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春秋 战国的间谍活动(1)
公元前770年,为躲避犬戎侵扰,周平王在诸侯军队护送下,自镐京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周平王东迁标志着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开始。春秋时代,西周分封和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周王室日渐衰落。春秋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开端。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了相当的发展,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春秋时铁器也出现了,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关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政治、军事力量不断重新组合、分化。国与国之间,各国内部新兴地主势力与奴隶主旧贵族间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在各国已基本掌握了政权。“三家分晋”之后,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雄。围绕着争夺霸权和统一中国,各国间展开了激烈斗争。六国“合纵”以抗秦,秦高举“连横”之旗以瓦解六国。在错综复杂的军事、外交斗争中,游士纵横,议论风生,操纵国政,翻云覆雨,上演了一幕幕间谍活动的大剧。
在越灭吴的大战略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古代谍报史上出现较为完整的间谍战略。越国谋臣文种提出了以间谍战略为主,瓦解、灭亡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总战略,使间谍战上升为国家大战略中的重要因素。其使用的谍报手段种类之多,也集春秋时谍报手段之大成。
进入战国后,间谍战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秦国力量逐渐占据优势,六国先后为秦国所吞并。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间谍活动伴随统一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功的间谍战略,加速了中国的统一。
Chapter 1 春秋的间谍活动
第一节 老谋深算的郑庄公
公元前771年,西周朝廷发生动乱。申侯(周幽王废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联合西夷、缯人、犬戎进攻幽王。周幽王是一个荒淫昏君。他曾和宠姬褒姒在烽火台上举火报警,使得诸侯以为犬戎入侵,率军赶来拱卫。他和褒姒却以此取乐。这次他在骊山上燃起烽火,诸侯却不来了。周幽王被联军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被虏。诸侯立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为避犬戎袭扰,在诸侯军队护送下,周平王自镐京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平王东迁后,东周对诸侯的控制大不如前。我们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春秋初期的一个大国——郑国。
郑庄公的祖父是与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杀死的郑桓公。郑桓公在周幽王时,是朝廷的司徒,为人贤明,颇有政绩。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周幽王昏庸不堪,国家将乱,他问计于一位有见识的官员太史伯。太史伯劝他把宗族、财物迁到郐和东虢这两个小国去。太史伯认为这两个小国地势险要,前华、后河、左洛、右济。更重要的是这两国的国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郑桓公在百姓中有威望,可以大有作为。郑桓公听了他的忠告,迁妻儿、宗族、财物于郐、虢,自己却留在朝廷,在犬戎进犯时和周幽王一起呜呼哀哉了。
郑桓公死,郑人共立其子掘突为郑武公。郑武公也被周王室封为司徒。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灭郐,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东虢。郑桓公可以含笑九泉了。郑桓公如果了解到他儿子在消灭东虢时施展的手段,更要心花怒放了。
郑武公消灭郐后,手下的大臣觉得该顺理成章地消灭东虢了。有一次郑武公召集群臣开会,有一个大臣关其思说:“该打东虢了。”谁知祸从天降。郑武公把脸一板,对殿下武士招了下手:“把这人押下去,砍了。”群臣呆若木鸡,摸不着头脑。消息传到东虢,全国上下均认为郑武公是讲信义、明恩怨的君主,大大放松了警惕。没想到郑武公就在他们大出了一口气,想松松心时,发动了突袭,东虢被吞并了。郑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郑武公娶了申侯之女做夫人,称为武姜(丈夫为武公,母家姓姜)。武姜生庄公寤生及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所以起名叫“寤生”。在禁忌颇多、迷信天意的古代,这样一个孩子,人们认为不吉利,因此武姜厌恶他,喜欢共叔段,屡请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答应她这一要求。寤生在正式继承君位前的日子,是在母亲白眼下度过的,但他终于保住了太子的宝座。可想而知,他是极有心计的,并在恶劣环境下磨炼出了深沉、坚韧的性格。他也一定从其父的活动中学到不少韬略。
郑武公归天之后,寤生执掌了郑国大权。武姜只好退而求其次,为共叔段请求“制”(今河南巩县东,原东虢国领地)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邑。郑庄公说:“制是个要害之处,东虢国君就死在那里。请您任意挑选其他的地方吧。”此时郑庄公已伏下杀机。表面上看挺大度,实际上是在警告武姜,战略要地是不能染指的!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今河南荥阳县东南)”作为封邑,这次得到了许可。
共叔段告别了母亲,前往封邑。因其住在京,故称为京城太叔。
过了些日子,郑国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京的城墙已超过百雉[1],先王制度,大都邑城墙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今京城不按制度,恐怕要使您无法控制了。”郑庄公不动声色地说:“姜氏想要这样干,我有什么办法避开祸害呢?”祭仲已按捺不住了:“姜氏什么时候能满足呢?不如早些想办法对其加以处置,不使其发展。发展起来就难治了。野草蔓延尚不可除,何况您的弟弟呢!”郑庄公这时说了一句后世常引用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先等待一下吧。”
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又命郑国西部、北部边境的地方官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他。这次是郑大夫公子吕向郑庄公进谏了:“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如何处置这事呢?要想把郑国送给太叔,我请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就请除掉他,勿使百姓有二心。”话说得够刺激了,郑庄公仍然无动于衷:“用不着,他将自己遇上灾祸。”
共叔段进一步活动,使原来两属之地都成了自己的地方,甚至扩展到廪延这个地方。郑大夫公子吕又说:“可以了。共叔段土地再扩展,就会使百姓都归附他了。”看语气,公子吕是知道郑庄公打算的,但老练程度比郑庄公差得远。郑庄公又说:“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即使土地多了,也要崩溃。”
共叔段修治城池,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兵器,动员好了部队,准备袭击郑国了。他与武姜约定,由武姜开郑国国都的城门,里应外合。郑庄公甚至连袭击的日期都知道了。这次他说:“可以了。”于是立即命大夫子封率兵车二百乘讨伐京。京城的人并没跟共叔段走,反而背叛了他。共叔段逃到鄢。郑庄公穷追不舍,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去躲避。郑庄公把武姜放逐到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对武姜多年强忍的满腹怒火,终于发泄出来了。这件事发生于公元前722年五月。
郑武公麻痹东虢,是用牺牲自己人来骗取敌人信任的办法,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称为“死间”。
郑庄公对付共叔段的办法,则以周密持续不断的谍报工作,掌握对方一举一动,在关键时刻后发制人,坚决予以重击。郑庄公要对付的敌手是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这就使他不得不审时度势,通过表面上的让步来从政治上争取主动。郑庄公克段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依据情报和政治、军事条件变化来做出决策的过程。
郑国两代国君的谍报活动表明,春秋初期,我国谍报活动已完成了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谍报手段已被自觉地运用于军事、政治斗争。
第二节 季梁的卓见
公元前706年,已经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开始向外扩张,“欲以观中国之政”。楚武王派兵伐随。
楚武王派大臣到随国谈判,实际上是要签订城下之盟。楚军驻在瑕这个地方等待谈判结果。随国派了少师与楚国谈判。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们不能得志于汉水以东,是我们自己的做法所致。我三军耀武扬威,披坚执锐,威胁这些小国,使其心中胆怯,联手抗衡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随国力量最强,如随国进一步发展,必然离弃小国。小国与随国分离,对楚国是好事。少师此人骄傲、虚浮,请以老弱士兵给他看,使他更认为随国了不起。”楚国大夫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样干没有什么用!”斗伯比回答得妙:“这是为了下一步,少师正受到随君的宠信。”
楚王把老弱士兵给少师看,接待少师。少师回到随国,果然建议随侯去迎击楚师。随侯准备按少师的建议办,被季梁阻止了。季梁说:“楚国得天时,正在强盛之际。楚军显出疲弱,是为了引诱我们。您何必如此着急呢!我听说小国能敌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义而大国无道义。所谓道义,就是忠于民而信于神。国君若想着利民,就是忠。祭神的官吏能够真正向鬼神诉说君主的事,就是信。今天民众饥寒而君主只想逞自己之欲,祭祀的官员向鬼神夸大君主的功德,我实在不知这样做结果如何!”随侯不服:“我祭祀时用丰盛的祭物,怎么能叫不信呢?”季梁说:“民众,神之主。所以先王先安抚百姓,而后再祭祀于神,以丰盛的祭物告诉神,民众过着好日子。……今民众各怀他心,因而鬼神乏主。您一个人以丰盛的祭物给神,有什么福气呢!您应当先治理好国家,团结好周围的兄弟之国,才可能免于灾祸。”
季梁这一大篇说辞,使随侯心里害怕了,于是不出兵进攻楚军,而致力于内政。楚国也不敢以兵戎相见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公元前704年,少师更加得到了随侯的宠信。楚国斗伯比得到了这一情报,对楚王说:“可以伐随了。”这年夏,楚王约诸侯会于沈鹿,黄国、随国没参加。楚王一边派大臣责备黄国,一边亲率大军伐随。季梁请随侯先派人去求和,如果楚王不许,再与楚军开战。这样可以使随军情绪激愤,也麻痹了楚军。这时少师前一次到楚军中去留下的印象起了作用,他大言不惭地对随侯说:“要速战,不然又将让楚军逃了。”于是随侯决定攻打楚军。
到了前线,随侯亲自观察楚军,还不失为稳扎稳打的风度。这时季梁又劝他:“楚人左军强,楚王也在左军。不要和楚王硬打,而要攻其右军,其右军无良将,必败。一侧军队败了,全军也必然溃退。”看来真是棋逢对手。季梁与斗伯比一样,对敌方的情况一清二楚。可惜的是这时少师又出来说话了:“不用这么费力地研究战法了,楚军不是我们的对手!”
随侯终于听了少师的主意,率军与楚军战于速杞。随军大败,随侯的战车都被楚军缴获了。随侯逃跑,少师被俘。随侯不得不与楚国签订了有利于楚国的盟约。楚国的势力大大扩展了。
这次楚随之战前,在谍报战中,楚国已经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斗伯比利用假情报来迷惑敌人的办法,始终未能骗过季梁的眼睛。遗憾的是季梁的卓见,未被随侯所采纳。这是季梁之不幸,也正是斗伯比假情报惑敌所能成功之处。斗伯比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想出了以老弱士兵欺骗敌人的办法,而且深知少师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深知少师与随侯的君臣关系。因此他相信这个计策早晚能发挥其作用。假情报要想迷惑敌人,就需要了解敌人内部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散布、制造假情报,才能获得成功。
第三节 有备无患
楚国在与随国的战争中,因适当地利用假情报占了便宜。过了几年,楚国却在另一场战争中,因对方情报工作做得好而失利。这就是楚国进攻罗国之仗。
公元前700年十二月,楚军伐绞。大军驻扎于绞国都城的南门外,连续猛攻。莫敖屈瑕是这次出兵的主要将领。他认为绞是小国,没有打仗经验和谋略之士,可以派徒手的楚军到山里打柴,引诱绞军出战。楚王听从了他的意见。绞人果然爱占小便宜,乘楚军不备,抓获了三十余名打柴的楚军。第二天,绞军像起哄一样,争先恐后地驱赶着被俘楚军士兵入山打柴。楚军派兵守住了城的北门,伏兵从山中四起。绞军仓皇应战,一败涂地。绞国不得不与楚国订了城下之盟。
楚军伐绞时,就已出现了罗国间谍的身影。伐绞时,一部分楚军渡过了彭水,罗国想乘机进攻。于是派大夫伯嘉去侦察楚军。伯嘉三次潜入楚军,把楚军的兵力查得清清楚楚。伯嘉获得的情报虽然没有当时直接用来进攻楚军,却为后来罗国防御楚国进攻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699年初,楚王派屈瑕伐罗。前面提到的斗伯比为他送行。送行回来后,阅历丰富的斗伯比对驾车的人说:“莫敖(屈瑕的官职)必败,他太趾高气扬了。”屈瑕率军出征后,果然不严加戒备。大军进入罗国后,早就严阵以待的罗国联合了卢戎,从两面夹击楚军。屈瑕在荒谷里上吊自杀了。一个骄傲轻敌的将军率领着大国军队,终于败在准备充分且重视情报的小国之手。看来有备无患不是消极地等待敌人来进攻,而是要通过情报手段,不断主动地去了解敌人情况、动向,积极地做好战争准备。
这段史实具体地描述了伯嘉进行侦察的情况,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古代间谍进行这类“战术”侦察时活动的情景;这类“战术”侦察的图景我们在下一个故事中还可以看到。