说:“昔日汉高祖手下大将樊哙想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议论者认为当斩。你凭乌合之众万余人,能干何事?”刘蕴古原以为重臣议论都会同意他的要求,听到这话为之色变,赶忙辩解说:“没有别的意思。这万余人的亲属皆在北面,不会为我们所用。不如乘其去向未定,率他们去试一下,或许能侥幸成功也未可知。”史浩接着刺了他一句:“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万余人固然留不住,不知你的家属现在何处?”刘蕴古的家属仍留在幽、燕。这下刘蕴古知道说走了嘴,十分难堪,连仆役端上的茶也拿不稳了,双腿发颤,黯然退下。其他重臣仍不以为然,但刘蕴古的差事也吹了。
过了几年,刘蕴古秘密派遣其仆人骆昂到金国传递情报,被人告发。南宋官员发现搜出的刘蕴古所写“家信”中,全是他刺探的“朝廷机事”。至此,刘蕴古的间谍身份暴露无遗。潜伏、活动多年的刘蕴古这才被砍了头。
刘蕴古与秦桧相比,更是一名“职业”间谍,其潜入计划更为精密,活动方式更为诡秘。然而他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被有识之士所识破。但刘蕴古为何还能继续活动呢?这与南宋的纳降政策有关。南宋为招揽北部降官、百姓,往往过于宽大。从史浩的言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政策是对降者予以一定控制的。但从刘蕴古的活动可以看到,实际的监控远远不足以对这些人的活动造成限制。
随着金国在中原、华北统治的日趋巩固,其当权人物的思想、习俗、治理方式,已基本汉化了。在间谍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国对间谍的运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蕴古是个有才干的知识分子间谍,他的间谍活动反映出金谍活动之深,范围之广,组织度之强,已到了让人感到惊叹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